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必知100法律知識
Ⅰ 青少年法律知識有什麼
從1985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全民普法教育以來,目前已是第四個「五年」普法時期。在全民普法期間,我國始終貫徹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要「從娃娃抓起」的戰略思想,把青少年作為法制教育的重點。應當看到,對青少年實施普法教育,其成績是舉世公認的。現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整體素質和綜合效能提高到了一定的階段,絕大多數青少年都知道如何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預防違法犯罪。與此同時青少年法制教育仍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許多同志還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普法的效果,在此,筆者就青少年法制教育認識上的五大誤區作一分析。
誤區之一,將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視為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
最初倡導法制教育的背景在於當時青少年法制意識的淡簿並導致青少年違法犯罪增多的現實。法制教育對預防和治理青少年違法犯罪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法制教育並不僅僅只是為了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更不是那些「雙差生」才需要進行法制教育。其實,預防和治理青少年違法犯罪只是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法制教育還有更加深刻的意義,那就是我們所要建設的現代化國家,是一個法治國家,青少年要做一個合格的公民,就必須具備基本的法律意識,否則的話,就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因為在任何社會,違法犯罪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只是將普法的意義僅僅歸結為預防違法犯罪,那肯定只是一部分人所關心和重視的,而法制社會的發展要求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全體公民都要具備基本的法律意識。我們還應當從現代人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從依法治國的方略這一更廣闊的背景中去探究其意義。
法制教育要明確青少年的法律地位,樹立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最主要和最核心的是要通過法制教育,培養青少年的憲法意識和權利義務意識。(1)憲法意識是法律意識的核心,因為憲法規定了國家各個方面的帶有全面性、根本性的問題,體現了國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我國法律的靈魂。因此,培養青少年的法律意識,首先是要讓他們從小就要維護憲法的尊嚴,矢志不諭地堅持憲法中所規定的四項基本原則,並同各種違憲行為作堅決的斗爭。(2)了解和掌握有關的權利義務知識是法律意識的重要內容。具備良好法律意識的青少年,應該正確、合法地運用好自己的法律權利,並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象政治民主權利、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受教育權利、勞動權利、休息權利、婚姻家庭權利等,法律都有明確的規定,一旦權利受到侵犯,就應該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而不應該忍氣吞聲、自認倒霉;也不要採用「私了」的方法來解決。法律是公正的,青少年完全可以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當然,每個青少年在廣泛享受法律規定的權利的同時,亦必須全面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權利可以不行使,但義務不能不履行。法律是絕對不允許只要求行使權利卻不履行義務的。對不履行義務的人和行為,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廣大青少年要通過法制教育,關心國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設,自覺維護法律的尊嚴,既敢於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又能夠與形形色色侵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合法利益的違法犯罪活動作斗爭,樹立起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勇於獻身的精神和勇氣。這也體現了時代青少年的鮮明特徵,更是法治社會的希望所在。
誤區之二,寄希望於通過一、二次法制講座來解決所存在的突出問題。
學校作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陣地,有一個具體的操作的問題。現在許多學校雖開展了法制教育,也可講出一些工作成績來,但並沒有真正花力氣來抓,或者並沒有抓到點子上。多數學校還是在發生問題後寄希望於一、二次法制教育講座。來解決問題,法制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其實,全國人大常委會在《關於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定》中早就明確指出:「學校是普及法律常識的重要陣地,大學、中學、小學以及其他各級各類學校,都要設置法制教育的課程,或者在有關課程中增加法制教育的內容,列入教學計劃,並且把法制教育同道德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法制教育要注意形成專門的課程,注意向各門課程滲透,注意與學校的各項活動結合起來,注意通過日常學習、生活和思想、行為等,來培育青少年的法制意識。從現在起,各教育行政機關和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抓法制教育師資的培訓和考核,都要形成高質量的法制教育教材、大綱、教學輔導材料等,都要有配套性的第二課堂和豐富多彩的活動,都要通過嚴格的檢查和考核來科學評價學校的法制教育。
