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宣告死亡有什麼樣的法律效力

宣告死亡有什麼樣的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1-02-27 20:30:29

A. 什麼是宣告死亡什麼情況下可以宣告公民死亡死亡宣告會產生什麼法律後果

1、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離開住所,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2、自然人離開住所,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經法院公告後可以宣告死亡。其條件和程序是(1)須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申請人包括:(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四)其他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必須按此順序申請,順序在先的申請人有排他效力,有在先順序的排除在後順序,同順序的權力平等。
(2)須被申請人下落不明滿一定期間。a:下落不明滿4年;b: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日滿2年。
(3)須由人民法院宣告。人民法院受理宣告死亡案件後,必須發出尋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被申請宣告死亡的公民下落不明滿4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滿2年的,公告期間為1年;被申請宣告死亡的公民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其不可能生存的,公告期間為3個月。
3、宣告死亡與自然死亡相同法律後果。被宣告死亡時間和自然死亡時間不一致的,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後果仍然有效,但自然死亡之前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與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後果相抵觸的,則以其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為准。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被宣告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並沒有因為被宣告死亡而真實的消失,只要他或她還在活著,他或她的能力都在法律上是存在的,也就是說宣告死亡是有地域限制的,它只能在當事人的住所地有效。對於在宣告法院所管轄的區域以外的地方,被宣告人仍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從事他或她法律上允許做的事情。

B. 什麼是宣告死亡對宣告死亡如何舉證

2000年12月19日,姜某與趙某登記結婚。2001年4月姜某突然失蹤,經多方尋找,毫無下落。2002年,丈夫趙某提起離婚訴訟,法院依法判決趙某與姜某離婚。2006年12月16日17時多,在村大湖山上發現一具白骨。報案後,公安機關迅速派警員到現場勘查,在屍骨周圍發現一些物品,經確認這些物品(包括電話號碼本等)是失蹤前姜某攜帶之物。此時,等待六載的父母才心灰意冷,向法院申請宣告姜某死亡。

依法分析

宣告死亡是指人民法院對具備一定條件並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對失蹤公民推定死亡的制度。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67條規定:「公民下落不明滿四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滿二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死亡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宣告公民死亡的申請人,必須是下落不明人的利害關系人,他們順序是:(1)配偶;(2)父母、子女;(3)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4)其他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但申請撤銷死亡宣告不受上列順序限制。

自然人的死亡標志著其民事權利能力的消滅。因此,確定人的死亡就具有重大的法律意義。從法律規定看,自然人的死亡有自然死亡、宣告死亡之分。另外法律還規定了宣告失蹤制度。宣告死亡的效力同於自然死亡效力。宣告失蹤則可以引起一定的法律事實的發生和財產關系的變化。

民法通則確立這兩項法律制度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於財產所有人下落不明,致使財產無人管理。宣告死亡可以將財產所有權轉移,保護財產免遭損失,保護財產管理人的利益;宣告失蹤,則可以使財產委託他人代管起來,這樣做有利於保護財產所有人及法定繼承人、財產管理人的利益;其二,確立這兩項制度還可以使失蹤人的債權和債務等權利和義務明確下來,享受其應有的權利,承擔其應履行的義務,不致使許多事情久拖不決。這樣還有利於法院處理民事糾紛,保障社會的穩定。

技巧提示

以下是《宣告死亡申請書》的參考樣本:

宣告死亡申請書

申請人:

被申請人: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職業或單位、住所

請求事項:

事實與理由:

此致

×××人民法院

申請人:××(簽名或蓋章)

×年×月×日

附:證據名稱、數量。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法律高手》

C. 宣告死亡的法律後果是怎樣

1、宣告死亡與自然死亡相同法律後果。繼承開始;其與配偶納婚姻關系自死亡宣告之日回起消滅。
2、有民事答行為能力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被宣告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並沒有因為被宣告死亡而真實的消失。自然死亡之前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與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後果相抵觸的,則以其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為准。
3、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銷,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關系從撤銷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復;如果其配偶再婚後又離婚或者再婚後配偶又死亡的,則不得認定夫妻關系自行恢復。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依照繼承法取得他的財產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給予適當補償。

D. 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的法律效力是否一樣 請懂的人回答

自然死亡是實際已經去世。宣告死亡是不知道是否真實死亡,因為兩版年失蹤、不知下落,而權由有關部門宣布死亡,是為與其有利害關系的人的生活需要而採取的措施。如果宣告死亡的人又出現,是正常人,他(她)的權利和義務還是存在的。

