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收視率造假法律責任

收視率造假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2-13 01:12:46

Ⅰ 電視劇花幾千萬買收視率 唯造假公司獲利是怎麼回事

最近幾年,假票房、假收視率、假點擊量等一再被媒體披露。

Ⅱ 導演郭靖宇揭露收視率造假黑幕。這背後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 人前光鮮亮麗來的製片人、導演,源在電視檯面前原來竟然也如此的弱勢。

  • 你再好的戲,人家不播,你又能奈何?播出權捏在人家手裡,你不裝孫子行嗎?

  • 電視台雖然是國有事業單位,但它也有市場營利的一面。播哪個劇,不播哪個劇,決策過程的復雜性也許遠超吃瓜群眾們的想像。

  • 收視率造假,除了忽悠跟風的P民,主要是用來忽悠廣告商的。但問題的關鍵不在這里。

  • 真正讓我感興趣的是:郭靖宇所說的用來買收視率的巨額資金究竟去了哪裡?一部電視劇動輒幾千萬,真的只用於炒作收視率了?這些巨額資金不走明賬,背後隱藏的利益鏈著實嚇人。

  • 建議紀檢監察部門好好查查,也許背後躲著一堆蛀蟲呢。

Ⅲ 綜藝作假,你究竟怎麼看待

綜藝作假,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情了,你能在電視上看到的,都是經過劇本安排和不斷剪輯拼接而成的,簡言之,電視台或者節目方想讓你看到什麼,你就得看到什麼。這點實在是太尋常,而目前的幾種主要的綜藝節目形式,主要包括以下:

1. 歌唱競技類比賽節目/演唱晚會

首先歌唱競技這類型最典型的作假方式,就是修音,各種修音,不開玩笑,修音的效果是非常強大的,可以把一個選手的低水平發揮修成高水準,不過這點也能理解,畢竟作為一個歌唱類的節目,也不好把車禍現場播出來,但是修得過頭就有點造假嫌疑了。另外演唱晚會,最典型的作假就是對嘴型空唱,這點應該就算是妥妥的造假了。

這一些不管是比賽類的也好,真人秀娛樂類的也好,一定程度的調整和安排還是能被理解的,但是過了度就不好了。

Ⅳ 《人民日報》最近揭露了樣本觀眾遭收買的收視率造假黑幕,請問到底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樣本

看看新聞報道就知道了,那些所謂的樣本家庭都是被選中後安裝了收視率測量儀。

確定大致專區域分布,屬調研機構會在街道居委會的協助下,選擇一些他們認為符合「樣本」條件的家庭。然後,在徵得這些家庭同意後,使其成為調查公司的樣本客戶。調查公司向這些樣本家庭每月支付一定的回報和獎勵,比如索福瑞每月支付50元給樣本戶家庭, 而該家庭成員被要求對外保密,同時配合執行調查。

「測量儀是一台類似於電視機機頂盒的小玩意兒。」一位資深調研員向記者描述道,「同時還會有一個家庭成員個人遙控器」。樣本戶家庭成員在收看電視時,分別按下代表個人信息的代碼鍵,該頻道停留一定時間長度,收視數據就會被記錄。調查公司每天通過電話自動回傳,收集收視率數據,並分門別類進行統計、歸納。

Ⅳ 收視率大面積造假,誰是幕後操控者

編者收視率被稱為電視節目、廣播節目和廣告交易的「通用貨幣」。其背後應該遵內循容客觀、准確、科學的規律,然而,中國的收視率市場出現了異常。
通過人為操控收視率這種「通用貨幣」,便可直接影響電視劇的身價和排期、電視台的收益、廣告商的利潤,進而影響整個電視劇產業。這種操控正在現實中發生,甚至逐漸演變出地下利益市場。
這一地下網路每年從電視劇產業市場中分羹40多億元,被稱為行業中除製作方、電視台、廣告商之外的潛在「第四方」,影響了電視台播出的諸多電視劇以及中國排名前列的衛視頻道。
當買賣收視率成為行業潛規則,即便是製作精良、藝術精湛的作品,也必須千方百計不惜高價購買假收視率數據,以保障達到電視台要求的播出標准,逃脫停播、降價的命運。而收視率作假抬高了製作成本,長此以往,國產電視劇的質量必定受其影響,整個行業籠罩於「用心用力去做戲,不如花錢買收視率」的陰雲之中。
一個怪圈就此形成:廣告主投放廣告時要求電視台保障收視率——電視台采購電視劇時則要求製作方購買收視率——製作方因增加收視率購買成本反過來向電視台要高價——電視台則抬高廣告價格。
其中,無論是廣告主,還是電視台、製作方,均成為收視率作假的受害者。

