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贅有法律責任嗎
1. 法律上有沒有規定入贅的不可以得家產
入贅不是法定行為不受法律保護。但是在沒有遺囑的前提下,配偶有權繼承死者的遺產。
2. 在法律上入贅有什麼要求
法律 上沒有入贅這種說法
3. 為什麼古代入贅是犯法的
贅婚的歷史地位
從秦始皇到唐代,官方一直把贅婿與犯罪官吏、逃亡人員和商賈一樣看待,是社會的二等公民,經常被征發到邊遠地區,去服勞役或守戍。《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取陸梁地。」《漢書·晁錯傳》載:「秦之戍卒,……先發吏有謫及贅婿賈人。」漢代承襲秦代遺風,對贅婿的賤視有過之而無不及,並且禁止贅婿為官吏。《漢書·貢禹傳》中說:「孝文皇帝時,貴廉潔,賤貪污,賈人贅婿及吏坐贓者,皆禁錮不得為吏。」南北朝時期,贅婿滴戍的法律被取消,但賤視贅婿的風俗依然如故。唐代時,贅婿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一點沒有好轉。唐人對《史記》的注釋,很能說明當時社會對贅婿的看法。司馬貞索引:「贅婿,女之夫,比於子,如人疣贅,是餘剩物也。」顏師古補註:「謂之贅婿者,言其不當出在妻家,亦猶人身有疣贅,非所有也。」更有甚者,五代時南唐朝廷竟然又把贅婿與佣奴等同起來,征編為軍隊。宋元明清四朝,贅婿的社會地位略有好轉。但官方賤視贅婿的評判,還是時有發生。官方對贅婿的懲罰和賤視,加重了整個社會對贅婿的鄙視。
在福建閔南地區,舊時代這種入贅女家的男子常會被人瞧不起,譏諷他是「賣大燈」。因原來家族遇有重要節日,各家的大燈上都要寫自家的姓氏和郡望或堂號,如洪姓則在大燈一邊大書「洪」字,另一邊大書「敦煌」二字。入贅女家之人,每遇節慶之時,大燈上就不能書寫入贅者原來的姓氏和郡望,而要寫上女家的姓氏和郡望,所以,世俗之人譏諷入贅者為「賣大燈」。
作為一種婚姻形式,贅婚彌補了男娶女嫁的不足,有著不可替代的社會價值,原本應受到社會的肯定,但由於封建觀念作怪,再加上封建律法的推波助瀾,贅婚反而受到社會的歧視,蒙受了不應有的恥辱。
4. 法律上有入贅這個說發嗎需不需要公證
你好,法律上對入贅並沒有規定,入贅只是民間的說法,我國婚姻法規定,男女雙方共同組建家庭,共同維護平等、和睦、團結的社會主義家庭關系。
5. 有過入贅經歷的前輩!女人們,讓入贅好不好啊。
入贅其實有好也有壞,好就是取決於你媳婦和你的關系,看你媳婦和媳婦的父母專是否通情答理,我身邊有屬兩個好友就是招了上門女婿。一個是外地的,一個是本地的,外地的那個覺得老家窮,不能照顧父母,要把父母接來,但是女方堅決不同意,說給家裡增加了負擔,為這事男方折騰了很久,無論是要離婚還是出走,女方都沒有妥協。最後是男方低頭了。也就是說,有些時候,入贅的男人在女方家裡沒有什麼決策權。很被動。而我另一個女友家的上門女婿是當地的,我這位女友就是很尊重她的老公,也很孝順男方的父母,主要是女方的父母也很通情理,常催促他們去看男方的父母,給錢給物都不能待慢。所以男方的父母也很喜歡這個兒媳婦。所以說選擇入贅確實不是最明至的選擇,去外地入贅那許多事情是真的就身不由己了,想孝敬自己的父母很多難,那麼父母對你的養育恩就難以報答。要是在本地入贅,面子上有點受傷,如果你和女方有足夠的感情基礎,而她的父母能明事理,她也和你一樣孝順你的父母那就可以考慮。但是不是萬不得已還是不要入贅,實在要入贅也要和女方簽定一個要照顧贍養雙方老人的協議以防萬一,否則你就真的有可能完全失去孝敬自己父母的權利了。羅嗦一大篇,希望對你的思考有所幫助。
6. 法律是怎樣規定入贅的
法律上沒有這樣的規定,婚姻法強調男女平等,夫妻雙方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回 入贅是舊答社會的一種陋習,被稱為「倒插門」,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改變男尊女卑或女尊男卑的觀念,大力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傳統意義上的「倒插門」也大大弱化了。
7. 入贅是有法律效益的嗎男孩子入贅好還是不好
現在我國沒有『入贅』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定(古代法律有),孩子可以隨父母任何一方的姓。『平等原則』是婚姻家庭法的一項基本原則。
8. 入贅協議是否受法律保護
根據我國的《婚姻法》相關規定,男女雙方結婚後可以到男方家裡生活,也可以到女方家裡生活,你說的入贅協議原則上是受法律保護的,因為是在雙方平等自願的基礎上簽訂的,受法律保護。
但是如果協議內容違法或者簽訂時有其他情形,是可以撤銷或者無效的,那樣就不受法律保護,主要情況大致有以下幾種:
入贅協議無效的情況: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入贅協議,;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入贅協議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入贅協議中出現下面情況,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希望能夠幫到你,有什麼不懂的可以繼續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