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運用法律責任構成要件進行案例分析

運用法律責任構成要件進行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3-05 20:49:40

㈠ 運用犯罪構成要件原理分析李某的行為構成什麼犯罪

我是一名法學老師,對你的問題回答如下: 案例一 1.李某、張某、宋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理由是這樣的:按照《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應具備犯罪構成四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客體和犯罪的客觀方面。本案中李某、張某、宋某三人的行為,很顯然是一種故意傷害行為,要說構成犯罪也只能構成此種犯罪,然而故意傷害罪在客觀方面要求犯罪行為人將被害人打成輕傷以上,本案中的傷害結果是輕微傷,顯然不符合故意傷害罪客觀方面的要求,所以李某、張某、宋某的行為不構成故意傷害罪。雖然李某、張某、宋某三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但卻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有可能要受到行政處罰。當然這也是一種民事侵權行為,被害人遠某、沈某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肇事者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該起事件發生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1)李某、張某、宋某、遠某等人法律意識不強,沒有認識到他們的行為是違法行為: (2)哥們義氣思想濃重,遇事沒有想到報警,通過合法途徑解決問題,而是找江湖朋友來解決問題; (3)遇事不冷靜,只圖一時逞強,不考慮行為的後果及其法律責任。 該事件造成的直接後果是 遠某、沈某兩人身體受傷;另外對國家法律保護的正常社會秩序也造成了損害。 案例二 1.本案中王某、李某、方某、呂某、吳某等人的行為構成搶劫罪,其中李某和王某是主犯,因為李某是組織者,王某是行為的直接實施者。方某、呂某、吳某是從犯,他們在搶劫罪的實施過程中起次要作用。 2.不懂法、無法律意識,沒有認識到他們的行為是犯罪行為、要受到刑罰處罰,這是他們犯罪行為發生的直接原因。該事件造成的直接後果是三名被害人身體受傷或驚嚇、財物受損;另外對國家法律保護的正常社會秩序也造成了損害。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生應當注意交友,要交品行端正的人為朋友,這樣才能促進自己的發展,和朋友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如果不注意交友,交友不慎,交了壞朋友,那麼就對自己的發展不利,嚴重者還有可能誤入歧途,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㈡ 怎麼進行法律案例分析,我覺得好難,沒有頭緒,好像是這樣又不是那樣。

復提供兩種法律案例分析的一般制思路:
方法1:以某一人為中心,分析清楚法律關系相互應當承擔的權利義務,提出必要的假設。分析清楚一個人,之後再換一個人為中心進行分析。
方法2:以法律關系作為核心,一種法律關系進行分析,分析構成要件,誰與誰之間系該種法律關系,應當相互承擔的權利義務,必要時提出假設以得出相應結論。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還望採納為滿意答案~~

㈢ 急求一個能夠講解 法律責任的構成 的刑事案例

對於刑事犯罪而言,按照國內的通說,一般有四大構成要件,包括:主體、主觀方面、客體、客觀方面。當然,也有三要件說很有影響力。刑事案例的話還是按照普通的四要件說吧。

案例:張縣某私營麵粉廠經營者張三從一個體業主處購買了一台變壓器,並於4月9日下午,與其之子張小四共同將該變壓器安裝在麵粉廠院內廁所後牆隱蔽處,並繞過電力局安裝的電能計量裝置,擅自從外引線接入該變壓器上進行用電,當年9月9日上午,張縣電力局抄表人員發現其竊電行為後逐向公安機關報案,經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張三和其子張小四涉嫌盜竊,經鑒定竊電價值12.4萬余元,被依法逮捕。當年11月,張縣人民檢察院就張三和其子張小四涉嫌盜竊罪向張縣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張縣電力局向法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分析:這是一起典型的盜竊電能的刑事案件,電能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屬於法律意義上的財產,受國家法律的保護。所謂盜竊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或者多次盜竊公私財物的行為,而本案被告人張三和其子張小四的竊電行為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

1、盜竊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 分等權能)。侵犯的對象,是國家、集體或個人的財物,一般是指動產,電力、煤氣也可成為本罪的對象,因此,張三和其子張小四的行為已侵害了國家財產。

2、盜竊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具有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或者多次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所謂秘密竊取,是指行為人採取自認為不為財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經手者發覺的方法,暗中將財物取走的行為。張三和張小四將變壓器隱秘在不被人發現的地方進行竊電,符合客觀要件。

