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所內所寫證言材料的法律效力
① 書面證詞證言是否具有法律有效性
1.在司法復實踐中,到庭作證的證人制證言的效力都比較低,如果證人與當事人是同事、朋友關系,證言的效力更低,而證人不到庭,就寫個證言,簽個名,基本上法院都不予採納的;
2.書面證據的效力遠遠大於人證的效力;
3.因為現在做假證的太多了,花錢能買到任何證人證言,所以法院根本不相信證人。
② 手寫的證明材料上面有簽字,但是沒有手印,這具有法律效力嗎,在法庭上可以作為證據嗎
證明材料親筆簽名的,內容合法,出於真實意思表示的,就有法律效力。按手印不是必須的,只是對簽名有爭議的時候,更方便鑒別真偽。
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都可以作為證據使用。只是證據必須符合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才會被法官採納。在庭審中,證據都要經過雙方當事人質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六十五條審判人員對單一證據可以從下列方面進行審核認定:
(一)證據是否原件、原物復印件、復製品與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二)證據與本案事實是否相關;
(三)證據的形式、來源是否符合法律規定;
(四)證據的內容是否真實;
(五)證人或者提供證據的人與當事人有無利害關系。
《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三條證據包括:
打官司就是打證據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2)看守所內所寫證言材料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法律對人的效力在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中先後採用過四種對人的效力的原則:
①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於本國公民,不論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非本國公民即便身在該國領域也不適用。
②屬地主義,法律適用於該國管轄地區內的所有人,不論是否本國公民,都受法律約束和法律保護;本國公民不在本國,則不受本國法律的約束和保護。
③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
④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這是近代以來多數國家所採用的原則。我國也是如此。採用這種原則的原因是:既要維護本國利益,堅持本國主權,又要尊重他國主權,照顧法律適用中的實際可能性。
參考資料:
網路-民事訴訟法
網路-證據
③ 證人證言的效力問題
證言與其他證據相比具有一定的主觀因素,證言真實性的程度易受證人主觀意識的干擾。因此,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客觀陳述其親身感知的事實,盡量排除證人作證的主觀臆斷、猜測或者推斷,在作證時也不得使用猜測,推斷或者評論性的語言。證人是聾啞人的,可以其他表達方式作證。
要正確理解證人的資格,應當掌握以下幾點:
1、凡是知道案件情況並有作證能力的人,都可以作為證人。「知道案件情況」,能夠「辨別事非」,能夠「正確表達」的人,是取得證人資格的絕對條件。是否作為證人,既不受性別、年齡、民族、出身、成分、文化程度、財產狀況、思想覺悟、表現好壞、社會地位等限制,只要符合證人的條件,都可以作為證人。對案件的同一事實,如果有幾個人同時知道,那麼他們都可以作為證人,而不能互相代替。
2、生活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待證事項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不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作為證人。這是因為這些人由於感覺器官或者精神上的障礙,或者由於年齡關系,對於客觀事物分不清是非,不能正確反映,不能正確表達思想,所以,不能提供對查明案件事實有意義的證言,不能作為證人。如果在生理上或者精神上雖然有某種缺陷,但是還能夠辨別是非,能夠正確表達的人,自然可以作為證人。不能因為有些知情人在生理精神上的缺陷或者年幼,就一律取消他們作證的資格,這些人能不能作為證人,關鍵要看他們對客觀事物能不能分清是非,能不能正確表達。根據這一標准,對具體人員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以後,才能夠確定其能否作為證人。必要時,可以進行鑒定再作決定。
3、證人只能是當事人以外知道案件情況的人。案件的當事人由於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因此,不能作為證人。與當事人有親屬關系和其他密切關系的人雖然可以作為證人出庭作證,但由於上述關系的特殊性,一般而言,這些人作為證人所作的證言在證明力上要小於其他的證人證言。
④ 書面證人證言可否作為證據使用
劉翔光一、當事人提交的書面證言也是證據?民事訴訟中時見下列情況:在庭審調查時,當事人為了證明其主張,頻頻向法庭提交事先由其取得的證人書面證言。此類證言可否作為訴訟證據使用,在許多情況下成為法庭認定案件事實、左右判決結果的關鍵。因此,明確這一問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種觀點認為:當事人向法院提交的證人書面證言可以作為訴訟證據使用,其理由是: 1、《民訴法》第五十條規定:「當事人有權收集、提供證據」。該條並未限制當事人收集、提供證據的種類,當然包括證人證言。 2、《民訴法》第七十條規定:「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表明向法院提交證人的書面證言是法律所允許的。 3、《民訴法》第六十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當事人既然負有舉證義務,無疑也享有取證權利。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欠妥。