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主次責任代表多少
① 交通事故次要責任承擔多少責任
這個沒有明確的規定,一般主要責任承擔70%,次要責任承擔30%。
1993年6月10日北京市公安局發布的《北京市實施〈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若干規定》,其中的第六條規定,交通事故責任者應按照所負交通事故責任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負全部責任者,承擔符合規定損失的100%;負主要責任者,承擔符合規定損失的60%至80%;負同等責任者,各承擔符合規定損失的50%;負次要責任者,承擔符合規定損失的20%至40%;三方以上的交通事故責任者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參照上述原則確定。
不過,《北京市實施〈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若干規定》早在1999年就失效了。所以,可以肯定的說,目前對於責任具體的比例劃分,已經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了。但在司法實踐中,大家約定俗成、反復使用,就形成了一種慣例。我們今天還是可以感受到該慣例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確定責任比例,實際上成了法官一種酌情確定的情形,從55%至90%,都是有可能的。目前,在司法實踐中,大部分的判決還是以70%和30%確定主次責任的承擔比例。
② 在交通事故中責任認定書中主次次怎麼劃分,主要責任按百分之多少次次佔多少
沒有註明的就是主要70%,次要30%;主次次責任的話一般會註明責任比例,不註明的話,要麼是6:2:2,要麼是7:1.5:1.5。
③ 主要責任和次要責任的賠償比例是多少
要看事故認定 ,一般情況下 ,大部分的判決還是以70%和30%確定主次責任的承擔比例。
事實上 ,作為《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配套法規 ,2004年公安部頒布的《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四十五條規定 ,因兩方或者兩方以上當事人的過錯發生交通事故的 ,根據其行為對事故發生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 ,分別承擔主要責任、同等責任和次要責任 ,並沒有規定具體的比例。目前 ,可以了解到的其它唯一一個法律法規依據是1993年5月1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1993年6月10日北京市公安局發布的《北京市實施〈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若干規定》 ,其中的第六條規定 ,交通事故責任者應按照所負交通事故責任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負全部責任者 ,承擔符合規定損失的100%;負主要責任者 ,承擔符合規定損失的60%至80%;負同等責任者 ,各承擔符合規定損失的50%;負次要責任者 ,承擔符合規定損失的20%至40%;三方以上的交通事故責任者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 ,參照上述原則確定。不過 ,《北京市實施〈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若干規定》早在1999年就失效了。
所以 ,可以肯定的說 ,目前對於責任具體的比例劃分 ,已經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了。但在司法實踐中 ,大家約定俗成、反復使用 ,就形成了一種慣例。從這個意義上說 ,確定責任比例 ,實際上成了法官一種酌情確定的情形 ,從55%至90% ,都是有可能的。目前 ,在司法實踐中 ,大部分的判決還是以70%和30%確定主次責任的承擔比例。
綜上 ,交通事故主要責任和次要責任之間的比例是70%和30% ,主次責任承擔不同 ,賠償比例也不同的 ,法律對此雖然沒有明確規定 ,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定賠償比例。
④ 從法律的角度講,「 主要責任」的判定標準是什麼
各個罪名有時不一樣,總體是組織,策劃,帶領,或在分工上承擔較多的人,次要責任一伴起到協助作用。希望可以幫到你
⑤ 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認定的主要責任到底是佔多少呢
主要責任大概在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左右
交警判定交通事故當事人的責任大小,依據以下原則:
1、事故當事人的違法行為。
事故當事人的違法行為造成交通事故的應負交通事故責任,沒有違法行為的當事人不負事故責任
2、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了損害事實。
損害他人的健康的客觀存在是構成侵權損害民事責任的前提。如果沒有造成損害,或者某種行為可能會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並沒有成為客觀事實,就談上交通事故責任。
3、交通事故當事人主觀上有過失。
交通事故的發生都是因交通事故當事人心理上存在著過失,即當事人對發生交通事故應預見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知道違法行為可能引起交通事故卻輕信能夠避免。如果當事人存在著故意造成的不屬於交通事故的范疇。
4、交通違法行為與交通事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所謂因果關系,是指交通事故中,客觀存在著一種內在的必然聯系。如果違法行為與這起交通事故的發生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那麼行為人就要承擔相應責任。違法行為與交通事故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是認定交通事故責任的一個重要條件。
⑥ 交通事故中主·次責任訴訟至法院確定主次責任比例法律依據是什麼
您好!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
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各省市區在實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辦法中,對主次責任劃分更為明確具體,如「浙江實施《道路交通安全法》辦法(2006)」第五十七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在調查取證完畢後,應當在十日內明確當事人的事故責任,製作交通事故認定書。
交通事故當事人的事故責任分為全部責任、主要責任、同等責任、次要責任、無責任:
(一)一方當事人有過錯,其他當事人無過錯的,有過錯的一方為全部責任,無過錯方為無責任;
(二)兩方以上的當事人均有過錯的,按照作用及過錯的大小分擔責任;
(三)屬於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為無責任;
(四)發生交通事故後逃逸的,逃逸的當事人承擔全部責任,但有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有過錯的,可以減輕責任;
(五)發生交通事故的車輛駕駛人不按照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要求,拒絕或者躲避酒精、國家管制的精神葯品、麻醉葯品檢測,有其他相關證據證明的,可以認定駕駛人飲酒、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葯品或者麻醉葯品後駕駛機動車,承擔與此相應的責任;
(六)故意破壞、偽造現場、毀滅證據的,承擔全部責任。
不過,有人(包括有些法官)認為,交警部門的「交通事故認定書」起的是主要證據作用,法院對責任認定、賠償數額的確定還要結合其他情況。
⑦ 交通事故認定書》中的主要責任和次要責任的比例是多少
負事故全部責任的,承擔100%的賠償責任,負主要責任的,承擔70%的賠償責任,負同等責任的,承擔50%的賠償責任,負次要責任的,承擔30%的賠償責任。無責任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根據《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46條第2項的規定,因兩方或者兩方以上當事人的過錯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據其行為對事故發生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分別承擔主要責任、同等責任和次要責任。雖然劃分了責任等級,卻並沒有規定具體的賠償比例。