3、盜竊罪主體要件是一般主體,即: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16 周歲)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能構成。張三和張小四是完全民事行為人,符合主體要件。

4、盜竊罪主觀要件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張三和張小四楊竊電的目的在於不交電費,以謀取更大的利益。因此,楊和其子楊有竊電的共同故意,並實施了竊電的具體行為,且盜竊價值數據較大。

綜上,張三和張小四的行為已具備共同盜竊罪的所有構成要件,應當當受到刑法的制裁。

㈣ 10個法律案例分析

一、2002年2月,建材公司與建築隊訂立鋼材購銷合同,約定於 5月30日前在建築隊施工工地交貨。三天後建材公司又與軋鋼廠訂立合同,由軋鋼廠向建材公司提供一批鋼材,5月30日前送至建築隊施工工地。5月30日建築隊未收到鋼材,即向建材公司催貨,建材公司立即催促軋鋼廠,軋鋼廠提出因原材料和燃料問題,本廠鋼材產量下降,要求推遲一個月供貨。當時市場上鋼材緊缺,建材公司一時難以組織貨源,建築隊因而停工待料造成經濟損失30萬元。建築隊要求建材公司賠償損失,建材公司認為責任在軋鋼廠,要求建築隊直接向軋鋼廠索賠。 請問:
1、建築隊能否直接向軋鋼廠索賠?為什麼?
2、本案中包含哪幾個合同關系?
二、大名農場向多家果品加工企業寄送了水果品種簡介及價目表。甲企業收到後,立即回電表示希望按照價目表所列價格購買蘋果100噸,並要求一周內運至指定地點。農場收到電報後立即裝車發貨。第五天,大名農場將蘋果運至指定地點。此時,當地水果已經大幅度降價,甲企業遂要求農場按市場價銷售。遭到拒絕後,甲企業拒不收貨,並表示自己不收貨因雙方合同不成立。大名農場則認為合同已經成立,便訴至法院,要求甲企業履行合同。
請問:
1、大名農場向果品加工企業發出價目表的行為是要約還是要約邀請?為什麼?
2、本案中的合同是否成立?為什麼?
三、服裝廠與紡織廠簽訂了一份布料購銷合同,約定紡織廠向服裝廠提供10000m米高檔布料,分兩次在3個月供貨,服裝廠收到全部貨物後向紡織廠支付 100萬元價款。紡織廠在提供了第一批布料後發現,服裝廠資產狀況嚴重惡化,涉及大量訴訟案件,已均系敗訴方,已無能力履行100萬元給付義務。而且,還發現服裝廠在不斷以低價向外轉移財產。紡織廠便決定停止向服裝廠供貨,並要求其提供擔保。服裝廠則認為紡織廠的行為構成違約,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請問:
1、紡織廠是否違約?
2、紡織廠行使的是何種權利,該權利應依照何種程序行使?
四、甲公司欠乙公司貨款50萬元,雙方約定1999年12月31日還清該欠款(甲公司現有資金為20萬)。甲公司還擁有對丙公司的40萬元債權,1999年11月20日到期,但丙公司沒有按約定還款,甲公司也對其提起要求。1999年12月10日甲公司宣布,鑒於丙公司經營狀況惡化,難以還債。故減免其50%的債務。1999年12月31日,甲公司以沒有還款能力為由,未向乙公司還債。乙公司訴至法院,要求對甲公司的財產進行保全。請問:
1、我國合同法規定的債的保全部包括哪些方式?
2、乙公司應當怎樣行使權利以保全自己的債權?
五、紅星小學與甲企業於2001年5月簽訂了一份校服加工合同。合同約定,2個月後甲企業交付1000套校服,紅星小學支付價款。由於甲企業業務量大,未能在約定的交貨期限內交付貨物,致使紅星小學多次臨時租借服裝參加活動,造成較大的損失。紅星小學認為甲企業已經違約,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甲企業則辯稱,自己沒有按期交貨是因訂單太多,工作量過大,並非故意拖延,因而認為主觀上不具有故意,不構成違約,不應承擔違約責任。
請問:
1、簡述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並分析甲企業是否構成違約?
2、如果甲企業違約,則其承擔違約責任的形式有哪些?
