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見義勇為法律責任
Ⅰ 見義勇為的時候打傷犯罪分子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是否要負法律責任要看防衛強度是否過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正當防衛】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因此若防衛措施的強度與侵害的程度相差懸殊,則成立防衛過當,負刑事責任,但應減輕或免除處罰。
(1)什麼是見義勇為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相關新聞:正當防衛允許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損害。
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第十二批指導性案例,涉及的四個案例均為正當防衛或者防衛過當的案件,社會普遍關注的崑山「反殺案」入選其中。最高檢副檢察長孫謙表示,正當防衛是法律鼓勵和保護的正當合法行為,允許防衛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損害,甚至可以致傷、致死。
孫謙認為,在一般防衛中,要注意防衛措施的強度應當具有必要性,若防衛措施的強度與侵害的程度相差懸殊,則成立防衛過當,負刑事責任。「這次發布的朱鳳山案和此前社會關注的於歡案,防衛過當的問題比較明顯,這兩個案件都是為了制止一般侵害,而持刀捅刺侵害人要害部位,最終造成了侵害人重傷、死亡的重大損害,就防衛與侵害的性質、手段、強度和結果等因素的比較來看,既不必要也相差懸殊,因而成立防衛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
Ⅱ 關於見義勇為的法律問題
重點解答如下:
1、婦女的財產損失責任由搶匪和偷偷撿走的人承擔。
2、你版的財產損失是關鍵,根據《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57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可以責令對方或者受益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你的損失是由搶匪造成的,婦女對此並無過錯,根據過錯責任原則,婦女對此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她是受益人,根據上述規定,她應對你所受到的損害承擔一定的經濟補償責任,你可以向她要求,如她不支付,你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會保護你的合法權益。
3、你的行為算不算見義勇為,要提供證據給有關部門進行認定。
4、解答同2。婦女的損失由搶匪和偷偷撿包的那個人承擔;你的損失可以請求婦女一定的經濟補償,如果認定為見義勇為,有關機關應按規定發放一定獎金予以褒獎。
Ⅲ 見義勇為在法律上如何判
見義勇為在刑法的概念中應歸屬「防衛過當」,如果沒有造成重大傷害,回一般不予不予處罰,造成重答大損害的要承擔刑事責任,但和其他相同情節的犯罪處罰要輕。對於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在見義勇為過程中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刑事責任。
請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具體條款
第二十條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 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Ⅳ 見義勇為法律定義
見義勇為是指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與正在發生的違法犯罪作斗爭或者搶險救災的行為。見義勇為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是同違法犯罪分子做斗爭的行為。第二類是搶險救災的行為。 我給你分析一下 首先不你不能保證被群毆的人是好人 也不能確定群毆他的人是違法犯罪分子 假如群毆者是違法犯罪分子 那麼你的行為是構成見義勇為的條件的 但是你拿刀砍傷了人也分情況 如果你砍傷的人在你砍傷他之前對你的人身財產安全造成了威脅你砍傷了他 就算防衛過當 如果沒有威脅到你的情況下你砍傷了他就屬於故意傷害罪了
見義勇為的法律特徵主要有:
1、見義勇為的主體是非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自然人。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主體,在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義務時,不能成為見義勇為的主體。
2、見義勇為所保護的客體,是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公民為保護本人生命、財產安全而與違法犯罪做斗爭的行為,不能認定為見義勇為。
3、見義勇為的主觀方面在於積極主動、不顧個人安危。
4、見義勇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在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遭受正在進行的侵害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與危害行為或者自然災害進行斗爭的行為。