(7)法律上主次責任代表多少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在法庭審判過程中,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經審判長許可,可以向鑒定人發問,審判人員可以詢問鑒定人。因此作為交通事故認定書的製作人員應當出庭接受審判人員、公訴人和當事人及其委託人的詢問,對於與交通事故認定書所記載的事項相關的提問予以回答。
對於製作人不需要或無法出庭的案件,交通事故認定書應該當庭宣讀,並聽取公訴人和當事人及其委託人的意見。如果交通事故認定書的製作人沒有出庭接受詢問或者認定書沒有在法庭上宣讀,沒有接受調查,就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
⑧ 交通事故的主次責任比例是多少
一、辦理程序向 112 指揮中心報警, 112 指揮中心接警後,通知值班民警 → 搶救傷者,保護現場,初步了解案情 → 是否道路交通事故 → 立案、現場勘查、調查取證 → 作出事故認定,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追究刑事責任 → 宣布責任認定,並告知當事人申請調解或向法院起訴的權利 → 是否共同申請調解 → 組織調解 → 調解達成協議,製作《損害賠償調解書》 → 根據違法事實作出處罰。二、提交的資料1 、持交通事故當事人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單及有效期限內的商業保險單據。2 、開具工資證明、戶籍證明、診斷證明、葯費單據、車物損失證明。3 、亡人事故,在公安交通部門領取死亡屍體處理通知書後,提供:⑴死亡注銷證明(由戶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⑵死者家庭成員戶籍證明(由戶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三、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作出交通事故認定書的時限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經過勘驗、檢查現場的交通事故應當自勘查現場之日起十日內製作交通事故認定書。交通肇事逃逸的,在查獲交通肇事逃逸人和車輛後十日內製作交通事故認定書。對需要進行檢驗、鑒定的,應當在檢驗、鑒定或者重新檢驗、鑒定結果確定後五日內製作交通事故認定書。四、不服 交通事故認定書的復核當事人對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有異議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送達之日起三日內,向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提出書面復核申請。復核申請應當載明復核請求及其理由和主要證據。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收到當事人書面復核申請後五日內,應當作出是否受理決定。 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自受理復核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復核結論,復核以一次為限。五、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交通事故責任人的處理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認定之日起五日內,對當事人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依法作出處罰。對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構成犯罪,依法應當吊銷駕駛人機動車駕駛證的,應當在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決後,由設區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法吊銷機動車駕駛證;同時具有逃逸情形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同時依法作出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的決定。六、交通事故的賠償當事人可以對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進行協商,也可以一致請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進行調解,經調解達成協議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當場製作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書,由各方當事人簽字,分別送達各方當事人。當時人不同意交通管理部門調解或經交通管理部門調解達不成一直意見的可以向交通事故發生地或被告住所地的法院起訴。
⑨ 出了交通事故,主責承擔多少,次責承擔多少
發生交通事故後,如果交警部門認定責任比例為主、次責任的,具體的責任比例要根據實際情況分析:
1、如果雙方均為機動車或非機動車的,一般主次責任的比例為:70%和30%。
2、如果一方為機動車,另一方為非機動車的,則正常情況下應減少非機動車方10%的責任,即:如果非機動車方為主責的,則承擔60%的責任;非機動車方負次要責任的,一般負20%的責任,個別特殊情況下可由非機動車方承擔10%的責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七十六條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
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⑩ 交通事故中,主要責任佔多少次要責任佔多少謝謝
劃分依據:交通事故賠償責任的劃分建立在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基礎之上。交通事故責任的認定,在我國有統一的規定,分為全部責任、主要責任、同等責任、次要責任和無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等一系列法律在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基礎上,對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進行了較為粗略的劃分。具體內容如下:
1、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2、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的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10%的賠償責任。
3、受害人和機動車一方對交通事故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由雙方分擔損失。
4、交通事故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10)法律上主次責任代表多少擴展閱讀: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當事人的行為對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
(一)因一方當事人的過錯導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擔全部責任;
(二)因兩方或者兩方以上當事人的過錯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據其行為對事故發生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分別承擔主要責任、同等責任和次要責任;
(三)各方均無導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過錯,屬於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無責任。
一方當事人故意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他方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