六、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一份買賣合同.雙方約定:甲公司向乙公司供應優質大米100噸,甲公司送貨上門;乙公司收貨後3個月內付清貨款。甲公司委託丙公司運輸,丙公司因業務繁忙,僅將其中80噸按期運至指定地點。另20噸逾期運達且因在運輸中遭雨淋而變質。
請問::
1、甲公司是否對乙公司構成違約?為什麼?
2、乙公司能否直接要求丙公司承擔違約責任 ? 為什麼?
Ch2 合同法
一、
1、本案中軋鋼廠與建材公司約定在建築對施工工地交貨,是向第三人履行交貨義務,但這並不能使第三人成為合同當事人。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的,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即軋鋼廠只向建材公司承擔責任,而不需向第三人建築隊承擔責任。因此,建築隊無權直接向軋鋼廠索賠。
2、本案中包含兩個合同關系,一個是建材公司和建築隊之間的購銷合同,另一個是軋鋼廠和建材公司之間的購銷合同。
二、
1、大名農場向果品加工企業寄送價目表的行為屬於要約邀請,即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
2、本案中,甲企業向大名農場發出的回電,內容清楚、具體,屬於要約,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而大名農場接電後立即裝車發貨。並在約定時間運至指定地點,是以實際履行合同的行為進行了承諾(我合同法規定。承諾應當以通知的形式做出,但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表明可以以通過行為做出承諾的除外)。因此,雙方的合同已經成立,合同自承諾生效時成立。甲企業應承擔違約責任。
三、1、紡織廠只要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服裝廠喪失了履行合同的能力,就可以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行使不安抗辯權,中止履行合同,其行為不構成違約。
2、紡織廠行使的是不安抗辯權。不安抗辯權的行使必須遵循法律規定的程序要求,即紡織廠應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對方的償債能降低,才能通知對方暫時中止履行;中止合同後,可要求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提供擔保。如果對方仍未恢復履行能力或者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才可以解除合同。
四、1、我國合同法中規定,債的保全有兩種形式,即債權人享有撤銷權和代位權。
2、本案中,甲公司怠於行使其對丙公司的40萬元到期債權,損害了債權人乙公司的利益,對此,乙公司可以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該債權。
甲公司在自己只有20萬元的情況下,宣布減免丙公司的債務,致使自己不能向乙公司履行還款義務,屬於不當處分自己財產,損害了乙公司的利益。乙公司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甲公司減免債務的行為。
五、1、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一方有違約行為(即沒有適當履行合同義務);沒有法定免責事由。本案中甲企業未履行合同義務,也沒有可免責的事由,構成了違約,應依法承擔違約責任。
2、合同法規定,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有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等。本案中,紅星小學可以要求甲企業承擔繼續履行合同、賠償損失等責任。
六、1、甲公司未在約定時間向乙公司履行全部合同義務,對乙公司構成了違約。
2、丙公司與乙公司無合同關系。丙公司逾期運貨僅對甲公司構成違約。丙公司向甲公司承擔責任即可,故乙公司不能直接要求丙公司承擔違約責任,可以要求甲公司承擔違約責任。