求採納
Ⅳ 北京地區對見義勇為的法律界定什麼
北京市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
《北京市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於2000年4月21日北京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弘揚社會正氣,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見義勇為,是指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與正在發生的違法犯罪作斗爭或者搶險救災的行為。
第三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本市公民見義勇為行為的獎勵和保護。
非本市人員在本市行政區域內見義勇為,或者本市公民在本市行政區域外見義勇為,參照本條例予以獎勵和保護。
第四條 本市獎勵公民見義勇為人員,保護其合法權益。全社會應當關心和支持見義勇為人員。
第五條 新聞宣傳部門應當及時宣傳見義勇為事跡,報道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的活動。 第六條 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的工作由市和區、縣人民政府負責,日常工作由民政部門辦理,其他有關部門密切配合。
第七條 市和區、縣依法設立見義勇為基金會或者見義勇為基金(基金會的基金和見義勇為基金以下統稱見義勇為基金)。
見義勇為基金用於對見義勇為人員的獎勵和見義勇為傷殘人員的資助以及其他費用。基金的使用和管理依法接受有關部門和社會的監督。
本市鼓勵單位和個人向見義勇為基金會捐贈
第八條 區、縣民政部門接到組織或者個人關於見義勇為情況的反映或者申請,應當及時組織核實、確認。了解情況的組織和公民應當積極配合核實和確認工作。
見義勇為的受益人有責任為見義勇為的確認提供證明。
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見義勇為人員應當給予獎勵。 獎勵實行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的原則。
第十條 對事跡突出的見義勇為人員,由區、縣人民政府決定授予「見義勇為積極分子」稱號;對事跡特別突出的,經區、縣人民政府推薦,由市人民政府決定授予「首都見義勇為好市民」稱號。
對被授予榮譽稱號的見義勇為人員,給予物質獎勵。
第十一條 公民對見義勇為要給予支持和幫助,對見義勇為負傷人員要及時送往醫療機構,醫療機構應當及時組織救治。
第十二條 救治見義勇為負傷人員的費用,有工作單位的,由所在工作單位暫付;工作單位無力暫付或者無工作單位的,從見義勇為基金中暫付;緊急情況下,由醫療機構墊付。
第十三條 見義勇為負傷人員的醫療費用分別不同情況採取下列辦法解決:
(一)由加害人依法承擔;
(二)由社會保險機構按規定支付;
(三)由所在工作單位提供的資助。
依照前款各項規定解決的不足部分或者均不能負擔時,從見義勇為基金中支付。
第十四條 見義勇為負傷人員醫療期間,屬於機關、團體和事業單位職工的,應當視為正常出勤,所在工作單位不得因此扣減其工資、獎金和降低其福利待遇;屬於企業職工的,依照本市有關企業勞動者工傷保險的規定享受工傷津貼;無工作單位的,從區、縣見義勇為基金中給予經濟補助。
第十五條 因見義勇為致殘的,其傷殘等級由有關部門依法評定,傷殘待遇依照國家有關因公(工)負傷人員的規定辦理。
第十六條 因見義勇為犧牲的,其撫恤按照國家有關因公(工)死亡規定辦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批准為革命烈士的,其家屬享受烈屬待遇。
第十七條 對因見義勇為犧牲或者致殘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員,其家屬沒有生活來源的,所在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採取幫助其家庭成員就業等增加收入的措施解決。
第十八條 見義勇為犧牲人員的家屬、致殘人員及其家屬,在支付住房租金、醫療費、子女上學費用等方面有實際困難的,由所在區、縣人民政府給予經濟補助。
第十九條 獲得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見義勇為榮譽稱號的人,在同等條件下,事有就業、入學、入伍等優先待遇。
第二十條 見義勇為人員及其家屬因見義勇為受到打擊報復,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威脅,公安機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予以保護。
打擊報復見義勇為人員的,由有關機關依法處理。
第二十一條 負有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職責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弄虛作假、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濫用職權的,由主管部門對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二條 為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義務實施了本條例第二條規定的行為的,按照其他有關規定予以獎勵和保護。
第二十三條 本條例所稱家屬是指見義勇為人員的配偶、子女、父母,以及依靠見義勇為人員生活的十八周歲以下的弟妹、見義勇為人員自幼曾依靠其撫養長大現在又必須依靠見義勇為人員生活的其他親屬。
