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強化污染者的法律責任健全

強化污染者的法律責任健全

發布時間: 2021-12-09 13:17:03

1. 污染者負擔原則

污染者負擔原則的提出

污染者負擔原則,是根據西方經濟學家有關"外部性理論"而在環境法上確立的具有直接適用價值的原則,氣候系統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其價值在自由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得不到體現,從而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氣候資源的配置中失靈。更進一步地說,氣候系統在利用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不能清晰地界定氣候系統的產權,因此在氣候系統這塊"公地"之上,企業和消費者的溫室氣體排放活動產生的外部性不能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內部化,外部性活動的聚集導致"公地的悲劇"——氣候變暖出現。最開始公地悲劇"的解決一般通過國家出資治理的方式,這實際上是把污染者的治理責任轉移到了全體納稅人,這樣做不僅違背了社會公平原則,也不能有效地遏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更不能對污染者提供避免或者減少污染的激勵。

為此,經濟學家認為,要轉變此種不公平現象,必須採取措施使這種治理環境的費用由生產者或者消費者來承擔,即將生態問題的外部性內部化。具體的做法就是,由從事外部性活動的企業或者消費者為運染埋單,即運染者付費(Polluters Pay Principle )。污染者負擔原則源自於經濟學上之「污染者付費的理念」首次提出"污染者負擔原則"的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該組織成員國政府將其作為分擔污染防治費用的最有效的方式控制措施,目的是鼓勵對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扭曲。OECDT1972年在一項決議中規定:"禁止各成員國對該國就企業污染防治工作所釆取的措施予以資金上的補助,要求排污者負擔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決定的減少

2. 為什麼要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一、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應對環境挑戰的需要。

當前,我國正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環境保護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以環境損害賠償為基礎的環境責任、環境管理體系,合理、合法地追究環境損害者的刑事、民事(經濟賠償)責任,可以使污染者負擔的原則落到實處,從而有效地分解和傳遞環境責任,有效地應對環境挑戰。

二、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維護環境公平正義、公眾環境權益與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粗放式高速發展,環境損害也伴隨著環境污染事故的頻繁而日益顯現。由於我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不健全,受害人往往得不到及時、應有的經濟賠償,環境權益得不到保障。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將公眾的環境訴求納入制度化、法制化渠道予以保障,有利於維護環境公平正義,保護公眾環境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三、 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舉措。

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一旦發生環境損害,造成污染的企業也往往在一輪又一輪討價還價之後只對具體受害人損害做一些必要的賠償,對公共環境的損害很少涉及,因而賠償額完全沒有反映出實際損害的數額。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讓環境損害者掏出足額的真金白銀,一方面有助於真實體現企業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後果;另一方面有助於內化企業的環境成本,從而強化企業的環境責任,增強企業的環境風險意識,從根本上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突出問題,改變以犧牲環境和他人利益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

四、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實現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的必然選擇。

當前,我國對環境損害行為的處理過於倚重經濟處罰手段,處罰的數額也往往與造成的實際環境損害經濟數額相差甚遠。如果懲罰性賠償的原則得以確立,賠償的數額甚至將超過污染者造成的實際環境損害經濟責任。數額之巨大,足以震撼污染損害者,逼迫那些實際污染損害高於其創造的經濟效益的企業退出市場,實現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轉型的目標。

同時,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有助於建立企業保護環境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減輕環境保護工作對行政手段的過度依賴,進而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綠色信貸等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創新,有助於加強環境風險防範,提高環境應急水平。

五、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推進環境司法深入開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之所以環境公益損害賠償無從落實,無法籌集到資金對造成的自然生態損害進行修復,是因為對環境損害的賠償缺乏具體可操作的法規、制度、規范、機制、技術支撐。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開展環境公益訴訟等環境司法的基礎性工作。建立與之相配套的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技術規范和工作機制,可以為司法機關審理環境損害案件提供技術支持,有助於推動環境司法深入開展,有助於運用法律手段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遏制環境損害事故。

