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假買假消費者的法律責任
Ⅰ 知假買假是否受到法律保護
知假買假是否受到法律保護視情況而定。
一、行為劃分
主觀故意買假行為
1、消費者和銷售者都明知是假冒偽劣商品
消費者出於商品廉價的目的而購買了假冒偽劣商品,如明明知道是假冒的名牌產品,為了追求名牌而購買,明明知道是不純正的羊毛衫,但看好它的廉價而購買。因為冒牌偽劣商品具有價格欺詐,誤導消費者把假貨與正品比價,欺騙、誘導消費者與其交易。
2、消費者明知是假冒偽劣商品,而銷售者並不知道的情形
消費者向銷售者主動發起假冒偽劣商品的求購,或者調包,消費者出於對商品生產廠家和商品銷售者的牟利目的而有意購買,《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獲得雙倍賠償,或出於敲詐目的不受保護。
過失買假行為
消費者明知即將購買的商品是可能是假冒偽劣商品,但認為非假冒偽劣商品的可能性大而執意購買商品的行為。
二、判斷標准
知假買假與敲詐勒索
判定知假買假者的索賠行為是否構成敲詐勒索的前提是確定其所購商品是否的確為「假」。如果經過有關部門確定該商品為假,根據新《消法》「退一賠三」和《食品安全法》「退一賠十」的相關規定,知假買假者要求依法獲得相應賠償,是正常且合法的維權行為。
若商品本身不假,索賠人故意用其他方式,比如購買商品之後惡意調包頂替,或購買前先將有問題的商品藏在商家某處,事後花錢購買,以此索賠,這類行為就涉嫌敲詐勒索。
三、食品葯品案件糾紛
2014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關於審理食品葯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對食品葯品消費維權領域熱點問題作出明確規定,統一裁判尺度,加大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該司法解釋於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
《規定》指出:「因食品、葯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葯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1)知假買假消費者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知假買假與消保法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第49條規定通過懲罰性賠償金來鼓勵消費者同欺詐行為的假貨作斗爭,從而實現其公平價值和秩序價值。
《消法》第55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規定,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格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3倍。」
食品葯品案件糾紛
2014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關於審理食品葯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對食品葯品消費維權領域熱點問題作出明確規定,統一裁判尺度,加大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該司法解釋於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
《規定》指出:「因食品、葯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葯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Ⅱ 知假買假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嗎
」知假買假「者不能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獲得雙倍賠償。原因如下:(一)知假買假者不是消費者。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沒有對「消費者」直接下定義。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條規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可以看出消費者就是以個人生活消費為直接目的而購買或使用商品和服務的居民。其特徵之一即必須以個人生活消費為目的。法律概念具有多義性,有其核心領域及邊際地帶,其射程的遠近,應以法律意旨而定,在灰色地帶容有判斷餘地,但是不能逾越其可能的文義,否則即超越法律解釋的范疇,而進入另一個階段的法院造法活動。尊重文義,為法律解釋正當性的基礎,旨在維護法律尊嚴及其適用的安定性。對於知假買假者而言,其目的是通過懲罰性賠償制度獲得雙倍賠償而不是個人生活消費的需要,故不能將知假買假者作為消費者。至於「生活消費需要」的認定是司法實踐中具體操作的問題,與「知假買假者是否是消費者」不應混淆。(二)從法律解釋的角度。對於民事欺詐問題,涉及到我國的《民法通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1、《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規定以欺詐的手段訂立的民事行為無效。2、《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第二款規定以欺詐的手段訂立的合同可撤銷,及《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之(一)規定以欺詐的手段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無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有欺詐行為的可判雙倍賠償。為了維護法律用語的統一性,同一概念用語應作相同的解釋。對民法通則五十八條的「欺詐」概念、合同法上的「欺詐」概念和消法的「欺詐」概念,必須採取同樣的文義、同樣的構成要件。根據《民通意見》第68條「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之規定,構成欺詐,必須以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為要件。而在知假買假中,知假買假者沒有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所以知假買假不能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懲罰性賠償制度。
Ⅲ 知假買假是否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
