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限制競爭行為的法律責任

限制競爭行為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3-06 02:29:23

❶ 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認定及其法律責任

【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認定】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相關規定,不正當競爭行為是指經營者在市場競爭中,採取非法的或者有悖於公認的商業道德的手段和方式,與其他經營者相競爭的行為。認定不正當競爭行為可以依據以下各類行為:
(1)混淆行為 的認定
混淆行為是指經營者在市場經營活動中,以種種不實手法對自己的商品或服務作虛假表示、說明或承諾,或不當利用他人的智力勞動成果推銷自己的商品或服務,使用戶或者消費者產生誤解,擾亂市場秩序、損害同業競爭者的利益或者消費者利益的行為。 只有具備以下特徵的才構成混淆行為:
1、行為人是從事市場交易活動的經營者。
2、具有主觀故意。混淆行為一般都是對質量好、知名度高、市場銷售量大的商品進行仿冒,它的實質就是掠奪他人的經營優勢,侵害他人長期形成的無形資產。因此,混淆行為是一種故意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3、具有特定性。由於混淆行為是對市場中經營優勢的掠奪,因此,混淆行為總是發生在特定的具有市場優勢的經營者身上及其特定的商品上。
4、具有誤導性。混淆者都不希望以自己的真實身份從事市場交易活動,其從事混淆行為的目就是在於使交易對方對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產生混淆或誤解,從而接受其商品或服務,以此獲得競爭優勢。
(2)公用企業或其他依法享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的限制競爭行為的認定
公用企業或其他依法享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的限制競爭行為是指公用企業或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行為。只有具備以下特徵的才構成公用企業或其他依法享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的限制競爭行為:
1、行為的主體只能是公用企業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
2、行為侵害的客體為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公平競爭機會和對商品的選擇權。
3、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排擠其他經營者的過錯。
4、行為人實施了強制交易行為給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造成損害。
(3)政府機構的限制競爭行為的認定
政府機構的限制競爭行為是指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及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或者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以及限制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的行為。凡符合以下四個方面構成要件的,即可認定行為人的行為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應追究其責任。
1、該行為主體不是經營者,而是政府機關,包括政府機關所屬部門;
2、行為侵犯的客體是市場上經營同類商品的經營者的公平交易權和公平競爭秩序;
3、客觀方面表現為政府及其所屬部門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或者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
(4)商業賄賂的行為認定
商業賄賂是指經營者為爭取交易機會,暗中給予交易對方有關人員和能夠影響交易的其他相關人員以財物或其他好處的行為。只有具備以下特徵的才構成商業賄賂行為 :
1、商業賄賂行為的主體是經營者,可以是買方,也可以是賣方;
2、商業賄賂行為主觀上是故意的,目的是為了爭取交易機會和交易條件;
3、客觀方面表現為採取秘密的手段給付財物或其他報償;
4、商業賄賂行為侵害的客體是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權。
(5)虛假宣傳行為的認定
虛假宣傳行為是指經營者利用廣告和其他方法,對產品的質量、性能、成分、用途、產地等所作的引人誤解的不實宣傳。具備以下特徵的才構成虛假宣傳行為:
1、行為的主體是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和廣告發布者。
2、的不真實性。廣告的內容未能真實客觀地介紹有關商品或服務的情況,即廣告內容與實際商品或服務情況明顯不符。
3、手段的欺騙性。虛假廣告採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等手段,故意欺騙或誤導消費者,使其產生錯誤的認識,進而購買其宣傳的商品或接受其宣傳的服務。
(6)侵犯商業秘密的認定
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是指:以不當手段獲娶披露、使用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具備以下特徵的才構成虛假宣傳行為:
1、符合法定條件的商業秘密確實存在。
2、客觀上,行為主體侵犯了他人商業秘密。
3、以非法手段獲取,披露和使用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已經或可能給權利人帶來損害後果。
(7)低價傾銷行為的認定
低價傾銷行為是經營者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的行為。
具備以下特徵的才構成低價傾銷行為:
1、行為主體只能是處於賣方地位的經營者。
2、行為人進行傾銷的目的在於排擠競爭對手,妄想霸佔市場。
3、客觀上行為人確實實施了壓價銷售的行為,即銷售商品的價格低於成本價格。
4、從不正當削價銷售的結果來看,行為人實施壓價銷售一般必然導致實力薄弱的其他競爭對手的利益受損。
(8)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條件行為認定
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條件行為是指經營者在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務時,違背交易相對方的意願,強行搭配其他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的行為。
1、行為的主體必須是經營者
2、行為在客觀上表現為經濟優勢濫用
3、主產品和搭售品互不相干
4、搭售行為足以給他人造成損害
(9)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的認定
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是指經營者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競爭原則,利用物質、金錢或其他經濟利益引誘購買者與之交易,排擠競爭對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具備以下特徵的才構成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
1、不正當有獎銷售的主體是經營者。
2、經營者實施了禁止的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
3、經營者實施不正當有獎銷售,目的在於爭奪顧客,擴大市場份額,排擠競爭對手。
(10)詆毀競爭對手商業信譽的認定
詆毀競爭對手商譽行為是指經營者捏造、散布虛假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從而削弱競爭力,為自己取得競爭優勢的行為。具備以下特徵的才構成詆毀競爭對手商業信譽:
1、行為的主體是市場經營活動中的經營者,其他經營者如果受其指使從事詆毀商譽行為的,可構成共同侵權人。
2、經營者實施了詆毀商譽行為。
3、經營者對其他競爭者進行詆毀,其目的是敗壞對方的商譽,其主觀心態出於故意。
(11)招標投標中的串通行為的認定
招標投標中的串通行為是指投標者之間串通投標,抬高或壓低標價,以及投標者為排擠競爭對手而與招標者相互勾結的行為。
1、違法主體包括招標者、投標者;
2、主觀方面是故意的,目的是為了排擠其他競爭者或者損害招標者的利益;
3、客觀方面實施了串通招標、投標行為;
4、行為侵害的客體是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權和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
【不正當競爭行為法律責任】
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不正當競爭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經濟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等責任形式。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四章規定,經營者違反該法規定應承擔的相應的、具體的法律責任有:
1.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被侵害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經營者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予以處罰。