第二十四條 本條例實施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五條 本條例自2000年8月1日起施行。
Ⅵ 中國法律對見義勇為的定義是什麼
「見義勇為」這一行為是在社會上應當得到大力提倡,是寓情寓理寓專法寓德的,是中華民族屬的傳統美德,是弘揚正義的體現,「見義勇為」在我國刑法上並沒有這一概念,但是刑法上的正當防衛與「見義勇為」有著密切關系,「見義勇為」在立法上僅僅體現在地方法規中,在地方法規中「見義勇為」的法律概念都不一致,見義勇為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有待於國家立法部門進行完善,在實施「見義勇為」這一過程中,四川超躍律師事務所曹明江律師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1、實施「見義勇為」的過程中,罪犯已失去抵抗力(例如昏迷等),見義勇為 者若繼續對犯罪嫌疑人進行人身侵害,刑偵、公訴機關可能會根據見義勇為者的手段、情節、目的、後果等進行指控,由人民法院依法認定是否構成犯罪。
2、在實施「見義勇為」的過程中,犯罪嫌疑人手持凶器負隅頑抗,極大可能傷害見義勇為者及其他人員,見義勇為者可從正當防衛角度出發,對犯罪嫌疑人實施防衛行為致犯罪嫌疑人傷亡,不承擔任何責任
Ⅶ 見義勇為而導致輕傷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這屬於正當防衛,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了使內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容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侵權責任法》
第二十六條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第二十七條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條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正當防衛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第三十一條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責任或者給予適當補償。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Ⅷ 為什麼見義勇為還要擔負法律責任
不管什麼事情,我們都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做事情,任何違法事情都要受到法律制裁,見義勇為同樣是這樣,只有國家權利機關能做的事情,別人是無法替代的。
Ⅸ 見義勇為的法律分析
對一起見義勇為糾紛案件的法律分析
摘要:發生在湖南長沙一起見義勇為糾紛案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對呼喊抓賊者要不要賠償、受益人劉先生是不是應該賠償,許多人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理由,爭論的焦點是對被害人潘登峰見義勇為行為的性質和處理本案法律依據。本文試對各種觀點進行評析,以探求潘登峰義勇為行為的性質和本案的正確處理。
關鍵詞: 見義勇為 無因管理 契約 公平責任
一 問題的提出
2002年3月6日法制日報第六版報道了這么一起發生在湖南省的真實案件:一天凌晨,住在長沙市星沙鎮長瀏飯店的劉先生發現有人行竊,便大喊「抓賊嘍!」睡在劉先生隔壁的該飯店老闆薛定基聞聲後,立即跑到劉先生房間,問明情況後,便跑到樓下去,大喊「抓賊」。這一喊,立即引起周圍許多人的注意。在星沙鎮二區夜宵一條街上的攤主、來自瀏陽市杜港鎮的潘紹峰、潘登峰兩兄弟驚醒後,也一起跑了出來。 薛定基和潘登峰跑在前面,他們在後門口發現一提著長刀的青年人,薛大喊一聲:「誰,干什麼的?」那青年人一愣,拔腿便跑。在追的過程中,追上來的潘登峰不幸被刺中胸部,在送到醫院時死亡。 兇手最終被眾人擒獲。後來法院以故意傷害罪判處其有期徒刑6年,並賠償死者父母60850元。然而,死者父母卻將薛定基告上法庭,理由是雖然法院判決賠償,但至今未拿到賠償金。另外,案發時,薛定基親自喊潘紹峰兩兄弟去抓賊,兒子的死與薛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薛定基認為,自己是見義勇為,又是第一個受傷者,自己也沒有得到任何經濟賠償。目前,法院已受理了此案。
下面筆者就斗膽對各種觀點進行粗淺的分析,並提出筆者對潘登峰義勇為行為的性質和本案的正確處理的不太成熟的理解和看法。
二 各種觀點評析
(一)無因管理說---認為林先生有賠償責任
無因管理說根據其法律依據和傾向,又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潘登峰見義勇為的行為其性質在民法上是一種無因管理行為。那麼管理人所受損失和費用,應當由受益人賠償,而本案中受益人是住店的劉先生,而不是呼喊抓賊者薛定基。其法律依據是《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規定「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規定的管理人或者服務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償付的必要費用,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務活動中直接支出的費用,以及在該活動中受到的實際損失」①。
