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審計准則法律責任

審計准則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12-08 07:57:41

⑴ 國家審計准則屬於審計法律規范嗎

獨立審計基本准則與國家審計基本准則雖都是為了規范審計業務、明確審計責任、保證審計質量而制定的,但兩者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明顯的不同之處。

1.制定準則的機構和依據不同。《獨立審計基本准則》由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制定,在1995年12月25日由財政部發布,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國家審計基本准則》則由審計署制定頒布,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該准則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2.規范與適用的對象不同。《獨立審計基本准則》適用於注冊會計師對任何單位會計報表及其相關資料進行的以發表審計意見為目的的獨立審計。《國家審計基本准則》則適用於國家審計機關依法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審計、國有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審計、以及其他的財政、財務收支審計。

3.規定的審計目的不同。獨立審計的目的是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會計處理方法的一貫性發表審計意見,國家審計的目的是對上述運用主體的財務收支及其他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效益進行審計監督。可見,獨立審計強調的是會計處理方法的公允性和一貫性,而國家審計則強調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和效益性。

4.體現的審計人員的身份與職權不同。《獨立審計基本准則》特別強調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即他們僅僅接受客戶的委託,就客戶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會計處理方法的一貫性發表審計意見,無權就被審計單位存在的問題作出處理意見。國家審計則不同,它不僅能夠表達審計意見,而且還應當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處理、處罰的審計決定。可見,獨立審計主要執行鑒定職能,而國家審計則特別強調監督職能,這突出體現在國家審計基本准則中的處理、處罰准則上。

5.審計報告方面的不同。獨立審計報告的收件人是審計業務委託人,國家審計報告的收件人是審計機關。審計機關審定財務報告後,對審計事項作出評價,出具審計意見書。審計意見書的評價意見分為無保留、保留和否定三種類型,而沒有獨立審計報告中的拒絕表示意見的情形。另外,在國家審計中,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財務收支行為除出具審計意見書外,還應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處理、處罰的審計決定。可見,國家審計在報告階段較之獨立審計要復雜得多

⑵ 民間審計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民間審計自誕生以來,從其內容發展來說主要經歷了詳細審計,資產負債表審計和會計報表審計三個階段。在詳細審計階段,審計總目標是通過對被審計單位一定時期內的會計記錄的逐筆審查,判定有無技術錯誤和舞弊行為。查錯防弊是此階段的審計目標,在資產負債表審計階段,審計總目標是通過對被審計單位一定時期內資產負債表所有項目余額的可靠性、真實性進行審查,判斷其財務狀況和償債能力。在此階段,查錯防弊這一項目依然存在,但已退居第二位,審計的功能從防護性發展到公證性。盡管審計總目標有了上述的變化,同時在現代審計中管理咨詢服務和稅務服務的業務也在日漸增加,但是民間審計的主要職責,始終是對被審計單位執行會計報表審計。會計報表審計是審計業務的基礎,其他性質的審計業務只是對會計報表審計的延伸和發展。
根據我國獨立審計准則,獨立審計的總目標是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會計處理方法的一貫性表示意見。這一規定恰當地強調了審計總目標是對會計報表表示意見,注冊會計師搜集證據的惟一目的就在於使自己能夠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貫性表示意見,並提出真實合法的審計報告。其中,合法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編報是否符合《企業會計准則》及國家其他財務法規的規定;公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情況;一貫性是指被審計的會計處理方法是否前後一貫。
根據上述審計目標,注冊會計師在取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後,應當視審計中是否受到限制,是否與被審計單位有不同意見,以及是否存在未確定事項等,並根據其對會計報表反映的影響程度分別出具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有助於會計報表使用者了解、掌握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在出具審計報告後,如果後來的事實有所出入,則責任可能並不在於注冊會計師,因為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行為是恰當的,所得出的結論是合理的。然後責任到底在誰,這必須進一步劃分本審計單位責任和注冊會計師責任。
根據我國獨立審計准則,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責任是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保護其資產的安全,完整,對其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負責。也就是說,保證會計報表的質量,被審計單位是責無旁貸的,這一責任不得由注冊會計師代行,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是按照獨立審計准則的要求出具審計報告,並對出具的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負責,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不能替代減輕或者免除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及其他管理責任。就公允性和一貫性而言,注冊會計師應注意運用正確的判斷,保持應有的職業關注,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報表、賬簿、憑證以及一切相關資料進行審查予以確定。就合法性而言,盡管注冊會計師不能揭露會計報表中所存在的全部錯誤、舞弊和不法行為,但有責任揭露會計報表的重大錯誤、舞弊以及對會計報表有直接影響的不法行為。
民間審計的法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在承辦業務過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條款,或者未能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或者故意不做充分披露,出具不實報告,致使審計報告的使用者遭受損失,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應承擔的責任。
導致民間審計法律責任是多方面的,有被審計單位方面的原因,有審計人員方面的責任,有雙方的責任以及使用者錯誤理解注冊會計師的責任而控告注冊會計單位的責任,主要指錯誤、舞弊、違法行為和經營失敗。錯誤主要包括:原始記錄和會計數據的計算,抄寫錯誤,對事實的疏忽和誤解,對會計政策的誤用。舞弊主要包括,偽造,變造記錄或憑證,侵佔資產,隱瞞或刪除交易或事項,記錄虛假的變易或事項,蓄意使用不當的會計政策。所謂違法行為是指賄賂,不合法政治捐助和違反特定法律及政府規定等行為,審計機構和人員方面的責任主要有違約,過失和欺詐。違法是指合同的一方或幾方未能達到合同條款的要求。當違約過他人造成損失時,審計人員應負違約責任。過失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缺少應具有的合理的謹慎。通常將過失按程度不同分為普通過失和重大過失。欺詐又稱審計人員舞弊,是以欺騙或坑害他人為目的的一種故意的錯誤行為。作案具有不良動機是欺詐的重要特徵,也是欺詐與普通過失和重過失的主要區別之一。