E. 法律上宣告死亡的條件和法律後果是什麼

、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離開住所,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2、公民被宣告死亡,其法律後果與自然死亡基本相同,但是宣告死亡與自然死亡畢竟不同,它是由於被宣告死亡的人僅僅是從法律上推定為死亡,並不一定是真正的死亡,因此,在宣告公民死亡後,如果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有人明確知道他還健在,其法律後果就會出現比較復雜的情況。
(1)宣告死亡人的財產,在宣告期間被他人取得的,宣告死亡的判決被撤銷後,該公民有權請求返還。利害關系人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其財產的,除應當返還原物及孳息外,還應對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
(2)宣告公民死亡的判決被撤銷後,該公民因死亡宣告而消滅的人身關系,有條件恢復的,可以恢復。
(3)被宣告死亡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養,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銷後,僅以未經本人同意而主張收養行為無效的,一般不應當准許,但收養人和被收養人同意解除收養關系和被收養關系的,不在此限。
(4)被宣告死亡和自然死亡的時間不一致的,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後果仍然有效,但自然死亡前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與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後果相抵觸的,則以其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為准。
(5)如果該公民在異地依然生存,並不影響其在那裡的民事活動。

F. 宣告死亡是什麼性質的制度

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離開住所,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與宣告失蹤制度的設計目的相比,宣告死亡主要解決失蹤人的整個民事法律關系的狀態問題,而宣告失蹤則主要解決失蹤人的財產管理問題。
故宣告死亡重在保護被宣告死亡人的利害關系人的利益,而宣告失蹤則重在保護失蹤人的利益。
《民法通則》第二十三條規定了宣告死亡的條件:
公民下落不明須達到法律規定的期限
(一)下落不明滿四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產生之日起滿二年的。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終結之日起計算。
只有利害關系人提出宣告死亡申請的,人民法院才能依法作出死亡宣告。
宣告失蹤人死亡,必須由利害關系人向失蹤人的住所地或最後居住地的基層人民法院提出宣告死亡的申請。
人民法院應當發出尋找失蹤人的公告,公告期間為1年。尋找失蹤人公告期限屆滿仍無失蹤人生存消息的,便可作出死亡宣告判決之日期為失蹤人死亡的時間。
此類事例比如登山遇雪崩、大海沉船等,等兩年沒有必要,只要有有關機關的證明即可。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人民法院判決宣告公民失蹤後,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失蹤人死亡,從失蹤的次日起滿四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宣告失蹤的判決即是該公民失蹤的證明。

G. 請問,關於宣告死亡和宣告失蹤的法律效力的問題,謝謝!

比如:甲被宣告死亡,他的遺產進入法定繼承程序。但事實上,甲在某國繼續生活,並且自然死亡前立有遺囑。那麼,這份自書遺囑是有效力的。而之前因法定繼續取得遺產的人負有歸還義務。

