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女孩滴滴法律責任
⑴ 女孩滴滴遇害案時間軸披露了什麼細節
「女孩乘順風車遇害」案時間軸披露大量細節,這些疑問誰來解答?
浙江溫州樂清女孩被順風車司機殺害案持續受關注。【案情回顧】
從25日-26日,警方、滴滴等多方通報或回應此事。梳理相關時間軸,以期還原女孩遇難前後的幾個小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時間軸
【24日13時許】
遇害女孩趙某某乘坐滴滴順風車從樂清出發,目的地是永嘉上塘,常規路況應在14:40左右到達目的地。
【14:09】
遇害女孩在微信群中表示進入無人山區。
網友質疑來源:微博截圖
有網友提出假設:
@慈溪BLACK:如果事件是這樣,受害人14時14分發出求救信號,朋友第一時間報警,接警的警察立即向滴滴索要嫌疑人車牌和手機號,滴滴通過緊急通道向警察提供車牌、手機號信息,警察通過運營商手機定位快速鎖定位置,並出動最近的派出所趕往成功在14:50之前10分鍾趕到並且救下受害者...
可惜,沒有如果。
願類似悲劇,永遠不要再發生!
時間能到轉,相信女孩子就不會死亡!
來源:鳳凰網資訊
⑵ 再出現空姐,樂清女等惡性死亡,傷忘案件,滴滴怎麼辦賠錢了事
其實這復種事件根本不制能避免的,正常就是賠錢了事,計程車行業這種案件太多了,可以說每年都有,司機自己想搞事想干違法的事,區區一個平台又控制不了他,只不過當時滴滴比較火,處於風口浪尖上,出了事肯定大肆報道,現在再出這種事估計關注度就不會那麼高了
⑶ 樂清女子遇害這個滴滴司機怎麼處置了,是不是死刑,怎麼這么長時間沒消息
還在審理階段,如果是死刑,沒有一兩年一般不會宣判執行的
⑷ 樂清女孩搭滴滴車遇害是否反映出滴滴車客服系統存在的問題
8月24日下午1點半左右,20歲女孩趙某在樂清虹橋鎮乘坐滴滴順風車前往永嘉縣時失聯。25日凌晨4點,犯罪嫌疑人、滴滴順風車司機鍾某落網。7點,遇害的趙某遺體被找到。
滴滴順風車的問題,根源出在哪裡?從一開始,滴滴就想把順風車設計為陌生人交友平台,還鼓勵司機對女乘客的長相、氣質做評價,評價中充斥了「膚白貌美」等評語。樂清案後被免職的順風車事業部總經理黃潔莉,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就像咖啡館、酒吧一樣,私家車也能成為一個半公開、半私密的社交空間。」「這是一個非常有未來感、非常sexy的場景,我們從一開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這個方向打。」比如2016年七夕滴滴推出的順風車廣告,廣告語就充滿了強烈的性曖昧:「順路是最好的套路」「早晚都是你的」。
美國Uber(優步)公司從去年11月以來,也出現了類似惡性案件,多名女乘客以自己在乘坐Uber時被司機強奸,對Uber公司提起訴訟。Uber公司被控沒有盡到對司機的審核義務,沒有在乘客遭遇險情時提供及時的協助,這和滴滴遇到的情況何其類似?隨後,Uber公司在軟體中內置了一鍵報警功能。如果乘客感到不安全,可以在Uber軟體中一鍵撥打911,當電話接通之後,車輛的GPS定位和車牌信息等就實時顯示在警方的電腦上。這些最重要的信息,本來就不該是滴滴客服口中的隱私信息。
⑸ 最近8.24溫州樂清滴滴殺人犯罪已經逮捕了,什麼時候會判刑希望是死刑
溫州永清滴滴專車司機強奸、殺人案件,涉嫌故意殺人罪、強奸罪,應當按照規定兩罪並罰,判處死刑、無期徒刑。
⑹ 交通部如何看浙江樂清女孩事件
