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公平責任原則在法律上的適用
A. 請問公平原則的適用范圍
我國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多元的。違約責任以嚴格責任為歸責原則,過錯推定責任為例外;侵權責任則以過錯責任為原則,無過錯責任為例外。公平責任原則既不屬於違約責任,也不屬於侵權責任,而是與侵權、違約責任並列的一種酌定責任,衡平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此即為公平責任原則的法律基礎。公平責任原則的行使完全依靠法官根據個案情況自由載量,其功能在於分配「不幸」而非懲罰過錯,所以必須准確把握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本文僅就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條件作一探討,筆者認為,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必須具備以下六個條件:
一、加害人的行為與受害人之損害存在因果關系
這是公平責任原則適用的首要條件。只有在加害人之行為與受害人之損害存在因果關系時,才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並且,在受害人之損害由多個原因造成時,加害人的行為必須為損害的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或必然原因,若加害人的行為為受害人損害後果之次要原因、間接原因或偶然原因,則不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若加害人致受害人較輕損害後,第三人行為介入引起了加重的損害後果,此時對於加重的損害後果,亦不能在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間適用公平責任原則。這是因為公平責任原則的基礎本身就不是加害人行為的違法性,加害人之行為並不受法律或道德的否定評價,不能讓加害人承擔過重的責任,例如:原告彭某訴被告張某一案。原告彭某之子與被告張某等人在球場進行藍球對抗賽,原告之子從藍板左側上藍起跳時,張某轉身搶藍板球,原告之子倒在藍下左側,當即被送往醫院搶救,一周後不治身亡。就本案來講,原告之子與被告在一起打藍球相碰屬於藍球場上比賽發生的正常情況,不存在故意和過失行為,發生死亡的結果應當屬於民法通則所規定的意外事件。但是原告之子的死亡與被告的動作有因果關系,鑒於原告之子的死亡使原告身心遭受痛苦,又在經濟上造成一定損失,故依據公平責任原則判令被告適當承擔補償責任。審判實踐中,曾出現過致害人之行為與受害人之損害無因果關系時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讓被告承擔責任的情況,這完全是錯誤的。
二、加害人和受害人均無過錯
由於我國合同法採用嚴格責任之歸責原則,故強調沒有過錯的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已無法適用於合同責任。在加害人與受害人有合同關系的前提下,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不僅要看加害人是否完全履行了其合同義務,還要看加害人是否能夠預見到其加害行為(包括作為和有法定、約定作為義務時不作為)會產生損害後果。若加害人雖完全履行了其合同義務,但仍然造成了損害後果時,應看加害人能否預見其損害後果,若能預見,則為有過錯,應承擔侵權責任;若不能預見,則無過錯,可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還要求受害人亦無過錯。這種要求是絕對的,加害人的行為雖然造成受害人的損害,若受害人對於損害的發生有過錯(既使其過錯並不是損害的主要原因),仍不能使用公平責任原則。例如:原告趙某訴被告王某一案,原告趙某與被告王某在滑旱冰時相撞,原告摔倒後左臂受傷,經鑒定為十級傷殘,就本案而言,原、被告雙方在高速運動的公共娛樂場所滑旱冰時相撞,不能確定雙方當事人到底是誰的過錯,且滑冰場上與人發生碰撞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因碰撞致人傷害,無論是受害人或致害人都是不願看到的,但由於致害人的過失行為,給被害人造成了身體的損害和經濟上的損失。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致害人應當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的經濟損失,鑒於雙方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法院適用公平原則判決被告適當承擔原告的經濟損失。
三、此種損害行為法律未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加害人和受害人雖均無過錯,但若法律規定了此種類型的加害行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則此加害行為屬於特殊侵權行為,應承擔侵權責任,不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四、若加害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則顯失公平
當加害人、受害人對損害發生均無過錯時,加害人不應承擔侵權責任,但若固守此信條,有時會產生不公平的結果。為體現公平、正義之法律價值,當加害人不承擔責任對受害人而言顯失公平時,應當讓加害人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以實現法律的救濟功能。加害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對受害人顯失公平的情況有以下幾種:1、加害人的行為是造成損害的唯一原因,主要原因或直接原因;2、受害人因加害人的行為而受損害後,生活陷於困難;3、受害人與加害人存在特定的合同關系或信賴關系,受害人的損害是在履行合同時發生的或因信賴加害人而發生的;4、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而其監護人已盡監護職責,監護人仍應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5、緊急避險之危險系由自然原因引起,避險人應向其避險行為之受害人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例如原告徐某訴程某、王某一案,原告徐某與被告王某系夫妻關系,被告程某系王某之母,1998年6月原告借打麥機為兩被告收打小麥,6月3日下午6時准備打麥時,原告發現打麥機缺一個三角帶,便駕大逢車去拿,途中發生車禍,經治療後,仍致六級傷殘,給原告的生活帶來很多困難。後被告王某提起離婚訴訟,法院判離,原告認為自己的損傷是在為被告家幹活時所致,在索賠未果的情況下,提起訴訟。法院審理認為,原告是在為被告家勞動服務途中發生車禍,雖責任在於原告自己,但兩被告作為受益人,雖然對原告損害的發生沒有過錯,但也應當依照公平責任原則,對原告承擔一定的經濟補償責任,就本案而言如不判令被告適當承擔責任,對原告而言,顯然顯失公平。
五、公平責任原則無免責事由且不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由於公平責任是在加害人之行為不具有可歸責任時由法官根據公平之法律理念酌定的一種責任,所以公平責任一旦成立,即無免責事由。既使加害人具有侵權責任之免責事由,亦不影響其公平責任的承擔,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公平責任又是一種絕對責任。因為公平責任本身只是一種分擔損失的救濟責任,故精神損害賠償也不能適用於公平責任。
六、公平責任中加害人的責任份額必須適當
公平責任是一種分擔意外風險的責任,所以不能讓加害人獨自承擔損害後果的全部賠償責任。加害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及數額必須適當,如此方能體現出公平責任的特性。否則,在救濟了受害人的同時又損害了加害人的權利,容易造成當事人利益的失衡,公平責任原則的功能也無法體現。
B. 如何正確理解與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的意思:當事人對造成的損害都沒有過錯,又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要求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而使受害人遭受的重大損害得不到補償,在顯失公平的情況下,由審判機關根據實際情況,依公平合理原則,判由雙方分擔損失。
