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政治禁書法律責任

政治禁書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2-12 21:44:09

A. 《紅樓夢》為何成為清廷的「禁書」

《紅樓夢》之所以會成為清廷的「禁書」,最主要的一點原因是《紅樓夢》最本質的內容就是捕捉到了封建末世的那種濁世氣息,批判了封建時期貴族們道德淪喪,譴責了當時的封建思想,也為當時反抗封建的每個「勇士」送上贊頌。而縱觀清朝,也是到處充斥著那種官僚氣息,各種封建迷信。所以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這本書被禁,也不足為奇。

《紅樓夢》作者因當時封建統治,家中沒落,寫此書也有自己的情緒在內,抒發心中苦楚。清朝統治者敏感的脾性自然就暴露出來,繼而對該書嚴重地封殺與抨擊。

B. 精通權術卻受盡權術嘲弄的政治學家是誰

尼科洛·馬基雅弗利(1469—1527)出生於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然而,在他生活的年代,作為國家概念的義大利尚不存在,在亞平寧半島上活躍著5個較大的城邦國家和許多大大小小的封建領地。佛羅倫薩是其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工商業發達,文化藝術繁榮。美第奇家族建立了對國家的專制統治。1494年,多米尼派僧侶薩伏那羅拉領導人民起義,推翻了美第奇家族的統治,建立了共和國。馬基雅弗利參加了這次起義,並跟隨他的老師、語法學家、共和國的第二大法官阿德里安尼走上了政治舞台。

馬基雅弗利的父親貝納多是個律師,熱衷於研究人文學科,但家境貧寒,只有一小塊地產。他對兒子悉心教育,使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的馬基雅弗利養成了具有講究實際,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沾染上當時盛行的模仿古典、博而不精的學風。

1498年6月19日,馬基雅弗利被掌管軍事外交的「自由安全十人委員會」正式批准為佛羅倫薩共和國的第二國務秘書。馬基雅弗利很快以其思維敏捷、敘事清楚且有真知灼見而獲得信任。1500年7月,他被派出使法國。佛羅倫薩在反對比薩獨立的戰爭中遭到失敗,法國派來的一支軍隊也慘遭敗北。委員會交給馬基雅弗利的任務是向法國國王解釋:聯合行動失敗的原因不在佛羅倫薩。如果可能,要向國王說明,法國指揮官的「腐敗和膽怯」是主要原因。在法國的6個月里,馬基雅弗利看到了法國的強盛及它對佛羅倫薩的輕視,意識到佛羅倫薩風雨飄搖的處境,而擺脫困境的關鍵是自身的強大。

1500年12月他自法國匆匆返回。在他出使前夕,他的父親不幸去世,不久他的妹妹也故去,家庭事務「變得雜亂無章」,他在政府中的地位也有些不穩。他料理了家事,並在1501年下半年與瑪麗特·考爾西尼結婚。兩人相處和諧,育有子女5人。

1501年愷撒·博幾亞被他的父親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封為羅馬那的公爵。博幾亞對周邊地區發動了一系列猛烈的軍事進攻,獲勝後提出與佛羅倫薩結盟。1502年10月,馬基雅弗利以特使身份來到博幾亞宮廷,此時,馬基雅弗利的地位有所提高。佛羅倫薩的著名政治家彼特羅·索德里尼被選為終身的正義旗手,即政府的最高首領。馬基雅弗利受到他的賞識,成為其得力助手。在這次出使的4個月里,他對博幾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對其超人的勇氣和遠大的抱負欽佩之至。在他後來所著的《君主論》中,他系統地研究了博幾亞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並認為博幾亞是理想君主的典型。例如:公爵曾派手下的一個將領去平息羅馬那的叛亂。這個將領幹得很出色,但他的殘酷卻為繼續治理羅馬那造成了困難。公爵怎麼擺脫困境呢?他將那個將領召來,4天以後,那個將領就被身首異處地陳屍於廣場。「利用每一種可能的手段和行動」來實現目標的做法,成為馬基雅弗利的政治學揭示的第一個命題。