經營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吊銷營業執照;銷售偽劣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經營者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

4.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的,省級或者設區的市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被指定的經營者藉此銷售質次價高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5.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作虛假宣傳,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廣告的經營者,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依法處以罰款。

我國《廣告法》對不正當廣告行為作了相應的法律責任的規定。利用廣告進行虛假宣傳還可能觸犯刑律構成虛假廣告罪。刑法第222條規定: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違反國家規定,利用廣告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宣傳,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6.侵犯商業秘密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7.經營者違法進行有獎銷售,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8.投標者串通投標,抬高標價或者壓低標價;投標者和招標者相互勾結,以排擠競爭對手公平競爭的,其中標無效。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9.經營者有違反被責令暫停銷售,不得轉移、隱匿、銷毀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財物的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被銷售、轉移、隱匿、銷毀財物的價款的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追究違法者的主要途徑】
①受害人通過司法途徑追究違法者的民事責任,包括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②受害當事人向監督檢察機關投訴,要求制止違法行為,並追究有關單位或個人的行政責任;
③監督檢查部門根據任何人的舉報和指控,或依職權主動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制止違法行為,追究有關單位或個人的行政責任;
④司法機關依據刑事訴訟的程序,追究違法者的刑事責任。
【望採納】

❷ 限制競爭行為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限制競爭行為是指妨礙甚至完全阻止、排除市場主體進內行競爭的協議和行為。在我國,限制競爭行為的實容施者通常為兩類主體,一是公用企業或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二是政府及其所屬部門。限制競爭行為,是指經營者單獨或者聯合實施的妨礙或者消除市場競爭,排擠競爭對手或者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限制競爭行為,既包括具有經濟優勢力量的經營者濫用其經濟實力限制他人競爭的行為,又包括政府及其部門濫用行政權力所實施的限制競爭行為。限制競爭行為與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關系。限制競爭行為、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均是競爭帶來的消極產物。它們不僅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而且也嚴重地損害了其他競爭者、消費者和整個社會的經濟利益,三者相互聯系、互有交叉,並沒有絕對的界限,本質上同屬破壞競爭的行為;但是,在行為方式、目的、程序等方面又存在著區別和差異。‍‍‍‍

