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案例來說明法律責任的功能
A. 用一個案例說明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
法律關系來是法律在調整人們行為自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構成包括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是:
一、主休。
二、權利和義務
三、客體
下面以AB結婚後形成夫妻這一法律關系的這個案例說明法律關系的這三個構成要素:
一、主休。關系的主體是法律關系的實際參加者, 在具體的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或組織,作為法律關系的主體,必須具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AB結婚後,形成了法律關系,A和B就是這一法律關系中的主體。
二、權利和義務。權利是指主體依法享有的權能或利益,義務是指主體依法承擔的某種必須履行的責任。
A和B的無妻關系中,各自享有和雙方同居、平等處理共有財產等的權利,各自承擔互相扶助、撫養子女、進行家庭教育等的義務。
三、客體。客體是指權利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包括:物、行為、精神財富。AB結婚後,作為共有財產的房屋、存款等等,就是這一法律關系中的客體。
費了不少的功夫回答,沒有賞分,給些賞分最好哦,還有,記得在期滿前要選擇最佳答案哦。以表示表示鼓勵。謝謝、、、
B. 急求一個能夠講解 法律責任的構成 的刑事案例
對於刑事犯罪而言,按照國內的通說,一般有四大構成要件,包括:主體、主觀方面、客體、客觀方面。當然,也有三要件說很有影響力。刑事案例的話還是按照普通的四要件說吧。
案例:張縣某私營麵粉廠經營者張三從一個體業主處購買了一台變壓器,並於4月9日下午,與其之子張小四共同將該變壓器安裝在麵粉廠院內廁所後牆隱蔽處,並繞過電力局安裝的電能計量裝置,擅自從外引線接入該變壓器上進行用電,當年9月9日上午,張縣電力局抄表人員發現其竊電行為後逐向公安機關報案,經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張三和其子張小四涉嫌盜竊,經鑒定竊電價值12.4萬余元,被依法逮捕。當年11月,張縣人民檢察院就張三和其子張小四涉嫌盜竊罪向張縣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張縣電力局向法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分析:這是一起典型的盜竊電能的刑事案件,電能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屬於法律意義上的財產,受國家法律的保護。所謂盜竊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或者多次盜竊公私財物的行為,而本案被告人張三和其子張小四的竊電行為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
1、盜竊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 分等權能)。侵犯的對象,是國家、集體或個人的財物,一般是指動產,電力、煤氣也可成為本罪的對象,因此,張三和其子張小四的行為已侵害了國家財產。
2、盜竊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具有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或者多次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所謂秘密竊取,是指行為人採取自認為不為財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經手者發覺的方法,暗中將財物取走的行為。張三和張小四將變壓器隱秘在不被人發現的地方進行竊電,符合客觀要件。
3、盜竊罪主體要件是一般主體,即: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16 周歲)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能構成。張三和張小四是完全民事行為人,符合主體要件。
4、盜竊罪主觀要件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張三和張小四楊竊電的目的在於不交電費,以謀取更大的利益。因此,楊和其子楊有竊電的共同故意,並實施了竊電的具體行為,且盜竊價值數據較大。
綜上,張三和張小四的行為已具備共同盜竊罪的所有構成要件,應當當受到刑法的制裁。
C. 結合具體案例來說明法律賦予我們哪些權利與義務
我國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包括
(一)第33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二)第34條規定,年滿18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包括選舉和被選舉權,
(三)第35條規定,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四)第36條規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五)第37條規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 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