誤區之三,以知識教育來規劃、實施、評價現實生活中的法制教育。
從學校開展法制教育的現狀分析,許多學校非常重視法律知識的課堂學習,並以考試的成績作為評價普法效果的主要指標,客觀上使普法教育墜入了單純追求分數的誤區。現在的違法犯罪分子與過去的違法犯罪分子有一些區別,其中有不少人學過法律,對有關的條文也非常熟悉,甚至能夠背出來。為什麼他們也會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呢?因為法制教育雖然包括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但法制教育並不能局限於法律知識考核的成績。因為了解和熟知了法律知識,並不等於具備了法律意識。青少年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記憶力非常好,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熟知甚至背誦有關的法律、法規、條例的具體條文,可以在法律知識競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但這種對法律條文的熟知僅僅是對法律的一種知識的掌握和感性認識,青少年面對的是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光有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還不足以適應今日社會的現實需求,更不能適合今後法制社會的長遠要求。
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養青少年的法律意識,要通過法律這面鏡子來透視社會上形形色色的現象,在復雜的社會現象之中分清大是大非;通過法律來規范自身的日常行為,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通過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與不法侵害行為作堅決的斗爭。因此,無論是法律教育者還是青少年本身,都要重視青少年法律知識內化和上升為法律意識的過程。這既是對學校法制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的必然走向。
在開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時,應當使教育形式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使法制教育體現新穎性、直觀性、參與性、系統性,從中樹立起應當具備的法律意識。這里所要求的新穎性,就是力求有新意,令青少年耳目一新,產生興趣,自覺接受教育;直觀性,就是善於運用實例印證抽象的法律知識和概念,形成法制觀念和意識;參與性,就是通過模擬法庭、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舞台劇等活動,促使受教育者自行思考、自我分析、自我判別、自我教育,收到教育的實效;系統性,就是將法制教育的內容按不同對象、不同要求,循序漸進,因人施教。青少年在自己規劃、實施和評價法制教育的收獲時,必須擺脫分數的束縛,以實際效果作為標准,這樣學法的意義就更大些。
誤區之四,宣傳教育往往強調事後的依法追究。
法律的一大特徵是它的強制性,任何違反法律的人和事都難以逃脫法律的嚴厲制裁。針對社會上侵害青少年案件的增多,社會在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過程中,依靠法律這一強有力的保障措施,有效地追究侵害青少年合法權益的人和事,打擊了違法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法制教育經常熱衷於運用發生在現實社會中的典型案例來擴大宣傳效果,正面的效果固然有,但也客觀上產生了不少負面的影響。
現在,不少青少年一般都知道,遇到自己合法權益遭受侵害後,就會通過法律途徑和程序進行維權。但被外界侵害後的維權畢竟是「亡羊補牢」,屬於事後的補救,對於受害青少年來說,這種追究型的法制教育畢竟時間上晚了些,范圍上小了些,「亡羊補牢」是建立在已經造成損失的前提下的,而有時候青少年所受到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特別是對於廣大青少年來說,滿足於追究型的法制教育可能會磨滅大多數青少年學法的積極性。所以,法制教育應當將主要精力放在指引青少年的成長方向、規范青少年的日常行為、預防青少年受外界不法侵害等方面。要通過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來減少青少年受害的機會和可能,讓更多的青少年能夠健康成長。這對於廣大青少年,特別是對於一代獨生子女的青少年來說,樹立防範意識、規范日常行為、預防不法侵害等預前型的法制教育更有意義,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不必要的侵害是完全可以通過事前的防範得以避免的。當然,如果青少年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或者一旦青少年實施了違法犯罪行為,還是需要依法予以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的。
誤區之五,忽視法律操作方式方法的傳授。
許多青少年雖然懂得了一些法律知識,也有一定的法律意識,但具體在運用法律的時候,由於不掌握起碼的操作法則,還是會遇到許多具體困難的。法律的具體使用必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其中有法律具體的規定,也有社會經驗的積累,掌握了運用法律的操作方式方法,青少年就可以更好地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促進自己的健康成長。由此可見,法制教育要有知識的教育和意識的培養,但也要有操作方式方法的傳授,這些法律的實際操作問題,小至怎樣寫狀紙、到什麼地方告狀,大到通過什麼合法途徑、到什麼機關和部門去尋求法律援助,等等,對於實際生活中的用法是非常現實的和重要的。
