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中美法律責任

中美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2-12 10:35:54

⑴ 蔣介石和美國 中美友好通商條約

第一條
(一)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間,應常保友好,久敦睦誼。
(二)締約此方之政府,應有派遣正式外交代表至締約彼方之政府之權利,此等外交代表,應受接待,並應在該締約彼方領土內,本相互之原則,享受通常承認之國際法原則所給予之權利,優例及豁免。
第二條
(一)締約此方之國民,應許其進入締約彼方之領土,並許其在該領土全境內居住,旅行及經商,於享受居住及旅行之權利時,締約此方之國民,在締約彼方領土內,應遵照依法組成之官廳所施行之有關法律規章(倘有此項法律規章時),但不應受不合理之干涉,並除其本國主管官廳所發給之(甲)有效護照,或(乙)其他身份證明文件外,應無須申請或攜帶任何旅行文件。
(二)締約此方之國民,在締約彼方領土全境內,應許其不受干涉,從事並經營依法組成之官廳所施行之法律規章所不禁止之商務、製造、加工、科學、教育,宗教及慈善事業;從事於非專為所在國國民所保留之各種職業,為居住、商務、製造、加工、職業。科學,教育,宗教、慈善及喪葬之目的,而取得保有建造或租賃及佔用適當之房屋,並租賃適當之土地:選用代理人或員工,而不問其國籍,從事為享受任何此項權利及優例所偶需或必需之任何事項;並與該締約彼方國民,在同樣條約之下,依照依法組成之官廳所施行之有關法律規章(倘有此項法律規章時),行使上述一切權利及優例。
(三)締約雙方之國民,於享受本條第一及第二兩款所規定之權利及優例時,其所享受之待遇,無論如何,不得低於所給予任何第三國國民之待遇。
(四)本約中任何規定,不得解釋為影響締約任何一方有關入境移民之現行法規,或締約任何一方制訂有關入境移民法規之權利。但本款之規定,不得阻止締約此方之國民進入、旅行與居住於締約彼方之領土,以經營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間之貿易,或從事於任何有關之商務事業,其所享受之待遇,應與任何第三國國民進入、旅行或居住於該領土,以經營該締約彼方與該第三國間之貿易,或從事於與該貿易有關之商務事業所享受之待遇,同樣優厚。且一千九百一十七年二月五日,為限制入境移民而劃分若乾地帶之美國入境移民律第三節之各項規定,亦不得解釋為阻止中國人及中國人之後裔進入美國。
第三條
(一)本約中所用「法人及團體」字樣,系指依照依法組成之官廳所施行之有關法律規章,業已或將來創設或組織之有限責任或無限責任,及營利或非營利之法人、公司、合夥,及其他團體。
(二)在締約此方之領土內,依照依法組成之官廳所施行之有關法律規章所創設或組織之法人及團體,應認為締約該方之法人及團體,且無論在締約彼方領土內,有無當設機構,分事務所或代理處,概應在該領土內承認其法律地位。締約此方之法人及團體,於履行與後款規定不相抵觸之認許條件後,應有在締約彼方領土內設立分事務所,並執行其任務之權利;但行使此項任務之權利,須為本約所給予,或此項任務之行使,須與該締約彼方之法律規章相合。
(三)締約雙方關於本款所列舉之事項,既通常遵守國民待遇之原則,同意締約此方之法人及團體,在締約彼方領土全境內,應許其依照依法組成之官廳所施行之有關法律規章。(倘有此項法律規章時)從事或經營商務、製造、加工、金融。科學、教育、宗教及慈善事業;為商務製造、加工、金融、科學、教育、宗教、及慈善之目的。而取得保有、建造或租賃及佔用適當之房屋,並租賃適當之土地;選用代理人成員工,而不問其國籍:從事為享受任何此項權利及優例所偶需或必須之任何事項。並不受干涉。行使上述一切權利及優例,其待遇除締約彼方法律另有規定外,應與該締約彼方法人及團體之待遇相同。前句及本約其他一切條款,凡給予中華民國之法人及團體以與美利堅合眾國之法人及團體在同樣條件下之權利及優例者,概應解釋為在美利堅合眾國任何州、領地或屬地內所給予之該項權利及優例,一如該州、領地或屬地對於在美利堅合眾國其他州,領地或屬地所創設或組織之法人及團體在同樣條件之下,所給予之該項權利及優例。
(四)締約雙方之法人及團體,於享受本條所規定之權利及優例時,其所享受之待遇,無論如何,不得低於所給予任何第三國之法人及團體之待遇。
第四條