(六)第38條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七)第39條規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八)第40條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九)第41條規定,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申訴,控告或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
(十)第42條規定,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第43條規定公民有休息的權利。第44條規定,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企業事業組織的職工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
(十一)第46條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十二)第49條規定,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父母有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慮待老人,婦女和兒童。
(十三)第50條規定,國家保護華僑的正當權利和利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
(十四)第52條規定,公民有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
(十五)第53條規定,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
(十六)第54條規定,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十七)第55條規定,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我國公民的光榮義務。
(十八)第56條規定,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
D. 【十萬火急!】能說明法律的規范作用的例子
法的規范作用:1指引作用,不確定的指引,舉例:法律規定了公民有創辦公司的權利,並且鼓勵公民去創辦公司。確定的指引,法律規定故意殺人是違法行為,他明確的指出來,希望人不要去從事故意殺人的行為。
2評價作用,舉例,一個人殺了人,然後根據刑法的規定,就可以判定這個人的行為是否合法。
3教育作用,對於一個人故意殺人行為的懲罰,不僅對違法者起到教育作用,而且對普通公民也起到了教育作用,讓他們知道故意殺人是不對的以至於不敢殺人。
4預測作用,公民根據已有的法律對自己想要實施的行為進行評判,例如一個人想要殺人,但是刑法規定,殺人時違法犯罪行為,所以,他就不敢去實施殺人這個行為。
5強製作用,法律規定對故意殺人的刑罰處罰,並對故意殺人者處以刑罰處罰,產生威嚇力,以此來強制人不敢實施故意殺人的行為。
E. 法律責任的功能
法律責任的目的主要在於保障法律上的權利、義務、權力、自由得以內生效,在它們受到阻礙從容而法律所保護的利益受到侵害時通過適當的救濟,使對侵害發生有責任的人承擔責任,消除侵害並減少未來發生侵害的可能性。
主要作用是懲罰、救濟、預防
懲罰主要是事後,對於刑事責任來說,幾乎所有的法律責任都是懲罰作用,並且是最為嚴厲的一種。行政責任承擔的方式較為多樣化,既有懲罰性也有救濟性責任。
救濟主要存在於民事責任中,因為民事中主要涉及的是財產,平等主體的一方對於另一方進行賠償。
預防作用是所有法律的共同特點,法律責任的承擔對於人們來說有威懾力,才有了預防作用。
綜上所述,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上三種作用。
F. 用一個案例來分析法律關系的主體和客體,內容是什麼
法律關系主體是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法律關系中一定權利的享有者專和一定義務的承擔者屬。在我國,法律關系主體一般包括國家、機構和組織以及公民。
例如:
甲和乙簽訂了一個貨物買賣合同。甲乙就是這個法律關系的主體。貨物就是客體,就是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內容就是交付貨物的義務收取貨款的權利等等。
(6)用案例來說明法律責任的功能擴展閱讀;
由於案例是從實際工作中收集的,學員一般無法完全通過材料了解個案的全部背景及內容。因此指導員分發完材料後,應仔細解釋說明並要接受參加者的咨詢,以確定他們對材料的掌握正確無誤。
若小組在研究問題時思考方向與訓練內容有誤差,組長或指導員應及時修正。問題的症結可能會零散而繁多,因而歸納出來的對策也會零亂不整,因此小組有必要根據重要性太相關性整理出適當的對策。
G. 典型案例:說明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1、民法:懂了婚姻法,即使婚後感情分裂,不得不離婚,可以利用法律武器解決爭端,合理分割家庭財產和處分權益,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2、刑法:懂了刑法,基於對刑罰的恐懼,會自然而然遵守法律法規,不敢越紅線一步,從而會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減少犯罪發生,同時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3、行政法:懂了行政法,和行政部門打交道更加得心應手,繳納稅費、交通出行、辦理證照、開辦企業。。。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和麻煩。
4、知識產權法:懂了知識產權法,著作權登記、申請專利和商標不再困難重重,也更好地保護自己的知識成果不被侵犯、剽竊。
5、訴訟法:懂了訴訟法,打官司不再懵懵懂懂,可以鎮定自若地應對法律問題,可以順利的找到對方在程序上的瑕疵,避免自身在程序上讓對方找到攻擊的突破口,可以掌握時限自由應對。
6、國際法:懂了國際法,了解國際資訊,可以侃侃而談;跨國婚姻,可以謹慎分析,趨利避害。
給分吧,LZ
H. 論文 運用案例說明你對法律的運用和理解
在合理性與違法性之間?
