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公證法律責任的承擔原則
1. 論述公證的基本原則
1.真實、合法原則。此原則是公證活動應當遵循的核心原則。
真實是指公證文件中所證明的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文書、事實及其各項內容都是客觀存在的或者是曾經發生過的事實,而不是虛假的、偽造的事實。
合法是指公證機關辦理公證事項的內容、形式和程序都必須符合國家法律的規定。只有按照法律的規定辦理公證文書,才能具有法律效力,否則就是非法和無效的。
真實原則和合法原則相互關系、密不可分。真實性是合法性的基礎,隱藏事實、偽造證據,欺騙國家公證機關的行為本身就是違法的。
2.法定與自願相結合。
法定公證是指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採用公證形式設立、變更的法律行為或須經公證證明的事實、文書,公民、法人必須申請辦理公證,公證機關應依法給予公正。
自願公正是指法律、法規、規章未規定應當採用公證形式的情況下,由公民、法人自行決定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文書和事實是否申請辦理公證,公證機關根據當事人的申請辦理公證。
3.迴避。
公證人員不能辦理與本人、配偶和他們的近親屬有利害關系的公證事項。根據我國《公證程序規則》的規定,迴避「適用於接觸該公證事項的翻譯、鑒定人等有關人員」。
迴避是為了維護公證活動秩序,保證公證機關正確行使國家公證職權,防止公證人員徇私舞弊,貪贓枉法而設立的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是辦理公證要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
4.保密。
公證機關的全體工作人員以及其他受公證處委託、邀請或因職務需要而接觸公證事務的人,對其在公證活動中所接觸到的國家秘密或當事人的秘密,負有保守秘密的義務。
2. 公證機關辦理公證,應該堅持那些原則
您好,
1.真實、合法原則。此原則是公證活動應當遵循的核心原則。
真實是指公證文件中所證明的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文書、事實及其各項內容都是客觀存在的或者是曾經發生過的事實,而不是虛假的、偽造的事實。
合法是指公證機關辦理公證事項的內容、形式和程序都必須符合國家法律的規定。只有按照法律的規定辦理公證文書,才能具有法律效力,否則就是非法和無效的。
真實原則和合法原則相互關系、密不可分。真實性是合法性的基礎,隱藏事實、偽造證據,欺騙國家公證機關的行為本身就是違法的。
2.法定與自願相結合。
法定公證是指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採用公證形式設立、變更的法律行為或須經公證證明的事實、文書,公民、法人必須申請辦理公證,公證機關應依法給予公正。
自願公正是指法律、法規、規章未規定應當採用公證形式的情況下,由公民、法人自行決定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文書和事實是否申請辦理公證,公證機關根據當事人的申請辦理公證。
3.迴避。
公證人員不能辦理與本人、配偶和他們的近親屬有利害關系的公證事項。根據我國《公證程序規則》的規定,迴避「適用於接觸該公證事項的翻譯、鑒定人等有關人員」。
迴避是為了維護公證活動秩序,保證公證機關正確行使國家公證職權,防止公證人員徇私舞弊,貪贓枉法而設立的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是辦理公證要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
4.保密。
公證機關的全體工作人員以及其他受公證處委託、邀請或因職務需要而接觸公證事務的人,對其在公證活動中所接觸到的國家秘密或當事人的秘密,負有保守秘密的義務。
禁止行為
(一)為不真實、不合法的事項出具公證書;
(二)毀損、篡改公證文書或者公證檔案;
(三)以詆毀其他公證機構、公證員或者支付回扣、傭金等不正當手段爭攬公證業務;
(四)泄露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
(五)違反規定的收費標准收取公證費;
(六)法律、法規、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規定禁止的其他行為。
希望我的解答對你有幫助,滿意請採納!