(一)締約此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在締約彼方全部領土內,應與任何第三國之國民、法人及團體,(倘有此項法律規章時)享受關於組織及參加該締約彼方之法人及團體之權利及優例,包括關於發起及設立之權利,購買、所有與出售股票之權利;如為國民時,並包括關於充任執行性及業務性職位之權利。締約此方之法人及團體,經締約彼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依照本款所列舉之權利及優例所組織或參加者,應許其與任何第三國之國民、法人及團體所同樣組織或參加者,在同樣條件之下,依照依法組成之官廳所施行之有關法律規章,(倘有此項法律規章時)執行其所以創設或組織之業務。關於締約此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在締約彼方公有土地上經營礦業之該締約彼方之法人及團體中之股票所有權,根據本款之規定,締約此方無須給予優於其國民、法人及團體自締約彼方所獲得之權利及優例。
(二)締約此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在締約彼方全部領土內,依照依法組成之官廳所施行之法律規章(倘有此項法律規章時),應享有組織與參加該締約彼方法人及團體之權利(包括管理與經理之權利),以從事於商務、製造、加工、科學、教育、宗教、及慈善事業;但締約彼方,關於此項組織及參加(包括管理與經理之權利),在其領土內給予締約此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之待遇,無須與所給予其本國國民、法人及團體之待遇同樣優厚。
(三)締約此方之法人及團體,經締約彼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依照前款所列舉之權利及優例所組織與參加者,包括其所管理與經理者,應許其與締約該方本國國民、法人及團體所組織與參加者,包括其所管理與經理者;(倘有此項法律規章時),在遵照其法律而組織之締約一方領土內,從事並經營該項商務、製造、加工、科學、教育、宗教,及慈善事業。
第五條
倘締約此方將來以關於其領土內礦產資源之探勘及開發之權利,給予任何第三國之國民、法人或團體時,則此項權利,亦應依照依法組成之官廳所施行之有關法律規章(倘有此項法律規章時),給予締約彼方之國民、法人或團體。
第六條
(一)締約此方之國民,在締約彼方領土全境內,關於其身體及財產,應享受最經常之保護及安全;關於此點,並應享受國際法所規定之充分保護及安全。為達此目的,凡被控犯罪之人,應迅付審判,並應享受依法組成之官廳所施行之法律規章所給予之一切權利及優例。締約此方之國民,被締約彼方官廳看管時,應享受合理及人道之待遇。本款中所用「國民」字樣,凡涉及財產時,應解釋為包括法人及團體在內。
(二)締約此方國民、法人及團體之財產,在締約彼方領土內,非經合法手續,並迅付公平有效之償金,不得征取。此項償金之受領人,不論其為國民、法人成團體,應依照與本約第十九條第三款不相抵觸之有關法律規章,許其不受干涉,以其所屬之締約彼方之貨幣,按照提出申請時對此種貨幣所適用之最優厚之條件,獲得外匯,以提取償金,但此項申請,須於受領該項償金後一年內為之,允許依此提取償金之締約一方,保留權利,於認為必要時,允許於不超過三年期限內,對此項償金為合理之分期提取。
(三)締約此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在締約彼方全部領土內關於本條第一及第二兩款所列舉之事項,在依照依法組織之官廳所施行之法律規章(倘有此項法律規章時)之條件下,應享受不低於所給予締約彼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之保護及安全,且不低於所給予任何第三國之國民、法人及團體之保護及安全。
(四)締約此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不論為行使或防止其權利、應享有在締約彼方領土內向依法設立之各級有管轄權之法院行政法院及行政機關陳訴之自由;在此項法院,行政法院及行政機關內,於行使或防衛其權益時,應在選雇律師、翻譯員及代表人之自由;並應許其依照依法組成之官廳所施行之有關法律規章(倘有此項法律規章時),介不低於所給予締約彼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且不低於所給予任何第三國之國民、法人及團體之條件下,行使上述一切權利及優例。又締約此方之法人及團體,此締約彼方領土內,如無常設機構、分事務所或代理處者,於向此項法院、行政法院及行政機關有所陳訴以前之任何時間、填報該締約彼方之法律規章所規定之合理事項後,應許其行使前句所給予之權利及優例,而不需登記或入籍之任何手續。遇有適於公斷解決之任何爭執,而此項爭執涉及締約雙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並訂有書面之公斷約定者,締約雙方領土內之法院,對此項約定,應予以完全之信任。公斷人在締約一方領土內所為之裁決或決定,該領土內之法院,應予以完全之信任,但公斷之進行,須本諸善意,並須合乎公斷約定。
第七條
