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法律效力
Ⅰ 法律效力的范圍有哪些
1、對人的效力
對中國公民的效力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域內一律適用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外的中國公民,也應遵守中國法律並受中國法律保護。
對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適用問題,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對在中國領域內的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法律適用問題;
另一種是對其在中國領域外的法律適用問題。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在中國領域內,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適用中國法律。外國人在中國領域外對中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中國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2、對事的效力
指法律對什麼樣的行為有效力,適用於哪些事項。這種效力范圍的意義在於:告訴人們什麼行為應當做,什麼行為不應當做,什麼行為可以做。指明法律對什麼事項有效,確定不同法律之間調整范圍的界限。
3、空間效力
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適用於哪些地區。一般來說,一國法律適用於該國主權范圍所及的全部領域,包括領土、領水及其底土和領空,以及作為領土延伸的本國駐外使館、在外船舶及航空器。
4、時間效力
指法律何時生效、何時終止效力以及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有無溯及力。法律效力的范圍包括法律對人、事、空間、時間四個維度上的約束力,法律效力在於約束特定人在特定地點和特定時間上的的特定行為,在於規范人們的守法行為,作為公民應當明確法律效力的范圍,做到有法必依,任何人都不能超脫法律的效力范圍,不能享有超脫法律的特權,必須尊重法律的權威。
Ⅱ 簡述法律效力的根據
你好,法律效力來自人民,法律是國家和人民意志的體現。是民主機構(人大)通過法定程序制定的,遵守法律與處罰違法者就是在保障人權。
Ⅲ 簡述判決的法律效力
判決是審判機關對所案件的裁決,是法律文書,需要當事人必須履行的國家法定條款。
Ⅳ 簡述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含義
國家的根本大法即憲法,它的法律效力表現如下:
(1)憲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據,回任何普通法律、法規都答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精神相違背。對此,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憲法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全體公民的最高行為准則。對此,我國憲法規定,「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
Ⅳ 法律實效和法律效力的區別
一切公證行為都產生證據上的效力。①任何法律行為和有法律意義的版文書、事實經過公證權證明,國家證明它的真實性、合法性,即產生法律上的證據效力。人民法院審理案件中,如果在收集、調查證據時涉及某項文書,而這項文書業經公證證明,即應確認其效力,可以直接采證。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②依照法律必須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則公證證明就成為這些法律行為生效的必要條件。法律對於不同的法律行為有不同的形式要求,包括口頭、書面及公證證明,取決於該法律行為所產生(或變更、消滅)的法律關系的重要性、復雜性和它對於第三者的作用。雖未為法律規定而當事人自行協議公證證明作為雙方法律行為必要的形式條件之一的,這一法律行為也必須公證證明方能成立。③債權文書,如債權人和債務人對權利義務關系沒有爭議、並經公證證明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當債務人拒不履行時,債權人可以直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不需要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作出裁判。
Ⅵ 2015憲法考試簡答題簡述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含義
第一,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據。1999年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專依法治國屬,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而依憲治國的內在要求是憲法至上。這就意味著憲法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具有至高的法律地位。同時,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需要統一的市場規則,更需要統一的法律制度。保持法制統一,首先要保持法律體系內部的和諧統一。統一到哪裡?統一到憲法。憲法所確立的原則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憲法與法律的這種關系,通常被稱為「母法」與「子法」的關系,即:憲法為母法,法律為子法。
第二,憲法與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憲法第五條第三款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憲法在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權威,法律、行政法規的內容和精神都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規定相抵觸、相違背,否則,就會因違憲而無效。
第三,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准則。憲法第五條第四款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Ⅶ 論述法律效力
你好!
法律有同等復效力
法律解釋制:
(一)立法解釋
立法解釋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區別在於對於立法解釋的主體即立法機關和立法解釋的對象即法律的不同理解。
在我國立法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部門委員會以及省級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二)行政解釋
行政解釋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進行的解釋。
(三)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是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對司法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做的解釋。司法解釋分為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解釋、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檢察解釋和這兩個機關聯合作出的解釋。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有原則性分歧時,應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或決定。
希望能幫到你,望你採納。
Ⅷ 論述法律解釋的效力
與法律有同等效力
法律解釋:
(一)立法解釋
立法解釋有廣義和狹回義兩種理解,區別答在於對於立法解釋的主體即立法機關和立法解釋的對象即法律的不同理解。
在我國立法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部門委員會以及省級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二)行政解釋
行政解釋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進行的解釋。
(三)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是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對司法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做的解釋。司法解釋分為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解釋、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檢察解釋和這兩個機關聯合作出的解釋。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有原則性分歧時,應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或決定。
Ⅸ 論述法律效力的本源
法律效力釋義:
法律效力通常是指法律的保護力和約束力,具體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對其調整對象所具有的普遍的支配性力量。此種力量如果對主體行為是正面的、積極的,即法律的保護力;此種力量如果對主體行為是抑制的、消極的,即法律的約束力或強制力。
法律為什麼能夠約束主體、保護主體?法律效力作為法內在的一種「力」,此種「力」是從何而來的?這就涉及到法律效力的來源問題。西方關於該問題的探討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自然法學派的觀點
自然法學派始終堅持法有善惡之分,惡法非法,法律的道德性是法律的本質特性。因此法律效力必須來源於法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法本身所具有的內在權威使人們由衷地尊重法並信守法。以道德標准證成法律效力的原因主要是:(1)證成一個判決或法規的理由包括著義務論或功利論等道德判斷;(2)法與社會現實一致,而社會現實是一個成功的社會所持有的道德態度、原則、理想、價值和行為的復合;(3)不正義的法律和政令總是激起人民的反抗,從而喪失約束力。自然法學派將法律的正當性作為法律效力來源的前設條件和原因,一個規范當且僅當其被稱為法律規范時才是有效力的。
(二)實證法學派堅持法僅僅是「實際上如何的法」,拒絕討論「應然」意義上的法。在法律效力來源上,實證法學派側重從規范的形式要件角度和邏輯角度進行討論。例如,奧地利法理學家凱爾森認為規范的效力不能咋愛現實中尋找,而只能到規范賴以存在的其他規范中尋找。一個共同體的法律構成一個體系,在該體系中,一個規范的效力來自一個另一個較高的規范;此較高的規范的效力來自一個更高的規范;最終,法律規范的效力來自一個基本規范。該基本規范時最高的規范,其效力不是從更高的效力中派生出來的。因為「它不是立法的產物,它之所以有效力,是因為它被預定為有效力;而它之所以被預定為有效力,是因為如果沒有這一預定,個人的行為就無法被解釋為法律行為,尤其是創造規范的行為」。
(三)社會法學派的觀點
社會法學派認為法律史一個「事實的概念」。判定一個規則是否有效,要從該規則是否被民眾遵守,是否被官員適用,立法者賦予該規則的目的是否實現等角度進行衡量。那些從來沒有或無法持續進行社會調控的法律規則是沒有效力的。法律對社會成員的實際或事實上的制約和保護,即法律的「實效」,是法律的標尺和基準。
(四)社會心理學派的觀點
該派認為法律效力源自人們對法律的心理態度。法律對民眾和官員心理施加了影響,使民眾和官員認為法是有約束力的,從而使得民眾願意以法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官員在行動中適用法。因此,「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愛戴和尊重為轉移的,而這種愛戴和尊重是以內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為轉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