1503年10月,因教皇繼位的問題,馬基雅弗利出使羅馬,以向佛羅倫薩政府追蹤報告教皇續任的問題。他看到,朱里二世教皇在當選前先與博幾亞公爵結盟,得到公爵的擁戴與提名。在當選後則立即與公爵分道揚鑣,不但拒絕履行其給予公爵頭銜與軍隊的諾言,而且將他逮捕,監禁在教廷中。他不禁贊嘆教皇的手腕高超。1506年8月和10月,他又兩次出使教皇宮廷,以追蹤朱里二世教皇收復領地計劃的進展情況。

除了外交活動,他也花費相當精力研究了軍事問題。封建國家的強盛主要靠軍隊。他總結古羅馬共和國強盛的經驗,認為應建立一支國民軍,而不是像當時流行的那樣,依靠雇傭兵。他兩次向政府提出建立軍隊的建議,受到贊同。他把自己的想法編製成詳細的方案,並設立了專門機構,他任秘書,全權負責組建新軍的工作。1509年,他親自率領這支新軍攻打比薩,大獲全勝。

1510年他第二次出使法國。此時,朱里二世發動了驅逐法國勢力的軍事行動。第二年,教皇與西班牙結成神聖同盟,獲得了西班牙的軍事支持。西班牙軍隊開進義大利,趕走法國軍隊後,回軍佛羅倫薩。1512年8月,佛羅倫薩投降,美第奇家族復辟,共和國滅亡。11月7日,馬基雅弗利的國務秘書職務被解除。3天後,被判禁止在佛羅倫薩境內自由活動一年,罰款1000佛羅林。翌年2月,受一個密謀反叛活動的牽連,他被捕入獄,經受了嚴刑拷打,在交付了一大筆罰金出獄時,一條腿已經瘸了。

為躲避迫害,他舉家遷回家鄉的小庄園,靠著微薄的田地收入為生。遠離了政治的喧囂,他安靜下來,研究歷史,著書立說。「黃昏到來……我整整齊齊地重新打扮好以後,走進古代人物的古代建築里,我的主人在那裡以全部的慈愛之心歡迎著我。我在那裡飽餐美味,只有這才是我的真正的營養,而我天生也就應該享受這種飲食。在那裡,我詢問他們所作所為的動機和理由,他們親切誠懇地回答我的問話。我忘記了一切憂慮,不再感到煩惱,即使死亡也不覺恐懼。我完全與古人為伍了。」

1513年,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君主論》。在這部書中,他以內外古今的近百個實例,系統地分析了政體的組織形式,君主的才幹、手段和道德以及軍隊性質與作用等問題,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資產階級的國家學說。他主張君主必須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為了達到政治目的,應該不擇手段,即「目的總是證明手段的正確」。他把這部書獻給美第奇家族,希望能重新施展其政治才能,但是得到的只是失望。

他參加了一個名叫奧惕的文人團體的活動,成為其中的一個活躍分子,又將他的歷史著作《論提圖斯·李維的前十書》(又譯《羅馬史論》)獻給奧惕的發起人。奧惕對政治問題的議論,促使他寫成了《戰爭的藝術》(又譯《兵法七卷》。他研究當時西歐各國軍隊的情況,結合自己的軍事經驗,對國民軍的優點、步兵的運用等問題作了簡明扼要的闡述。他還編寫了一些劇本、詩歌和人物傳記。

1520年馬基雅弗利對美第奇家族的一再上書和託人買好有了一點效果,在受到美第奇宮廷的接見後,他被聘為史官。至1525年,他完成了8卷本的《佛羅倫薩史》。他將它獻給了教皇克萊門七世(朱里奧·美第奇)。這部宏篇巨著從西羅馬帝國的崩潰寫至1492年「豪華者」羅倫索·美第奇去世,回顧和分析了國家興亡盛衰的過程和原因。他堅持了人文主義者的基本信條:寫歷史並不是純粹的歷史事件的編纂,而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服務於現世。他仍以《君主論》中表現的政治觀點來總結歷史,被馬克思經典作家稱為「一部傑作」。

