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會計欺詐和審計師法律責任

會計欺詐和審計師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3-12 19:11:35

A. 注冊會計師出現欺詐星位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哪些

B刑事責任
D民事責任
一般來說,因違約和過失可能使注冊會計師負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因欺詐可能會使注冊會計師負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B. 注冊會計師的違約,過失和欺詐會使其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是審計產生的根本動因。
(一)審計責任的類分
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按照獨立審計准則的要求出具審計報告,並對發表的審計意見負責,這是獨立審計准則體現。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第21條規定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必須按照執行准則、規則確定的工作程序出具報告。」依據不同的標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法律責任有著不同的類分,如果從審計責任承擔的性質來看,可以分為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如果從審計行為所違反的法定義務來看,可以分為審計職業責任與審計法律責任,筆者主張在後一種語境下適用審計責任這一概念。
1.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職業責任
現代企業的經營與管理有著愈發復雜化和技術化的趨勢,因此傳統的對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監督的方式已經無法有效實現其監督的職能。在這一背景下,就要求更為專業的組織和個人對企業的經營,管理作出中立而公允的評價,以給委託人作出正確的決策提供有益的參考。這是注冊會計師審計工作隨著現代企業的發展決定的。世界各國基本都對注冊會計師的准入設置了一定的條件,以保證注冊會計師隊伍的高素質。審計職業責任包括審計職業道德責任和審計職業工作責任兩個方面的內容。具體來講,審計職業責任是指是審計人員從事審計職業在職業道德和專職工作中應當履行的義務。所謂的審計職業道德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在進行審計工作的過程中應該遵守本職業所要求的道德義務。注冊會計師是一個專業群體,審計也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對審計職業道德的規定不僅要符合一般法律委託以及民商事活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還要求注冊會計師符合《審計職業道德准則》等規范的要求。審計職業工作責任是指審計人員在實際執業中,應當遵循《獨立審計准則》施行審計程序,獲取充分可靠的審計資料的基礎上,並經過自己的專業判斷,為審計委託主體出具真實,合法,公允的審計報告。
2.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法律責任
在現代法治社會,法律責任是法律對當事人行為的一種否定性評價。當事人實施一定的行為並不必然導致其法律責任的產生。法律只是將紛繁復雜的行為中的一部分有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行為納入可歸責的范圍。在民商事法律交往活動中,主要還是強調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則。注冊會計師作為接受委託人委託的一方,其進行審計工作不僅受到審計職業責任的約束,還應該受到委託協議的約束。注冊會計師在違反任何一種約束,給委託人或者相關利害關系人帶來損害的話,必然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審計法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在承辦業務過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條款,或者未能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或者出於故意不作充分披露,出具不實報告,致使審計報告的使用者遭受損失,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注冊會計師或會計師事務所應承擔的責任」。審計法律責任的產生是由於注冊會計師在進行審計工作過程中,違反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的約定而給委託人造成損失。當前我國對注冊會計師違反法律,所承擔的責任由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三方面的責任承擔方式。「一般來說,因違約和過失,可能會使注冊會計師承擔行政責任或民事責任,欺詐則可能會使之承擔民事責任或刑事責任。
(二)注冊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產生的原因
依照我國《注冊會計師法》第二十三條:「會計師事務所可以由注冊會計師合夥設立。合夥設立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債務,由合夥人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的財產承擔責任。合夥人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在滿足不少於三十萬元的注冊資本、有一定數量的專職從業人員,其中至少有五名注冊會計師、國務院財政部門規定的業務范圍和其他條件,可以是負有限責任的法人,負有限責任的會計師事務所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這是我國對會計師事務所所設立的條件,而當前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多財務有限責任的形式。因此其責任承擔的上限是受限的,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的企業一般為上市公司或者具有巨額資產的大型企業。在進行審計工作中,會計師事務所的違法成本很低,而基於違法審計卻可能獲得的收益卻很高。因此,注冊會計師在進行審計工作時明顯難以保持地位獨立。事務所在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大量接受審計委託,因此難以保證審計質量和注冊會計師的培訓。注冊會計師個人的原因所導致的法律責任也是重要的原因。
從注冊會計師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的法律屬性來看,注冊會計師在進行審計工作後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一般情況下,除非被審計企業出現嚴重的財務問題從而披露審計報告的有失公允之外,現時法律制度中缺乏對事務所審計工作以及審計報告的監督追責機制。

