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當代社會對法律知識的要求

當代社會對法律知識的要求

發布時間: 2021-11-30 13:05:44

❶ 如何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提高自身法律修養並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的一篇小論文

通過學習法律知識,使我們更進一步懂得了法律的意義,真正領會了法律的精神,在今後工作中,我們要以維護一方平安為目標,真正做到把矛盾控制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為促進經濟發展,讓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❷ 作為一名現代法治社會中的合格公民,你認為需要具備哪些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

如何才能做一名現代法治社會的合格公民(作為公民應該具備怎樣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

作為一名現代法治社會中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要做到:⑴尊重法律,追求公正;⑵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⑶行使自己享有的監督權利。

❸ 談談你對法律的認識(1000字左右)

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階級(統治集團就是政黨,包括國王、君主),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拓展資料:

1、法,可劃分為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憲法是高於其它法律部門(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國家根本大法,它規定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最基本的原則,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的組織及其活動的原則等。

2、法律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機關制定規范的行為規則,並由國家強制力(主要是司法機關)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社會規范)。

3、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專政機關--法院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4、加快法治進程,已是當下國家治理的一個緊迫的課題。很自然,人們總是將目光向著打造法治政府聚焦,它是核心,是引領。同時,法治社會建設也當及時提速,它是主體,是根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是依法治國的參與者、捍衛者、推進者。

❹ 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法律知識

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法律知識:
首先,應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社會主義法製得以真正實現。
其次,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堅決反對「權大幹法」,「人情大幹法」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
再次,也即最重要一點,即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同時,應杜絕一切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培養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良好觀念。
另外,應培養大學生法律與自由相統一的觀念。我國憲法和法律從各個方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以內,有著極為廣闊的自由活動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系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
最後,應培養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運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享有特權。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律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同志一貫強調的法制原則,所以要教育大學生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一)進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必須採取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關於「兩棵」課程設置意見中提出,「法基」課通過讓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和鄧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礎,理解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規定,理解和實踐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提高對法的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根據這一規定,在實際大學教育中則要堅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現今高校課程中也幾乎都沒有法律基礎課,但在開展普法教育及開設法基課程時,應注導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今雖多數高校均已開設法律課程,但由於是公共課,課時少,學生多不加以重視,許多學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績合格,這與當初教育部關於設置此課程的初衷相違背。作為一名法學教師,筆者從「教「這方面談談在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的幾點建議。第一,教學內容選擇:如前所述,法基課屬大學課程中的公共課,課時少因此在教學中,法學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應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系的部門法,如民法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等,由干與學生密切相關,因此也容易提高學生興趣,增強普法效果,從而也使學生通過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第二點即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學教師多採用講.授這一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上課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說去努力學習法,以法保護自己。因此,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因採用多種方式方法,比如課堂討論,多進行案例分析,結合錄像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普法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效果。
(二)多組織學生進行與法律有關的活動
只是通過開設法基課程,進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學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識。普法教育畢竟過於抽象,要真正喚醒學生的法律意識,應採取一些更具體,更行之有效的辦法,針對大學生年齡及性格特點,把法律意識的培養同組織活動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序掌握,也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
2.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智力競賽,如前所述,我們的法學課程由於課時少,在教學;中,我們只能採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門法選擇上,磨刀能控與崇全有密切共連的幾門部門法,但中國法學精深,我們要全方位了解我國法律,從而更全面提高我們的法律意識。則可通過開展以「某法」為主題展開知識智力競賽,學生通過這一活動,能主動去學習合同法內容,提高學法興趣,何樂而不為。
3,可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很多是課一堂——宿舍——食堂三點一線,大學生涯極為枯燥,通過組織學生去校外分聽法庭審理,能開拓視野,也能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某方面,從而使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對於現今社會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諸如「胡長青受賄案」、「遠華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復雜案例,可組織學生看錄像,或請有關辦案人員或著名法學專家來校開講座,既能讓學生了解時事,也能更深切體會法律的權威,樹立「法大於權」的論點,從另一層面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4,要徹底培養學生法律意識,轉變大學生某些錯誤觀念,也要重視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別要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結合起來,一個人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就為其法律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主觀要件。(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並把法律素質作為現代人素質的主要方面。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骨幹力量,不學法,不懂法,沒有相應的法律知識.就不適應時代需要。因此,我們應努力提高法學教學質量,真正培養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識的大學生。