㈤ 按構成要件分析案例

現在考試還分析犯罪構成!
主體:一般主體,十六歲以上精神正常的都可以實施。
主觀:故意專。
客觀:實屬施搶劫行為。
客體:搶劫罪的一般客體。
本案中陳某構成搶劫罪和非法拘禁罪故意殺人罪,不過因為非法拘禁是手段行為,因此被搶劫罪吸收,只按照搶劫罪定罪量刑。故意殺人罪是結果行為,因為搶劫罪中有致死情節,因此屬法定的一罪。只按照搶劫罪定罪從重量刑。即死刑。剝奪政權終身。

高構成非法拘禁罪和搶劫罪。數罪並罰。因為有自首、重大立功一般應當從輕處罰。本案減輕處罰的可能性不大。

㈥ 法律案例分析,怎麼做

格式如下:

1、案例分析方法的特點;

2、探討案例分析方法的意義;

3、案例分析專的屬兩種基本方法之一:法律關系分析法。

4、案例分析的另一種基本方法:請求權基礎分析法;

5、兩種案例分析方法的比較;

㈦ 案例分析,綜合運用民法、刑法

1、「沖突中趙某糾集張某等人將王某打傷」題目中沒有說是「輕傷」則視為不是「輕傷」,那麼只能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進行拘留、罰款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 :毆打他人的,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並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一)結伙毆打、傷害他人的;
(二)毆打、傷害殘疾人、孕婦、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或者六十周歲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毆打、傷害他人或者一次毆打、傷害多人的。
2、王某構成故意傷害罪
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身體權,所謂身體權是指自然人以保持其肢體、器官和其他組織的完整性為內容的人格權。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了非法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
1、要有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
2、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必須是非法進行的
3、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必須已造成了他人人身一定程度的損害,才能構成本罪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並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其中,已滿14周歲末滿16周歲的自然人有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行為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結果,而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王某具備了上述所有要件,構成故意傷害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而「王某將趙某砍成重傷」應從重處罰。
3、趙某可提出民事賠償要求王某作出賠償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㈧ 如何具體運用三要素和四要件分析具體的刑法案例犯罪

四要件歸罪是平行的,同時用四要件考量一個行為,而三階層是遞進的,一個要件一個要件的排除,就類似扒皮一樣,一層一層的考理,其中一層不符合,那就不用往下評價了,該行為即不構成犯罪,當層層下來,都符合,該行為即構成罪。

一、四要件:

四要件是我國從前蘇聯刑法理論中介鑒過來的,目前在我國刑事司法理論及實踐中仍占具主流,它認為考量一個行為是符構成犯罪,應包括四個條件:

1、犯罪主體,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

2、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3、犯罪的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危害結果所抱得心理態度,包括犯罪目的和主觀罪過等要素。

4、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因果關系等要素。

四要件認為符合上述四個條件可認定行為構成犯罪,而犯罪成立後也可因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原因而對犯罪認定進行排除。

二、三要素:

三要素即以德、日為代表的大陸法系遞進式犯罪(三階層)論體系,包括構成要件的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情。

1、犯罪構成該當性。犯罪構成該當性也稱構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構成要件的實現,即所發生的事實與刑法條文規定的內容要相一致。具體來說該當性中包括了行為主體、危害行為、犯罪對象、危害結果、因果關系幾個要素。

2、違法性。違法性要求犯罪行為不僅是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而且實質上是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即必須是違法的行為。違法性的判斷標准在於是否有違法阻卻事由。

違法阻卻事由是排除具有該當性的行為的違法性的事由。違法性阻卻事由一般包括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法令行為、被害人承諾等。

3、有責性。有責性指能夠就滿足該當性和違法性條件的行為對行為人進行非難和譴責。是否具有有責性應該從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過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責性還有兩種阻卻事由,一是違法性認識,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三要素說認為,一個行為要構成犯罪,除了行為符合構成要件並屬於違法之外,行為人還必須負有責任,也即是說一個行為要構成犯罪必須符合三個遞進式組合的條件。

(8)運用法律責任構成要件進行案例分析擴展閱讀:

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一切犯罪構成都必須具備的要件,因此,也稱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雖然各個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都有特殊性,但如果將各種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歸納、整理加以概括抽象的話,任何犯罪構成都包括四個方面的要件:

1、二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分為行為要件和狀態要件。

2、三要件說(老版本),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主體、危害行為、客體。

3、四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應為犯罪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

4、新理論:三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為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體要件和犯罪主觀要件。

㈨ 刑事法律案例分析 用刑法犯罪構成的的理論分析

1、刑法犯罪構成,即是構成犯罪的各種要素。凡是符合犯罪構成的,就是犯罪;凡專是不符合犯罪構屬成要件的,根據罪刑法定原則,不是犯罪。
2、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基礎是四要件說,即將犯罪行為的構成分為主體要件、主觀方面要件、客體要件、客觀方面要件。
3、分論四要件。
4、意義,對於推行罪刑法定原則、罪行相適應原則以及判斷一行為是否是犯罪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1)刑法犯罪構成,即是構成犯罪的各種要素。凡是符合犯罪構成的,就是犯罪;凡是不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根據罪刑法定原則,不是犯罪。
2)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基礎是四要件說,即將犯罪行為的構成分為主體要件、主觀方面要件、客體要件、客觀方面要件。
3)分論四要件。
4)意義,對於推行罪刑法定原則、罪行相適應原則以及判斷一行為是否是犯罪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㈩ 用犯罪構成的 理論完整地分析一則案例(最新刑法案例)

