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行為無效的法律責任
⑴ 行政行為撤銷、無效、廢止的法律後果有哪些
一、行政行為被宣布無效後將要承擔一定的法律後果:
(一)行政主體通過該內行為從行政容相對方獲得的一切均應返還相對方;
(二)所施以相對方的一切義務應予取消;
(三)給相對方所造成的實際損失,應予賠償。
二、行政行為被撤銷的法律後果:
(一)行政行為自被撤銷之日起失去法律效力,撤銷的效力可追溯到行政行為作出之日;
(二)行政行為的撤銷是因為行政主體過錯引起的,並且依社會公益的需要又必須使撤銷的效力追溯到行政行為作出之日,那麼,由此造成相對方的一切實際損失應由行政主體予以賠償。
(三)行政行為被撤銷是由相對方的過錯引起的,或由行政主體與相對方的共同過錯所引起的,撤銷的效力通常應追溯到行為作出之日,過錯方各依自己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三、行政行為廢止的法律後果:
被廢止的具體行政行為,自廢止之日起喪失效力。原則上,具體行政行為廢止之前給予當事人的利益、好處不再收回;當事人也不能對已履行的義務要求補償。如果廢止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損失,或者帶來嚴重的社會不公正,行政機關應當給予受到損失的當事人以必要的補償。
⑵ 行政行為無效的法律後果包括哪些
1、被確認為無效的行政行為自始至終不發生法律效力,被該行為改變的狀況應盡可能恢復到行為以前的狀態。
2、行政相對人可以不受無效行政行為的拘束,可以自行決定不履行該行為設定的義務,並不承擔法律責任;
3、同時還可在該行為作出後的任何時間提出異議,申請有權機關進行審查,確認其無效。
(2)行政行為無效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特徵
1、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行為,任何行政行為均須有法律根據,具有從屬法律性,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或授權,行政主體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為。
2、行政行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這是由立法技術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廣泛性、變動性、應變性所決定的。
3、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具有單方意志性,不必與行政相對方協商或徵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為中,在行政合同的締結、變更、解除與履行等諸方面,行政主體均具有與民事合同不同的單方意志性。
4、行政行為是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帶有強制性,行政相對方必須服從並配合行政行為。否則,行政主體將予以制裁或強制執行。這種強制性與單方意志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行政行為的強制性,就無法實現行政行為的單方意志性。
5、行政行為以無償為原則,以有償為例外。行政主體所追求的是國際和社會公共利益,其對公共利益的集合、維護和分配,應當是無償的。當特定行政相對人承擔了特別公共負擔,或者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時,則應該有償的,這就是公平負擔和利益負擔的問題。
⑶ 行政行為撤銷、無效、廢止的法律後果
一、行來政行為被宣布無效源後將要承擔一定的法律後果:
(一)行政主體通過該行為從行政相對方獲得的一切均應返還相對方;
(二)所施以相對方的一切義務應予取消;
(三)給相對方所造成的實際損失,應予賠償。
二、行政行為被撤銷的法律後果:
(一)行政行為自被撤銷之日起失去法律效力,撤銷的效力可追溯到行政行為作出之日;
(二)行政行為的撤銷是因為行政主體過錯引起的,並且依社會公益的需要又必須使撤銷的效力追溯到行政行為作出之日,那麼,由此造成相對方的一切實際損失應由行政主體予以賠償。
(三)行政行為被撤銷是由相對方的過錯引起的,或由行政主體與相對方的共同過錯所引起的,撤銷的效力通常應追溯到行為作出之日,過錯方各依自己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三、行政行為廢止的法律後果:
被廢止的具體行政行為,自廢止之日起喪失效力。原則上,具體行政行為廢止之前給予當事人的利益、好處不再收回;當事人也不能對已履行的義務要求補償。如果廢止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損失,或者帶來嚴重的社會不公正,行政機關應當給予受到損失的當事人以必要的補償。
⑷ 法院確認行政行為無效和行政行為違法有何區別
按《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對行政訴訟案件的判決形式是:對具體行政行為判決維持或撤銷、判決履行職責、對顯失公正的處罰判決變更。
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的判決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a
href="/s/?w=%E8%A1%8C%E6%94%BF%E8%AF%89%E8%AE%BC%E6%B3%95&ch=w.search.intlink"
target="_blank">行政訴訟法</a>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新增加的判決形式,用以補充《行政訴訟法》所規定的判決形式的不足,以適應日常審判工作的需要。
確認無效判決的是依據這一解釋第五十七條第二款第三項關於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的規定,人民法院可以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的判決。
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是指這一行政行為既不屬於《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一款第二項所規定的應當撤銷的行政行為,但這一行為又依法不能成立。如當事人提供了虛假的登記文件,出賣他人房屋或是將他人的房屋設定抵押。對於這類情況的出現,按理來說,只要登記機關已盡了注意的義務,這類行政行為應當屬於應維持的行政行為。至於當事人在申請登記時提供了虛假的登記文件,並不等於該行政行為依法不能成立,而是民事行為依法不能成立。這既可以由登記機關以當事人申報不實為由撤銷登記;也可以由當事人通過民事訴訟來確認該民事行為無效,然後再由登記機關依法律文書撤銷登記。可能是考慮到這樣做增加當事人的訴訟成本,也可能是受民事審判的影響。加之相關的不動產登記立法不夠完善,司法解釋才作出了可以確認無效的規定。