1526年,教皇克萊門七世任命他為教皇軍務大臣的隨從,他陪同軍務大臣去過克利蒙那、波隆那等地。1527年5月,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率兵洗劫了羅馬,克萊門七世被迫出逃。消息傳來,佛羅倫薩再次發生起義,美第奇家族流亡國外,共和國重新建立。馬基雅弗利興致勃勃地返回。依他的政治觀點與學識才幹本應受到重用,沒想到因他與美第奇家族的瓜葛,人們嫉恨他,拒絕了他從政的要求。命運的嘲弄終於使他一病不起,很快就辭別人世。他只能抱恨終生了。

他為祖國的復興與強大所作的《君主論》,卻成為眾君主的行動指南。1559年,教皇將它列入禁書目錄。馬基雅弗利成為歷史上受到最不公平的誹謗的人物之一,以致在他去世460多年後的今天,他的名字仍然被作為狡猾、口是心非和在政治事務中運用欺詐的象徵而被人們所議論;馬基雅弗利主義成為常用的政治概念。實際上,他不過是把「人們在行為中經常遵循的准則」平白地描述了出來,將那個時代流行的、尚未成形的政治哲學明確化、系統化了。他完全擺脫了神學的束縛,對後來的歷史學、軍事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對政治學則起了奠基作用。在他的墓碑上簡單地寫著:「這位偉人的名字使任何其他的話都顯得是多餘的了。」