⑶ 獨立審計准則的法律地位

在國外,獨立審計准則也叫一般公認審計准則(GAAP),是由民間機構(一般是執業會計師協會)制訂的行業標准。在中國,獨立審計准則是否僅是一種民間機構頒布的行業標准呢?《注冊會計師法》第35條規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依法擬訂注冊會計師執業准則、規則,報國務院財政部門批准後施行」。可見,中國獨立審計准則的法律淵源是行政規章。同時,從《注冊會計師法》第21條第一款的「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必須按照執業准則、規則確定的工作程序出具報告」,第二款的「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出具報告時,不得有下列行為……」,第三款的「對委託人有前款所列行為,注冊會計師按照執業准則、規則應當知道的,適用前款規定」,以及第42條的「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等法律條文中可以清晰看出,《注冊會計師法》已對注冊會計師及會計師事務所的民事法律責任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即如果注冊會計師由於「明知委託人……而不予指明」,則屬於民法上過錯責任原則中的「故意」,應承擔《注冊會計師法》第42條規定的責任;如果注冊會計師「按照執業准則、規則應當知道的,適用前款規定」,則屬於民法上過錯責任原則中的「過失」,也應承擔《注冊會計師法》第42條規定的責任。
對於虛假報告的認定,法律界認為只要是與事實情況不符的報告就是虛假的報告。對於過錯的認定,民法上的過錯可以分為故意與過失。故意不用多言,主要是過失。法律上的過失就是「應該預見到損害結果會發生,因為疏忽大意沒有預見到」或者「雖然預見到但輕信可以避免」。如果注冊會計師應該預見到客戶的財務報告存在虛假記載而因為疏忽大意沒有預見到,就應該承擔法律責任。可見,矛盾的焦點是注冊會計師是否「疏忽大意」。
顯然,法官判定會計師事務所應承擔法律責任的重要依據是注冊會計師在應該預見到損害結果會產生的情況下是否疏忽大意,而正是對這種注冊會計師職業行為中的「是否疏忽大意」作出的自由裁量導致法官偏離了獨立審計准則。
如何確立獨立審計准則在司法實踐中的權威
由於巨大的受託責任,注冊會計師執業必須嚴格遵守獨立審計准則,脫離了獨立審計准則來判斷一個注冊會計師是否盡了應有的職業關注,是否存在過失是與法律的公平精神相背離的,也是與獨立審計這種制度安排相背離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獨立審計准則本身是否作為一種法律淵源(如行政規章)存在似乎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作為一個社會規范來衡量注冊會計師是否盡了應有的職業關注,是否存在法律上的過失。因此,確立獨立審計准則在司法實踐中的權威意義重大。
中國的經濟正處於市場經濟的積極階段,迫切需要獨立、客觀、公正的注冊會計師審計來保障。而獨立審計准則正是對注冊會計師執業的保障。雖然《注冊會計師法》對獨立審計准則的法律地位進行了明確界定,但是由於司法實踐對獨立審計准則的無意偏離,導致獨立審計准則對於注冊會計師而言變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的行業規則,即不管注冊會計師是否遵守獨立審計准則,如果發表了不恰當意見,都要承擔法律責任。如果這樣的話,就是獨立審計制度最大的悲衰。那麼如何確立獨立審計准則應有的法律權威呢?因此,《注冊會計師法》也應對注冊會計師是否存在過錯作出進一步界定,同時應盡快出台關於注冊會計師及會計師事務所在什麼情況下承擔法律責任的司法解釋。隨著注冊會計師在市場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口袋也越來越「深」,在部分司法實踐偏離《注冊會計師法》的情況下,作為一部規定整個獨立審計制度的實體法,沒有相應的司法解釋或者實施細則來保障注冊會計師的權利,獨立審計制度本身作為一種制度安排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效率的功能將受到嚴重製約。這一點自從最高人民法院56號文發布後就顯然相當迫切,這也是限製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最直接的方法。
此外,在司法實踐上,可以借鑒司法會計鑒定、醫療事故司法鑒定設立一個獨立審計司法鑒定,請獨立的專門人士來判斷注冊會計師是否遵循了獨立審計准則,是否盡了應有的職業關注。而在獨立審計准則的制定上,也可從立法、司法角度多加考慮。作為判斷注冊會計師是否保持了職業關注的標准,獨立審計准則應該經得起當庭質證的考驗,而不是簡單地從規范化、標准化的角度來考慮,更不是簡單地為了規范注冊會計師執行獨立審計業務,保證執業質量,明確執業責任。