黃某原系中國人壽保險公司某支公司聘用電腦員。該人壽保險公司因總公司集團股份制改制於二OO三年十一月份變更為中國人壽股份有限公司某支公司。黃某利用其先後在上述公司擔任電腦員,公司給予其電腦查詢、列印付款收據許可權以及公司電腦系統存在缺陷等有利作案條件,採用在電腦上沖正業務、更換投保人、被保險人姓名、編造虛假賠案,重復列印付款收據等手段,作案108起,騙取或冒用領取保險賠款及保險金共計229646.15元。其中:改制前,涉案金額2萬元;改制後,涉案金額20餘萬元。現就該案定性 ,產生了三種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黃某系國有保險公司聘用職工,雖非正式職工,但根據《刑法》第三百八十條第二款及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委託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採用騙取、侵吞、竊取、騙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國有財物,以貪污論。黃是國有公司單位聘用電腦員,屬受委託從事公務人員,其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採用騙取手段非法佔有公司保險金和理賠款,應定貪污罪。二OO三年十一月份,公司改制為國有股份有限公司,由於仍然是國有控股,應仍認定該公司為國有公司。至於改制後黃的貪污金額,以現已查證的黃改制後的作案金額與公司占國有股份比例數相乘計算。剩下的作案金額,不以貪污論處,以非法所得予以追繳。
第二種意見認為:黃某行為已構成職務侵佔罪。2OO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國有資本控股或參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利用職務便利非法佔有本公司財物如何定罪問題的批復》規定:在國有資本控股、參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除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從事公務的以外,不屬於國家工作人員。對其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已有,數額較大的,應當依照《刑法》第271條第三款的規定,以職務侵佔罪定罪處罰。該規定明確規定,國有公司改制為股份公司後,只有上級國有公司或主管部門任命的、代表國有公司行使監督、管理國有資產的這一部分人算國家工作人員。其他人,包括中層的那一塊,一般不視為國家工作人員。黃某系原國有公司聘用職工,當然不是國家工作人員。因此,黃某的行為只能定職務侵佔罪。黃在改制前的行為定貪污罪。理由同第一種意見一致。同時,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檢察工作中具體適用修訂《刑法》第12條若干問題的通知第二條規定,如果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認為是犯罪,修訂刑法也認為是犯罪的,按從舊兼從輕的原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具體為:1、罪名、構成要件、情節以及法定刑沒有變化的,適用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2、罪名、構成要件、情節以及法定刑已經變化的,根據從輕原則,確定適用當時的法律或者修訂刑法追究刑事責任。本案改制後罪名發生了變化,且貪污罪量刑比職務侵佔罪更重,根據該通知中所說的從舊兼從輕原則,因此對黃改制前的行為也應以職務侵佔罪論處。
第三種意見認為:對黃改制前的行為以貪污罪論處,改制後的行為以職務侵佔罪論處。對黃改制後行為以職務侵佔罪論,理由同第二種意見一致,不贅重述。但對改制前的行為不同第二種意見,認為定貪污罪。最高人民檢察院1998年《關於對跨越修訂刑法施行日期的繼續犯罪、連續犯罪以及其他同種數罪應如何具體適用刑法問題的批復》對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檢察工作中具體適用修訂《刑法》第12條若干問題的通知進行了補充解釋。但應清醒看到這一解釋是對跨越修訂刑法施行日期的繼續犯罪、連續犯罪等如何適用法律所作出的解釋。本案黃某作案時間是在1997年以後,不存在適用該解釋的空間。本案黃某實質是隨公司性質變化犯罪侵犯的客體予以改變。改制前侵害的客體是雙重客體。一是國家廉潔性,另一是國有財產。改制後侵害的客體是單一客體。如對其改制前後的行為一概以職務侵佔罪論處,就不能正確適用刑法定罪量刑原則,也就不能更好地打擊犯罪。
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

熱點內容
銀川市律師協會 發布:2025-09-27 04:09:53 瀏覽:194
2015年頒布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27 04:08:05 瀏覽:791
法律與道德關系論文 發布:2025-09-27 03:20:51 瀏覽:920
下面關於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說法正確的是 發布:2025-09-27 02:20:02 瀏覽:54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期末復習資料 發布:2025-09-27 02:18:34 瀏覽:180
道德講堂主持詞文明禮儀 發布:2025-09-27 02:12:05 瀏覽:884
法律顧問後續政策 發布:2025-09-27 02:01:33 瀏覽:563
行政法第三次考核測試題 發布:2025-09-27 01:59:55 瀏覽:316
上海政法學院經濟法肖 發布:2025-09-27 01:58:17 瀏覽:926
方城法院網 發布:2025-09-27 01:57:06 瀏覽: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