C. 秦朝司法官吏有哪些責任制度

一)秦代的罪名與刑罰
1.罪名
秦代法律所規定的罪名極為繁多,且尚無系統分類,更未形成較為科學的罪名體系。但大致而言,秦代的罪名主要有以下五類:
(1)危害皇權罪。
具體有:謀反,這在當時被視為最嚴重的犯罪;操國事不道,主要是指操縱國家政務大權,發動政變以及其他倒行逆施的行為;泄露皇帝行蹤、住所、言語機密;偶語詩書、以古非今;誹謗、妖言;詛咒、妄言;非所宜言;投書,即投寄匿名信;不行君令等。
(2)侵犯財產和人身罪。
理解:秦代侵犯財產方面的罪名主要是「盜」,盜竊在當時被列為重罪,按盜竊數額量刑。除了一般意義上的盜,秦代還有共盜、群盜之分,共盜指五人以上共同盜竊,群盜則是指聚眾反抗統治秩序,屬於危害皇權的重大政治犯罪。
侵犯人身方面的罪名主要是賊殺、傷人,這里的「賊」與今義不同,而是荀子和西晉張斐所說的「害良曰賊」、「無變斬擊謂之賊」,即殺死、傷害好人,以及在未發生變故的正常情況下殺人、傷人。此外,斗傷、斗殺在秦代亦屬於侵犯人身罪。
(3)瀆職罪。分類:
一是官吏失職造成經濟損失的犯罪。
二是軍職罪。
三是有關司法官吏瀆職的犯罪。主要有:①「見知不舉」罪,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代禁書令規定:「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②「不直」罪和「縱囚」罪。在《睡虎地秦墓竹簡》所載律文中規定:前者指罪應重而故意輕判,應輕而故意重判;後者指應當論罪而故意不論罪,以及設法減輕案情,故意使案犯達不到定罪標准,從而判其無罪。③「失刑」罪,指因過失而量刑不當(若系故意,則構成「不直」罪)。
(4)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又分:
一是《田律》中規定的違令賣酒罪;
二是逃避搖役,在《法律答問》中包括「逋事」與「乏徭」。前者指已下達征發徭役命令而逃走不報到;後者指到達服徭役地點又逃走。《徭律》還規定,主管官吏征發徭役遲延的,也要加以處罰;
三是逃避賦稅。《秦律雜抄》為防止逃避口賦即人口稅,規定隱匿成年男子,以及申報廢、疾不實,里典、伍老要被處刑。
(5)破壞婚姻家庭秩序罪。分類:
一類是關於婚姻關系的,包括夫毆妻、夫通姦、妻私逃等等,秦簡《法律答問》中有關懲治妻子私逃的刑法規定尤其較多。
另一類是關於家庭秩序的,包括擅殺子、子不孝、子女控告父母、卑幼毆尊長、亂倫等等,秦律禁止殺子,特別是禁止殺嗣子。秦律對家庭內部亂倫行為的懲罰同樣十分嚴厲,比如《法律答問》中說:「同母異父相與奸,何論?棄市。」
2.刑罰
主要包括8大類——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經濟刑、株連刑;其中:前5類相當於現代的主刑,後3類相當於現代的附加刑。
特徵:秦代的刑罰種類極為繁多,尚未形成完整的刑罰體系,且刑罰極為殘酷,一切都呈現出過渡時期的特徵。
(1)笞刑。笞刑是以竹、木板責打犯人背部的輕刑,是秦代經常使用的一種刑罰方法,秦簡中有「笞十」、「笞五十」、「笞一百」等多種等級,大多針對輕微犯罪而設,也有的是作為減刑後的刑罰。
(2)徒刑。徒刑即剝奪罪犯人身自由,強制其服勞役的刑罰。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①城旦舂,男犯築城,女犯舂米,但實際從事的勞役並不限於築城舂米;
②鬼薪、白粲,男犯為祠祀鬼神伐薪,女犯為祠祀擇米,但實際勞役也決不止於為宗廟取薪擇米;
③隸臣妾,即將罪犯及其家屬罰為官奴脾,男為隸臣,女為隸妾,其刑輕於鬼薪、白粲;
④司寇,即伺寇,意為伺察寇盜,其刑輕於隸臣妾;
⑤候,即發往邊地充當斥候,是秦代徒刑的最輕等級。
(3)流放刑。包括遷刑和謫刑,都是將犯人遷往邊遠地區的刑罰,其中謫刑適用於犯罪的官吏,但兩者都比後世的流刑要輕。
(4)肉刑。即黥(或墨)、劓、刖(或斬趾)、宮四種殘害肢體的刑罰,它們源於奴隸制時代,在秦時不僅沿用,且十分廣泛。從雲夢秦簡來看,秦的肉刑大多與城旦舂等較重的徒刑結合使用。
(5)死刑。秦代的死刑執行方法很多,主要有:
①棄市,即所謂殺之於市,與眾棄之;
②戮,即先對犯人使用痛苦難堪的羞辱刑,然後斬殺;
③磔,即裂其肢體而殺之;
④腰斬;
⑤車裂;
⑥阮,又作坑,即活埋;
⑦定殺,即將患疾疫的罪人拋入水中或生埋處死;
⑧裊首,即處死後懸其首級於木上;
⑨族刑,通常稱為夷三族或滅三族;
⑩具五刑,即《漢書、刑法志》所說:「當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裊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
(6)羞辱刑。秦時經常使用「髡」、「耐」、「完」,等恥辱刑作為徒刑的附加刑。
理解:「髡」是指剃光犯人的頭發和胡須、鬢毛;「耐」與「完」是一刑二稱,指僅剃去胡須和鬢毛,而保留犯人的頭發。此外,死刑中的「戮」刑也含有羞辱之意。
(7)經濟刑。秦律中對輕微罪適用的強制繳納一定財物的刑罰主要是「貲」,同時,贖刑也可歸入這一范疇。
理解:「貲」是用經濟制裁來懲治官吏的一般失職和普通百姓的一般違法行為的獨立刑種,它包括三種:
一是純屬罰金性質的「貲甲」、「貲盾」;
二是「貲戍」,即發往邊地作戍卒;
三是「貲徭」,即罰服勞役。
贖刑不是獨立刑種,而是一種允許已被判刑的犯人用繳納一定金錢或服一定勞役來贖免刑罰的辦法。從雲夢秦簡來看,秦代的贖刑范圍非常廣泛,從「贖耐」、「贖黥」、「贖遷」,到「贖宮」「贖死」,均可贖免。
(8)株連刑。主要是族刑〔見死刑條〕和「收」。收,亦稱收孥、籍家,就是在對犯人判處某種刑罰時,還同時將其妻子、兒女等家屬沒收為官奴婢。
(二)秦代的刑罰適用原則