⑷ 我國審計准則規定

我國審計准則規定,審計人員實施審計時,可以運用詳查、內控測評、抽樣審計、計算、分析性復核、詢證、監盤以及 計算機輔助審計等方法,審查被審計單位銀行賬戶、會計資料,查閱與審計事項有關的文件、資料,檢查現金、實物、 有價證券,取得審計證據。

⑸ 審計責任與審計法律責任的區別

審計責任是注冊會計師對委託人和被審計單位應盡的義務,是審計職業回賴以生存和發展答的基礎。我國《獨立審計基本准則》規定:「按照獨立審計准則的要求出具審計報告,保證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是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 另根據第九條規定:「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應合理地保證會計報表使用人確定已審計會計報表的可靠程度,但不應被認為是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及經營效率、效果所做出的承諾。

所謂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因違約、過失或欺詐對審計委託人,被審計單位或其他有利益關系的第三人造成損害,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審計條例》規定的審計法律責任適用的違法處理形式,有罰款,行政處分,刑罰三種。具體的法律責任內容:

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准則》屬於法律么

審計准則不屬於法律,它是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工作時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是審計人員執行審計業務,獲取審計證據,形成審計結論,出具審計報告的專業標准。審計准則是把審計實務中一般認為公正妥善的慣例加以概括歸納而形成的原則。它雖不具備法令的強制力,但審計人員從事審計時必須遵循。

⑺ 審計准則職業道德和法律責任的關系是什麼

審計准則包括審計職業道德規范.審計職業道德規范是從事審計工作的人員在運用審計准則時應當遵守的信條.審計准則的實施要有審計人員,審計人員的行為要受審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制約.

⑻ 對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認定有哪些

對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認定為故意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驗資報告。相關法律法規如下:

《注冊會計師法》

第三十九條 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規定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可以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暫停其經營業務或者予以撤銷。

注冊會計師違反本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規定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可以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暫停其執行業務或者吊銷注冊會計師證書。

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違反本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的規定,故意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驗資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8)審計准則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注冊會計師法》

第二十二條 注冊會計師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在執行審計業務期間,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買賣被審計單位的股票、債券或者不得購買被審計單位或者個人的其他財產的期限內,買賣被審計的單位的股票、債券或者購買被審計單位或者個人所擁有的其他財產;

(二)索取、收受委託合同約定以外的酬金或者其他財物,或者利用執行業務之便,謀取其他不正當的利益;

(三)接受委託催收債款;

(四)允許他人以本人名義執行業務;

(五)同時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會計師事務所執行業務;

(六)對其能力進行廣告宣傳以招攬業務;