3.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是什麼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不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明確要求,而且將其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道,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發展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深刻認識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對於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

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強調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生態系統看似外在於社會系統而獨立存在,但實際上,隨著人類社會對自然的不斷改造和利用,我們所面對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人化自然。自然界深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並成為人類社會活動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條件。另一方面,自然環境對於人的發展具有優先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釋過自然力是勞動生產力的自然基礎,因此人類的實踐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上下約萬年的文明發展歷程告誡人們,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不可超越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閾值。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鐵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正是把握住了這一重要的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體現其治國理政的黨代會報告中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同樣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此外,生態文明建設遵循客觀的生態環境優先性規律,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可以充分優化人類社會發展的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他四項建設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為其他四項建設提供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是破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8%,幾乎是同期世界發達國家的3倍,但由於我們實行的是粗放式的增長方式,靠的是高消耗、高投入,是以付出巨大環境資源代價換取的高增長。因此,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30多年裡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時空壓縮」的特點。

在這個階段,我國面臨日益嚴峻的資源瓶頸和環境污染。從資源瓶頸的情況來看,我國資源總量小,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積和淡水資源分別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礦產資源人均佔有量佔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別是煤67%、石油6%、鐵礦石50%、銅25%。2010年,我國石油、鐵礦石、銅等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均超過50%,潛在風險日益加大。整體資源利用率不高,資源浪費現象突出。由於我國仍處於高速發展過程中,對耕地、石油、天然氣、淡水、鐵礦石、有色金屬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上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實現根本性的轉變,投入產出的效率不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緊缺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嚴重。從環境污染狀況來看,2011年,我國廢水排放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為2499.9萬噸,氨氮排放總量為260.4萬噸,均位居世界前列。全國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監測斷面超過劣V類水體水質,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仍然突出。2011年,我國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有11%的城市超標,城市大氣環境以可入肺顆粒物(PM 2.5)污染為主的混合型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截至2011年年底,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56.9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37.2%。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25140.6萬噸,綜合利用量僅199757.4萬噸,其中很大一部分還是利用往年的貯存量。

需要指出的是,生態惡化開始引發社會穩定問題。最近幾年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每年都在快速遞增。特別是四川省什邡市的百億元鉬銅項目、江蘇省南通啟東的王子制紙排海工程項目和浙江省寧波市鎮海的PX項目,因公眾環境訴求表達不暢,紛紛遭到群眾抗議。這些事件最後皆以政府宣布放棄項目的建設而告終,這對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損害。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如果任由目前的生態危機繼續下去,不但我國經濟建設的成果會大打折扣,而且將增加不穩定因素,激化社會矛盾;不但會殃及子孫後代,而且將直接威脅到當代人的生存。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得不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准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與實質

生態文明指的是人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過程中,以高度發展的生產力作物質基礎,以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為核心理念,以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為根本途徑,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根本目標,進行實踐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態文明內涵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高度發達的物質生產力是生態文明存在的物質前提。生態文明是現代工業文明高度發展階段的產物,是一種嶄新的文明形態。其產生和發展具有必然的歷史演進軌跡,即人類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在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可能產生生態文明。

第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生態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態文明堅持以大自然生態圈整體運行規律的宏觀視角來審視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將人類活動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考量,要求人們按自然生態規律行事。人和自然都是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價值,無視自然環境的價值,人的價值就不可能實現。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現代化建設時,無論經濟建設還是社會建設,都既要考慮人類生存與繁衍的需要,又必須顧及生態、資源、環境的承載力。

第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一切經濟社會發展都要依託生態環境這個基礎,從環境承載力的實際出發,堅持「自然生態優先原則」,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時,應該力求人與自然共生。做到發展與環境雙贏,人類與自然協同發展。