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條件:
1、受害人無法得到賠償,損失巨大需要填補
只有在窮盡其他歸責原則受害人仍無法得到任何賠償的情況下,才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這是公平責任適用的前提條件。
公平責任原則建立上損害由受害人自我負擔、加害人負擔為例外的理念之上。關注重點在於受害人損失的分擔。同時,對受害人損失巨大需要救濟的理解,不應僅僅著眼於損失的絕對額度,而應將損失額與受害人自身經濟狀況的對比適當體現出來。
2、行為人、受害人對損害結果均無過錯
行為人對損害發生應無過錯。無過錯包括構成要件中行為要件的缺失、違法性阻卻事由的具備、因果關系的不具備、過錯責任原則下不具有過錯等。
如果行為人有任何可歸責的情形,就喪失了適用公平責任的條件。無論在一般侵權行為中,還是在特殊侵權行為中,只要侵權責任不成立,就意味著行為人對於損害的發生沒有過錯,從而可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受害人對損害發生應無過錯。因自己過錯造成嚴重損害後果,不獨立自我承受損失,而尋求轉嫁給他人承擔的做法,是不合理與非正義的。對受害人沒有過錯應做廣義理解。即損害非因受害人自身因素導致,行為人的違法性阻卻事由、免責事由等與受害人無關。
3、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有因果關系
受害人損失嚴重只說明了分擔的必要性,卻尚不足以說明讓行為人而不是其他人分擔的原因。行為人分擔損失的緣由在於,的確是由他造成了受害人損失。無論哪種情況,行為人與受害人損失之間始終存在著事實上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的存在,構成了由行為人分擔損失的正當性基礎。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因果關系沒有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中因果關系證明那樣嚴格,具有「條件性」即可,不必要求「相當性」。
4、公平責任只適用於造成財產損失案件
公平責任原則中的財產損失既可以是因財產受到侵害而產生,也可以因人身權益受侵害而產生。這種損失只能是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可得利益等皆不能獲得分擔。
這由公平責任類似於社會救濟的特性決定。精神損害賠償之所以不能適用公平責任,一方面在於其數額極不確定,另一方在於精神損害賠償的懲罰功能與撫慰功能都依靠於行為人行為的可歸責性。公平責任原則中行為人無過錯,無責任,自然不宜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2)論公平責任原則在法律上的適用擴展閱讀
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方法
實際情況在行為人雖無過錯但卻從致害活動中獲益的場合,分擔一定損失將成為獲利的成本之一。損害事實包括損害發生的原因、損害行為的性質、損害程度、損害利益的性質、損害對受害人的實際影響等。其中,行為人與受害人的經濟負擔能力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C. 公平責任原則在商事侵權中能否適用
公平責任原則只能作為基於民法基本原則中的公平原則而成為平衡當事人雙方利益的一種機制,而不能成為商事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
D. 什麼是公平責任原則,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情形
公平責任是侵權人和被侵權人雙方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時,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的責任,它解決的並不是侵權責任成立與否的問題,而是損失分擔問題,故公平責任並非侵權歸責原則,而是損失分擔規則。在公平責任中,法律基於公平的考慮在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強制進行損失分擔,以體現分配正義。換句白話講就是,加害人沒有賠償義務,基於人道主義和公平精神應對受害人進行適當補償。公平責任只適用於過錯責任歸責的侵權類型中,《侵權責任法》採用了一般抽象規定加列舉的立法體例,一般抽象規定內容為:「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所列舉適用公平責任的具體情形有:見義勇為中,受益人對被侵權人的補償;自然原因引起危險時,緊急避險人對受害人的補償;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暫時沒有意識或失去控製造成他人損害且無過錯時,對受害人的補償;高空拋物或者墜物造成損害時,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對受害人的補償。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五十七條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可以責令對方或者受益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
E. 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種責任分配原則,其責任分配的依據既不是行為,也不是特定事故原因,而是一種抽象的價值理念—公平。
《民法總則》第六條規定: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公平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時要秉持公平理念,公正、平允、合理地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並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公平原則體現了民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價值,對規范民事主體的行為發揮著重要作用。
民事活動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民法不可能對所有的民事關系毫無遺漏地進行規定,當民法沒有明確規定的情形出現時,可以運用公平原則作為判斷標准。
公平原則不僅僅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守的基本行為准則,也是人民法院審理民事糾紛應當遵守的基本裁判准則。
(5)論公平責任原則在法律上的適用擴展閱讀:
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幾種情況: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監護人已盡監護責任的。
2、緊急避險造成損害,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且避險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的。
3、行為人見義勇為而遭受損害的。
4、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損害,當事人均無過錯的。
5、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共同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
F. 侵權的公平責任原則適用情形有哪些
1、一方有過錯,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的,原則上適用過錯責任。2、雙方版均無過錯,為保護權受害人,某些特殊侵權行為法律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比如狗咬人等。3、雙方均無過錯,法律又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則適用公平責任原則。這其實是法官自由裁量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