締約此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在締約彼方領土內之住宅、貨棧、工廠、商店及其他業務場所,以及一切附屬房地,概不得非法進入或侵擾。除遵照不適於締約彼方領土內依法組成之官廳所施行之法律規章,為該締約彼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所規定之條件及程序外,任何此項住宅、建築物或房地,概不得進入察看或搜查,其中所有之任何書冊、文件或帳簿亦不得查閱。締約此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在締約彼方領土內,關於上述各事項,無論如何,應享受不低於任何第三國之國民、法人或團體之待遇。凡本條之例外規定所許可之任何察看、搜查或查閱,對於此項住宅、建築物或房地之佔用人,或任何業務或其他事業之通常進行,應予以適當顧及,並盡可能使受最低限度之干涉。
第八條
(一)締約此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在締約彼方全部領土內,應許其依照締約彼方法律規章所規定之條件及手續,取得保有與處分地產及其他不動產;除依照後句之規定外,此等國民、法人及團體所享受之待遇,不得低於任何第三國國民。法人及團體所享受之待遇.倘美利堅合眾國任何州、領地或屬地,不許中華民國之國民、法人及團體,與美利堅合眾國之國民、法人及團體,在同樣條件之下,取得保有或處分地產及其他不動產時,則前句之規定,概不適用。遇有此種情形,中華民國對於在該州、領地或屬地內有住所之美利堅會眾國國民,或依該州、領地或屬地之法律所創設或組織之美利堅合眾國法人及團體,無須給予優於該州、領地或屬地內所給予中華民國之國民、法人及團體之待遇。
(二)締約此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在締約彼方領土內,不論其是否為居民,亦不論其是否從事商業或其他事業,倘因外國籍關系,依照該領土內之有關法律規章,不能以受遺贈人或繼承人(如為國民時)之身份,承受該領土內之地產或其他不動產,或此頂財產之利益時,則此等國民、法人及團體,應許其於三年期限內,出售此項財產或其利益,此項期限,如情勢上有必要時,應予以合理延長。此項財產之移轉或收受,應免徵異於或高於在同樣情形下現任或將來對於財產或其利益所在之締約一方之國民、法人或團體所課之任何產業繼承、遺囑公證或遺產管理之稅款或費用。又此等受遺贈人或繼承人,應依照與第十九條第三款不相抵觸之有關法律規章,許其不受干涉於申請外匯後不超過三年期限內,以該受遺贈人(不論其為國民、法人或團體)或繼承人(加為國民時)所屬締約一方之貨幣,按照提出申請提取此項價款時。對此種貨幣所運用之最優厚之條件,獲得外匯,以提取因出售此項財產而得之價款;但此項申請,須於收受該項出售所得價款後一年內為之。
(三)本條第一及第二兩款中任何規定,不得變更或替代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一月十一日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所簽定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條約第四條或該約所附換文內有關該條之規定。
(四)締約此方之國民,應有以遺囑、贈與或其他方法,處分其在締約彼方領土內任何地點之一切動產之全權,其繼承人、受遺贈人或受贈人,不論系何國籍之人,或在何地創設或組織之法人或團體,亦不論其在此項財產所在之締約一方領土內是否為居民,或是否從事商業,應得承受此項財產,並應許其由本人或其代理人加以佔有,並任便保留或處分之,不受任何限制,並免繳異於成高於該締約彼方國民之繼承人、受遺贈人或受贈人,在同樣情形之下,所應繳之任何稅款或費用;締約此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應許其以繼承人、受遺贈人及受贈人之身份,承受締約彼方國民或任何第三國國民所遺或所贈在締約彼方領土內之一切動產,並許其由本人或其代理人加以佔有,並任便保留或處分之,不受任何限制,並免繳異於或高於該締約彼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在同樣情形之下,所應繳之任何稅款或費用,締約任何一方之法律規章,凡對於其經營特種事業之法人及團體之股票或債券,禁止或限制外國人或外國法人及團體直接成間接享有所有權者,本款中任何規定,不得解釋為對於該項法律規章有所影響。
(五)締約雙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除第十條第二款另行規定外,關於動產之取得、保有、租賃,佔有或處分之一切事項,應享受不低於任何第三國國民、法人及團體所享受之待遇。
第九條