秦統治者經過長期的司法實踐,總結前代的經驗,根據犯罪主體、客體、動機和後果以及其他因素形成了一些刑罰適用原則。
1.刑事責任能力的規定——秦律規定,凡屬未成年犯罪,不負刑事責任或減輕刑事處罰。
標准:秦律以身高判定是否成年,大約六尺五寸為成年身高標准,低於六尺五寸的為未成年人。
2.區分故意與過失的原則——秦律重視故意與過失犯罪的區別。
處理:故意誣告者,實行反坐;主觀上沒有故意的,按告不審從輕處理。
3.盜竊按贓值定罪的原則——秦律把贓值劃分為三等,即一百一十錢、二百二十錢與六百六十錢。對於侵犯財產的盜竊罪,依據以上不同等級的贓值,分別定罪。一般贓值少的定罪輕,贓值多的定罪重。
4.共犯罪與集團犯罪加重處罰的原則——秦律在處罰侵犯財產罪上共犯罪較個體犯罪處罰從重,集團犯罪(5人以上)較一般犯罪處罰從重。
5.累犯加重原則——本身已犯罪,再犯誣告他人罪,加重處罰。除去耐為隸臣外還要判處城旦苦役6年。
6.教唆犯罪加重處罰的原則——秦律規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者加重處罰。教唆未滿15歲的人搶劫殺人,雖分贓僅為十文錢,教唆者也要處以碎屍刑。
7.自首減輕處罰的原則——秦律規定:凡攜帶所借公物外逃,主動自首者,不以盜竊論處,而以逃亡論處。如隸臣妾在服刑期間逃亡後又自首,只笞五十,補足期限。若犯罪後能主動消除犯罪後果,可以減免處罰。
8.誣告反坐原則——秦律規定,故意捏造事實與罪名誣告他人,即構成誣告罪。誣告者實行反坐原則,即以被誣告人所受的處罰,反過來制裁誣告者。
(三)德主刑輔思想的確立
兩漢統治階級的官方法律思想,經歷了兩個階段的發展變化。第—階段是從西漢建立到武帝初期的70年間,主要奉行「務在寬厚」、「約法省刑」的黃老學派的政治法律主張。第二階段則從武帝開始,直至東漢滅亡;主要實行「德主刑輔」、「禮法並用」的儒家法律思想。
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教訓,採用「休養生息」、「與民休息」的黃老無為政策,確定了「務在寬厚」、「約法省刑」的法律思想,以緩和長期尖銳的階級矛盾與社會問題。經過漢初70年的恢復發展,封建國家積累起雄厚的物質財富。
但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逐步增強,嚴峻的社會問題也接踵而來。漢初統治者所尊奉的黃老無為思想已不能適應形勢需要。漢武帝掌握朝政以後,面對社會形勢的巨大變化,越來越不滿足於黃老無為的道家思想,決心進行一場徹底變革。漢武帝採納董仲舒所提倡的儒家思想學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法律上以德主刑輔、禮法並用為指導原則。「德主刑輔」是由董仲舒以陰陽五行理論為指導提出的,它強調以德禮教化為主,刑罰懲治為輔,貫徹先德後刑、德刑並用、禮法結合的原則。其實質是以儒家所宣揚的倫理道德精神和綱常禮教標准,作為調整各種社會關系的基本准則,要求人們自覺遵守。「德主刑輔」思想的確定,反映出統治階級的法制經驗與策略手段日趨成熟,開始由單純強調刑罰鎮壓的一手,發展為德禮教化與刑罰懲治相結合的兩手。因此,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始終貫穿於歷代封建統治者的立法內容和司法實踐中。
(四)漢代文帝、景帝廢肉刑
1.背景
(1)西漢建立後,重視總結秦亡教訓;
(2)漢文帝時鑒於當時繼續沿用黥、劓、斬左右趾等肉刑,不利於政權的穩固,開始考慮改革肉刑。當時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為改革刑制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直接動因:文帝開始刑罰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齊太倉令獲罪當施黥刑,其小女緹縈上書請求將自己沒官為奴,替父贖罪,並指出肉刑制度斷絕犯人自新之路的嚴重問題。文帝為之所動,下令廢除肉刑。
2.刑制改革的內容
(1)把黥刑(墨刑)改為髡鉗城旦舂(去發頸部系鐵圈服苦役五年);
(2)劓刑改為笞三百;
(3)斬左趾(砍左腳)改為笞五百,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
文帝的改革,從法律上宣布了廢除肉刑,具有重要意義。但改革中也有由輕改重的現象,如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雖然劓刑改為笞三百,斬左趾改為笞五百,不再用肉刑處罰。但因笞刑數太多,使受刑之人難保活命,因而班固稱其為「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之」。改革存在不少缺陷,有待進一步完善。
景帝繼位後在文帝基礎上對肉刑制度作進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
(1)將文帝時劓刑笞三百,改為笞二百;
(2)斬左趾笞五百,改為笞三百。
(3)又頒布《令》,規定笞杖尺寸,以竹板製成,削平竹節,以及行刑不得換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邁了一大步。
3.刑制改革的意義
文帝、景帝時期的刑制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為結束奴隸制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罰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盡管這次改革還有缺陷,但同周秦時期廣泛使用肉刑相比,無疑是歷史性的進步,在法制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漢律的儒家化