Ⅵ 湖南衛視收視率造假有多嚴重

我是湖南的 ,基本上有十幾年都不看湖南衛視了,

Ⅶ 對於現在網路很多假數據假粉絲,假播放數,假收視率,假點擊等等這些你怎麼看待

理性看待吧,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年代,總是會有人為了利益做假。關於假粉絲,假播放數,假點贊等:
第一是要靠行業規范的管理,比方說現在電商法就明確禁止刷單。
第二是需要自己去理性判斷造假的成份大概有多少。

Ⅷ 日本、韓國如何治理收視率造假

如果說兩年前,收視率造假是因為有數據使用方收買和賄賂樣本戶,導致數據失實;那麼這次則與兩年前不同,收視率造假被認為是數據生產方的問題,有輿論指責調查方篡改數據,參與造假,調查方則聲稱被黑。雖然孰是孰非,目前尚未有定論,但是在人民日報高調批評兩年之後,收視率造假不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愈演愈烈,甚至由地下轉向公開,不禁讓人們提出疑問:收視率造假為何屢禁不止?造假漏洞到底有哪些,動機是什麼?有沒有可以替代的調查方式?如何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法規和監管機制?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還是讓我們回歸原點,看看收視率到底是什麼,又是如何得來的。
一、常識認知:什麼是收視率?
所謂收視率,簡單地說是關於收看電視觀眾規模的一種度量,一個量化數據,由收視率調查得來。收視率的基本含義,是指某時段收看某頻道或節目的觀眾占市場觀眾總數的百分比。打個粗略的比方,假定A市場共有100名觀眾,如果其中10人觀看了《新聞聯播》,則A市場《新聞聯播》的收視率就是10%。
收視率(視聽率)是一個舶來品,起源於1930年代前後的美國,迄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先是收聽率,之後才有收視率。收視率調查是一項基於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原理對受眾收視行為進行的抽樣調查,其調查模式和量化標准在全世界基本通用,技術上已經相對成熟。

在現實電視環境中,收視率常常被附加上各種不同的內涵和期許。不過有兩點是最基本的:首先,收視率是一個效果指標,任何傳播都是要追求傳播效果的,沒有效果的傳播是白費功夫。按照傳播學理論,效果一般分為三個層面:一是認知層面的效果,二是心理層面的效果,三是行為層面的效果。收視率所反映的是第一個層面的效果,即多少人看了某節目(頻道)、看了多長時間等等,是一種量化信息反饋。
至於其他更深層面的效果,比如心理效果或之後的行為效果,收視率反映不了。有些人試圖通過節目收視率的高低,來直接說明觀眾對節目的好惡評價等心理效果,更進一步評價節目本身,嚴格說來,這些已經超出了收視率指標的反饋層次,非收視率之能力所能及了——收視率不能直接說明人們的態度和心理,更無法直接評價節目的好壞優劣。
第二,收視率是一種「行業貨幣」,主要用於電視台、廣告商、廣告主等各方之間的利益交換,這是由電視業的雙賣特徵所決定的。我們知道,按照傳媒經濟學的觀點,在視聽市場上電視業進行著雙重交換:其一是將節目作為商品,無償地通過傳播來交換和滿足人們的收視需求,其二是「生產」自己獨特的產品——凝聚在電視機前的觀眾,並將他們「賣給」廣告商,通過後者的廣告投入,來實現電視傳播的價值補償。
無論哪一種交換,都離不開至關重要的收視率,這一指標正是衡量觀眾注意力和電視時段價值的重要依據。電視台、廣告商/廣告主等相關利益方都要依據收視率的高低來進行廣告時段的定價和購銷,就像在國內市場購物我們都以人民幣為結算單位一樣。