第二種觀點,認為本案受益人劉先生對見義勇為受害人潘登峰的有適當的補償義務,其法律依據是《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九條:「因防止、制止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受益人也可以給適當的補償」 以及《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二條「為了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合法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在侵害人無力賠償或者沒有侵害人的情況下,如果受害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經濟狀況,責令受益人給予適當補償」②。
評析:《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及《意見(試行)》第一百三十二條確立的與《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九條及《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見在法律適用上是否矛盾,兩者關系如何理解?我認為都是規定無因管理行為的,只不過前者規定側重的是一般的無因管理關系,即不存在第三侵害人而使管理人受損或支出必要費用的無因管理關系,後者規定側重的是存在第三侵害人而使管理人受損的無因管理關系。我認為本案應適用後兩條法律規定。
有學者認為,見義勇為者所受到的損害,如果因侵權因素造成損害賠償,屬於規范競合,見義勇為者不能同時行使,只能選擇其一。否則會過分加重同樣作為被害人的無過錯的被救助者的民事責任,有礙公平。主張見義勇為者應依侵權法的規定,向第三人主張損害賠償,對於被救助者則不得提起賠償之訴。③
我認為,因侵權因素造成損害賠償,不屬於法條競合或規范競合。後兩條法律規定確定了受益人對特定受害人(主要是指見義勇為者)的補償義務,是為見義勇為受損者特別設立的損失雙重救濟制度,事實上賦予見義勇為受損者對受益人的一種補充的補償請求權,而不是選擇請求權。但行使補充的補償請求權有符合以下條件:(1)當事人一方須是見義勇為受害人(2)須他方為受益人(3)須義勇為受害人不能從侵害人獲得充足的補救。④
(二) 契約說⑤---認為林先生有賠償責任
這種觀點認為,潘登峰見義勇為行為的性質不是 「無因管理」而是合同行為。薛定基喊的「抓賊」是一種要約,而潘登峰應聲趕來是承諾。但薛定基「簽」訂的這個合同是為保護住處被竊劉先生的合法財產不受侵害而訂立的,而且劉先生對薛定基的喊話事後也沒有持否定態度。因此薛定基喊話的是一種合法的代理行為,即代替劉先生與潘登峰「簽」訂了一個口頭雙務合同,即劉先生有請求潘登峰維護他利益的權利和賠償潘登峰因維護其利益而帶來損失的義務,同時潘登峰有獲得因維護他人利益而給自己帶來損失的賠償的權利和維護他人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害的義務。
據此,潘登峰的家屬向呼喊抓賊者薛定基索賠無法律依據。如果歹徒無力賠償,潘登峰家屬應依據我國現行的《民法通則》第八十四條、八十五條的規定要求劉先生賠償損失60850元現金。
評析:契約說存在許多疑點和錯誤。且不說薛某的代理權和所謂的「要約」、「承諾」含糊和不確定性,有牽強附會難以成立之嫌。更為重要的是潘登峰的抓賊行為是不以和林先生設立、變更、終止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而是一種鄰里守望的幫助行為,更是公民勇於同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的行為。這種行為與契約或合同行為有著本質的區別。潘登峰響應薛定基的呼喊與其一起抓賊的行為,更多的是出於為了保護社會安定、有序等公共利益和為目的,體現良好的品行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而不是出於訂立合同的目的。其直接動機是為了抓捕竊犯,不是保護侵犯宋先生的財產,當然在客觀上潘登峰等的追捕行為有利於宋先生的財產進一步受損,但絕對不是為了獲得損失補償而去抓賊。被害人潘登峰具有理性控制和選擇自己行為的能力,雖然他並沒有追趕或抓捕竊賊的義務而且面臨危險,卻在自己的自由意志支配下做出奮勇抓賊這一選擇,這是值得高度贊揚和肯定的見義勇為之舉,不屬於合同行為。
(三) 公平責任說⑥---認為薛定基有賠償責任
這種觀點認為,薛定基的呼喊抓賊與潘登峰見義勇為而死雖然沒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但薛定基、潘登峰在一起抓賊過程中利益是共同的,即將兇手制服同時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盡管薛定基本人對於潘登峰的死是完全沒有過錯的,但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五十七條的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者共同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受到損害的,可以責令對方或受益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所以死者父母起訴薛定基要求索賠是有法律依據的。
