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還款具有舉證責任的法律依據

還款具有舉證責任的法律依據

發布時間: 2021-11-29 03:05:34

A. 舉證責任倒置的法律規定

舉證責任導致的法律規定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一百二十三條,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四條,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九條,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根據審核需要可以對事故傷害進行調查核實,用人單位、職工、工會組織、醫療機構以及有關部門應當予以協助。職業病診斷和診斷爭議的鑒定,依照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對依法取得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不再進行調查核實。

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

(1)還款具有舉證責任的法律依據擴展閱讀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證據包括: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電子數據;

(五)證人證言;

(六)當事人的陳述;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五條,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六條,被告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延期提供。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B. 原告承擔舉證責任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民事訴訟法和司法解釋中有詳細規定,大體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還有一些特殊和例外的規定。

C. 舉證責任分配和證據認定的幾個問題

舉證責任分配和證據認定是民商事審判必然遇到也是十分關健的問題。可以說,民商事審判的過程,就是分配舉證責任和認定證據的過程。由於相關法律規定比較分散和抽象,在審判實務操作中還比較混亂,甚至有違背法律規定、錯用錯判情況的發生。

一、如何理解「誰主張、誰舉證」

舉證責任是指當事人對自己所主張的事實提供證據證明的義務,並在不能履行該義務時承擔不利法律後果的一種法律責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即對自己的主張收集、提供證據,二是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即在舉證不能時承擔敗訴的風險,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是法定的,不變的,是由案件性質決定的,而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是不斷轉移的,是法官按照一定規則經過自由心證決定的,所以要對它進行分配。

1、「誰主張、誰舉證」的法律淵源是民訴法第64條第一款的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這是我們在審判實務中進行舉證分配的最重要的原則。但不少人對作為舉證前提的「主張」的理解有偏差,將他機械地等同於原告的起訴請求,在被告不反訴的情況下,舉證責任就應由原告全部承擔,這樣明顯不合理。正確的理解應是,雙方當事人應對自己的事實主張承擔舉證責任,而不是法律主張即訴訟請求。先舉一個簡單的案例,甲公司起訴要求乙公司償付貨款3萬元及違約金,甲的事實主張為賣給乙3萬元貨物,甲應對此提供證據,甲提供了雙方的買賣合同及乙收貨的收據,乙的事實主張為已付款8000元
,且又退回甲供給的部分貨物,乙即應對該兩項主張負舉證責任。
一個案件中,原告對自己的訴訟請求會有很多事實主張,被告雖沒有訴訟請求,但也會有很多有利的事實主張,雙方當事人應對自己的事實主張承擔舉證責任。

2、一般情況下,由作出肯定性主張的一方負舉證責任,否定性主張一方不負舉證責任。如李某要求劉某償還借款1萬元,李某應當對劉某借其1萬元的主張舉證,劉某不必對其沒有向李某借款1萬元的主張負舉證責任,若劉某主張已還款3000元,劉某應對此負舉證責任,而李某就不必對劉某沒有還款負舉證責任。

3、舉證責任的轉移。審判實踐中,單一的舉證責任分配幾乎不存在,從理論上講,民事訴訟中的舉證是對立雙方為支持己方主張的事實而進行的交替舉證的辯證的矛盾運動過程。原告對自己的事實主張舉證證明,經法庭認可,如對方反駁或提出新的主張,也應舉證證明,該舉證經法庭確認,若原告反駁,則要再舉證,以此類推。

二、法院指導舉證和法院查證

1、關於法院指導舉證。目前審判實踐看,過分強調當事人的舉證責任,不利於案件的審理和案結事了,很多民事案件,由於當事人知識和舉證能力的不足,法庭指定了舉證期限,籠統的告知當事人舉證,到開庭時,當事人根本沒有舉證或所舉證據不符合要求,導致庭審無法正常進行,案件審限期延長;或法庭教條的按照法律規定作出判決,當事人會將矛盾轉向法庭,上訴或上訪,致使不能案結事了。因此,法庭的指導舉證相當重要,當然,指導舉證不是代替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而是在明確劃分了舉證責任後,根據當事人的各個具體事實主張,分別告知其應當舉哪些證據和如何舉證,並告知其舉證不能的具體法律後果。這樣,可以提高案件服判率,也可以基本避免當事人上訴後提供新證據而導致案件被改判。