(七)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其他行為。

⑼ 獨立審計准則中的法律地位體現在哪裡

獨立審計准則是判斷注冊會計師注意義務的基礎,它發端於司法實踐,在發展過程中也得到了司法實踐的支持和肯定。中國獨立審計准則的制訂,履行的是一個立法程序;獨立審計准則在中國具有法規的地位。法律賦予獨立審計准則作為注冊會計師注意義務判別標準的抗辯地位。尊重獨立審計准則的法律地位,是促進審計准則發展的前提。

一、獨立審計准則的法律性質

獨立審計准則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產物。從1844年英國頒布《公司法》確立審計制度起,到20世紀中葉以前,注冊會計師行業並無獨立審計准則。審計是一門藝術,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運用職業技能和經驗去判斷和決策,審計准則會扼殺注冊會計師們的自由和創新精神,妨礙注冊會計師職業水平的提高。

從獨立審計准則的產生過程可以看出,獨立審計准則是司法推動、公眾參與、代表公眾利益的政府部門SEC干預和注冊會計師協會擔綱綜合作用的產物,是控制和衡量注冊會計師審計服務質量的標准,其實質是社會公眾(利益相關者)與注冊會計師達成的社會化契約條款,是獨立審計社會化契約的組成部分。
注冊會計師提供的審計服務是一種無形商品,其質量和公眾公司公開的會計信息一樣,其質量並非一目瞭然,會計信息和審計鑒證都是高度復雜和專業化的產品,利益相關者與注冊會計師掌握的審計質量信息處於嚴重不對稱的狀態,那麼怎樣才在供需雙方約定審計服務的質量呢?人們通過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發現,一方面,通過制定審計程序規則,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行為,對審計過程進行控制,另一方面通過制定審計准則,確定衡量審計行為的標准,是約定審計服務質量切實可行的辦法。
因此,獨立審計准則在性質上是一份約定注冊會計師審計服務質量的契約條款。
首先,獨立審計准則是在產生審計失敗的典型事件後,在社會公眾的廣泛討論中,司法推動下產生的,其內容本身就包含了社會公眾的意志和要求;
其次,獨立審計准則是在代表公眾利益的政府的干預下產生的,其內容體現了公眾整體的要求,在實施的過程中隨時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督。
第三,獨立審計准則不斷完善的過程是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的過程,只有社會公眾不斷產生需求,推動政府加強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管制,才有獨立審計准則的補充和完善,並逐漸走向標准化;注冊會計師行業協會為了取得社會公眾的信任,爭取行業的發展空間,才不斷完善獨立審計准則。

二、過錯與違約

傳統民法中關於侵權責任的過錯認定有主觀過錯說與客觀過錯說,對認定社會化契約責任的過錯要素具有啟發性。主觀過錯說認為,過錯是指行為人所具有的一種應受非難的心理狀態,也就是說行為人在心理上本應注意而不注意,以至於在倫理上道德上具有可受非難性。針對獨立審計來說,過錯是指注冊會計師本來應該盡到職業合理的謹慎,而故意或者疏忽大意而沒有盡到職業謹慎。主觀過錯說是基於人類具有善惡、是非判斷和辨認能力的哲學思想而形成的,認為過錯反映的是人的主觀狀態,與違約行為不同,後者是指人的行為,因此,過錯與違約行為是構成違約責任的兩個不同的要件。客觀過錯說是以某種行為標准來判定行為人有無過錯,過錯並非在於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態度是否具備應受非難性,而在於其行為具有應受非難性,至於什麼樣的行為是過錯,法學上假設了一個「合理人」,這個合理人基於一定的職業和一定的年齡應該具備相應的勤勉與謹慎,如果這個合理人違反了他應具有的勤勉謹慎的注意義務,所作的行為即為過錯,顯然客觀過錯說中含有法學中通稱的嚴格責任或絕對責任的內容。

過錯的主觀說和客觀說都失之偏頗,任何過錯都是行為人的主觀意志支配下的行為的過錯,是主觀心理的非難性與客觀行為的違反的統一。只考慮人的外部行為,而不關注其主觀狀態,不但無法探知行為人的過錯本質,而且將不適當的擴大行為人的責任;而人的主觀狀態只有通過行為表現出來,才能被外界所認識。因此,過錯是行為人不但為了法律和道德上不被認可的行為,而且其行為在法律和道德上應受非難,應受到否定性的社會評價和法律價值判斷。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注冊會計師違反社會化契約的行為與注冊會計師過錯是兩個既有密切聯系,又不同質的概念,判斷注冊會計師的過錯需要衡量其行為的規范性,但注冊會計師行為的規范性不是判斷注冊會計師過錯的唯一因素,還要根據具體狀況,判斷其行為是否應受社會道德和法律的非難。