在開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時,應當在高度重視實體法教育的同時,切實加強程序法的教育,因為程序法涉及的就是法律的運用過程,是保證實體法切實貫徹實施的操作條件和保證。當然,從廣義上看,青少年法制教育中還應當增加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後的維權過程中,如何嚴格依照法律規范進行教育的內容;在防受害、防罪錯過程中,如何掌握事前防範、臨場應用、事後報案等方面的方法和技能等等,因為這種教育內容具有應用性和操作性強的特點,且教育時常常採用案例教育的方法,故深受青少年的歡迎,教育的實際效果自然非常明顯。
Ⅱ 公民必知的100個法律知識讀後感
讀《法律知識一本通》有感
我們生活在法制社會里,法律知識與我們息息相關。學習法律,回掌握答必要的法律知識是每個公民必備的素質之一。那麼法律是什麼呢?法律是人民養成好習慣的基礎。
法律有好多種:與我們小學生有關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消費者有關的《經濟法》;與環境有關的《環境法》;與婚姻有關的《婚姻法》......除此之外,交通也與法律有著密切的聯系。
那是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因上學遲到我不停地催促著爸爸加快速度,陣陣的寒風直竄衣領。當路過一個拐角時,突然,沖出一個逆行的自行車,爸爸猛地一腳剎車,雖然躲過了自行車,可是我們卻被狠狠地摔在了地上,身上不少地方掛了彩。這件事便給我留下了不小的陰影。
隨後我冷靜地一想: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呢?在今天我得到了答案:人人的法律意識淺薄。正是因為這樣,幸運的人僥幸躲過,可不曾想又有多少人得到了血的教訓呢?難道還需要更多的人為你的法律無知付出更多的代價嗎?
權利和義務是構成一切法律法規和法律關系的兩個不可缺少的要素如果只講權利而不講義務,理論和實踐都是錯誤的認識。所以我們需要從小有個正確的法律認識,有一個較全面的法律知識,來完善我們的生命!
Ⅲ 法制宣傳一篇作文大約100字
今天是星期五。下午,我們班一起開班會,半會的主題是法制宣傳講座。
首先,老師給我們講了關於法制宣傳講座的知識,然後就是高級警官--班長關玉田的爸爸來講課,關玉田的爸爸給我們講了怎樣防止壞蛋、如果已經被給抓住了該怎麼辦和如果被壞蛋給帶走了又該怎麼辦和如果在你回家的路上被壞人抓住了該怎麼辦……最後關玉田的爸爸還告訴我們怎樣認識真的警察呢!
這次的班會課讓我知道了很多關於法制宣傳講座的知識。
Ⅳ 青少年法律知識問答100題 讀後感
對青少年有一定的幫助,可以讓青少年知道更多的法律知識
Ⅳ 青少年法律基本知識
您的這個問題其實很大,應該說青少年應當形成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基本的法律意識,知道要遵紀守法、不要傷害別人、做錯事情會受到懲罰等等。下面附上一個學校的法制副校長對青少年基本法律知識課的講課提綱,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一、什麼是法律?法律是如何分類的?
1、法律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各種行為規范的總稱。
2、按照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內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劃分根本法和普通法。
3、根本法即憲法它規定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公民基木權利與義務、國家機構等國家最重要、最根本的問題,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其制定和修改必須經過特定的機關和特定的程序。
4、普通法即除了憲法以外的其他法律,它所規定的內容只限於某一專門社會關系方面的問題。普通法的制定必須依據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不得與憲法抵觸。
二、違法與犯罪的區別?
1、違法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政黨武裝力里、社會團體企事業組織、公民違反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造成某種危害社會的、有過錯的行為,
2、犯罪是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財產,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它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刑法處罰的行為。
三、青少年應注意的幾種犯罪
1、盜竊罪
2、搶劫罪
3、傷害案中小學生之間打鬥造成的傷害,在這方面有許多案例,有的給予了經濟賠償,有的甚至因此受了了刑事處分。希望同學們引起注意。
四、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1、不貪圖小便宜,有句古話叫「貪小便宜,吃大虧」,在現實中我們有些小朋友因貪圖一些小利使自己吃虧、上當,有時殃及家人的安危。要記住世界上沒有免費的蛋糕,天上也不會掉下餡餅。任何東西的取得必須靠誠實勞動取得,別無他途。
2、不聽信陌生人的話(包括有些認識的人)。
五、誠信—是立人根本
誠信是做人的根本,體現在小朋友身上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不說臟話、謊話、認真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已辦,愛清潔、講衛生,對自己辦的事情要勇於負責。我們從小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將受益終生。下面講一個我國外經貿副部長龍永圖在比利時的一個小故事和美國一個在逃犯欠八美分的故事,相信這些故事能給小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大家以後養成好的世界觀會有啟發的,謝謝大家!
