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證人保護
『壹』 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到法院申請保護令
「人身保護令」是對「人身保護裁定」的形象通俗的稱呼,其法律依據是2013年1月1日施行的《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之規定。該條規定:「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緊接著第一百零一條規定了訴前行為保全制度,即在提起訴訟前申請行為保全。
對於已經遭受或可能將要遭受家庭暴力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出申請。當事人應當書面提出申請,在緊急情況下也可以口頭向法院提出。當事人應當在申請書中明確申請法院保全的范圍。通常來講可以申請保全的范圍有:
1、禁止被申請人毆打、威脅申請人或申請人的親友;
2、禁止被申請人騷擾、跟蹤申請人,或者與申請人或者可能受到傷害的未成年子女進行不受歡迎的接觸;
3、禁止被申請人在距離下列場所200米內活動:申請人的住處、學校、工作單位或其他申請人經常出入的場所;
4、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生效期間,一方不得擅自處理價值較大的夫妻共同財產;
5、有必要的並且具備條件的,可以責令被申請人暫時搬出雙方共同的住處。
當事人向人們法院申請人身保護裁定的,應當向法院提交表明其曾經遭受、正在遭受家庭暴力或正面臨家庭暴力危險的初步證據,例如照片、病歷、法醫鑒定、報警證明、證人證言、社會機構的相關記錄或者證明、對申請人帶有威脅內容的手機簡訊等。
法院應在接到申請後的48小時內決定是否作出人身保護裁定,該裁定一經做出立即生效。人身保護裁定是施暴方頭上的「緊箍咒」,受到行為限制的一方不履行裁定的,人民法院有權依據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一條的規定,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貳』 民事訴訟法證人出庭的規定是什麼
證據 作為 民事訴訟法 的重要組成部分, 證人 的證言在證據中佔有一定的地位。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以及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有關規定,民事 訴訟 中的證人是必須要出庭作證的,那麼有沒有特殊的情況可以不用出庭作證就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 民事訴訟法證人出庭 的有關問題如下所述。 一、民事訴訟法證人出庭的要求 1、證人具有生理和精神上的能力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53條,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由此可見,證人的年齡和精神健康狀況對於證言可信性的影響,並不影響其為證人的資格,其證言的可信性則要求在法庭審判活動中由法官綜合判斷。 2、證人對相關事實親身感知,並且能夠正確表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57條規定,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客觀陳述其親身感知的事實。證人為聾啞人的,可以其他表達方式作證。證人作證時,不得使用猜測、推斷或者評論性的語言。 二、證人不能出庭作證的情況下,其書面證言的效力 《民事訴訟法》第70條規定,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另,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56條對「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作了具體規定,是指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特殊崗位確實無法離開的;路途特別遙遠,交通不便難以出庭的;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無法出庭的;其他無法出庭的特殊情況。以上情形,經人民法院許可,證人可以提交書面證言或者視聽資料或者通過雙向視聽傳輸技術手段作證。 三、證人出庭作證的程序 《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涉及證人出庭作證具體操作程序的規定有3條(分別是第54條第一、二款,第55條,第58條)。據此,我國民事訴訟中證人出庭作證的程序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10日前提出,並經人民法院許可;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申請進行審查,如果予以准許的,在 開庭審理 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並告知其應當承擔如實作證及作偽證的法律後果;證人出庭後、作證前,審判人員要告知其作證的權利和義務;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證人進行詢問。證人不得旁聽法庭審理;詢問證人時,其他證人不得在場。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讓證人進行對質。 民事訴訟法證人出庭 等相關問題如上所述。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以及關於民事訴訟法證據的若干規定的相關規定,證人在沒有特殊情況的時候必須出庭作證,有法律允許的可以不出庭的情況的時候,可以通過提交書面證言或者是視聽資料的方式作證。因此證人在沒有上述情況的時候必須出庭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