❺ 如何理解埋兒用法律知識來看待現代社會提高法律意識的重要性

誰現在社會的不斷發展,法律意識越來越重要,因為現在很多時候可能不知不覺的就會觸犯到法律底線,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學法,懂法,守法

❻ 法制社會對公民有何要求

體現出法治社會對公民的要求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

1.所謂「有法可依」是對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國家社會
的各個方面和領域都要納入法律的軌道,都要有法律,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條件。

2.所謂「有法必依」是對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黨派、武裝部隊,以及全體黨員、幹部和群眾都要嚴格遵守法律,都要嚴格依法辦事。

3.「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對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要嚴格、嚴肅執法,要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執法權力,盡職盡責地堅決打擊和制裁一切違法犯罪行為。因此,「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關鍵

❼ 法律權威在當代社會具有何種重要意義法律權威應當通過哪些途徑得以確立

社會主義法律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具有權威和尊嚴,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前提條件。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每個公民都有義務和責任樹立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的權威。法律權威就是國家和社會管理過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德的不可為抗性。法律權威的樹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強制力和內在說服力。在當代中國,樹立法律權威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法律權威是國家穩定的堅實基礎。由於法律是一種超越於任何個人之上的普遍性規則,並且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盡管領導者會變動和更迭,但政治統治與社會秩序仍將會保持相當的穩定和連續性。

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樹立,既有依賴於國家的努力,也有賴於公民個人的努力。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至少應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努力樹立法律信仰;積極宣傳法律知識;敢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❽ 請問如何成為當代中國法律人