締約此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在締約彼方領土內,其發明、商標及商號之專用權,應予以有效之保護。上項發明,未經許可之製造、使用或銷售,及上項商標及商號之仿造成假冒,應予禁止,並以民事訴訟,予以有效救濟,締約此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在締約彼方全部領土內,其文學及藝術作品權利之享有,依照依法組成之官廳所施行關於登記及其他手續之有關法律規章(倘有此項法律規章時)應予以有效之保護。上項文學及藝術作品未經許可之翻印、銷售、散布或使用,應予禁止,並以民事訴訟,予以有效救濟。無論如何,締約此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在締約彼方全部領土內,在不低於所給予締約彼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之條件下,應享有關於版權,專利權、商標,商號及其他文學藝術作品及工業品所有權之任何性質之一切權利及優例,並在不低於所給予任何第三國之國民、法人及團體之條件下,應享有關於專利權、商標、商號及其他工業品所有權之任何性質之一切權利及優例。
第十條
(一)締約此方之國民,在締約彼方領土內居住,及締約此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在締約彼方領土內,從事商業或從事科學、教育、宗教或慈善事業,概不得課以異於或高於依法組成之官廳所施行之法律規章對締約彼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所課之任何內地稅、規費或費用,又就前句所指之法人及團體而言,上述稅款、規費及費用不得超過按照任何收入、財產、資金,或其他計算標准所能合理分配或攤算於該締約彼方領土之款額,予以徵收成計織。
(二)締約此方之國民、法人及團體,不得課以異於或高於在締約彼方領土內依法組成之官廳所施行之法律規章對任何第三國之國民、居民、法入及團體所課之任何內地稅、資費或費用。但本款上述規定,不適用於任何第三國之國民、居民法人及團體所給予關於內地稅、規費或費用之優惠此項優惠系(甲)依照本相互之原則,以同樣優惠,給予一切國家或其國民、居民、法人及團體之立法所給予者,或(乙)由於為避免重復征稅或為互保稅收,而與第三國所訂之條約或其他約定所給予者。
第十一條
凡代表在締約此方領土內有住所之製造商、普通商及貿易商之旅行商,於其進入、暫件及離去締約彼方之領土時,關於關稅及其他優例,並除除十條第二款另有規定外,對於彼約或其貨物樣品所課之任何名目之一切稅款及費用,概給予於不低於對任何第三國旅行商所給予之待遇。
第十二條
(一)締約此方之國民,在締約彼方全部領土內.應許其行使信仰及禮拜之自由,並設立學校,以教育其子女,並得在自己住宅或任何其他適當建築物內,單獨、集體或於宗教或教育法人及團體中,舉行宗教儀式及傳教或傳授其他知識,不因宗教信仰或其他原因而受任何妨害或侵擾;但其宗教及教育事業,不得違反公共道德,其教育事業,並須依照依法組成之官廳所施行之有關法律規章(倘有此項法律規章時)辦理之。
(二)締約此方之國民,應許其在締約彼方領土內,依照依法組成之官廳所施行關於喪葬及衛生之法律規章(倘有此項法律規章時),在為埋葬而設立與維持之適宜便利地點,按其宗教習慣埋葬其死者。
(三)禮拜場所及墓地,應予尊重不得干涉或褻瀆。
第十三條
在締約雙方領土內,凡有關法律確立傷害或死亡之民事責任,並給予受害人之親屬或繼承人,或被撫養人以控訴權或金錢補償時,關於此項法律所給予之保護方式,如受害人系親屬締約此方之國民,而在締約彼方任何領土內受傷者,其親屬或繼承人或被撫養人,不因其系屬外國籍或其居所系在傷害發生之領土以外,概要享有在同樣情形之下,所給予該締約彼方國民之同樣權利及優例。
第十四條
(一)締約此方之國民,應免受在締約彼方管轄權下之陸海軍強迫訓練或服役,並應免除為代替訓練或服役所徵收之-一切金錢或實物捐輸。
(二)締約雙方在任何時期內,因(甲)對同一第三國或數國,施行為履行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之義務之措施時,或(乙)對同一第三國或數國同時採取敵對行為,而施行與陸軍或海軍行動有關之普遍陸海水強迫服役時,本條第一款之規定,概不適用。但遇有此種情形締約此方之國民在締約彼方領土內,凡未經聲明願取得締約彼方國籍者,如在被征服役以前之相當時間內,自願參加其本國之陸軍或海軍服役,以代替該締約彼方管轄權下之陸軍或海軍服役時,則後項服役應予免除。遇有任何上述情況,締約雙方應訂必要之辦法,使本款之規定發生效力。
(三)本條中任何規定,不得解釋為影響締約任何一方,根據本條第一款或第二款之規定,而企求並取得豁免之任何人,拒絕其取得公民資格之權利。
第十五條
締約雙方,對於得由志願相同之所有其他國家參加之方案,而其宗旨及政策,系求在廣大基礎上擴充國際貿易,並求消滅國際商務上一切歧視待遇及獨占性之限制者,重申其贊同之意。 這是整個條約,在我看來他就是賣國賊,第二個清政府,