參考法律
《刑法》、《民法通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Ⅵ 青少年必知的法律常識有哪些
1、刑法關於刑事責任年齡
(一)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二)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三)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
(四)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2、青少年的主要合法權利
生命健康權、人身自由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財產所有權、財產繼承權、著作權、專利權、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權、取得國家賠償權、宗教信仰自由權、民族風俗習慣自由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權、受教育權。
3、關於未成年人勞動保護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八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任何組織和個人依照國家有關規定招收已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的,應當在工種、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和保護措施等方面執行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安排其從事過重、有毒、有害的勞動或者危險作業。
4、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義務和責任
《未成年人保護法》就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的義務和責任作了如下規定: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權利;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允許或者迫使未成年人結婚;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應當依法承擔責任。
青少年的法律概念
青少年的年齡界限定在13周歲至25周歲。它既包括一部分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法學界關於青少年犯罪是界定於此年齡段);也包括一部分19—25周歲的已成年人(統計青少年犯罪率即界定於13—25周歲)。
青少年有關的法律
專門保護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
Ⅶ 青少年法律知識
專門保護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內容回中有關於未成年人的法答律:刑法、民法通則、繼承法、婚姻法、收養法。
Ⅷ 青少年法律知識有哪些
青少年應該知道的法律知識有一下幾點:生命健康權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權利。珍愛生命、維護健康既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對自己、對社會的義務。生命健康權是人格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公民的人格權中,生命健康權居於首要地位。對每個人來說,生命和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國法律規定,公民享有的生命健康權,不容他人侵犯。
未成年人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和民族的未來,其生命和健康受到法律的特殊保護。我國《憲法》規定:「父母有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和撫養義務,不得虐待、遺棄未成年人;不得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殘疾的未成年人;同時規定:」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對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權予以勸阻、制止或者向有關部門提出檢舉或者控告。
《未成年人保護法》還規定:「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他合法權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虐待未成年家庭成員的,情節惡劣的,依照《刑法》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我國法律還禁止用工單位非法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禁止安排未成年工從事礦山井下、有毒有害、勞動強度大的勞動。非法使用童工是嚴重摧殘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並且殃及民族興旺大業的違法行為,法律嚴懲這種行為。
既然國家都從法律上保護我們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權,那麼作為未成年人的我們就更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如果我們因為困難、挫折、失意而自殺,必然會給親朋好友帶來無盡的哀傷,還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若我們不甚損害了自己的身體,還會造成更大的社會負擔。因此,輕生或自殘等行為都與社會道義相悖,與法律不合。
當然,我們在享有生命健康權的同時,負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權的道德義務和法定義務。任何人不得非法剝奪他人生命,即使大義滅親也不允許,因為這是侵害生命權的行為;任何人不得故意或者過失造成他人受傷、生病,因為這是侵害健康權的行為。所以,注意自身生命安全和健康,使自己處於安全的環境,免受他人侵害,這不僅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也是我們對自己的關愛和責任。
總之,我們有權珍愛生命,維護健康,積極鍛煉身體,提高健康水平,使自己擁有強健的體魄和煥發向上的精神;有權在患病時及時醫治,恢復健康,增強體質;當自身生命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時,有權依法自衛和請求法律保護。
Ⅸ 青少年應知應會的10條法律常識,你知道幾條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論什麼人都要遵守法律,無論什麼人犯法都要受到法律追究,不因身份、地位、民族、性別、貧富、職業等而有所區別。
2、憲法是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一切法律都不能同憲法的規定相抵觸,任何人要服從憲法權威。
3、我們國家的審判機關是人民法院,法律監督機關是人民檢察院,法院、檢察院以及公安部門要分工合作、相互監督。
4、我們國家實行的是依法治國。
5、《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條規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6、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
7、未成年人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權利。
8、竊盜罪。所謂竊盜罪,就是指『偷東西』。在沒經過主人的同意下,隨便取走他人的財物,包括錢和物品。
9、恐嚇取財罪。就是用不當的手法,包括:恐嚇、威脅、暴力等,向別的同學借錢不還或強索金錢。
10、強盜罪。是拿著武器,如:刀械、棒棍或其他具有危險性的東西,威脅同學,使他不敢反抗,然後強行奪取身上的財物。 11、義務教育法第四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