寫這樣的文字,是出於一種情緒:很多大名鼎鼎的法律圈內人,他們徒有其表,不管他們有多大的名聲和多富的金錢,他們沽名釣譽,他們更巧取豪奪。這些人,我可以列出一個名單來。但情緒歸情緒,仔細思量,我覺得我也有必要整理一下自己的認識和思路,並同時表達自己的一些感受。從另一個角度講,我也有資格給好些人作導師了,給他們講一講如何作一個當代中國法律人。
做當代中國法律人,需要有堅實的知識基礎。這里的知識不僅僅包括法學知識,還包括對傳統文化,現代社會的知識,甚至包括對未來社會的一些預見和判斷。這樣講也許是空洞,但從法學這一塊知識出發來觀察,也可以從中看出當代中國法律人的知識要求。
我國傳統社會中存在一些法律現象,但即使有歷史上的法家學派,歷朝也建立了各種各樣法律制度,我國卻應當被認為嚴重缺乏法治。中國歷史上,法律只是統治的工具,而統治的依據是政治。政治其實是很骯臟很卑鄙的權力斗爭和操弄,沒有法治的政治更是如此。沒有法治的開明政治也許會帶來一時的社會進步,卻最終會順著政治的庸俗化腐敗化而讓社會整體喪失理性,最終導致朝代的更替和新朝代對以前法律制度的廢除,又進入下一個惡性循環。於是就形成了我國歷史發展上的一個奇怪現象:我國雖然有很多年的人類文明文化,卻始終沒有留下多少嚴格意義的法律制度,當然就沒有了法治。沒有體現人類理性的法律制度遺產,相關的社會人際關系只留給了道德標准,只留下了所謂的儒家文人範式。
道德標准和文人範式是很主觀的東西,更是體現個性的東西,其中沒有了法治彰顯的理性標准下的對錯。即使某人的行事已經偏離理性理解的邊際,卻可以以個性偏好而得到合理解釋。即使已經侵害了他人權利,卻從道德倫理的同情感性得到不應當的縱容。社會大眾要譴責他,他卻在自己的圈子裡得到欣賞與同情,於是社會就在這樣的小圈子裡自娛自樂,沒有了整體的進步。從這點看,我國沒有從農業社會走出來進入到工業社會,沒有法治應當是重要原因之一。
其實以上對我國傳統社會中的法律現象的認識,這些認識並不能夠從中國文化本身出發就能夠看個清楚,相反,是對照了現代西方法治知識,才得以進行合適的反思。於是就不得不轉向深入到西方法治知識的研究。
中國傳統法律現象雖然沒有留下法治的根本性社會共識,但也有一些法律制度相當有價值,比如民事法律中的物的擔保的典當制度,又比如刑事法律中的親親相隱制度。這些法律現象的存在是研究中國傳統法律的價值所在,這些法律現象的意義,可與信託法律制度之於英國法律傳統的意義。不同之處在於中國的這些傳統法律制度沒有得到深入研究和現代化改造,觀念還在,但已經為立法忽視。
研究西方法治知識之前,還需要研究中國與西方法治的接觸。從近代開端的施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洋為中用,到後來的體用之學,最終形成西法東漸的趨勢,這是中國與西方法治交流的發展歷程。
當代中國處於這個歷程的什麼階段呢?我很高興也很不幸地告訴大家:代表理性之治的法治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我國實現法治的趨勢勢不可擋!但是,在邁向光明前途的征程上,我們只是走過了第一個山頭,到達了一個平台區,這時可以繼續前進,也可能會後退,甚至可能因為出現政治丑惡與民眾性不理性而又被打入下一個新的惡性循環。
這就是說,我國當代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是走向法治更高階段的進步,還是因為政治丑惡或民眾性不理性而出現歷史往復?那麼接下來的結論就是:不進行向法治方向的改革努力,即使改良政治,或馴服民眾,出現歷史往復是必然。
由於我國傳統的法律基本不適應具有後發優勢迅速發展的中國現代社會,我國不能從傳統中尋找發展現代法治的制度資源。前面說的,就是做當代中國法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當代中國現實的相關知識。有了前述的知識基礎,才會轉向,轉而研究西方法治。這就是我認為做當代法律人的第二個方面的要求:堅實的西方法治知識。西方法治是一個很大的概念,現代西方國家實行的法律制度各各不同,但並不因為西方國家之間的不同而不能從中概括出法治的最基本知識。
法治首先是理性之治。理性應當是社會存在的最根本,任何東西,需要符合理性的要求。不符合理性的,那就是個人隨意,個人任意,甚至暴力沖動,任何社會都應當盡力避免不理性。經濟活動以營利為根本,但經濟活動必須以理性認識市場的需求供給變化,甚至市場的需求供給變化也以個體的理性經濟活動為前提基礎。政治活動以勝利為目的,但政治活動必須接受理性為其設定的規則底線,政治活動的不理性最終導致更加不理性的反對或反抗。人的其他活動應當遵守自由與個性的原則,這是人及人類得以發展的根本,但人的自由與個性的活動也得有一個邊際,而且這個邊際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在變化,一個明顯的體現就是人的權利邊際的變化。一個人不得損害他人的利益,一個集團的人不得損害另一集團的人的利益,這里集團的人的說法雖然是相對於個體來說,但這里的集團的人的利益卻是一個政治性的概念,基本上是政治解決,但如前所講。政治解決這些利益時也需要有理性,當一個集團過度損害了另一集團的利益,得一時之逞或可,得永久的逞卻根本不可能。
