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識是非判斷題
Ⅰ 關於《綜合基礎知識》主要實體法里「民法」的判斷題
1.民事主體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都可以作為民事法律主體。
自然人包括本國公民和外國公民。
法人就多了,像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企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政府機關、學校醫院、國有民營企業、紅十字會等社會團體等,某種特殊情形下,國家也可以作為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其他組織,比如一些銀行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起字型大小的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是有區別的 一、民事權利能力 民事權利能力是指法律賦予民事主體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也就是民事主體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是作為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前提條件。如法律規定,國家保護公民的財產所有權,則每一個公民都享有行使財產所有權的權利能力。但並不是說,只有當公民行使了某一項民事權利,才能證明其有權利能力。國家賦予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是一種法律上的確認,它不以公民是否行使民事權利決定是否擁有民事權利能力。 民事權利能力與具體民事權利的不同在於:第一,民事權利能力是取得具體民事權利的前提。法律賦予公民財產所有權的權利能力,但只有參加到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才能享有具體的民事權利,如果不參加具體的民事關系,就只有民事權利能力,而沒有民事權利。第二,民事權利能力是指享有民事權利與承擔民事義務兩個方面,民事權利能力不僅是享有民事權利的前提,還是承擔民事義務的前提。而民事權利一般僅僅指權利,不包括民事義務。第三,民事權利能力是由法律直接賦予的,而民事權利則是在具體的民事活動中產生的。 公民的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一般說來,公民的權利能力與年齡無關,但有的權利能力,需要達到一定年齡時才能享有,如工作的權利能力。公民的權利能力是法律所賦予的,與公民的人身不可分離,非依法律不得限制與剝奪,亦不得由公民本人放棄。公民從事訂立合同的民事活動,應當具備訂立合同所需要的民事權利能力。一般說來,公民訂立合同的權利能力不受限制。只要不違背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都可以自由地訂立合同。但是,公民的權利能力受到一般的社會發展條件的限制。 二、民事行為能力 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民事主體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也就是民事主體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這里的「能力」或者「資格」是指民事主體的意識能力或者精神狀態,包括思維是否正常,是否有認識能力、判斷能力,是否具有辨別是非和處理自己事務的能力。民事行為能力與民事權利能力不同。民事行為能力以民事權利能力為前提,只有具備民事權利能力,才可能有民事行為能力。但有民事權利能力,不一定有民事行為能力。民事行為能力既包括民事主體對其實施的合法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也包括對其實施的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可以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等三種情況。 (一)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指達到一定年齡的人,具有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一般而言,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發育成熟,具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和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不僅能夠有意識地實施法律行為,而且能夠估計到實施某種行為可能發生的後果及對自己和他人的影響。因此,一般的立法都規定成年人在法律上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民法通則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二)無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公民不具有以自己的行為參與民事法律關系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依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由於年齡太小,認識能力與判斷能力太差,還不能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民事活動,從保護他們的利益和保障社會經濟秩序出發,法律不賦予他們民事行為能力。他們所需要進行的民事活動,由他們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代理人代為進行。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由於他們喪失了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無法獨立進行民事活動,從維護他們的利益與保障社會經濟秩序出發,法律不賦於他們民事行為能力。他們所需要進行的民事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進行。 (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又稱不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生理與心理有一定程度地發育,並且已接受一定程度的正規而有系統的社會教育,有一定的認識能力與判斷能力,具有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各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斷地增強。具備了一定的從事民事活動的能力。因此,法律應當賦予他們一定的民事行為能力。另一方面,雖然有一定的行為能力,但智力發展還不全面,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認識能力與判斷能力還比較弱,對某些較為復雜的事情還不能完全進行成熟地認識與判斷,也不完全具備有效地保護自己的能力。因此,法律不能賦予他們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而是賦予他們一定的、與其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相適應的行為能力。他們可以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進行,或者取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並非所有精神病人都是完全沒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有的精神病人並未完全喪失行為能力,有一定的認識與判斷能力,應當賦予一定的民事行為能力。因此,民法通則規定,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其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Ⅱ 是非判斷題(說明理由)
社會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的使用價值成反比
錯,因為勞動不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
使用價值還由其他部分組成
降低商品價格有利於擴大商品的銷售量
對的,價格越低則消費者需求越大
Ⅲ 法律一是非題
對的。 這項規定是自己要繳納一部分,單位繳納一部分,個人繳納的一般都是直接在工資中扣除版。要明白天下沒權有免費的午餐,要享有保險還得自己也出一部分,社會保險的的目的在於解除勞動者的後顧之憂,其資金來源於企業、勞動者個人的繳費以及政府的財政補貼,而且是單位必須繳大頭,個人只繳小頭。參加社會保險不但是用人單位的義務,也是勞動者的義務。
Ⅳ 是非判斷題
1、錯 應該是L-氨基酸。
2、對
3、對
4、錯
5、對
6、錯
7、對
8、錯
9、錯
10、對
Ⅳ 法律知識競賽判斷題。。。。求答案
1,如果經鑒定是精神病的,傷人不負刑事責任或行政責任,但應該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顯然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2也是錯誤的,剝奪政治權利是附加刑,和管制不是一回事!
3,公安機關對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可以進行檢查。檢查時,人民警察不得少於二人,並應當出示工作證件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Ⅵ 關於法律小知識的判斷題及答案
你的題目在哪裡呢?
Ⅶ 三個法律知識判斷題
1.√
民事責任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一般回常見的分類就正如題目的表述。答違約責任屬於合同責任;侵權責任和締約過失責任屬於非合同責任,但非合同責任也不僅僅包括這兩種類型,例如還有不當得利返還民事責任等。
2. √
我國刑法所規定的罪行,絕大部分是故意犯,還有少部分是過失犯,如過失致人死亡罪、交通肇事罪等,對行為人的主觀意識不要求是「故意」。
3. √
《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第六條規定,規章的名稱一般稱「規定」、「辦法」,但不得稱「條例」。
Ⅷ 法律知識,判斷題!!
1 錯誤,應該是效力待定或者有效(表見代理)的民事行為。
2 是的/
3 是的。
4 不正確。高的優於低的。
Ⅸ 法律常識判斷題
公民是指具有一個國家的國籍,根據該國的法律規范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自然人,當中包含了未成年人。權利和義務是相對而言的,享受權利就得承擔義務。教育包含了很多方面,不僅僅是九年義務教育。
Ⅹ 是非判斷題。
當然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