H. 宣告死亡有哪些法律後果

你好,宣告死亡與自然死亡相同法律後果。被宣告死亡時間和自然死亡時間不一致的,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後果仍然有效,但自然死亡之前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與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後果相抵觸的,則以其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為准。
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被宣告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並沒有因為被宣告死亡而真實的消失,只要他或她還在活著,他或她的能力都在法律上是存在的,也就是說宣告死亡是有地域限制的,它只能在當事人的住所地有效。對於在宣告法院所管轄的區域以外的地方,被宣告人仍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從事他或她法律上允許做的事情。
公民被宣告死亡,其法律後果與自然死亡基本相同,但是宣告死亡與自然死亡畢竟不同,它是由於被宣告死亡的人僅僅是從法律上推定為死亡,並不一定是真正的死亡,因此,在宣告公民死亡後,如果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有人明確知道他還健在,其法律後果就會出現比較復雜的情況。
(1)宣告死亡人的財產,在宣告期間被他人取得的,宣告死亡的判決被撤銷後,該公民有權請求返還。利害關系人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其財產的,除應當返還原物及孳息外,還應對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
(2)宣告公民死亡的判決被撤銷後,該公民因死亡宣告而消滅的人身關系,有條件恢復的,可以恢復。
(3)被宣告死亡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養,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銷後,僅以未經本人同意而主張收養行為無效的,一般不應當准許,但收養人和被收養人同意解除收養關系和被收養關系的,不在此限。
(4)被宣告死亡和自然死亡的時間不一致的,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後果仍然有效,但自然死亡前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與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後果相抵觸的,則以其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為准。
(5)如果該公民在異地依然生存,並不影響其在那裡的民事活動。 當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有人確知他沒有死亡時,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根據《民通意見》第37條至第40條的規定,死亡宣告的撤銷產生如下效力:
(一)被宣告死亡人的配偶未再婚的,夫妻關系從撤銷死亡宣告之日其自行恢復。但是,如果配偶已再婚的,應保護現行夫妻關系;
(二)如果配偶再婚後又離婚或者再婚後配偶他方又死亡的,不能自行恢復婚姻關系。
被宣告死亡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養的,撤銷死亡宣告後,僅以未經本人同意而主張收養關系無效的,一般不應准許,但收養人和被收養人同意的除外。
撤銷死亡宣告後,本人可請求返還財產,但原物已經由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不予返還。至於返還財產是否應受限制,存在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失蹤人被宣告死亡以後,其財產被繼承人繼承,繼承人將該財產視為自己的財產,正常消費不存惡意。繼承人雖然獲得了利益,但該利益的獲得是因失蹤人的原因而發生的。要求繼承人對消費財產予以補償,增加了繼承人的負擔,故應以現存財產為限予以返還。
第二種觀點認為,撤銷死亡宣告,使繼承人的繼承權喪失了基礎,故繼承人應返還所繼承的財產,使其恢復到未繼承時的狀態。因繼承法而取得財產的自然人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或者給與適當補償。我國《民法通則》第25條採用了第二種觀點。利害關系人隱瞞真實情況致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財產的,除應返還原物和孳息以外,還應對他人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I. 什麼情況下可以宣告死亡其法律後果是什麼

宣告死亡,是指公民下落不明超過法定期限,人民法院根據利害關系人的申請,依法宣告該公民死亡的一種法律制度。 宣告死亡是法律上的推定死亡,事實上也可能死亡,也可能沒有死亡。 根據民法通則第23條規定:公民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1.下落不明滿四年的; 2.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二年的。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計算。宣告一個人死亡,關繫到終止他的民事主體資格,須慎重從事,所以需要有較長的失蹤時間。 宣告死亡應按如下程序進行:首先由利害關系人提出申請,這些人包括失蹤公民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和其他法定繼承人、財產管理人、債權人等。其次,由人民法院依有關特別程序審理。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應發出尋找失蹤人的公告,公告為期一年。公告屆滿後仍無蹤者生存的消息時,可作出宣告死亡判決。宣告死亡與自然死亡的法律後果相同,比如單位除名、戶口注銷、繼承開始、配偶可以再婚等等。 民法通則第24條規定: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隨著死亡宣告的撤銷,被宣告死亡的人應恢復原有的人身權利和其有權利義務。根據民法通則第25條規定: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依照繼承法取得他的財產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給予適當補償。因為被宣告死亡的人並沒有死,原由他所有的已作為遺產分割了財產,自然應當返還。在婚姻家庭關繫上,如被宣告死亡人的配偶尚未與別人再婚,他們的婚姻關系應當恢復;如原配偶已與他人結婚,則保護後一個婚姻。如被宣告死亡人的子女被他人依法收養,其收養關系能否解除,可協商解決。

J. 宣告死亡的法律效力

公民被宣告死亡的,應發生與公民自然死亡同樣的法律後果,即被宣告死亡的公民喪失作為民事主體的資格,其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能力終止;其原先參加的民事法律關系歸於變更或者消滅;其婚姻關系自然解除,其個人合法財產作為遺產按繼承程序處理。

熱點內容
勞動法關於福利待遇減少 發布:2025-09-28 12:57:15 瀏覽:292
廣東省綠化條例 發布:2025-09-28 12:57:14 瀏覽:307
勞動法兼職臨時工 發布:2025-09-28 12:57:14 瀏覽:771
夢見法官背對我 發布:2025-09-28 12:57:12 瀏覽:639
勞動法關於病假事假的規定2015 發布:2025-09-28 12:56:25 瀏覽:642
呂梁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9-28 12:55:49 瀏覽:183
太原晉源區法律咨詢 發布:2025-09-28 12:54:09 瀏覽:816
民法典時代的權利保障 發布:2025-09-28 12:45:26 瀏覽:755
勞動法不管醫生 發布:2025-09-28 12:41:04 瀏覽:939
如何理解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28 12:40:30 瀏覽: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