知假買假如果買的是食品或者葯品的,一般是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的。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因食品、葯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葯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條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
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
Ⅳ 「知假買假」者是否可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獲得雙倍賠償
「知假買假」者是可以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獲得雙倍賠償的,且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並沒有嗎明確規定知假買假屬於違法行為。
根據《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關於消費者權益糾紛案件的裁判指引》第一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打假」為目的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所稱的「消費者」。
最高人民法院下發的《關於審理食品葯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 因食品、葯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葯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4)知假買假消費者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Ⅳ 知假買假是否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
受保護。
人民網於2015年06月15日報道:
最高法:個人打假者具有消費者身份 「知假買假」仍受保護
6月15日,最高法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法院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有關情況,並公布了10個消費者維權典型案例。
最高法新聞發言人孫軍工介紹,2014年3月15日施行的新《消法》進一步擴大了消費者的權利,新《消法》實施一年多來,各級人民法院堅持司法為民和公正司法,依法制裁製售假冒偽劣商品和商業欺詐的行為,加大經營者違法成本,把重典治亂落到了實處,對解決消費者訴訟難,維護消費者權益,凈化市場環境,促進消費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高法民事審判第一庭庭長楊臨萍介紹,個人「知假買假」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如果單位「知假買假」,受「合同法」等法律保護,不能要求消法中的「懲罰性賠償」。
(5)知假買假消費者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食品葯品領域支持「知假買假」最高法有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葯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規定:因食品、葯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葯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第23號指導案例:消費者購買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要求銷售者或者生產者依照食品安全法規定支付價款十倍賠償金或者依照法律規定的其他賠償標准賠償的,不論其購買時是否明知食品不符合安全標准,人民法院都應予支持。
Ⅵ 消費者被無良商家欺騙買了假貨算不算知假買假,該不該受法律的懲罰
你好朋友。
如果你拿得出證據。
去向消費者協會投訴。
情況嚴重的也可以向工商投訴。
他們會給予你賠償,也會受到法律的懲處。
Ⅶ 消費者「知假買假」,能否獲賠償
案情簡介:
高女士來到青州一家超市,花590元購買了10瓶橄欖油。2014年4月份,高女士將該超市告上法院,稱她在該超市選購的橄欖油為進口產品,上面僅標注了分裝日期,卻未在顯著位置標注生產日期超市銷售了已超出保質期的橄欖油,按照《食品安全法》規定,超市方應支付商品價款十倍的賠償金。
綜上所述:本案中超市作為經營者,應該知道分裝日期和生產日期的全部,雖然在橄欖油包裝上標注了分裝日期,卻未在顯著位置標注生產日期,誤導消費者以為分裝日期為生產日期,違法誠信經營義務。高女士有權要求超市支付幾款的十倍賠償金。
Ⅷ 知假買假,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嗎
知假買假,可以主張不屬於普通的消費者,不應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者的特殊保護。
Ⅸ 知假買假是否受法律保護
知假買假是指消費者在明明知道即將購買和使用的商品是假貨的情況下,仍然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的行為。其中的「假」是假貨之意,是假冒偽劣商品的俗稱。
假冒偽劣商品是指商品的質量沒有達到國家質量管理法規 所規定的標準的商品,具體包括如下種類:
(1)沒有達到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存在危及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的商品;
(2)偽造和虛構檢驗數據或者偽造檢驗結論的商品;
(3)沒有合格證或者沒有合法單位允許銷售證明的商品;
(4)沒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家的廠名和廠址的商品;
(5)限期使用的商品沒有標明生產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的商品;
(6)製造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商品;
(7)凡屬處理品的(含次品、等外品)而沒有在包裝的顯著部位標明處理品的商品;
(8)已經失效、變質的商品。從以上假冒偽劣商品的種類可知,假冒偽劣商品不單純是該商品沒有達到法律規定的符合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及使用性能的國家質量標准、行業標准,即不合格產品;還包括該商品所內涵的知識產權(如商標權等)的使用沒有獲得合法所有權人的許可,即假冒商標等知識產權的商品。
就假冒商標的產品,又可以分為:(1)假冒商標,同時產品本身沒有達到同類產品的最低質量標準的,屬於不合格的產品;
(2)假冒商標,但商品本身的質量達到同類合格產品的最低質量標準的,屬於合格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