董監高的法律責任
1. 破產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企業董事、監事或者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忠實義務、勤勉義務,致使所在企業破產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自破產程序終結之日起三年內不得擔任任何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第一百二十五條企業董事、監事或者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忠實義務、勤勉義務,致使所在企業破產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有前款規定情形的人員,自破產程序終結之日起三年內不得擔任任何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1)董監高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第四章 債務人
第三十條 破產申請受理時屬於債務人的全部財產,以及破產申請受理後至破產程序終結前債務人取得的財產,為債務人財產。
第三十一條 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一年內,涉及債務人財產的下列行為,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無償轉讓財產的;
以明顯不合理的價格進行交易的;
對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的;
對未到期的債務提前清償的;
放棄債權的。
第三十二條 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六個月內,債務人有本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仍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的,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但是,個別清償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除外。
第三十三條 涉及債務人財產的下列行為無效。
為逃避債務而隱匿、轉移財產的;
虛構債務或者承認不真實的債務的。
第三十四條 因本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或者第三十三條規定的行為而取得的債務人的財產,管理人有權追回。
第三十五條 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債務人的出資人尚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的,管理人應當要求該出資人繳納所認繳的出資,而不受出資期限的限制。
2. 董監高持股 規定
1.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東回,將其答持有的該公司的股票在買入後六個月內賣出,或者在賣出後六個月又買入,有此所得收益歸該公司所有,公司董事會應當收回其所得收益。但是,證券公司因包銷購入售後剩餘股票而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賣出該股票不受六個月時間限制。
2.公司董事會不按照上面規定執行的,股東有權要求董事會在三十日內執行。公司董事會未在上述期限內執行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想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3.公司董事會不按第一條規定執行的,負有責任的董事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3. 如何應對董監高的失職行為
《紀律處分條例》規定,失職類錯誤主要有以下14種: (1)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惡劣影響的,對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者,給予嚴重警告或者撤銷黨內職務處分;負有重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造成巨大損失或者特別惡劣影響的,加重處分。 ①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不傳達貫徹,不檢查督促落實,或者在方針、政策方面作出錯誤決策的; ②對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發生的公開反對黨的基本路線的行為,不報告、不批評、不制止的; ③對本單位存在的問題不認真解決,致使矛盾激化,造成鬧事、罷工、罷課或者其他重大事件,嚴重影響生產、工作、教學、科研和社會正常秩序的,或者在發生重大事件時不及時解決的,造成嚴重後果的; ④對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發生的嚴重違法亂紀行為不制止、不查處的。 (2)在發生反對黨的基本路線的集會、遊行等活動的情況下放任不管,致使本單位的多數黨員、群眾參加集會、遊行等活動的,對負主要領導責任者,給予嚴重警告或者撤銷黨內職務處分;負有重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 (3)在決定基本建設項目的立項、設計、施工、投產工作中,由於失職,給國家、集體造成較大損失的,對負有直接責任者,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造成重大損失的,對負有直接責任者,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者,給予嚴重警告或者撤銷黨內職務處分;負有重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造成巨大損失的,加重處分。 (4)在生產、經營、管理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國家、集體或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對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者,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負有重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警告、嚴重警告或者撤銷黨內職務處分。造成巨大損失的,加重處分。 ①對下屬企業生產、銷售假冒產品,發現後不採取措施處理或者措施不力的; ②對下屬企業生產、銷售假劣葯品、有害食品或者其他危害人民健康的商品,發現後不採取措施處理或者措施不力的; ③對所轄地區、單位發生的破壞國家自然資源的行為,發現後不採取措施處理或者措施不力的; ④對本單位或者直屬單位違反財政、金融、工商管理、海關、會計、統計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的行為長期失察或者發現後不糾正的。 (5)在生產、經營、管理工作中,由於嚴重不負責任,造成嚴重質量、技術事故,或者使國家、集體財物被盜竊、詐騙、浪費,造成較大損失的,對直接責任者,給予嚴重警告或者撤銷黨內職務處分。造成重大損失的,對直接責任者,給予留黨察看或者開除黨籍處分;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者,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負有重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警告、嚴重警告或者撤銷黨內職務 處分。造成巨大損失的,加重處分。 由於管理混亂,致使國家、集體財物被大量貪污,造成重大損失的,對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者,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負有重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警告、嚴重警告或者撤銷黨內職務處分。造成巨大損失的,加重處分。 (6)在對內、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國家、集體造成較大經濟損失的,給予直接責任者嚴重警告或者撤銷黨內職務處分。造成重大損失的,對直接責任者,給予留黨察看或者開除黨籍處分;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者,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負有重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造成巨大損失的,加重處分。 ①工作不負責任,購進假冒偽劣商品的; ②不了解對方資信情況,盲目與之簽訂合同,或者擅自改變合同,或者未簽訂合同即預付貨款,或者為對方擔保貸款以及以其他形式交易而被騙的; ③發現購進的商品質量不合格或者不符合合同規定的標准,不採取措施,以致延誤索賠期的; ④工作不負責任,不履行合同,以致被對方索賠或者退貨的; ⑥在對內、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有其他失職行為的。 (7)在物資儲藏、運輸工作中,由於工作失職,致使物資丟失、損壞、變質,造成較大損失的,給予直接責任者嚴重警告或者撤銷黨內職務處分。造成重大損失的,對直接責任者給予留黨察看或者開除黨籍處分;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者,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負有重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造成巨大損失的,加重處分。 (8)在安全工作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較大損失的,給予直接責任者嚴重警告或者撤銷黨內職務處分。造成重大損失的,對直接責任者,給予留黨察看或者開除黨籍處分;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者,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負有重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警告、嚴重警告或者撤銷黨內職務處分。造成巨大損失的,加重處分。 ①不認真執行勞動保護、安全生產和消防方面的法規,致使發生爆炸、火災、翻車、沉船、飛機失事、工程倒塌以及其他事故的; ②在災害面前,未採取必要和可能的措施,貽誤時機,使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失未能避免的; ③在組織群眾性活動時,缺乏周密布置,對可能發生的問題未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發生惡性事故的。 (9)丟失秘密文件資料或者泄露黨和國家秘密,情節較輕的,給予警告、嚴重警告或者撤銷黨內職務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或者開除黨籍處分。 在保密工作方面失職,致使發生重大失密泄密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較大損失的,對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的,對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者,給予撤銷黨內職務處分。 (10)因工作失職,致使所屬人員叛逃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處分。 因工作失職,致使所屬人員出走,情節較輕的,免予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處分。 (11)在經濟監督、執紀執法和行政管理工作中失職,情節較重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 (12)具有執紀執法職責的黨和國家工作人員中的共產黨員,在工作中徇私舞弊的,給予嚴重警告或者撤銷黨內職務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留黨察看或者開除黨籍處分。 (13)由於工作失職,致使文教衛生、郵電通信、環境保護、社會福利、社會服務、社會管理等某一方面發生嚴重事故或者遭受較大損失的,給予直接責任者嚴重警告或者撤銷黨內職務處分。造成重大損失的,對直接責任者,給予留黨察看或者開除黨籍處分;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者,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負有重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造成巨大損失的,加重處分。 (14)對因工作失職,所造成的後果雖不夠較大損失的標准,但是給本地區、本單位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直接責任者,以及所造成的後果雖不夠重大損失的標准,但給本地區、本單位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主要領導責任者,根據損失數額及影響程度,給予警告、嚴重警告或者撤銷黨內職務處分
4. 公司法規定那些人不得擔任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管