⑵ 中國的法律和美國的法律的區別

中國的法律和美國的法律主要有制定方式、法官權利、訴訟程序的區別:

1、制定方式不同,中國的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淵源包括立法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機關頒布的各種行政法規以及該國參加的國際條約,但不包括司法判例。

美國的法律淵源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構成的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法官權利不同,中國的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規定來審判案件,法官對成文法的解釋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嚴格限制,故法官只能適用法律而不能創造法律。

美國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來審判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技術創造新的判例,從而,法官不僅適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圍內創造法律。

3、訴訟程序的不同,中國的法律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突出法官職能,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而且,多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組成法庭來審判案件。

美國的法律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法官只是雙方爭論的「仲裁人」而不能參與爭論,與這種對抗式(也稱抗辯式)程序同時存在的是陪審團制度,陪審團主要負責做出事實上的結論和法律上的基本結論(如有罪或無罪),法官負責做出法律上的具體結論,即判決。

⑶ 如圖,如果這一槍真的發了出來,孩子被媽媽打死了,這個媽媽會不會負法律責任,中國和美國的法律各會如何

首先,這位媽媽是個精神正常成年人其殺人之後必然負刑事責任。其次,考慮到其在殺人時候是被脅迫的,在具體量刑情節上會從寬處罰,同時對於幾個蒙面人則以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中美在這點上是一致的

⑷ 聽說中美沒有簽引渡條約,那如果一個人在美國犯了比較重的罪,他回國後,n多年後被去美國捕了,怎麼判

這個問題提得好。
由於中美之間沒有引渡條約,雙方互不履行引渡義務,跑去另一國可以逃避法律責任。
N年後,回歸犯罪的國家,什麼法律效果呢?
民事訴訟在紐約州違約之訴的時效長達6年,而在加州,書面協議違約的訴訟時效為4年,口頭協議違約的訴訟時效則為2年。聯邦時效法對違約訴訟也有不同的時效規定。
刑事訴訟變化大,量刑越重的罪行,訴訟時效越長,從5年到20年都有。
假如犯罪嫌疑人在對方國家躲了很長時間,就有可能躲過了訴訟時效而脫罪。

⑸ 中美經濟法責任和追究程序的異同點是什麼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抄了襲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可以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等。行政責任是法律責任的一種,包括兩個方面,即行政相對人因違反行政法規而承擔的責任以及行政執法人員因違法行政而承擔的責任。行政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依法應承擔的行政法律後果,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行政責任是指因為違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規范要求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在行政活動中履行和承擔的義務。

熱點內容
經濟法對市場的作用 發布:2025-10-01 05:01:02 瀏覽:731
交警法院車 發布:2025-10-01 05:01:00 瀏覽:750
學到了道德 發布:2025-10-01 04:56:21 瀏覽:44
2017年5月14經濟法真題 發布:2025-10-01 04:50:04 瀏覽:510
勞動法夜班晚飯時間 發布:2025-10-01 04:39:13 瀏覽:812
論述企業經濟法 發布:2025-10-01 04:26:28 瀏覽:664
勞動法的獎懲辦法 發布:2025-10-01 04:22:10 瀏覽:743
刑法與行政訴訟法的區別 發布:2025-10-01 04:21:33 瀏覽:999
管仲法治觀 發布:2025-10-01 04:19:28 瀏覽:66
新形勢下准則和條例 發布:2025-10-01 04:17:07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