8月24日,浙江樂清女孩趙某乘坐滴滴順風車前往永嘉途中,慘遭司機奸殺。3個月前,在河南鄭州,一名空姐乘客遭滴滴順風車司機殺害。兩案如出一轍,同是滴滴,同是順風車,同是女乘客死於非命。我們震驚於兇手的殘忍,更無法容忍企業對生命安全和社會責任的漠視。
事前不做有效防範,事中不能積極干預,事後標榜高價補償,滴滴的安全底線在哪裡!生命只有一次,豈是金錢可以贖買的?安全漏洞的背後是企業安全管理制度的機械僵化,根源上卻是企業負責人安全責任的嚴重缺位。
任何事後的補償和追責都無法挽回已失去的生命。保護乘客生命安全,最關鍵的措施就是事前防範,需要企業的責任擔當,更需要政府的有效監管,這也是國務院保留出租汽車(包括網約車)「三項行政許可」的重要原因之一。企業開展順風車業務,對社會有積極的一面,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不盡安全管理的責任。尤其是個別企業,打政策擦邊球、鑽法律空檔,以順風車之名行非法營運之實,逃避甚至抵制政府依法監管;大量佔用公共道路資源干著營利的買賣,卻試圖逃避承運人依法應當承擔的責任。如此漠視生命安全、藐視法律權威的行為,必須依法受到嚴懲,必須堅決嚴格糾正。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任何市場主體都要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在法治框架內運營,特別是涉及生命安全的運營行為,絕不能游離於法治之外。平台企業不能仗著自己錢多,掌握的車輛、駕駛員、乘客信息流量多,就有恃無恐、任性而為。
滴滴事後稱「無法將乘客和車主任何一方的個人信息給到警方之外的人」,且不論這種借口能否說得通,即便這種理由能成立,這不也恰恰說明了政府掌握平台運營數據、實施有效監管的重要性嗎?如果警方可第一時間從政府監管平台拿到相關信息,救援行動是不是可以更快展開呢?
市場主體是多元化的,具備同樣服務能力的平台企業不止一家,如果某家企業不服管又不自律,總拿乘客的生命當兒戲,社會公眾會用「腳」投票,政府也絕不會袖手旁觀。換句話說,如果不能為乘客生命安全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措施,這樣的企業不要也罷。
回到「8·24」案件,除了將犯罪嫌疑人繩之以法,作為平台企業的滴滴及其負責人,要不要承擔法律責任,該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有關方面應該認真研究,今後不能再模稜兩可。最要者,必須以此為戒,痛下決心,徹底糾正個別企業長期存在的組織非法運營的行為。如果不能有效約束企業漠視生命、罔顧法治的行為,這便是法律的恥辱。
本文來源:交通運輸部
⑺ 如何看待8.24樂清女孩乘坐滴滴順風車遇害事件滴滴未來應如何改進
鄭州空姐乘坐網約順風車遇害剛過101天,樂清女孩趙某乘坐網約順風車就再次遇害。上次鄭州空姐遇害後,國家有關部門已經責令滴滴公司進行安全整改。但從媒體及警方披露的趙某遇害事件經過來看,滴滴公司的安全措施仍有漏洞,安全應對仍不合格。
趙某遇害前一天,差點遇害的林女士曾向滴滴公司投訴,要求滴滴公司封掉司機鍾某的賬號,但未獲採納。滴滴公司的理由是,不可能乘客一有投訴就立即處理司機,中間應當有個調查核實的過程。滴滴公司的理由並非全無道理。但問題是,乘客投訴的不是繞路或者服務態度不好,而是司機存在刑事犯案的可能。這是乘客生命安全在和滴滴公司的處置程序在爭奪時間!在如此危急事態之下,滴滴公司毫無疑問應當先行暫停該司機的賬號,等待查清事情原委後再做後續決定。