根據我國《公司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擔任的董事、監事、高內級管理人員: (一)容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二)因貪污、賄賂、侵佔財產、挪用財產或者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被判處刑罰,執行期滿未逾五年,或者因犯罪被剝奪政治權利,執行期滿未逾五年;
(三)擔任破產清算的公司、企業的董事或者廠長、經理,對該公司、企業的破產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破產清算完結之日起未逾三年;
(四)擔任因違法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的公司、企業的法定代表人,並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之日起未逾三年;
(五)個人所負數額較大的債務到期未清償。
公司違反以上規定選舉、委派董事、監事或者聘任高級管理人員的,該選舉、委派或者聘任無效。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在任職期間出現上述所列情形的,公司應當解除其職務。
西安公司律師
5. 公司法中股份有限公司部分的規定,是否適用於有限責任公司比如董監高的競業禁止規定等。
可以使用。
一、情況分析:
無論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都是企業,都屬於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而競業協議屬於勞動法的范疇。
二、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第二十三條 保密義務和競業限制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第二十四條 競業限制的范圍和期限 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前款規定的人員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6. 公司內部中,董監高人員與公司領導的職務是有什麼關系
董監高屬於董事會的,一般是股東那裡的,在很多上市公司里,這些人權力很大,但在一般公司,也就是股東這樣子,很多不直接參與公司管理,但多公司戰略決策有建議權和決定權。
公司領導往往是總經理及以下,可以說是招聘來的,參與公司的具體管理與執行。上市公司,基本外聘,而一般中小公司,往往總經理之類的是股東兼任的。
(6)董監高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職責:
董事會可以視為股份公司的權力機構的執行機構,企業的法定代表。又有時被稱作稱管理委員會、執行委員會。董事會由兩三個及以上的董事組成。
除法律和章程規定應由股東(大)大會行使的權力之外,其他事項均可由董事會決定。公司董事會是公司經營決策機構,董事會向股東(大)會負責。
董事會的義務主要是有:製作和保存董事會的議事錄會議記錄,備置公司章程和各種簿冊,及時向股東(大)大會報告資本的盈虧情況和在公司資不抵債時向有關機關申請破產等。
股份公司成立以後,董事會就作為一個穩定的機構而產生。董事會的成員可以按章程規定隨時任免,但董事會本身不能撤銷,也不能停止活動。董事會是公司的最重要的決策和管理機構,公司的事務和業務均在董事會的領導下,由董事會選出的董事長、常務董事副董事長具體執行。
7. 《公司法》中有沒有規定董監高不能兼任公司財務主管
公司的財務負責人屬於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根據公司法的規定,董事、高管不得兼任監事。所以,董事可以兼任財務負責人,但監事不可以。
8. 董事有哪些權利,義務和責任
董事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如下:
1、董事權利。
()出席董事會,並行使表決權;
(2)報酬請求權;
(3)簽名權此項權力同時亦是義務,如在以公司名義頒發的有關文件上簽名;
(4)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5)董事是公司的管理人員;
(6)法律賦予董事自由運用源於公司章程的權力。
2、董事義務。
《公司法》關於董事義務的規定。《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董事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
3、董事責任。
(1)董事負責公司的日常運作和管理工作。
(2)董事的權力是受信管理公司。「受信」表示他們有誠實信用的責任。他們行事必須以公司的利益為依歸,並須按照指定的目的運用權力。例如,董事辦事時不能處與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有沖突的地位。此外,董事未經公司同意,不能利用職位為自己謀取利益。
(3)董事在辦理公司業務時如有疏忽,必須就疏忽而引起的損害對公司負責。
(4)《公司法》對董事職責有嚴苛的規定。董事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8)董監高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董事違反忠實義務或注意義務而給公司造成損害,或董事直接侵害公司利益的,公司可以原告身份直接向法院起訴,請求董事承擔責任。
這一起訴的決定,可由公司的董事會做出,也可能是由公司的監事會做出,還可能由公司的股東大會決議做出。在英國和美國,董事會擁有強大的權力,它可以決定公司對董事違反義務的行為是否提起訴訟。而在大陸法系國家,以德國為例,監事會的權力則十分強大。
如前文所述,監事會有權決定是否批准或追認董事從事與公司相競爭的業務以及公司向董事提供信貸,當監事會未批准董事的行為時,它有權要求董事賠償公司損失。這一請求若是通過法院來執行,則監事會顯然須以公司的名義來起訴。換言之,在德國,監事會有權決定是否對董事提起訴訟。
而在日本,根據《日本有限公司法》第二百七十五條之四的規定,公司對董事、或董事對公司提起訴訟時,對該訴訟,監察人代表公司。但是,監察人在董事與公司的訴訟中代表公司,並不意味著監察人有權決定公司對董事的訴訟。根據該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第五款的規定,對於董事違反其對公司的義務而應承擔的責任,「非經全體股東的同意,不得免除。」
這說明,在日本監察人並無決定公司是否對違反義務的董事提起訴訟的權力。該權力被賦予了股東大會。因為根據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含義,若股東不同意免除董事的責任,股東大會當然可以決定公司是否應對董事提起訴訟。在公司董事會過半數成員均為被告的情形,則公司提起訴訟的決定只能由董事會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