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出之日立即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定
1. 仲裁裁決書自什麼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1、仲裁裁決書的生效方式因情況不同而有不同種方式。
2、第一種:仲裁裁決書自裁回決收到之後雙答方都在15天之內沒有起訴到法院而生效。
3、第二種:雙方在裁決書收到之日起15天之內起訴到法院,而法院的最終判決維持仲裁裁決結果,則裁決書自法院最終判決生效之日起生效。
4、第三種:當仲裁裁決書是一方當事人缺席情況下作出的,則仲裁裁決自公告送到之日起60日後生效。
2. 各類判決、裁定的生效時間。
民事訴訟,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以及依法不準上訴或者超過上訴期沒有上訴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行政復議,行政復議決定書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復議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行政復議機關決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後超過行政復議期限不作答復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決定書之日起或者行政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行政訴訟,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逾期不提起上訴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判決或者裁定發生法律效力。
民商事仲裁中,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發生法律效力。
民商事仲裁中,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勞動爭議中,調解協議書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經調解員簽名並加蓋調解組織印章後生效,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應當履行。
勞動仲裁中,終局裁決,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非終局裁決,當事人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發生法律效力。
3. 仲裁裁決是作出之日還是送達之日起生效
1、《仲裁法》第五十七條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2、《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第四十七條 下列勞動爭議,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仲裁裁決為終局裁決,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不超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十二個月金額的爭議;
(二)因執行國家的勞動標准在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方面發生的爭議。
第四十八條 勞動者對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五十條 當事人對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以外的其他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發生法律效力。
(3)作出之日立即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定擴展閱讀:
仲裁裁決的效力
《仲裁法》第九條第一款規定:「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裁決作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五十七條規定:「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可見,與多數國家一樣,我國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度,仲裁裁決一經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
一裁終局制度是仲裁程序簡便、迅捷的集中體現,它不僅排除了一裁兩審的可能性,同時也否定了一裁復議和兩裁終局的制度。根據《仲裁法》的規定,我國國內仲裁和涉外仲裁均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當事人必須履行生效的裁決,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仲裁不實行強制管轄而尊重當事人的意願和約定,使得一次裁決即為終局的制度有了堅實的基礎。因為這種終局性不是外部力量的強加,而是當事人在訂立仲裁協議時的約定。實踐表明,當事人選擇仲裁方式解決爭議,除受仲裁的保密、迅速、費用低廉等特點所吸引外,最主要的就是期望獲得一份終局裁決,以避免繁瑣、漫長的訴訟程序。
這一制度所給當事人帶來的潛在利益,為越來越多的當事人所認識,而且裁決為專家所作,裁決的質量有保障。法律應當對當事人這種謀求裁決終局性的合理期待予以保護。
4. 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有哪些
您好!生效的判決和裁定有哪些?
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版,主要有以權下幾種:
(一)已過法定期限沒有上訴、抗訴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第一審案件的判決
和裁定;
(二)終審的判決和裁定,包括中級、高級、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審和最高人民
法院一審的判決和裁定;
(三)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判決;
(四)高級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5. 二審裁定:一審判決自本裁定書送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是否馬上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需要所有的當事人都收到判決書,該一審判決才算是生效。
判決書生效後,專判決承擔責任的 當事人屬要根據判決確定的日期履行判決義務,一般是判決生效後十天。
因此建議先向二審法院核實送達日期,結合一審判決的履行期限,超期後未履行的,當事人可以向一審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6. 裁定一經作出立即發生法律效力為什麼錯
法院作出的民事裁定,當事人不服的,可在收到裁定之日起十日之內提起上訴。因此,並非裁定一經作出立即發生法律效力。
7. 裁決書自作出什麼時候起發生法律效力
裁決書內容有對生效時間進行書面確定,當事人可以根據裁決書內容核實生效時間。
8. 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有哪些
1、適用的事項不同。裁定解決的是訴訟過程中的程序性問題,目內的是使人民法院有效容地指揮訴訟,清除訴訟中的障礙,推進訴訟進程。判決解決的是當事人雙方爭執的權利義務問題,即實體法律關系,目的是解決民事權益糾紛,使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得以解決。2、作出的依據不同。裁定根據的事實是程序性事實、依據的法律是民事訴訟法,可以在訴訟過程中的任何階段作出。判決根據的事實是人民法院認定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事實,依據的法律是民法、婚姻法、繼承法、經濟法等實體法,判決只能在案件審理的最後階段作出。3、形式、上訴范圍、上訴期限和法律效力不同,裁定可以採取口頭形式或者書面形式,而判決必須採取書面形式。裁定只有不予受理、對管轄權有異議的和駁回起訴的裁定,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准許當事人在裁定後10日內上訴,其他裁定一經作出,立即生效;而判決允許上訴的范圍比較廣泛,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一審判決,在判決作出後15日內准許上訴。裁定的效力可以相應改變,如對中止訴訟的裁定,在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後,應作出恢復訴訟程序的新裁定;而判決的效力及於實體,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改變。
9. 終局裁決書的生效日期,是不是就是裁決書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的
裁決書落款日期,是仲裁委員會定案日期,生效日期是以最後簽收裁決書的當事人簽字日期,加上義務人自動履行期屆滿而未履行義務之日,當事人可以申請仲裁委員會開具生效證明,或復印雙方填寫的送達回證並蓋章。
10. 9、仲裁裁決書自( )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D:作出
仲裁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仲裁法規定:仲裁實行一裁終局, 裁決書一經作出,與終審法院的判處一樣,即發生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