2、關於法院查證。法院查證必須按照2001年12月21日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15、16、17條的規定執行,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1)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2)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與實體爭議無關的程序事項。除上述二種情形外,法院查證,應依當事人的申請進行,並應符合以下條件之一:1)屬於國家有關部門保存並須法院依職權調取的檔案材料,2)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材料3)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應當注意二點,一是不能因為法院查證而免除當事人的舉證責任,一方面,申請查證的當事人必須為法院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證據線索,另一方面,如果法院也同樣查不到有效證據,當事人仍要承擔敗訴風險。第二,關於鑒定結論,應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申請鑒定,如果在法院指定期限內其無正當理由不提出鑒定申請或不預交鑒定費或拒不提供相關材料,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由該方當事人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但當事人履行了上述義務,由法院委託有關鑒定部門鑒定的,因法院委託的原因或鑒定部門的原因導致鑒定結論無法採信的,不能直接判令該當事人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因為其已履行了正常的舉證義務,法院應通過要求鑒定部門補充或重新鑒定來彌補。我們法院有這樣的判法,法院技術室委託了,鑒定部門也鑒定了,審判庭對鑒定結論以形式或內容不符合要求不予採信,判決申請鑒定方敗訴。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以前,我們對當事人的鑒定申請的指導、審查不細,法院的委託鑒定書不具體、不準確,致使鑒定結論達不到審判的要求,導致案件難以下判。因此,一方面,作為審判人員通過對案件事實的審查,對應當鑒定的事項,責令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申請鑒定並預交鑒定費,對當事人提交的鑒定申請要進行審查,要求該申請的申請鑒定事項明確並與案件爭議事實有關;另一方面,審判人員應當根據當事人的鑒定申請,結合雙方訴爭的事實,確定明確而具體的鑒定事項,通過本院技術鑒定中心委託有相關資格的鑒定部門進行鑒定,使鑒定結論與審理的爭議事實相貼近。對確因鑒定部門原因致使結論不符合要求的,可通過本院技術鑒定中心要求其補充鑒定。

三、舉證責任倒置

根據《證據規定》第四條規定,舉證責任倒置只存在於侵權訴訟中,具體哪些糾紛適用倒置,該條有明確規定。需要說明的是,舉證責任倒置並非指所有的舉證責任均由被告承擔,原告應當對系被告侵害的損害事實承擔舉證責任,這是案件處理的基礎,如果原告對損害事實的存在都無法證明,就不存在由被告承擔倒置的舉證責任問題。被告承擔對己方無過錯和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無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四、認證中的幾個問題

1、證據應當在開庭時認定。證據沒有在庭上認定或根本沒有在庭上出示的現象大量存在,特別是未在庭上出示的證據,法院在判決書中直接認定,如果一方上訴,會成為二審發回的一個依據。

2、《證據規定》第67條規定「在訴訟中,當事人為達成調解協議或者和解的目的作出妥協所涉及的對案件事實的認可,不得在其後的訴訟中作為對其不得的證據」,這也是在審判實務中一定要注意的問題。除非一方當事人在法庭調查中對相關事實予以認可或雙方當事人在調查中對有關事實、事項的共同確認,否則,一定要按照正常的舉證規則分配舉證責任,來確定案件事實。

3、關於當事人自認的反悔。當事人在訴狀、答辯狀和陳述中承認的對己不利的事實和認可的證據,其在法庭辯論終結前反悔的,一般不予認可,除非當事人提供明確的相反證據可以推翻,該相反證據的形式宜以書證、物證、鑒定結論為准。

4、除規定第15條的情形外,法院調查取證必須依據當事人的申請,否則,所取得的證據當事人提出異議的,該證據不具有法律效力,法庭依據該證據作出的裁判,會因程序違法而導致錯案。