3. 公證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公正是一種法律行為,構成要件就是雙方需是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公正內容需是真實意思表達,不違反法律,不侵犯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
4. 公證基本原則的理解
1.真實、合法原則。此原則是公證活動應當遵循的核心原則。
真實是指公證文件中所證明的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文書、事實及其各項內容都是客觀存在的或者是曾經發生過的事實,而不是虛假的、偽造的事實。
合法是指公證機關辦理公證事項的內容、形式和程序都必須符合國家法律的規定。只有按照法律的規定辦理公證文書,才能具有法律效力,否則就是非法和無效的。
真實原則和合法原則相互關系、密不可分。真實性是合法性的基礎,隱藏事實、偽造證據,欺騙國家公證機關的行為本身就是違法的。
2.法定與自願相結合。
法定公證是指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採用公證形式設立、變更的法律行為或須經公證證明的事實、文書,公民、法人必須申請辦理公證,公證機關應依法給予公正。
自願公正是指法律、法規、規章未規定應當採用公證形式的情況下,由公民、法人自行決定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文書和事實是否申請辦理公證,公證機關根據當事人的申請辦理公證。
3.迴避。
公證人員不能辦理與本人、配偶和他們的近親屬有利害關系的公證事項。根據我國《公證程序規則》的規定,迴避「適用於接觸該公證事項的翻譯、鑒定人等有關人員」。
迴避是為了維護公證活動秩序,保證公證機關正確行使國家公證職權,防止公證人員徇私舞弊,貪贓枉法而設立的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是辦理公證要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
4.保密。
公證機關的全體工作人員以及其他受公證處委託、邀請或因職務需要而接觸公證事務的人,對其在公證活動中所接觸到的國家秘密或當事人的秘密,負有保守秘密的義務。
5. 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則,主要包括哪四種
在我國,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則主要有合法性原則、公正性原則、合理性原則專、及時性原則、不可避屬免性原則。
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則,通俗的將稱為歸責原則。不同的法律關系歸責原則不同;刑事責任需按照罪刑法定規則;行政法的歸責原則為過錯原則;民法的歸責原則有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公平責任、嚴格責任都屬於歸責原則。
(5)簡述公證法律責任的承擔原則擴展閱讀:
在法律上有明確具體的規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執行,由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其他組織和個人無權行使此項權力。
法律責任分為: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經濟法律責任、違憲法律責任。追究法律責任的原則包括:個人負責,不株連原則;重在教育原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原則。
6. 公證的法律責任應怎樣理解
【R】公證是根據來當事人的自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所請求的行為、事實、文書的合法性、真實性加以證明。
會有這幾種效力情況:
1、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產生法律效力;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2、內容違法或與事實不符,自始無效;有其他錯誤,可更正;
3、雖經公證,但對內容有爭議,可起訴。
如果是針對公證法中的法律責任,那麼就是規范公證執業活動,減少糾紛的發生,有助於行業的發展。
7. 公證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公證的基本原則是公證機關辦理公證時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回國公證暫行條答例》和《公證程序規則(試行)》等公證法規的規定,公證機關辦理公證時,應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真實合法原則:公證機關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嚴格按照法定程序辦理公證事務。2、迴避原則:公證人員不能辦理與本人、配偶和他們的近親屬有利害關系的公證事項。3、保密原則:公證處的全體工作人員以及其他受公證處委託、邀請或因職務需要而接觸公證事務的人,對其在公證活動中所接觸到的國家秘密和當事人的秘密,負有保守秘密的義務。4、直接原則:公證員要通過接待當事人、審查證據等形式,親自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當事人的真實意願,作出是否公證的決定。5、便民原則:在遵守法律規定的前提下,公證工作要從方便群眾出發,深入實際,深入基層,及時准確,認真負責地辦好公證事務。6、使用中文和民族文字的原則:製作公證書應使用中文。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除涉外公證事項外,可使用當地民族通用的文字。
8. 請簡要論述法律責任的承擔原則及法律責任的分類
堅持法律責任的合法性原則,即承擔法律責任必須有法律的根據,必須合法,包括內實體法和程序法。容
堅持法律責任的公正性原則,如罪刑相適應,責任與造成損害的行為的相適應等,不能採取侮辱人格的措施。
堅持法律責任的合理性原則。這就要求從法律責任的目的出發,按照違法的程度、違法者的情況、違法的情節來選擇對違法者的懲罰措施。
堅持法律責任的及時性原則,即在法律規定的時效性期限內,及時追求違法者的責任。 堅持法律責任的不可避免性原則。法律責任的不可
避免性意味著沒有任何違法違法行為能夠逃避國家的懲罰和社會的譴責。
你說是這個嗎
9. 公證法律責任的介紹
公證法律責任:是指公證機構,公證人員、公證當事人和參與公證活動的其他人員對其違反與公證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10. 試述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和免責條件
1、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就是關於歸責原則的闡述。在我國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體系專是由:過錯責任屬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所構成。過錯推定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方式。
(一)過錯責任原則是以行為人的過錯為承擔民事責任要件的歸責原則。無過錯即無責任。《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就是該原則的一般規定。過錯推定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方式,它是根據損害事實的發生推定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主要行為人證明自己確無過錯時,才能免除責任。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是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不以過錯的存在判斷行為人應否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就是該原則的一般規定。
(三)公平責任原則是在法律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又顯失公平時,依公平原則在當事人之間分配損害的歸責原則。
2、民事責任的免除需要具備三種特徵,一是不可抗力,二是受害人的過錯(故意或過失),三是符合一定約定或者法律免責條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