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員工的職務行為的法律效力

員工的職務行為的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1-12-05 22:54:19

⑴ 如何 認定員工的行為是職務行為還是個人行為

職務行為通常是指工作人員行使職務的行為,是履行職責的活動,與工作人員的個人行為相對應。
職務行為的特點:

一是職權性。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根據法律賦予的職責許可權實施的行為履行職務行為。超越職權的行為不是職務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二是時空性。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履行職責的時間、地域范圍內實施的行為通常都認定為職務行為。比如某市的公務員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不能糾正另一城市公務員管理中的錯誤。

三是身份性。即在通常情況下,凡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和名義實施的行為都是履行職務的行為。如公務員人員著裝、佩戴標志、出示證件、宣布代表機關實施的行為一般都以職務行為論。四是目的標准。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為了履行法定職責和義務,維護公共利益而為的行為,通常都認定為是職務行為。
2414081137

⑵ 職務行為中的肖像權的法律效力

職務行為中的肖像權規定在民法典的人格權編,民法典規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權,有權依法製作、使用、公開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肖像是通過影像、雕塑、繪畫等方式在一定載體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識別的外部形象。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條
自然人享有肖像權,有權依法製作、使用、公開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肖像是通過影像、雕塑、繪畫等方式在一定載體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識別的外部形象。
第一千零一十九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肖像作品權利人不得以發表、復制、發行、出租、展覽等方式使用或者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⑶ 如何判斷公司員工的行為是否屬於職務行為

一般來說,最簡單的一種判斷是看,是否是為了公司的利益,或者最後的結果是歸因於公司的、一般來說可以認定是職務行為。

⑷ 職務行為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民法通抄則》第四十三條規定 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 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8條規定 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2條規定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定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⑸ 如何認定是否屬於職務行為

認定是否屬於職務行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一是行為是否有經營者的授權,是否是有僱傭關系的工作人員所為。

二是行為是否發生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

三是行為是否以經營者的名義或身份實施。

四是行為與職務是否有內在聯系,如行為的內容是否是工作需要,是否符合僱主僱用的目的,行為是否具有為法人謀利的意思。

(5)員工的職務行為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職務行為通常是指工作人員行使職務的行為,是履行職責的活動,與工作人員的個人行為相對應。

行為特點:

一是職權性。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根據法律賦予的職責許可權實施的行為履行職務行為。超越職權的行為不是職務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二是時空性。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履行職責的時間、地域范圍內實施的行為通常都認定為職務行為。比如某市的公務員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不能糾正另一城市公務員管理中的錯誤。

三是身份性。即在通常情況下,凡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和名義實施的行為都是履行職務的行為。如公務員人員著裝、佩戴標志、出示證件、宣布代表機關實施的行為一般都以職務行為論。

四是目的標准。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為了履行法定職責和義務,維護公共利益而為的行為,通常都認定為是職務行為。

職務侵權行為:職務侵權損害行為,是指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他人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的違法行為。

所謂職務侵權行為是指職務行為的實施侵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對第三人構成侵權的職務行為。例如,公司甲的法定代表人乙驅車前往談判地點與公司丙洽談一筆房屋租賃事宜,在乙與丙公司簽訂完租賃合同回來途中,乙不慎將行人丁撞傷。在此,乙撞傷丁的行為則屬於職務侵權行為。

侵權行為的發生必須是執行職務所致。法人、其他組織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是代 表或代理所在單位實施,因而應由其所在單位承擔民事責任。法人、其他組織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的行為如果與執行或履行職務無關,則不構成職務侵權。

⑹ 公司可以起訴員工職務行為嗎

公司起訴員工在履行職務行為中為公司造成的損失、或者履行職務行為中的違法、違規(違反公司章程規定)、違約行為,法律是支持的。

⑺ 用人單位員工的職務行為違法,責任由誰來承擔法律依據多謝!

那你應該提交該員工的職務范圍證明文件~證明之後應該是歸公司的~

⑻ 如何能使企業的規章制度對員工具有法律效力

用人單位制定的規章制度要對勞動者具有約束力,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
1、內容必須合法,且無免除已方職責,排除對方權利之情形;
2、符合民主程序,即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應當與工會或職工代表協商確定;
3、必須向勞動者公示,員工手冊是比較好的公示手段。
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 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
(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⑼ 最高院員工是職務行為還是個人行為認定

這要看他的行為是否代表法院。

熱點內容
2013法律援助先進典型 發布:2025-09-19 21:15:15 瀏覽:659
法律顧問費能否用工資做帳 發布:2025-09-19 21:06:21 瀏覽:910
依法治市在依法治國的關系 發布:2025-09-19 21:06:12 瀏覽:827
司法怎麼解釋 發布:2025-09-19 21:05:08 瀏覽:955
責任書簽訂根據哪個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9 21:02:10 瀏覽:902
小民法和大民法 發布:2025-09-19 20:57:39 瀏覽:833
婚姻法二十四條要廢掉 發布:2025-09-19 20:57:38 瀏覽:746
全國司法網 發布:2025-09-19 20:46:09 瀏覽:559
法治故事孽 發布:2025-09-19 20:45:04 瀏覽:954
廣州市從化區法律援助 發布:2025-09-19 20:13:23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