評析:公平責任原則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 「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但是根據民法原理,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前提是各方當事人都無過錯,根本不存在有過錯侵權人,即對當事人的損害不存在侵權人或侵害人。本案中傷害潘登峰的歹徒是具有過錯的侵權者。所以本案不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不能要求收益人或共同利益人承擔賠償責任。而且所謂「共同利益」的理解也缺乏說服力,我認為抓賊過程中的把兇手制服利益是既屬於林先生也屬於薛定基、潘登峰但更屬於全社會。如果一起抓捕違法犯罪分子的人如果要對被違法犯罪分子傷害的其他人負責,那麼以後誰還加入抓賊過程中?誰還願意去協助抓捕違法犯罪分子?我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的立法本意也是不希望這樣的。
(四)因果聯系說⑦---認為薛定基沒有賠償責任
這種觀點認為,被害人的死與呼喊抓賊者沒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指某一損害行為與相應的損害結果之間特定的引起與被引起關系。因此,薛某呼喊抓賊的行為不可能產生被害人潘登峰的受傷以至死亡損害結果,潘登峰的死是犯罪人行凶的結果。本案家屬向呼喊抓賊者索賠是難以找到法律依據的。
評析:這種觀點從因果聯系的角度說明了薛某沒有賠償責任,但理由不全面,也沒有進一步分析本案的解決。
(五)「一事不再理」說⑧—認為薛定基和林先生都不用承擔賠償責任
這種觀點認為,作為刑事犯罪的受害者,其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受到的損失已經由人民法院在刑事審判中附帶判決,並審理完畢。死者家屬因為「雖然法院判決賠償,但沒有拿到賠償金」,而再起訴呼喊抓賊者,實際上是同一案件的重復起訴,按照「一事不再理」的原則,人民法院不應再予以審理。至於死者家屬沒有拿到賠償金,那是生效判決的執行問題,死者家屬沒有拿到賠償金,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評析:「一事不再理」說看到了首先應該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判決實現侵害人的主要責任,但忽視了我國民法對見義勇為受損人受益人的補充的損失補償請求權的規定和受益人的適當補償責任。
三 本案潘登峰行為性質及解決建議
潘登峰的抓賊行為是見義勇為行為,民事上其性質是存在不法侵害人而冒險進行的無因管理行為。從刑事上來說,本案潘登峰的抓賊的見義勇為行為不構成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險行為,而是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公民的刑事司法協助行為。我國《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三條規定:「 對於有下列情形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處理(一)正在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二)通緝在案的;(三)越獄逃跑的;(四)正在被追捕的。」
潘登峰在英勇抓賊中遭遇不測,人們都為之痛惜和欽佩,其家屬理應受到物質補償和精神安慰。但是,我們不能以情代法,混淆法律關系和是非對錯,造成無辜者受到人為的傷害、社會正義的破壞。我認為本案存在著三種法律關系,即見義勇為者與第三人之間形成侵權法律關系,其中侵權人對見義勇為被害人負有首要賠償責任;在見義勇為者與被救助者之間形成無因管理法律關系,其中受益人在一定范圍內對見義勇為被害人負有適當的補償責任,另外呼喊抓賊的薛定基與潘登峰,兩人是共同見義勇為者。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九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四十二條。我認為案件處理應把握以下幾點:
首先,呼喊抓賊的薛定基不承擔賠償責任。因為它同樣是見義勇為者,不是受益人也不是侵害人,而且他與兇手沒有連帶責任關系,薛某呼喊抓賊的行為構成侵權損害行為也不可能產生損害結果。另外在有侵害人的情況下,公平責任不能適用。這也是社會正義、大眾感情和行為導向等方面的要求。如果認定一個同樣與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並也遭受一定損失的見義勇為者有賠償責任不利於鼓勵見義勇為。
其次,本案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判決的執行力度應加大,必須查清判決不執行的事由,考察犯罪人的所負擔的賠償金是無力清償還是故意不清償、逃避執行。若是後者,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若是前者根據其能力可以分期執行或採取延期執行、部分先予執行等等措施。
再次,判決的執行確實不能使本案家屬從侵害人那裡獲得充足的賠償補救的,則法院可以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九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四十二條,判決劉先生適當負擔必要的補償責任,其數額大小應綜合考察各種因素,如宋先生的經濟能力、收益大小、罪犯已經或可以執行部分數額的大小等等。
最後,考慮到見義勇為行為保護社會利益、對社會的積極貢獻的特殊性質,民政、勞動保障、財政等有關政府部門或見義勇為基金會既要進行必要的表彰和獎勵,同時要做好有關見義勇為人員保障工作。在見義勇為被害人或其家屬得不到及時充足的賠償時,可先行墊付並取得對侵權人、受益人的追償權。也可以依據有關規定先行向其家屬發放一定數額的社會撫恤性質的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