法治以理性之治的名義,成為社會的最高准則。法律成為社會一切主體的一切活動的最高准則,根據法律對社會一切主體的一切活動進行評價,而且法律評價是最高和最終的評價。於是政黨,政府,公司,社會團體,個體,他們的活動必須遵守法律,他們作出的活動一旦有人提出異議時,就需要接受法律的評價。政治人物,法官的行為也是如此。為了保障法律評價作為社會的最高准則的公信力,就需要司法獨立並讓法官作為有專業訓練的人能夠獨立作出依法的判決。法治成為最高准則本身就包含了司法獨立的內容,沒有司法獨立,就沒有法治。
法治是理性之治,這樣深層的結論運用於相反方向就是:法治不能成為非理性的治,隨意的或暴力的治。這里的治包括權力集團的治,也包括個人的行事或判斷。那麼也可知,法治在個體理性,社會理性發展到一定高度之後才能夠實現。個體有理性也許並不難,便現實中國的個體理性已經存在很多障礙,社會有理性卻相當困難。一個政權建立的基礎是否符合理性的要求,比如財產所有制,比如權力代表者的產生基礎和程序,比如權力者的管理,又比如個體的理性活動能不能在這個社會中得到理性對待和評判,這些是體現和要求社會理性的地方。個體不能充分享有自由,不能行使權利的社會,權力者的產生並不遵循理性的社會,權力者的管理並不遵循分而治之相互制衡的社會,我們很難說這是一個理性社會。
法治有了理性的基礎之後,還需要以理性建立符合理性要求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包括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概念這些元素。法治最終體現為建立在法律概念之上的法律規則。法律規則調整權利義務。這里講一講實體法律權利與形式法律權利。可以吹牛地說,這是我自己多年浸淫法學研習而產生總結一個法學知識認識。如言論自由的權利,這個權利應當普遍平等地為每一個人享有。言論自由是一個實體法律權利,這個實體法律權利在不同社會階段有不同的邊際范圍,比如封建專制時期評論國王可能不是當時的言論自由的一部分,現代社會也有法律認為在公眾場合宣揚宗教不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再比如政治人物的私生活這個問題,美國和法國的言論標准就不同。但平等地、普遍地享有相同的言論自由的這類形式法律權利的要求,比如法律上的平等、公開的權利,就是我所說的形式法律權利。這類形式法律權利只有實施程度的不同,而且很容易就考查出是否達到相關形式法律權利的要求。考查一個社會是否是法治社會,只要考察一下這類形式法律權利就很容易得出結論。一些深入研究法律的人都明白,法治在很大程度上,也有些人說在根本層次上,法治是形式法治。其實除了實體法律權利與形式法律權利這類並不為很多人知曉的提法之外,法學知識中有很多關於權利研究的劃分和提法。比如公法權利與私法權利,實體法權利與程序法權利,個人法律權利與團體法律權利。
江平前幾天在北大的講演中提到公法與私法的問題,公法權利與私法權利就是建立在公法私法的劃分之上。這就需要有關公法與私法的相關知識。公法與私法是羅馬法的提法,當時及之後的相當歷史時期,法律的對象是國家與個人,不包括公司及社會團體之類人的集合,涉及國家權力的法律就是公法,只涉及個人權利或個人之間關系的法律就是私法。公法私法的劃分就形成了分別適用於公法與私法的不同規則,比如公法關注國家權力對公共利益或社會利益上的作用,強調公法權力的行使應當得到規范,符合目的和程序。私法則強調意思自治,當事人之間平等。公法私法理論發展成熟於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特別是德國與法國。但是英美的普通法系卻沒有公法私法的劃分,他們沒有這種理論上的劃分,更強調法律的實證效用。現代社會,公法私法的理論劃分又因為人與人之間更加緊密的社會化聯系而出現了問題。比如關於某個行業規范管理的法律,特別是勞動關系,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這很難納入公法私法的劃分。這就是關於公法與私法的知識,需要系統學習研究,如果不用心,也許讀到法學博士也不能完全掌握這方面的知識。
這幾天賀衛方提出一個問題:逝者應不應當享有名譽權。那麼按照賀衛方的提法,又可以分出逝者法律權利與活人法律權利。當然,如果逝者不享有法律權利,這個分類就不成立。有人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切社會活動都以活著的人為中心,逝者只能是活人的活動受體,即支配對象,難道死還可以起來相對活動或反對?其實這種看法把人類動物化了,人類是有理性的,有規則的,逝者卻可能通過規則以及社會的理性繼續產生主動性的活動。比如遺囑的執行,又比如著作法中對人去世後若干內的著作權保護。