C. 審計法律責任

審計法復律責任有:
1、注冊會計師制對自身的審計行為及其結果負責,承擔的是審計責任;一般而言,負責審計活動的項目負責人(注冊會計師)應對其審計行為和結果負責,即審計過程應符合《獨立審計准則》的規定,並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否則,應承擔相應的審計責任(包括法律責任和職業責任);
2、在審計報告中簽名的注冊會計師應對審計活動的結果負責,並對外承擔全部或主要的審計責任;
3、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報告中加蓋公章,需以法人身份對注冊會計師審計活動的行為及其結果負直接責任;同時,在審計報告中加蓋事務所公章是主任會計師的職權行為或者授權行為,並且主任會計師承擔三級復核中的最後一級復核,因此應對事務所的全部審計活動承擔相應的審計責任;
4、主任會計師對其簽名的審計報告結論負直接責任;受聘參與審計活動的專家及助理人員應就其相應的工作承擔責任。

D. 違約和過失可能導致注冊會計師承擔什麼責任

管理會計師初級(MAT)辦公室整理:
注冊會計師因違約、過失或欺詐給被審計單位或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可能被判承擔行政責任、民事責任或刑事責任。這三種責任可單處,也可並處。行政責任,對注冊會計師而言,包括警告、暫停執業、罰款、吊銷注冊會計師證書等;對會計師事務所而言,包括警告、沒收違法所得、罰款、暫停執業、撤銷等。民事責任主要是指賠償受害人損失。刑事責任是指觸犯刑法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其種類包括罰金、有期徒刑以及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等。
另外附一下:
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認定
對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認定
(一)違約
所謂違約,是指合同的一方或多方未能履行合同條款規定的義務。當違約給他人造成損失時,注冊會計師應負違約責任。比如,會計師事務所在商定的期間內未能提交納稅申報表,或違反了與被審計單位訂立的保密協議等。
(二)過失
所謂過失,是指沒有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評價注冊會計師的過失,是以其他合格注冊會計師在相同條件下可做到的謹慎為標準的。當過失給他人造成損失時,注冊會計師應負過失責任。過失可按程度不同區分為普通過失和重大過失。
普通過失,有的也稱一般過失,通常是指沒有保持職業上應有的職業謹慎;對注冊會計師而言則是指沒有完全遵循專業准則的要求。比如,未對特定審計項目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就出具審計報告的情況,可視為一般過失。
重大過失是指連起碼的職業謹慎都沒有保持。對注冊會計師而言,則是指根本沒有遵循專業准則或沒有按專業准則的基本要求執行審計。
(三)欺詐
欺詐又稱舞弊,是一種以欺騙或坑害他人為目的的故意的錯誤行為。作案具有不良動機是欺詐的重要特徵,也是欺詐與普通過失和重大過失的主要區別之一。對於注冊會計師而言,欺詐就是為了達到欺騙他人的目的,明知委託單位的財務報表有重大錯報,卻加以虛偽的陳述,出具不恰當的審計報告。
與欺詐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推定欺詐」,又稱「涉嫌欺詐」,是指雖無故意欺詐或坑害他人的動機,但卻存在極端或異常的過失。推定欺詐和重大過失這兩個概念的界限往往很難界定,在美國,許多法院曾經將注冊會計師的重大過失解釋為推定欺詐,特別是近年來有些法院放寬了「欺詐」一詞的范圍,使得推定欺詐和欺詐在法律上成為等效的概念。這樣,具有重大過失的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就進一步加大了。

E. 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嚴重失實的審計報告需承擔哪些法律後果

有效的市場監管主要是指市場監管機構按照相關的行業標准和要求對其監管對象在從事業版務的過程中進行事前權、事中和事後的監管;嚴格的事後懲罰機制是指會計師事務所在發生重大失職或參與造假行為時,由市場監管機構或相關法律部門對其進行行政或刑事處罰,讓失職的中介機構承擔相應的行政、刑事和民事賠償責任。