Ⅸ 港澳台地區如何治理收視率造假

如果說兩年前,收視率造假是因為有數據使用方收買和賄賂樣本戶,導致數據失實;那麼這次則與兩年前不同,收視率造假被認為是數據生產方的問題,有輿論指責調查方篡改數據,參與造假,調查方則聲稱被黑。雖然孰是孰非,目前尚未有定論,但是在人民日報高調批評兩年之後,收視率造假不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愈演愈烈,甚至由地下轉向公開,不禁讓人們提出疑問:收視率造假為何屢禁不止?造假漏洞到底有哪些,動機是什麼?有沒有可以替代的調查方式?如何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法規和監管機制?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還是讓我們回歸原點,看看收視率到底是什麼,又是如何得來的。
一、常識認知:什麼是收視率?
所謂收視率,簡單地說是關於收看電視觀眾規模的一種度量,一個量化數據,由收視率調查得來。收視率的基本含義,是指某時段收看某頻道或節目的觀眾占市場觀眾總數的百分比。打個粗略的比方,假定A市場共有100名觀眾,如果其中10人觀看了《新聞聯播》,則A市場《新聞聯播》的收視率就是10%。
收視率(視聽率)是一個舶來品,起源於1930年代前後的美國,迄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先是收聽率,之後才有收視率。收視率調查是一項基於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原理對受眾收視行為進行的抽樣調查,其調查模式和量化標准在全世界基本通用,技術上已經相對成熟。
在現實電視環境中,收視率常常被附加上各種不同的內涵和期許。不過有兩點是最基本的:首先,收視率是一個效果指標,任何傳播都是要追求傳播效果的,沒有效果的傳播是白費功夫。按照傳播學理論,效果一般分為三個層面:一是認知層面的效果,二是心理層面的效果,三是行為層面的效果。收視率所反映的是第一個層面的效果,即多少人看了某節目(頻道)、看了多長時間等等,是一種量化信息反饋。
至於其他更深層面的效果,比如心理效果或之後的行為效果,收視率反映不了。有些人試圖通過節目收視率的高低,來直接說明觀眾對節目的好惡評價等心理效果,更進一步評價節目本身,嚴格說來,這些已經超出了收視率指標的反饋層次,非收視率之能力所能及了——收視率不能直接說明人們的態度和心理,更無法直接評價節目的好壞優劣。
第二,收視率是一種「行業貨幣」,主要用於電視台、廣告商、廣告主等各方之間的利益交換,這是由電視業的雙賣特徵所決定的。我們知道,按照傳媒經濟學的觀點,在視聽市場上電視業進行著雙重交換:其一是將節目作為商品,無償地通過傳播來交換和滿足人們的收視需求,其二是「生產」自己獨特的產品——凝聚在電視機前的觀眾,並將他們「賣給」廣告商,通過後者的廣告投入,來實現電視傳播的價值補償。
無論哪一種交換,都離不開至關重要的收視率,這一指標正是衡量觀眾注意力和電視時段價值的重要依據。電視台、廣告商/廣告主等相關利益方都要依據收視率的高低來進行廣告時段的定價和購銷,就像在國內市場購物我們都以人民幣為結算單位一樣。

Ⅹ 為何要嚴厲打擊電影票房造假

抄襲作品、票房注水和刷數據等問題經常出現,曾報道:

2014年4月 北京地區收視出現內異常表現容,北京衛視被擠出本地前十,北京電視台經過長達一個月的跟蹤數據分析,內部「認定」北京地區樣本戶疑似遭受污染。

2016年12月 浙江衛視收視率遭遇斷崖式下跌,從常年全國前五名,一下子跌至20名開外,創下了浙江衛視建台50周年來的最低收視紀錄,原因是電視劇《美人私房菜》的製作方未購買收視率。

熱點內容
黃泥河法院 發布:2025-10-01 01:36:43 瀏覽:88
合同無效合同法 發布:2025-10-01 01:36:04 瀏覽:66
法制史司法考試題 發布:2025-10-01 01:34:42 瀏覽:328
2014年初級經濟法視頻 發布:2025-10-01 01:25:16 瀏覽:546
畢亞林律師 發布:2025-10-01 01:07:48 瀏覽:357
男人條例 發布:2025-10-01 00:52:30 瀏覽:156
寧波排水管理條例 發布:2025-10-01 00:41:18 瀏覽:969
廣安市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10-01 00:28:40 瀏覽:515
華政刑法學考研 發布:2025-10-01 00:05:10 瀏覽:91
民事訴訟法131 發布:2025-10-01 00:04:02 瀏覽: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