1.上請與恤刑
(1)上請制度。主要經過:
一是漢高祖劉邦七年下詔:「郎中有罪耐以上,請之。」即通過請示皇帝給有罪貴族官僚某些優待。
二是宣帝、平帝相繼規定上請制度,凡百石以上官吏、公侯及子孫犯罪,均可以享受「上請」優待。
三是東漢時「上請」適用面越來越寬,遂成為官貴的一項普通特權,從徒刑二年到死刑都可以適用。為官僚貴族犯罪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使他們免受應有的懲罰。
(2)恤刑措施。統治者以「為政以仁」相標榜,強調貫徹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主要措施有:第一,年80歲以上的老人,8歲以下的幼童,以及懷孕未產的婦女、老師、侏儒等在有罪監禁期間給予不帶刑具的優待。第二,老人幼童及連坐婦女,除犯大逆不道詔書指明追捕的犯罪外,一律不再拘捕監禁。當然,給老幼以優待,也以不危害統治階級的利益為限。
2.親親得相首匿
親親得相首匿原則是漢宣帝時期確立的。主張親屬間首謀藏匿犯罪可以不負刑事資任。來源於儒家「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的理論,對卑幼親屬首匿尊長親屬的犯罪行為,不追究刑事責任。尊長親屬首匿卑幼親屬,罪應處死的,可上請皇帝寬貸。它反映出漢律的儒家化,並且一直影響後世封建立法。
二、秦漢時期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
1.秦漢時期的廷尉
(1)皇帝掌握最高審判權;廷尉為中央司法機關的長官,審理全國案件。漢承秦制,廷尉仍是中央司法長官;
(2)郡守為地方行政長官也是當地司法長官,負責全郡案件審理;
(3)縣令兼理本縣司法,負責全縣審判工作;
(4)基層設鄉里組織,負責本地治安與調解工作。
2.御史制度
御史之名在西周時就已有,其職責是掌管文書。至秦時,御史成為糾察百官的最高監察官吏。
(1)秦代御史大夫與監察御史,對全國進行法律監督。
(2)漢代時期御史大夫(西漢)、御史中丞(東漢),負責法律監督;西漢武帝以後設立司隸校尉,監督中央百官與京師地方司法官吏,刺史專司各地行政與法律監督之職。
(二)訴訟制度
1.「公室告」與非「公室告」
(1)「公室告」。秦律把殺傷人、偷盜等危害封建統治的犯罪,列為嚴懲對象,這類犯罪稱為「公室告」,官府對此必須受理;
(2)非「公室告」。秦律把「子盜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及奴妾」等引起的訴訟,稱為非「公室告」。對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子女強行告訴的,還要給予處罰。
與此同時,提倡官吏主動糾舉罪犯的同時鼓勵罪犯投案自首,用以減少官府偵緝與追捕的困難。
2.春秋決獄與秋冬行刑
(1)漢代的《春秋》決獄。
其特點是:依據儒家經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則審判案件,而不是僅僅依據漢律審案,是法律儒家化在司法領域的反映。
其要旨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篇中對「春秋決獄」作了解說:「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可見其要旨是:必須根據案情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動機邪惡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責;首惡者從重懲治;主觀上無惡念者從輕處理。這里強調審斷時應重視行為人在案情中的主觀動機,在著重考察動機的同時,還要依據事實,分別首犯、從犯和已遂、未遂。《鹽鐵論·刑德》中認為:「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更加強調以犯罪者的主觀動機「心」、「志」定罪。《春秋》決獄實行「論心定罪」原則,如犯罪人主觀動機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其行為構成社會危害,也可以減免刑事處罰。相反,犯罪人主觀動機嚴重違背儒家倡導的精神,即使沒有造成嚴重危害後果,也要認定犯罪給予嚴懲。
評價:以《春秋》經義決獄為司法原則,對傳統的司法和審判是一種積極的補充。但是,如果專以主觀動機以「志」的善惡,判斷有罪無罪或罪行輕重,也往往會成為司法官吏主觀臆斷和陷害無辜的口實,在某種程度上為司法擅斷提供了依據。
(2)漢代的「秋冬行刑」。漢代對死刑的執行,實行「秋冬行刑」制度。
理由:漢統治者根據「天人感應」理論,規定春、夏不得執行死刑。《後漢書·章帝紀》載,東漢章帝元和二年重申:「王者生殺,宜順時氣。其定律:無以十一、十二月報囚。除謀反大逆等,決不待時者外一般死刑犯須在秋天霜降以後、冬至以前執行。因為這時「天地始肅」殺氣已至,便可「申嚴百刑」,以示所謂「順天行誅」。
影響:秋冬行刑制度,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唐律規定「立春後不決死刑」,明清律中的「秋審」制度亦溯源於此。
應試要點與難點
一、秦代的罪名與刑罰。
二、秦代的刑罰適用原則。
三、漢代文景帝廢肉刑。
四、漢律的儒家化(德主刑輔思想 上請與恤刑 親親得相首匿)。
五、秦漢的司法制度(廷尉 御史 公室告 春秋決獄 秋冬行