F. 審計責任與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

審計責任是注冊抄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出具審計報告所應負的責任,包括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法律責任和審計職業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出現工作失誤或欺詐時,在法律上應承擔的責任;職業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在承辦審計業務時應履行的義務和職責。
法律責任和職業責任是審計責任的兩個方面,兩者是互相補充、緊密相連的,法律責任一般建立在職業責任基礎上,即注冊會計師首先應當違反了職責,並給相關利益人造成了經濟損失,才有承擔法律責任的可能。

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在承辦業務的過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條款,或者未能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或出於故意未按專業標准出具合格報告,致使審計報告使用者遭受損失,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注冊會計師或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G. 對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認定有哪些

對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認定為故意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驗資報告。相關法律法規如下:

《注冊會計師法》

第三十九條 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規定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可以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暫停其經營業務或者予以撤銷。

注冊會計師違反本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規定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可以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暫停其執行業務或者吊銷注冊會計師證書。

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違反本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的規定,故意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驗資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7)會計欺詐和審計師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注冊會計師法》

第二十二條 注冊會計師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在執行審計業務期間,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買賣被審計單位的股票、債券或者不得購買被審計單位或者個人的其他財產的期限內,買賣被審計的單位的股票、債券或者購買被審計單位或者個人所擁有的其他財產;

(二)索取、收受委託合同約定以外的酬金或者其他財物,或者利用執行業務之便,謀取其他不正當的利益;

(三)接受委託催收債款;

(四)允許他人以本人名義執行業務;

(五)同時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會計師事務所執行業務;

(六)對其能力進行廣告宣傳以招攬業務;