我給這個問題一個肯定的答案:逝者應當享有名譽權。首先需要解決主體問題,以及實現這個權利的法律主體。賦予逝者有這個民事權利,但逝者已逝,沒有民事行為能力,他如何主張?他通過他的繼承人主張。一個未成年人,他的民事權利可以通過他的監護人主張。一個逝者,他的名譽權利也可通過他的繼承人主張。如果沒有繼承人,則可由相關的享有了繼承權利人的主張。這里可看出,法律規定的繼承人范圍就很重要,幾代人內可繼承,繼承人主張保護逝者名譽權,就需要證明這個繼承關系。如果是法律規定的繼承代數之外的人,我稱為間接繼承人,他們是否又可以主張保護逝者,這又是一個法律選擇的問題。其次需要解決名譽權的范圍問題,對於存續著的人來說,普通個人與公眾人物的名譽權保護范圍不同,自然人與法人的名譽權保護范圍也不同。逝者的名譽權保護可能也需要為其確實不同的名譽權范圍,以及區分逝者中公眾人物與普通民眾的不同名譽范圍。
其實那些主張逝者應當沒有名譽權的人,你只需要舉示一個反證就可以說服他們:你們直接侮辱謾罵他等人離世的長輩大人即可驗證出來,看他等人還能否堅持逝者沒有名譽權。即使他等人無名譽至此,我想很多人也會出來路見不平。
當然,這里的應當享有名譽權利,與現實法律的權利保護是不同的。一個理論上的應當,一個就是現實的實際情況。一個法治不健全的社會,有些權利沒有法律保護,或是法律保護不力。
前面這一段講的法治本身的知識問題。只有通過廣泛深入的學習研究,對一個西方國家的法治進行研究,還對多個西方國家的法治進行比較研究,才可能形成堅實的法治知識。這一眼望過去,可以用學海無涯來容易。但是也不要有畏難情緒,情緒都是不理性的,用心研究,成為某個法學部門的專家還是可行的。
具備這些知識之後,還要回過頭來學習研究中國現行有行的法律。只有法學理論,沒有對現行法律的研究,只能是空頭高談闊論。甚至有些所謂的法學理論家,他們的理論根本就沒有結合任何一個相關的法律,他們的理論就更空頭了。他們就只好說著一些原則性的套話,舉一些隔空的孤例,對他們的理論進行一番空洞的誇大和扭曲。這種誇大或扭曲很符合普通民眾的口味和思維方式,贏得很多鼓掌當不奇怪。我國當代就有很多這兩類的所謂法學家。
有了對我國傳統法律知識的認識,有了我國西法東漸的知識,加上對西方主要法治國家的法律研究,加上對我國現行法律的研究,才可能具備了知識能力上的准備。當然,在有這些知識准備的同時,也應當養成了相關的法學研究和思考方法。形成這樣的知識和方法,也許已經很不容易,出來挑一挑那些沒有這樣儲備的人的錯誤,可以手到擒來。
但是要做一個當代中國法律人,更需要以下兩個方面的努力,一個是踐行,一個提升。
踐行一是以自己的知識能力發出自己的聲音,也可以直接參與到具體事務的處理中。在踐行中更需要尊重自己作為法律人的基本底線:自己懂法,遵守法律。懂法並不容易,需要動用法學理論,研究現行法律,知道其中的實體邊際和形式程序。只有自己懂了,發出的聲音才會不出錯,並點出其中的具體關鍵。這里我特別強調具體關鍵,拒絕把一切問題都籠統地說成法律不健全,而應當指出在哪些地方如何不健全,又當如何健全。有一些人,自稱為法律人,即使他自主認為具備了知識儲備,卻不知道自己不懂法律,或沒有遵守法律。
那些不具備法律功底的人,即使他們成天講依法辦案,即使他們掌著權柄指示依法辦理,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辦理。於是依法成了當代中國社會最流行的空頭套話一個法律人,他的踐行范圍有大小,從參與案件到理論研究,從普法宣傳到立法活動。在當代中國,法治還不完善,政治權力還沒有納入法律規則的理性,踐行法治有時不得不採取一些政治斗爭的方法。這是我個人認為的一種斗爭方法了,但我認為採取政治斗爭的方法也要遵守法治精神為這些手段設定的底線。無論在什麼范圍活動,都應當踐行法治。否則,他不配成為法律人。比如搶奪同行業務的律師就不能算作法律人。
提升主要指理論方面的,比如針對理論上的完善,針對現實問題的法律分析並上升到理論高度。這就更難了。但事因能而可貴,能夠作出一點提升成效,當可稱為法學家。也許有人在現實中推動了法治的發展,但如果他們並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他們的推動不是以法學知識的要求而進行,至少他們的立法就沒有採用法學上的說服力。這是一個根本。其次也可以看到,作為社會制度的一部分,一時的推動可能會因為沒有法學功底而錯誤,而成為將來的阻礙。
能夠做出提升成果的人,當是法律人中的翹楚。講正面人物,我列出三位我認為傑出的中國法律人,他們依次是史尚寬、王澤鑒、梁彗星。其他有幾人可以歸入下一個層次,有些人的層次就更低了,甚至有很大部分人應當被排除在法律人圈子之外,他們只是自己宣稱為法律人而已!說了這么多的話,最後卻是要告誡非法律人:人類社會的發展的標志就是生產技術的進步,生產技術的進步表現為專業的細分,不同專業的分工與合作。法治以理性的高度需要成為社會的最高准則,法治本身也是社會分工合作的一個范疇。如果你們不是法律人,雖然從法律上我不能要求你們KEEP