D. 1984為什麼不禁

《1984》所闡述的僅僅只是真理,而真理是軟弱的,是足夠遙遠的。真理就是這么一個奇怪的東西:它可以由此形成一種堅定的信念,但無法成為一件有力的武器。正如羅伯斯庇爾所言「沒有美德的恐怖是邪惡的,沒有恐怖的美德是軟弱的。」所以只要不直接涉及現實,真理本身並不致命。

因此,《1984》就幸運地免疫了這樣兩類可能的天敵:A.實在太笨的人;B.還不能嫻熟運用雙重思想的人。由此是否能得出這個推論:迄今為止,真正能夠嫻熟運用雙重思想的傢伙居然都是一些十足的蠢貨?雖然這在邏輯上似乎說得通,但是我們從情感上還是很難接受的。畢竟,雙重思想還是一門相當高深的學問。

E. 易經為什麼是禁書

易經並非禁書。

自古以來,嚴格意義上並沒有易經是禁書的這種說法,歷朝歷代回也從未明令禁止過答人們拜讀易經。不過在上古時期,也就是戰國以前的時候,社會階級分明,所以文化知識和書籍都被掌握在貴族手中,尤其是易經這種內容豐富的典籍,更是直接被列為王公貴族可讀的書冊,而平民百姓是不能看也看不到的。