依照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當事人無權向證人取證,因而當事人自行取得而向法庭提交的證人書面證言也就不具備程序上的合法性,不能作為訴訟證據使用。二、正確理解法律條文是明確這一問題的關鍵1、《民訴法》第五十條雖未限定當事人有權收集的證據的種類,但根據立法精神和司法實踐,「收集」不同於「調查」,調查的對象包括人和物,而收集的對象只能限於物化了的證據。在《民訴法》規定的七種證據中,因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這三種實物形態的證據在訴訟開始前已客觀存在,所以才有可能由當事人查找到並予收集,而且這三種證據由誰收集一般都不影響其性狀,所以《民訴法》規定的可以由當事人自行收集的證據實際上僅限於以上三種。至於證人證言,它與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一樣,一般是在進入訴訟程序後人們主觀意識對案件事實的反映,不可避免地受到反映主體立場、觀點、方法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因為對此類證據是無法純客觀地「收集」的,而只能由訴訟法律關系主體通過一定方式的調查活動取得。根據我國法律規定,訴訟中的調查權是法律授予特定主體的特殊權利,當事人無權享有。因此,《民訴法》第五十條不能作為當事人有權向證人取證的依據。 2、《民訴法》第七十條關於可以向法院提交書面證言的規定,實際上存在兩個前提:一是提交書面證言須事先經法院許可,而不是事後追認;二是由證人直接向法院提交,而不是假當事人之手提交。這兩個前提在程序上保證了人民法院與證人的直接接觸,以便驗明證人身份,告知證人作證的要求,以保證證據的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而由當事人向法庭提交證人書面證言,顯然不符合該條的規定。所以,《民訴法》第七十條不能作為當事人有權向法庭提交證人書面證言的依據。 3、《民訴法》第六十條規定的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在證人證言方面,應是向法院提供證人,或證人的姓名、住址及其所了解的案件事實,由法院進行調查取證。因此,該六十條未規定當事人對證人的調查權。 三、明確這一問題是民事審判規范化的客觀要求 1、法律規定了公民的依法作證義務,這種義務是相對於國家機關而言。公民有無對訴訟當事人作證的義務?答案應是否定的。那麼證人應訴訟當事人的要求向其提供書面證言,究竟是在履行法定義務還是在行使法定權利?顯然都不是。因此,訴訟當事人向證人調取書面證言是不符合法律規范的行為。 2、法律規定審判人員詢問證人必須二人進行,並應告知證人作證的權利義務,詢問筆錄須由詢問人、記錄人和被詢問人共同簽名;而由當事人向證人調取書面證言,則沒有上述程序上的保證。相反,有的當事人向證人索取書面證言時故意隱瞞用途和目的,有的甚至在自己寫好的證詞上要求證人簽名,這種「證據」能保證其真實性嗎?如果允許當事人直接向證人取證,勢必使當事人公開爭奪證人合法化,干擾訴訟的依法進行。 3、當事人取得的證人書面證言,一般都沒有記載證人的年齡、單位、住址等基本情況,在庭審中各訴訟主體根本無法審查證人的真實身份,也無法判斷證人是否具有行為能力,更無法核實證人是否確實了解案情;且這種證言內容一般都很粗略,有的甚至文理不通,不知所雲,這些都使當庭質證產生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法院未對證人進行直接核實,則連證言是否確為該證人提供都無法肯定,如何確認其真實性?如果法院對證人進行詢問核實,則只能在開庭後進行,如果將這種核實的材料作為訴訟依據,就沒有機會進行當庭質證了,這就必然會出現法官「庭下質證」、隨意取捨的情況,這些情況都是不符合訴訟規范化要求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人民法院應通過制定《開庭審理工作細則》、《當事人舉證須知》等方式,明確規定當事人的舉證范圍和程序;在審判實踐中,當事人當庭向法庭提交證人書面證言的,法庭應該當庭口頭裁定否定其效力,以確保庭審活動合法、公正、有條不紊地進行。
⑤ 證言如何寫有法律效力
證人證言經過法院審查後,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版》
第六十三條證據包括權: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⑥ 檢察院詢問證人的書面材料有法律效力嗎
檢察院詢問證來人的書自面材料是證人證言證據,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並且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
證據包括:(一)物證;(二)書證;(三)證人證言;(四)被害人陳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六)鑒定意見;(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五十九條 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並且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
⑦ 派出所叫被告人看證言材料犯法嗎
當事人以及案外人是無權看案件的其他證據材料的,以防打擊報復、針對性翻供等。而且案件都是有保密限度的,證據材料不公開。
⑧ 看守所有救人立功證明材料能不能在法院有效
根據法來律規定,犯罪嫌疑源人在看守所羈押期間只要有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行為的立功表現,看守所應當書面報請辦案機關依法從寬處理。
法律依據:
《看守所條例實施辦法》第四十六條人犯在羈押期間有下列表現之一的,看守所應當書面報請辦案機關依法從寬處理:
(一)檢舉揭發監內外犯罪分子,經查證屬實的;
(二)勸阻人犯行凶、逃跑和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的;
(三)有其他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行為的。
⑨ 刑事案件中證人的證言在公證處公正有法律效力嗎
證人的證言只是對事實起著證實作用,為還實事質而旁證,不是判定案情的唯一依據,不須公證,即使公證的證言也擴展不了它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