遺憾的是,滴滴公司錯過的機會不止一次。樂清女孩趙某的朋友向滴滴公司求助時,滴滴公司工作人員以隱私為由延緩了答復時間。乘客司機的個人信息,滴滴公司在某種程度上確有保密義務,但隱私權和生命權並不對等,兩者並不在同一個位階上。以隱私保護為由置乘客的生命安全於不顧,只能說滴滴公司並未真正從鄭州空姐案中學到教訓。滴滴公司的「官僚主義」已經病的不輕。
樂清事發後,滴滴公司主動擔責並再次表示會進行安全整改。犯罪是社會極端事件。雖然任何社會、任何企業都不能完全阻止極端事件的發生,但都應該在安全問題上做出最大努力。對於滴滴公司而言,司機的身份審查、行車路線的全程監控等都該進一步加強。但這些都不能在危機來臨後的短短幾十分鍾內發揮作用,因此更加重要的安全措施應當是,賦予乘客隨時可及的求助手段,確保滴滴和警方能第一時間響應乘客的求助。
滴滴可以在客戶打開軟體頁面時,強制進行安全提示,比如:提高安全警惕,盡量坐在後排,發現行車路線異常應立即制止並向滴滴公司投訴,如何第一時間下車逃離現場等。一般來說,行車過程中很難實施犯罪。因此要求司機及時停車並趁機下車,是乘客必備的安全常識。林女士能逃脫虎口,跟她個人更強的安全意識、更多的生活經驗不無關系。除了安全提示,便捷、有效的求救渠道至關重要。美國的Uber也曾發生過惡性案件,其在優化APP的安全設計方面,值得滴滴公司學習和借鑒。
Uber公司在自己的軟體里,設置了內置報警功能。如果乘客感到不安全,可以通過Uber軟體中的安全標志撥打報警電話。一旦電話接通之後,乘客可以根據 Uber 顯示的實時地點快速說清自己的地理位置。在一些大城市,Uber還在測試和警方合作,在呼叫時乘客不需要說出自己的地址,Uber軟體會自動將GPS定位、乘客信息、車輛外觀以及車牌號實時自動分享給警方。如果乘客不方便報警,還可以通過Uber悄悄將自己的地理位置共享給特定的人。
滴滴公司也當優化APP的安全求助功能,節省掉內部繁文縟節的程序,為生命營救贏得時間。當然了,這一切都需要警方的配合和幫助。在制止犯罪,保衛生命安全方面,警方的作用和責任是無可取代的。因此,警方第一時間進行響應和出警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有媒體援引某律師觀點,認為警方立案後才能要求滴滴公司協助提供司機信息是對法律的錯誤理解。凡是需要警方幫助或介入的案件,警方接警後都有權力、有義務採取緊急措施。
樂清悲劇發生後,各方都該認真檢討,查找並填補安全漏洞。如果惡性案件不止,網約順風車可能會被市場淘汰,整個社會治安形勢也會持續緊綳。
⑻ 女孩搭順風車遇害的背後滴滴還存在著多少罪惡
浙江樂清一女生搭順風車遇害,滴滴道歉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兇手確實罪大惡極,但車主有前科被投訴不處理,悲劇再上演又反應遲緩,平台的連連失誤同樣難辭其咎。
盡管兇手嫌疑犯目前已經被捕,但3個月前,21歲的空姐在鄭州遭滴滴順風車司機殺害,隨後滴滴道歉賠償;3個月後的浙江溫州,又一名女孩遭遇類似的不幸。滴滴曾承諾一系列整改,但從最新的慘劇看,指望平台改進機制來捍衛乘客安全的期望是不大可能的。
又是滴滴,又是順風車,又是女乘客死於非命!整改期再出慘劇,稱得上怙惡不悛。這起悲劇完全可避免,平台的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道歉再及時,但若無糾錯能力,便顯廉價。當事人死於無良司機的謀殺,也死於推諉,死於扯皮。警示一再響起,給監管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