版面費是學術期刊在刊發作者論文前向作者收取的所謂版面使用費用或贊助費。當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日漸深入以及出版發行行業對經濟效益的越發追求與對社會效益的日益漠視,不少學術刊物都走上了「辦刊收費」之路,不同程度地向作者收取一些所謂的「版面費」。而令人擔憂的是,隨著學界的縱容以及主管部門糾察之失利,學術刊物收取版面費的風氣已經在我國蔓延不止,甚至還有愈演愈烈的態勢。針對目前我國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的問題,很多學者都進行了批評,然而,在眾多批評聲中,我們卻經常聽到這樣一種聲音:盡管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的行為是非法的,但版面費的存在卻有其合理性!換言之,學術期刊辦刊收費是一種處在合理性與違法性之間行為。那麼,事實是否果真如此么?筆者不敢也不願苟同。筆者認為,學術期刊辦刊收費的行為既不具有合法性,更不具有合理性。
支持版面費的學者認為,版面費之所以能在學術期刊中普遍存在, 必然有其合理的存在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客觀條件:我國的職稱評定製度。目前,我國現行的職稱評定大都要求教授、副教授、講師或相應職稱的科研人員,每年都應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否則不予評定職稱或要「下崗」。由於學術期刊數量有限,而要求發表的論文卻數量驚人,對版面的需求嚴重大於供給,便產生了學術與金錢的交易——版面費。(2)現實因素:專業學術期刊大多因發行量少,廣告難做,加上印刷費上漲等原因,導致辦刊經費緊張,而財政撥款只夠刊物的印刷費和基本的事務開銷,甚至個別學術刊物還要自負盈虧。為維持辦刊,向作者收取版面費也是無奈之舉。(3)直接動力:學術期刊編輯人員收入較低,工作枯燥而辛苦。他們除了工資收入外,只有很少的編輯費和校對費,長期生活在小康標准之下。而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能否發表卻決定著一位作者晉升職稱的成敗,其中不僅包含著數量可觀的與職稱相關聯的工資、津貼、獎金等貨幣收入,而且將影響著作者的成就感與幸福感等精神層面的東西。於是乎,學術期刊的編輯們便打起了作者的主意,希望通過收取版面費來分一杯羹。
客觀一點說,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在我國確實是存在的。然而,假如以這些問題在我國的存在來說明學術期刊辦刊收費的合理性,則未免有些牽強。首先,應當承認,我國現行的職稱評定製度確實存在「泛數字化」、「功利主義」等嚴重的問題,很多高校或科研單位都把發表論文的多少作為衡量其員工業績的首要指標,並且把這一指標直接與現實的經濟利益與社會地位相掛鉤。例如,對發表論文者給予物質獎勵或給予職稱等。這表面上使得學術期刊數量的有限性與要求發表的論文的驚人數量之間形成了巨大反差,對版面的需求嚴重大於供給。這為版面費的存在提供了機會。然而,這其實是一個假象。事實上,在我國,學術的繁榮還遠沒有到學術期刊數量的有限性與要求發表的論文的驚人數量之間形成了巨大反差的地步。因為在那些要求發表的數量眾多的「論文」中包含了大量的「垃圾」論文。這些「垃圾」論文不但觀點上毫無新意,構思上流於平庸,且多數為東抄西竊而來,其發表不但不能給社會帶來任何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反而會混淆視聽,污染學術風氣,造成學術資源的嚴重浪費,某些觀點甚至還會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誤導。如果剔除這一部分所謂的「論文」,則很可能還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學術期刊的數量不但足以滿足學術論文發表要求的實際需要,而且版面的供給也可能會遠遠大於需求。這一點,從我們對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的迫切需求上不難得到印證。而且,版面費的存在實際上不但無助於解決或消除現行體制中的上述弊病,反而只可能會加重上述弊病——畢竟,無論是辦刊收費還是繳費發文,都是「功利主義」的直接結果。
其次,就辦刊經費緊張這一點來說,尤其不能成為學術刊物辦刊收費的理由。原因很簡單:既然連基本的辦刊經費都無法保證,那你還要辦刊做什麼?畢竟,學術界既不會因為多了你一家期刊而繁榮多少,也不會因為少了你一家期刊而凋敝多少!所以,那些以所謂的辦刊經費緊張為由而收取版面費的做法無非是想藉助繁榮學術的幌子來大行其發家之夢而已。而且,以收取版面費彌補辦刊經費之不足,對一個學術刊物來講,實際上無疑是殺雞取卵,最多隻能解一時之困。而如果版面費愈演愈烈,則長此以往,學術刊物必將會徹底陷入社會效益的危機之中。這樣看來,學術刊物辦刊收費就更沒有了所謂的合理性。
再次,所謂版面費存在的「直接動力」,即「學術期刊編輯人員收入較低,工作枯燥而辛苦」。筆者認為,這非但不能成為支持版面費存在的合理理由,反而恰恰是說明版面費存在的不合理性的一把利器。因為這除了能證明部分編輯職業精神匱乏與職業道德滑坡之外,絲毫不能證明學術期刊辦刊收費的合理性!從職業道德的角度,編輯的職責是編輯並推介優秀學術論文以服務於學界,這和教師的職責是教育好學生以為國家輸送人才,其實是一個道理。在編輯別人作品的過程中,學術期刊的編輯確實付出了自己勞動——甚至可能是非常辛苦的勞動,這一點應該被加以肯定,但這不足以成為其向作者收取版面費的理由,就如同老師將學生教育成才而不能要求學生向其支付「成才費」一樣。因為編輯的職責就是為社會推介優秀的論文,既然其吃這碗飯,就應當干好這份活,否則,就只能是失職,並也是失德。而在其已經因其工作而得到了應有的報酬(工資或獎金)的情況下,再向作者收取版面費,顯然是一種貪心在作怪,是嚴重違背其職業道德的。而且,從作者的角度來說,任何一篇論文或文章的成就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與汗水,而收費期刊的編輯們不顧這一事實向作者索取版面費,其目的不僅想要白白佔用作者的勞動成果,且還想要榨取作者的錢財以塞滿自己的腰包。這種既想吃雞肉又不願意花錢買雞而只想訛別人幾只雞的想法,簡直與周扒皮沒什麼兩樣,其做法已不僅僅是不道德,而是極不道德。
至於學術刊物辦刊收費的非法性,則是不證自明的。因為早在2000年12月國務院新聞出版署出台的《關於禁止收費約稿編印圖書和期刊的通知》(新出圖〔2000〕1699號)中就已經明確規定:「任何出版單位不得以任何名義直接或間接向作者(單位或個人)收費約稿;不得要求作者個人出錢資助出書,不得要求供稿單位或作者個人包銷圖書,不得以圖書抵充稿費,不得收取「認刊費」或要求作者購買與「認刊費」同等價值的圖書。」此外,在我國2002年2月1起開始實施的《出版管理條例》以及2005年12月1日開始施行的《期刊出版管理規定》中也都有關於學術期刊不得出賣或出租版面的明文規定。辦刊收費的違法性是顯而易見,而學術刊物的編輯們顯然對此也都是心知肚明的,否則,他們在收費的時候也就不會只偷偷摸摸地進行了。
最後,再次回到筆者在本文開頭時所提出的觀點。學術刊物辦刊收費既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也是一種不合法的做法。面對當前國內學術期刊紛紛加入收費隊伍的蜂擁浪潮,除了寄希望於學術期刊保持自尊、自愛和加強自律、自強之外,更重要是要加強我國出版管理法以及著作權法的執法工作,加大對收費刊物的打擊和查處。
I. 結合具體案例來說明法律賦予我們哪些權利和義務
去看憲法。寫論文呢。
J. 舉一個例子 說明法律的指引作用