(七)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其他行為。

H. 會計欺詐的會計欺詐-立法

在中國現行法律體系中,涉及會計活動及會計欺詐的立法主要有:1999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1997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等。 ​會計欺詐丑聞表面看,中國現行法律對制止、懲戒和杜絕會計欺詐的法律規范似乎已很健全。實際上,現行法律對會計欺詐的法律規制尚存諸多不足與弊端,主要表現在:
1、《會計法》及與此相關的《注冊會計師法》、《審計法》等,都大量使用「可以」、「有權」這樣一些單純授權性字眼,卻沒有關於這些權力如何運用、行使、以及相應的制約措施和監督機制的法律規定。被授權的財政部門和有關行政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只是依法「有權」和「可以」對會計欺詐實施監督、處罰。該種權利的行使與否、如何行使、行使是否得當等,均無相應的規范和制約措施。這樣,客觀上形成了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並無「職守」可供玩忽,以及無私可徇、無弊需舞的局面。基於此,法律上關於「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實施監督管理中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等依法予以追究」的規定,起不到預期的監督、管理與督促效果。
2、法律賦予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抵制其所在單位實施會計欺詐的實際權力過弱。在現行體制下,會計機構及會計人員並沒有取得為法律所保護的、獨立的行政和經濟地位,單位負責人實際操控著會計人員的勞動人事大權、掌管著財務會計人員的命運與升遷。會計人員在會計法意義上的會計監督權,根本無法操作。企業負責人一旦指令或者暗示會計人員作假,會計人員立即就會陷於「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境地。現實中,大量會計欺詐由此而來。
3、《會計法》中對未按規定填制或取得原始憑證、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等行為所規定的「限期改正」的法律規范,其責任起點太低,「後續性」責任又難以操作。未按規定填制或取得原始憑證、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等行為,極有可能隱含會計欺詐行為,或者本身就是會計欺詐,只不過因其系「未按照規定」、「隨意變更」等,而披上了一層「非故意」的外衣。會計管理機關又不可能像「保姆照管嬰兒」一樣周到、細致地實施監督管理。如此一來,即使「好不容易」發現一些會計欺詐問題,還要先予限期改正,而後看其情況如何,再行決定是否採取進一步的處罰措施。這種規定,客觀上極大地放縱了會計欺詐。
4、《會計法》所規定的三千元(或者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相對於會計欺詐的可得利益,不啻是九牛一毛。何況,當事人既為單位負責人或者會計工作人員,甚至作為會計單位本身,要避免「切膚之痛」、做到實際上不由私人掏腰包,或者爭取即使「事發「也不」被罰」,又有何難?!所以,依照現行法律規定,即便會計欺詐「東窗事發」,行為人個人遭受實際制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會計管理的多年實踐,早就已經證明了這點。
5、《會計法》所規定的處罰措施層次太多,剛性不足。《會計法》規定「情節嚴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但何謂「情節嚴重」,至今缺乏具體的規定和有權的解釋。
6、《會計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是,現行《刑法》與會計法之間缺乏必要的對應和銜接,刑法上並無會計欺詐罪或者形成、披露虛假會計信息犯罪處以刑罰的具體規定。因此,即使當事人再嚴重的會計欺詐行為,只要它不與其他罪名相競合,「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就是一句空話。實際上形成了一種「追究刑事責任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在刑法上,會計欺詐應屬行為犯,而相關的競合行為(最典型的如偷稅等)往往屬於結果犯。如將會計欺詐與其競合行為完全混為一談,這對中國的會計法制建設是極為有害的。
具體講,會計法上對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等這樣一些典型的會計欺詐行為,和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等這樣一些嚴重的會計欺詐行為,雖然優先作出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
但如前所述,在《刑法》中,除第一百六十一條規定對公司制企業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嚴重損害股東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以及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對隱匿或者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責任以外,並無與《會計法》第四十三條相對應的法律規范與之銜接和可供適用。因此,即使是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等這樣一些典型、嚴重的會計欺詐行為,也不會遭受到刑事追訴。
7、會計單位負責人常常是會計欺詐的最大受益人,也常常是會計欺詐的主導人員。他們掌握著對會計人員的「生殺大權」。盡管《會計法》第四條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但是,由於前述一系列原因,該條規定在實踐中也形同虛設,起不到應有的警示和制裁效果。
8、相對而言,《審計法》的有關規定,不僅其適用范圍有限,其所規定的法律措施,更是軟弱無力。
9、相對而言,《證券法》和《注冊會計師法》的一些規定比較明確一些。但是,《證券法》針對會計欺詐制裁的適用范圍十分有限,而且還在部門協調問題上平添了不少的麻煩。最高人民法院的關於受理證券欺詐案件的《通知》,在明確證券欺詐民事賠償之訴可以立案受理的同時,卻又為案件的受理及處理在客觀上設置了諸多障礙;《注冊會計師法》規定注冊會計師依法行使獨立審計監督職能,但由於現行體制下注冊會計師獨立性先天不足的致命弊端,注冊會計師「迴避無法迴避者」、「監督衣食父母」更有多少「說不完的痛」,更不要說要依法追究注冊會計師的涉及會計欺詐的法律責任,還必須證明其確系「明知」或「故意」。而要證明注冊會計師「明知」與「故意」,談何容易?!即便現行《刑法》在此問題上已經作出了一些擴充性的規定,規定注冊會計師「嚴重不負責任,出具的證明文件有重大失實,造成嚴重後果」要承擔刑事責任。但依照《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和《刑法》的現有規定,或者因其缺乏相應規定,大量的會計欺詐行為都將游離於刑事處罰的可能范圍之外。
10、現行《會計法》中,尚無會計欺詐行為人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明確規定。實踐中,會計核算中心及會計零戶統管制度的推行,使會計欺詐在行政事業單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對於大量的各類企業而言,要依樣畫葫蘆對各類企業實行會計統管,在現實條件下和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只能是一個夢想,嚴格意義上根本就行不通。完善中國會計法體系,加強對會計欺詐的法律規制,勢在必行。

熱點內容
法治縣創建方案 發布:2025-09-25 10:35:48 瀏覽:189
哈爾濱一法官在單位遇害 發布:2025-09-25 10:30:02 瀏覽:279
公正法治6 發布:2025-09-25 10:23:42 瀏覽:984
依法治校必要性 發布:2025-09-25 10:01:58 瀏覽:464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四十六條 發布:2025-09-25 09:57:33 瀏覽:393
關於域名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25 09:44:02 瀏覽:844
中國婚姻法2015新規定一妻多夫制 發布:2025-09-25 09:22:10 瀏覽:7
國企幹部是否適用勞動法 發布:2025-09-25 09:20:53 瀏覽:881
2015年10月新頒布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25 09:10:50 瀏覽:823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依據 發布:2025-09-25 09:02:58 瀏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