(5)政治禁書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儒、道等各家共同的經典。

F. 推薦幾本像「絕對禁書」那樣的電子書!!!急!!!

大灰狼嘴裡的小白兔,估計符合

G. 《紅樓夢》是中國四大名著,為何在清朝卻是禁書

《紅樓夢》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文化瑰寶,然而這樣的文學名著在清朝卻被視為禁書。清朝是中國漫長歷史長河中最為黑暗的朝代,它們不但用武力來鎮壓反抗而且還想盡一切方法從「文治」方面來鉗制思想、扼殺文化、奴化人民。包括《紅樓夢》也不免經歷一場文化浩劫。

另一種說法更讓人吃驚。據說,《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有個戀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竺香玉後被雍正霸佔,成為皇後。曹雪芹想念戀人,就混入宮中,與竺香玉合謀,用丹葯將雍正毒死。

H. 小說和政治有關系嗎

有,禁文禁字都是政治。此外就是大多小說主題思想都是屌絲逆天(天是哪個),富比亂黑(黑的誰),反正沒有好好活的。此外,不一定所有寫抵抗社會的都是苦命作家,有些就是跟風,反紅吃香就反紅,無病呻吟。

I. 為何魯班書成為禁書為什麼有人會說學習魯班書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

自古提到禁書,大多涉及到與當時社會風范不符,或是與帝王管控不合。

但是卻有那麼一本書,之所以成為禁書,卻是因為作者親口所說,是為奇談,這本書就是《魯班書》!

這樣的說法更多的像是民間傳說,但是也從側面反映了,人們對於「天機」的重視與恐懼,所謂的禁書,更多的表現的是一種「敬畏」!

J. 紅樓夢在當時為什麼是禁書

《紅樓夢》被禁的原因各界說法不一,但歸結起來有如下兩點:
1、《紅樓夢》影射了當時的朝政,這和曹雪芹的身世有關。曹家世受皇恩,不想到了曹雪芹的父親,卻意外被查沒。曹雪芹在這部書中影射了自己家族的衰敗和對朝政的不滿,而清朝前期也多興文字獄,故而遭禁。
2、書中多處描寫了性的話題,這些在今天看來雖然算不了什麼,但在當時卻備受封建道學者的反對,他們認為這是「有礙觀瞻」「誨淫誨盜」,因而遭禁。

一本書之所以被禁,原因不外乎幾點:政治原因、道德原因、宗教原因。
禁書的方式有很多種:如個人自發,社會阻力,教會出面,國家干預。
那後來為什麼就不禁了呢?因為有人修改了它。那人就是《紅樓夢》後四十回的續書作者-高鶚。他不知道是何居心極大的修改了原著,雖然一定的保留了悲劇性,但他最後還讓賈蘭當官,讓賈家有復甦之象,特別是對寶、黛、釵三人愛情婚姻的篡改,使得悲劇性質大大減少,同時也毀壞了人物的形象,這個是十分郁悶的。所以在高鶚續書之前,是禁書,只是靠手抄來流傳,後來隨著高鶚的續書完成而成功改變了書的主旨,便終於可以公開的印刷出版了。

熱點內容
每天學點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10-01 03:08:44 瀏覽:816
國際經濟法中東道國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10-01 03:07:20 瀏覽:996
法官明示 發布:2025-10-01 02:52:28 瀏覽:596
上海勞動法兒童節是否放假 發布:2025-10-01 02:47:27 瀏覽:547
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有 發布:2025-10-01 02:24:08 瀏覽:85
行政法可撤可變 發布:2025-10-01 02:19:46 瀏覽:897
公務員能領法律援助補貼 發布:2025-10-01 02:10:27 瀏覽:945
燙臀刑法 發布:2025-10-01 02:09:16 瀏覽:836
依法治國重要保障 發布:2025-10-01 02:05:57 瀏覽:692
河北省承德市勞動法 發布:2025-10-01 02:05:55 瀏覽: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