5、關於錄音證據。要確認錄音證據效力,應當符合以下三個條件:A、錄音取得必須合法。前不久,有個當事人提供了一份錄音證據,這份證據是該當事人在請對方喝酒的酒桌上私自錄制的,我覺得這種錄音證據就不能認定;B、應當有其他證據相印證。C、該錄音必須直接指向待證明的事實,其陳述應當清晰,語氣應當是肯定性的。假設、反問、設問語句所表述並據以推斷的事實,不能確定其證據效力。

6、關於雙方認可的事實。如果可能涉及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的,仍應由主張該事實成立方承擔舉證責任,如離婚案件中,對雙方結婚合法成立的事實及雙方財產中不動產的權屬(房屋)等,即使雙方認可,也應當要求當事人舉證,實踐中有不少這方面的反面教訓。

7、法院裁判案件追求的是法律真實而非純粹的客觀真實,不要無休止的讓當事人舉證,甚至大量查證,導致案件久拖不決,按證據規則辦事,在適當期限內,確實無法查明案件事實的,也應當及時作出裁判,判由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承擔敗訴的法律後果。

8、對舉證不能的法律適用。前幾天,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某法院的一份判決書,該判決以原告舉證不能僅適用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的規定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我認為,這樣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如果因原告舉證不能駁回了其訴訟請求,可適用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的規定,但同時必須適用民事實體法,具體條款應當引用原告如果勝訴對應的法律條款。在強調程序法的同時,一定不能忽略對案件實體作出處理時適用實體法。

D. 對欠條形成的法律事實的舉證責任如何分配

欠條不是借條,欠條應當有形成的事實基礎。如合同關系等。對此,原告要舉證證明,包括合同或證人證言等。如不能證明,將承擔敗訴的風險。

E. 原告承擔舉證責任的法律依據有哪

民事訴訟的舉證制度是:「 誰主張 誰舉證 」。即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內,有責任提供證據。容如果原告提出請求的,原告應當舉證;如果被告反訴的,被告也應當舉證。

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誰主張 誰舉證」的制度

1、《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1款規定: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

第3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

第4款規定:「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條規定:

「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

以上法律法規闡明了我國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誰主張誰舉證」的制度,同時也確立了法官在審判中對舉證責任進行分配的權利。

F. 民間借貸糾紛中有哪些舉證責任轉換規則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訴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都沒有足夠的證據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

人民法院應該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於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並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

(6)還款具有舉證責任的法律依據擴展閱讀

民間借貸雙方可以發生在自然人之間,自然人與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或者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它們之間。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本單位內部通過借款形式向職工籌集資金,用於本單位生產、經營的。

只要不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四條規定的情形,民間借貸合同就有效。

G. 借款,附條件還款,條件是否成就,舉證責任

《民通意見》第75條規定「附條件的民事行為,如果所附的條件是違背法律規定或者不可能發生的,應當認定該民事行為無效」。其實在所附的條件不可能發生時,其法律效力不宜一概認定無效。本文以為,在所付條件為延緩條件時可以如此,而當所付條件為解除條件時,則以認定為未附條件為宜。

熱點內容
勞動法中試用期提前3內 發布:2025-09-21 13:00:50 瀏覽:935
經濟法什麼會考 發布:2025-09-21 12:59:55 瀏覽:854
勞動法律法規培訓 發布:2025-09-21 12:55:53 瀏覽:38
地方條例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21 12:29:40 瀏覽:488
試述經濟法責任與民事責任的關系 發布:2025-09-21 12:10:01 瀏覽:775
市級立法機構 發布:2025-09-21 12:09:20 瀏覽:310
司法去地方化 發布:2025-09-21 12:09:07 瀏覽:715
2019勞動法拖欠工資賠償 發布:2025-09-21 12:04:09 瀏覽:239
依法治教作文 發布:2025-09-21 11:40:58 瀏覽:707
重大事項請示報告條例 發布:2025-09-21 11:36:38 瀏覽: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