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飲酒者的法律責任
㈠ 一起喝酒出現意外事故參與者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根據具體情節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
第一,一起喝酒的人是否有勸酒等過錯;第二,發生的意外是否因飲酒有直接關系;第三,發生的意外與飲酒是否有因果關系。
不當勸酒、強行勸酒會產生損害後果。如果由於不當勸酒產生了損害後果,除了飲酒人自己負責自擔風險外,勸酒人也要承擔相應的民事甚至刑事責任。過量飲酒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是一個基本常識。
任何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均須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如果飲酒者對勸酒不加拒絕而造成飲酒過量,並對自己的身體或他人造成傷害,應當首先由他個人負責。即應首先實行飲酒人的自己責任原則。
所以在責任分配時,一般認定由醉酒人承擔主要責任,勸酒人承擔次要責任,即勸酒人一般應在10%至30%的范圍內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以下四種情況,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
明知對方不能喝酒,或明知對方身體有疾病,對方已經明確表示身體不適的情況下仍勸對方飲酒者,要承擔由勸酒引起的一切責任;
2、未將醉酒者安全送達
明知對方喝醉已經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在無人照顧的情況下存在危險,清醒酒友未將醉酒者安全送達,醉酒者一旦出事清醒者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3、酒後駕車、洗澡、劇烈運動未勸阻
對於醉酒的酒友其他人應當勸阻其不得駕車,如果未加勸阻則就有可能承擔由此引發的相應法律責任。
4、宴會的主人應當確保參加宴會的每個人的安全
醉酒者一旦出現意外事故,酒宴召集者就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1)共同飲酒者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相關案例:
2017年6月15日晚上,賴某、陳某德、陳某鴻、林某,4人在燒烤攤店包廂喝酒。此時張某與陳某香邀請包某,也在該燒烤攤上吃燒烤,因陳某鴻與張某相識,便邀請張某進包廂喝酒。約10時許,包某到達燒烤攤,包廂內的人邀請包某一起進包廂喝酒。
後因朋友間互邀,包某、張某、林某明、陳某鴻、陳某德、賴某、鍾某、江某、林某、藍某聚在包廂一起喝酒。10人喝酒至凌晨1時許,陳某鴻等陸續回家。
此時,包某已明顯處於酒醉狀態,林某明和包某一起離開,包某提出要到足浴城找人,林某明騎著摩托車在前,包某騎摩托車在後,行至上杭縣臨江鎮瓦子街步行街北側入口路段時,包某摩托車碰到步行街用於隔離步行街與上杭縣臨江鎮人民路的大理石石礅,頭部撞擊在石礅上,大量出血。
包某受傷後,被送至醫院急救,因傷勢嚴重經搶救無效死亡。
上杭縣公安局交警大隊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本事故系當事人包某一方違法過錯行為所導致發生,包某負事故的全部責任。事故發生後,包某父母以張某等人作為請客的邀請人並相互勸酒,勸酒行為與包某醉酒有關,應該承擔包某死亡的相應責任為由將共同飲酒的9人告上法院。
本院審理後認為,包某作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意識到醉酒後駕駛機動車具有高度危險性,過於自信放任事故發生,造成肇事死亡結果,包某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後果的發生具有明顯過錯,應對損害承擔主要過錯責任,確定包某自行承擔90%的責任。
張某、林某明、陳某鴻、陳某德、賴某、鍾某、江某、林某、藍某系共同飲酒者,應當意識到酒後駕駛摩托車是一項危險活動,而未對包某進行勸阻、提醒、制止或護送,違反善良風俗和道德要求,具有一定的過錯,應承擔包某父母損失的10%的責任。
張某、林某明、陳某鴻、陳某德、賴某、鍾某、江某、林某、藍某共同飲酒,造成包某死亡,構成共同侵權行為,對包某父母因包某死亡所造成損害承擔共同連帶賠償責任。遂作出如上判決。
㈡ 2015年新法律有沒有明文規定在一塊共同喝酒者導致一方出車禍,共同喝酒參與者有賠償責任嗎
【根據《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多數情況下內應由發生人身損害容的飲酒人自負損失。但如果發生以下情況,則共同飲酒人也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四種勸酒情形要承擔法律責任】
和人一起喝酒中,如果飲酒出事,有四種情況勸酒者需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比如用「不喝不夠朋友」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以上就是共同飲酒需要承擔責任的四種情形,希望大家在飲酒時注意分寸,不能讓人過度飲酒,否則將承擔法律後果!!
㈢ 共同飲酒應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在下列情況下,共同飲酒後出事要承擔責任:強迫性勸酒、明知對方不能喝酒,即明知對方的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是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㈣ 判斷共同飲酒者是否承擔責任的關鍵在於其行為有無過錯
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飲酒過量會導致身體受到損害、銀行、車站。強迫性的勸酒、明知對方不能喝酒而勸其喝酒、未將醉酒者安全送達或者酒後駕車未勸阻等,均應當認定行為人存在一定的主觀過失,應當對宴飲參與人的人身損害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嚴重的會發生酒精中毒致人死亡,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基本常識。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受害人,都應當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的法律後果。 (二)公平責任原則,其本人具有過量飲酒與傷亡後果最直接。」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二款「兩人以上沒有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最主要的因果關系,自身具有重大過失。」的規定。無論是存在過錯,還是過失,也要分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從公序良俗和基本的道德要求角度看,對宴飲參與人的飲酒數量應當審慎控制。對其人身安全應當負有合理注意並提供必要的扶助。」的規定。尊長或領導參飲的。符合我國《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七條,即使未勸酒但放任受害人過量飲酒,應當認知和預見到自己過量飲酒的潛在危險和嚴重後果。明知醉酒的危險性而不控制酒量和採取有效措施或輕信能夠避免,應與勸酒者負同等責任或可根據案件實際情況來具體確定判斷的因果關系、過錯大小標准和承擔責任的比例來承擔相應的責任。 五、共同飲酒致人傷亡的責任承擔 (一)傷亡者責任,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該原則多適用於根據當事人雙方對過錯責任舉證均不充分的情況下,根據具體案情作出的判斷。雙方都沒有過錯,但因受害方主張賠償對方具有給付能力的,應對其傷亡的後果負主要責任,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是以共同飲酒過程中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為一般根據或標准。有過錯則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符合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一款「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共同飲酒的人身安全是以自我保護為主,以其他人的安全保障義務為補充:「 賓館、商場。 (二)組織者(含召集者)責任 無論組織者(含召集者)是否直接參飲應屬於共同飲酒人,應當對所有參與人的人身安全提供適當照顧(一)過錯責任原則。酒友對因共同飲酒行為受到傷害的人是否承擔民事責任。是指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而法律又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情況下,根據當事人雙方的財產狀況和其它情況,由加害人對受害人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給予適當補償的歸責原則。其依據是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定
㈤ 一起喝酒後有人出事,其他人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多數情況下應由發生人身損害的飲酒人自負損失。但如果發生以下情況,則共同飲酒人也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四種勸酒情形要承擔法律責任】
和人一起喝酒中,如果飲酒出事,有四種情況勸酒者需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比如用「不喝不夠朋友」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以上就是共同飲酒需要承擔責任的四種情形,希望大家在飲酒時注意分寸,不能讓人過度飲酒,否則將承擔法律後果!
㈥ 喝酒喝出人命,一起喝酒的人要負法律責任嗎
喝酒喝出人來命,如果一起喝酒的自人有以下行為要負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如故意灌酒;
2、明知飲酒者不能喝酒或身體不適仍勸其飲酒;
3、共同飲酒後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
4、明知駕車人飲酒而唆使其酒後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