❸ 限制競爭行為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什麼區別

不正當復競爭行為,是指經營者制在市場競爭中,採取非法的或者有悖於公認的商業道德的手段和方式,與其他經營者相競爭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不正當競爭行為五花八門、形形色色、舉不勝舉.所以,各個國家的競爭法律制度往往首先對不正當競爭行為作出概括性的規定,然後再具體列舉出典型的、突出的、在一定時期內比較嚴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明文加以禁止.
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章列舉規定了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其中四種屬於限制競爭行為,另外七種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分別包括市場混淆、商業賄賂、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侵犯商業秘密、低價傾銷、違反規定的有獎銷售、商業毀謗.

❹ 限制競爭行為的限制競爭行為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7條的規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該條是對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行為的禁止性規定。其中第1款禁止其實施行政性強制經營行為,第2款禁止其實施地區封鎖行為。
行政性強制經營行為是指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對市場經營活動進行非法干涉,強制經營者從事或者不從事某種經營活動的行為。這種行為,違反了依法行政的原則,損害了法律保護的市場競爭秩序。同時,由於這種行為是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所為,又滋生著官商結合、權錢交易等腐敗因素,其危害性極大。地區封鎖行為,是指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以行政權力為後盾,無法律依據地限制商品在本地和外地之間正常流通,以牟取地方利益的行為。這種行為,人為地分割市場,影響全國性市場經濟體系結構的統一和完善,必須予以禁止。 依照前述法律規定,招標投標中的限制競爭行為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投標者之間串通投標,抬高標價或壓低標價。第二類,投標者和招標者相互勾結排擠競爭對手。
認定第一類行為,其要點在於:第一,行為主體是投標者,既可能是投標者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全體投標者;第二,在客觀方面,投標者之間實施了串通行為,其方式如進行聯絡、進行私下協議、作出共同安排等;第三,串通的目的是通過某種安排排擠其他投標者或使招標者得不到競爭利益,即理想的價位及其他合同條件。
認定第二類行為,其要點在於:第一,行為主體包含兩方,即招標者和投標者;第二,在客觀方面,招標者和投標者之間有共謀行為;第三,這種共謀行為目的是為了讓參與共謀的投標者中標,以排擠其他的投標者(如果共謀其他與招標事項無關的內容,不構成招標投標中的限制競爭行為)。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7條的規定,在招標投標中,招標者和投標者有上述兩種行為之一的,造成的法律後果首先是中標無效;此外,監督檢查部門可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招標投標法對招標投標中的串通行為亦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根據後法優於前法的原則,應優先適用招標投標法(詳見本章第三節)。

❺ 限制競爭行為的關系

限制競爭行為與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關系。限制競爭行為、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均專是競爭帶來的消極產物。屬它們不僅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而且也嚴重地損害了其他競爭者、消費者和整個社會的經濟利益,三者相互聯系、互有交叉,並沒有絕對的界限,本質上同屬破壞競爭的行為;但是,在行為方式、目的、程序等方面又存在著區別和差異。