人民法院如果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的判決,登記機關仍然屬於敗訴。只是登記機關沒有違法行為,所以也被稱為無過錯敗訴。
而確認行政行為違法,是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前述解釋第五十七條第二款第一、第二項和第五十八條的規定作出的一種判決。如果被確認違法,被訴行政行為至少有以下之一的違法行為:
1.不履行法定職責,但判決責令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已無實際意義的;
2.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
3.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將會給國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
在實際工作中,登記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被確認為違法,主要是由於該行為雖然違法,但是已不具有可撤銷內容。如:房屋初始登記或上一手轉移登記不合法,依法本應當撤銷。但是第三人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信任登記薄的記載而購買了該房屋,並辦理了轉移登記。此時,原房屋所有權因轉移而消滅,行政訴訟原告所要求撤銷的這一初始登記或上一手轉移登記的內容在登記簿上已經沒有記載,即已不具有可撤銷的內容,撤銷也變得沒有意義。此時人民法院可以確認該房屋初始登記或上一手轉移登記行為違法。
行政行為被確認為違法,人民法院可以責令被訴行政機關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如果因為這一違法行為造成當事人的損失的,行政機關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因此,在行政訴訟中,法院確認行政行為無效和確認違法雖然都屬行政機關敗訴,但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⑸ 確認行政行為違法和確認行政行為無效及行政行為撤銷的適用情形、法律後果和區別是什麼
被撤銷的是政府的行為存在過錯,
行政行為的撤銷是因為行政主體過錯引起的內,並且依社會公益的需容要又必須使撤銷的效力追溯到行政行為作出之日,那麼,由此造成相對方的一切實際損失應由行政主體予以賠償。
行政行為被撤銷是由相對方的過錯引起的,或由行政主體與相對方的共同過錯所引起的,撤銷的效力通常應追溯到行為作出之日,過錯方各依自己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被確認違法,則是法院通過審查行政機關作出的事實和依據,審查是否有違法的行為。
按《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對行政訴訟案件的判決形式是:對具體行政行為判決維持或撤銷、判決履行職責、對顯失公正的處罰判決變更。
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的判決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新增加的判決形式,用以補充《行政訴訟法》所規定的判決形式的不足,以適應日常審判工作的需要。
確認無效判決的是依據這一解釋第五十七條第二款第三項關於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的規定,人民法院可以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的判決。
⑹ 確認行政行為違法和確認行政行為無效及行政行為撤銷的適用情形、法律後果和區別
被撤銷的是政府的行為存在過錯,
行政行為的撤銷是因為行政主體過錯引起的,並內且依社會公益的容需要又必須使撤銷的效力追溯到行政行為作出之日,那麼,由此造成相對方的一切實際損失應由行政主體予以賠償。
行政行為被撤銷是由相對方的過錯引起的,或由行政主體與相對方的共同過錯所引起的,撤銷的效力通常應追溯到行為作出之日,過錯方各依自己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被確認違法,則是法院通過審查行政機關作出的事實和依據,審查是否有違法的行為。
按《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對行政訴訟案件的判決形式是:對具體行政行為判決維持或撤銷、判決履行職責、對顯失公正的處罰判決變更。
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的判決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新增加的判決形式,用以補充《行政訴訟法》所規定的判決形式的不足,以適應日常審判工作的需要。
確認無效判決的是依據這一解釋第五十七條第二款第三項關於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的規定,人民法院可以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的判決。
⑺ 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的法律後果體現在哪些方面
(1)被確認為無效的行政行為自始至終不發生法律效力,即它不僅向後失去法律效力,而且自始不發生法律效力。
(2)行政相對人可以不受該行政行為的拘束,可以自行決定不履行該行為設定的義務,並不承擔法律責任。
(3)有權的國家機關,可以在任何時間審查並宣布相應行政行為的無效
⑻ 簡述行政行為無效的法律後果。
(1)被確認為無效的行政行為自始至終不發生法律效力,即它不僅向後失
去法律效力,而且自始不發生法律效力。被該行政行為改變的狀態應盡可能恢復到行政行為作出以前的狀態。
(2)行政相對人可以不受該行政行為的拘束,可以自行決定不履行該行為設定的義務,並不承擔法律責任。同時,行政相對人還可在行政行為作出後的任何時間對該行為提出異議,申請有權機關進行審查,並要求撤銷該行政行為。
(3)有權的國家機關,如權力機關、司法機關或行政機關及其上級行政機關,可以在任何時間審查並宣布相應行政行為的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