而就獨立審計准則的性質而言,單純根據獨立審計准則,既不能判定注冊會計師違約也不能判定注冊會計師過錯。獨立審計准則作為獨立審計社會化契約的質量條款,是通過對注冊會計師行為過程的控制來控制審計質量的,審計的過程並不等同於審計的結果,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即使注冊會計師嚴格執行審計准則,也不能完全保證審計結果與實際狀況沒有差錯。因此,是否遵循獨立審計准則,是認定注冊會計師是否遵守社會化契約約定的質量條款,既不能認定注冊會計師是否遵守了社會化契約的所有條款而不構成違約,更不能認定注冊會計師是否存在主觀過錯。要判斷注冊會計師違約和過錯,必須把獨立審計准則與其他相關條件結合起來。

三、獨立審計准則作為法定過錯判定標準的消極後果

把行為的正當性與行為人的主觀過錯掛鉤,將過錯作為確定違約行為的因素對待的,是英美法追究違約責任的通常做法,實質上是主張實行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一般來講,採用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比採用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責任所承擔的責任范圍要大一些,而根據獨立審計的法律關系,從法理上分析,注冊會計師理應承擔過錯責任。注冊會計師行業要與國際接軌,首先就要求獨立審計准則達到國際水平。

另一方面,中國獨立審計准則國際化以後,經濟發展水平並不能隨之國際化,市場經濟完善的程度不可能一夜之間也「國際化」了。面對千奇百怪的潛規則凌駕在規范的游戲規則之上的經濟環境,即使是有能力遵循國際化獨立審計准則的注冊會計師,自己盡到了勤勉盡職的注意義務,也很難按照獨立審計准則的要求,圓滿完成獨立審計業務;或者,完成一個獨立審計業務需要付出委託人根本不願承擔的巨額審計成本。為了實現利害關系人可以接受的審計成果,面對兩難困境,注冊會計師往往會在超前的獨立審計准則與實際經濟環境中艱難地平衡和選擇,以求達到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次優解。這種次優解如果以「獨立審計准則作為法定認定過錯的標准」來衡量,勤勉盡責的注冊會計師仍然會有「過錯」,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勢必造成注冊會計師的「法律災難」。

⑽ 注冊會計師承擔法律責任的依據有哪些

注冊會計師承擔法律責任的依據 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業務時,應當按照審計准則的要求審慎執業,保證執業質量,控制審計風險。否則,一旦出現審計失敗,就有可能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經營失敗:是指企業由於經濟或經營條件的變化,而無法滿足投資者的預期。經營失敗的極端情況是申請破產。
(二)審計失敗:是指注冊會計師由於沒有遵守審計准則的要求而發表了錯誤的審計意見。例如,注冊會計師可能指派了不合格的助理人員去執行審計任務,未能發現應當發現的財務報表中存在的重大錯報。
(三)審計風險:是指財務報表中存在重大錯報,而注冊會計師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
注意: 第一,經營失敗不等於審計失敗,但在經營失敗的同時,很可能會追究注冊會計師是否存在審計失敗;
第二,審計失敗是注冊會計師沒有執行好審計准則造成的,只要存在審計失敗,就意味著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有過失,有過失就有責任,因此,在發生審計失敗的情況下,很可能審計風險就變為實際的損失,進而被追究法律責任。
第三,由於審計中的固有限制影響注冊會計師發現重大錯報的能力,注冊會計師不能對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獲取絕對保證。特別是,如果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精心策劃和掩蓋舞弊行為,注冊會計師盡管完全按照審計准則執業,有時還是不能發現某些重大舞弊行為。

熱點內容
上海市企業法律顧問協會 發布:2025-09-19 09:08:26 瀏覽:659
社會與法記者站 發布:2025-09-19 09:08:25 瀏覽:822
資本主義法治精神 發布:2025-09-19 09:06:16 瀏覽:895
法院告知書 發布:2025-09-19 08:57:17 瀏覽:735
司法問卷選 發布:2025-09-19 08:44:16 瀏覽:243
浙江物業管理條例停車位 發布:2025-09-19 08:40:35 瀏覽:740
勞動法第二十三條規定 發布:2025-09-19 08:39:56 瀏覽:777
陳娜律師 發布:2025-09-19 08:35:36 瀏覽:115
違反城鄉規劃法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9 08:29:15 瀏覽:472
關於誠信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9 07:58:52 瀏覽: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