❻ 簡述濫用行政權利限制競爭行為的法律特徵

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行為的概念:行使濫用行政權利限制競爭行為的主體指的是政府機關。政府機關是行使國家職能的各種機關的總稱。濫用行政權利限制競爭行為,是指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或者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限制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二)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行為的法律特徵: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行為與一般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有共性,但又有自己的個性。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行為具有以下法律特徵:1.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是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行為的主體。在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政府的級別,但從規定所規范的范圍是排斥中央國家一級的政府機關即國務院,而專指地方各級政府,包括省級以下各級人民政府。政府所屬部門的范圍,則既包括中央又包括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所屬的部門性經濟管理機關及其職能部門。2.這類行為的客體是競爭條件下經營者從事交易的商品。競爭條件下交易的商品都應遵循市場規律進行流轉。而限制競爭行為或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營業者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或者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或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此類行為指向的目標是市場上本來平等競爭的經營者所經營的商品。限制競爭,使本應公平交易的競爭成為不可能交易或成為不平等交易。3.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行為是對經濟職權的濫用。經濟職權的產生基於國家授權或法律的直接規定。這種職權的行使對於政府及其部門來說,是極其嚴肅的,要防止濫用職權的行為。限制競爭行為是對行政權力的濫用,是一種濫用經濟職權的違法行為。4.政府及其所屬部門限制競爭的行為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這是政府及所屬部門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的行為。這一限定行為可以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

❼ 問答題:1.市場支配地位如何界定2.經營者集中對競爭的影響有哪些3.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的法律責

1. 18條認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應當依據下列因素:
(一)該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以及相關市場的競爭狀況;
(二)該經營者控制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的能力;
(三)該經營者的財力和技術條件;
(四)其他經營者對該經營者在交易上的依賴程度;
(五)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的難易程度;
(六)與認定該經營者市場支配地位有關的其他因素。
19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一)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的;
(二)兩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三分之二的;
(三)三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四分之三的。
有前款第二項、第三項規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經營者市場份額不足十分之一的,不應當推定該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被推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有證據證明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不應當認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2具體自己組織一下,根據這個來
第二十七條審查經營者集中,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參與集中的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及其對市場的控制力;
(二)相關市場的市場集中度;
(三)經營者集中對市場進入、技術進步的影響;
(四)經營者集中對消費者和其他有關經營者的影響;
(五)經營者集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
(六)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為應當考慮的影響市場競爭的其他因素。
3
第五十一條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實施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由上級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向有關上級機關提出依法處理的建議。
法律、行政法規對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實施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處理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❽ 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法律責任是指由於行為主體的違法行為而引起的自身應承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反不正當競爭法》第4章專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責任作了規定。
一、民事責任
民事責任是法律責任的一種,是違反了民事法律規定的義務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民事責任包括了違反合同的責任和侵權行為的責任。不正當競爭行為民事法律責任是指市場經營者違反法律規定,實施了不正當競爭行為,給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造成了非法侵害所要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不正當競爭行為應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因侵權行為而承擔的民事責任。
不正當競爭行為應承擔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
經營者故意實施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禁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被侵害的經營者確實存在著受損害的事實,這些損害包括直接和間接利益的損失。
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和損害事實之間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
不正當競爭行為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的損害主要是財產上的損害,所以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方式主要是賠償財產損失,並以金錢賠償為主,輔之以非財產損害的責任。
二、行政責任
行政責任是行為人違反行政法律的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後果。行政責任以行政違法為前提,其後果則是行政制裁。追究行政法律責任的形式主要是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行政處分的形式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留用察看、開除等。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行政處罰形式主要有:沒收違法所得、罰款、吊銷營業執照。
三、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行為人違反刑事法律規定,依法應接受刑罰制裁的法律後果。
不正當競爭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經營者在市場經濟活動中,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情節嚴重因而構成犯罪,依法應當承擔的以刑罰為處罰形式的法律責任。
其包括實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經營者的刑事責任和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銀川市律師協會 發布:2025-09-27 04:09:53 瀏覽:194
2015年頒布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27 04:08:05 瀏覽:791
法律與道德關系論文 發布:2025-09-27 03:20:51 瀏覽:920
下面關於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說法正確的是 發布:2025-09-27 02:20:02 瀏覽:54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期末復習資料 發布:2025-09-27 02:18:34 瀏覽:180
道德講堂主持詞文明禮儀 發布:2025-09-27 02:12:05 瀏覽:884
法律顧問後續政策 發布:2025-09-27 02:01:33 瀏覽:563
行政法第三次考核測試題 發布:2025-09-27 01:59:55 瀏覽:316
上海政法學院經濟法肖 發布:2025-09-27 01:58:17 瀏覽:926
方城法院網 發布:2025-09-27 01:57:06 瀏覽: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