❾ 結合大學生活,談談當代大學生該自覺維護法律權威(議論文1200字左右)

大學生應當具備的法律意識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的重要保證,公民的遵紀守法行為不會自然產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觀念,法律意識的指導下實現的,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就會做到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的尊嚴。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是現代化法制建設的要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為大學生應當具備哪些法律意識呢?首先,應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社會主義法製得以真正實現。其次,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堅決反對「權大幹法」,「人情大幹法」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點,即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同時,應杜絕一切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培養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良好觀念。另外,應培養大學生法律與自由相統一的觀念。我國憲法和法律從各個方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以內,有著極為廣闊的自由活動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系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最後,應培養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觀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運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享有特權。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律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同志一貫強調的法制原則,所以要教育大學生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觀念。

❿ 需要提升哪些基本的法律素養

法律素養包含三層含義
一是指法律知識,即知道法律相關的規定;
二是法律意識、法律觀念,即對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識,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律的判決;
三是法律信仰,即個人內心對於法律應當被全社會尊為至上行為規則的確信,這是對法律認識的最高級階段。

一個人的法律素養如何,是通過其掌握、運用法律知識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識表現出來的。
法律知識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現行法律條文中關於法律規則的知識;二是法律學問中關於原理的知識,即所謂的法理知識。我們所常常提及的一般意義上的學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條文,同時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適用的法律原理,這是法律素養的客觀方面。
而法律意識,它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於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 ,它是人類在法律方面的實踐活動的精神成果,包含著人類在認識法律現象方面的世界觀、方法論、思維方式、觀念模式、情感、思想和期望。法律意識不是自發形成的,它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和自覺培養的結果,也是法律文化傳統潛移默化的影響的結果,它是法律素養的主觀方面。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能驅動公民積極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識,才能使自己的守法行為由國家力量的外在強制轉化為公民對法律的權威以及法律所內含的價值要素的認同,從而就會嚴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權利和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就會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權利和自由;就會積極尋求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和爭議,自覺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就會主動抵制破壞法律和秩序的行為。

熱點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92條 發布:2025-09-21 03:41:08 瀏覽:206
道德法律知識 發布:2025-09-21 03:35:56 瀏覽:459
勞動法規定勞動者的義務 發布:2025-09-21 03:35:12 瀏覽:623
東城司法部 發布:2025-09-21 03:25:13 瀏覽:794
道德綁架老闆 發布:2025-09-21 03:22:55 瀏覽:279
行政法的簡答題 發布:2025-09-21 02:58:34 瀏覽:439
公司法思維導圖 發布:2025-09-21 02:58:02 瀏覽:445
秀嶼法院院長 發布:2025-09-21 02:52:22 瀏覽:431
萊州刑事律師 發布:2025-09-21 02:49:12 瀏覽:179
僱傭超過7人還適用勞動法嗎 發布:2025-09-21 02:31:09 瀏覽: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