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泛指法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理解法的作用必須首先注意:法的作用與法的本質及目的是密切聯系、相互作用的。
唯物史觀認為:第一,法的作用體現在法與社會的交互影響中,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法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其產生、存在與發展變化都是由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的。法在由社會所決定的同時,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一定意義上就體現在法能夠促進或延緩社會的發展。第二,法的作用直接表現為國家權力的行使。無論是制定法還是習慣法、判例法,都是與國家權力相聯系的。法律之所以能夠調節人的行為,起到規范社會關系的作用,就在於它是以國家權力為後盾的,與官方權威相聯系的。這是法與其他社會規范相區別的重要標志。同時,現代法律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擴大,也是國家權力進一步擴大和加強的結果。所以,法律的作用與國家的地位和作用互為表裡。第三,法的作用本質上是社會自身力量的體現。法能否對社會發生作用,法對社會作用的程度,法對社會所發生作用的效果,不是法律自身能夠決定的。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從法是一種社會規范看,法具有規范作用,規范作用是法作用於社會的特殊形式;從法的本質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會作用,社會作用是法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種對法的作用的劃分使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相區別,突出了法律調整的特點;同時,又明確了各個時期法律目的的差異。
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
指引作用是指法對本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在這里,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個別性指引,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形成對具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是通過一般的規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個別指引盡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維護穩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而言,規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義。從立法技術上看,法律對人的行為的指引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確定的指引,即通過設置法律義務,要求人們作出或抑制一定行為,使社會成員明確自己必須從事或不得從事的行為界限。一種是不確定的指引,又稱選擇的指引,是指通過宣告法律權利,給人們一定的選擇范圍。
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標准,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這里,行為的對象是他人。在現代社會,法律已經成為評價人的行為的基本標准。
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又具體表現為示警作用和示範作用。法的教育作為對於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促使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預測作用是指憑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法的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包括公民之間、社會組織之間、國家、企事業單位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行為的預測。社會是由人們的交往行為構成的,社會規范的存在就意味著行為預期的存在。而行為的預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社會能夠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
強製作用是指法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法律。這里,強製作用的對象是違反者的行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讓人們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規定能夠轉化為社會現實。在此,法律必須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離開了強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權威;而加強法律的強制性,則有助於提高法律的權威。
法的社會作用是從法的本質和目的這一角度出發確定法的作用,如果說法的規范作用取決於法的特徵,那麼,法的社會作用就是由法的內容、目的決定的。法的社會作用主要涉及了三個領域和兩個方向。三個領域即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領域;兩個方面即政治職能(通常說的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職能(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 當然,盡管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原因在於:
(1)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會;(2)法律是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
(3)法律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會關系(如人們的情感關系,友誼關系)不適宜由法律來調整,法律就不應涉足其間;
(4)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語言表達力的局限。在實踐活動中,法律必須結合自身特點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