第四,實現人與自然的永續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目標。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就是要達到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和自然都能生生不息,永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指人們為實現生態文明而努力的社會實踐過程。在我國生產力尚不發達的情景下所講的生態文明建設,是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文明建設。這就要求我們既要站在生態文明這一人類文明最高形態的高度,又要從當代我國的實際出發,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積極創造條件,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這就決定了必須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也決定了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既不能以犧牲生態文明為代價來獲取現代化,也不能以犧牲現代化為代價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因此,當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現在進行時」,而不是「一般將來時」。實踐表明,發達工業國家曾經走過的「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建設」的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如果我們勉強按照這樣的路子走下去,我們很可能在沒有完全享受到現代化成果之前,就被沉重的生態環境代價壓垮。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立足於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轉變。發達國家在幾百年現代化的過程中,採取多種形式把原本應當由自己承擔的環境代價轉嫁給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國家性質和時代條件決定了,以轉嫁方式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根本不可行的。
強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措施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為此,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加強引導,培育生態文明理念和意識。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目前相當多的人的思想觀念仍然停留在傳統工業文明時代,在對待人和自然的關繫上,把自然作為人認識、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對象,結果就是人類以征服者的姿態自居,人類中心主義觀念不斷強化。這反映在實踐中就是重經濟輕環境、重速度輕效益、重局部輕整體、重當前輕長遠、重利益輕民生。一些地方和單位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不斷沖突和緊張。若不破除種種陳舊的思想觀念和意識,代之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思路並見諸行動,生態文明建設就很難邁出大的步伐。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樹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態文明意識。有了生態文明意識,才會有符合生態要求的生活和生產行為。當前應加強生態意識教育和宣傳,全面提高公眾生態意識,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要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到社會的生產、生活和人們的交往領域。倡導人們追求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生活,注重生活質量而不是簡單需求的滿足,使人們認識到人類個體生活既不能損害群體生存的自然環境,也不應損害其他物種的繁衍生存。在全社會弘揚生態文化,創立人人關愛環境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在消費領域,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反對過度消費、奢侈消費。通過倡導公眾進行環境友好的消費向生產領域發出價格和需求的激勵信號,刺激生產領域清潔技術與工藝的研發和應用,帶動環境友好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同時,通過生產技術與工藝的改進,不斷降低環境友好產品的成本,促進綠色消費,最終形成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產之間的良性互動,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此外,在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將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落實到位,還應推動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完善多元化的環境監督體制。國際經驗表明,除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和引導外,公眾「自下而上」的參與不可或缺。公眾監督不僅可以強化對污染企業的環境監督,彌補政府監管力量的不足,還可以監督政府。

其次,強化措施,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今後一個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這要求我們必須強化措施,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要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

再次,完善制度,建構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機制。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實現上述目標,必須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長期以來,對幹部的考核過分突出經濟增長指標,以GDP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考核標准,這對促進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這種不顧及資源、環境成本的政績考評標准和制度,加上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事實長期存在,助長了種種非理性的發展理念和行為。因而,政績考核機制的改變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

二是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制度的完善,
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
完善最
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水資源管理制度、
環境保護制度。
環境問題是隨著經濟發
展而產生的,
根本解決環境問題離不開經濟的發展,
同時也離不開法律制度的規
范。因此,必須強化政府責任,健全約束和規范環境行為的法律制度。強化一些
制度的實施,重點做好戰略環評、規劃環評、主體功能區及環境功能區劃、環境
標准、
區域限批與行業限批等工作。
從源頭上加強防範,
杜絕對國土資源惡性開
發和破壞環境的事件發生。

三是充分運用市場手段,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
建立反映市場供
求和資源稀缺程度、
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
度。
這些制度的建立能夠糾正在資源環境價格方面的錯誤市場信號,
促進資源環
境成本真正內部化,
避免排污者將污染成本轉嫁給社會。
繼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推動財政政策的生態化調整,
改革環保收費與環境價格政策,
完善綠色金融、

色貿易政策,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四是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嚴格追究污染者責任是解決「違法成本低,
守法成本高」難題的關鍵。
強化環境
損害賠償制度,
健全環境民事責任,
既是保護公民環境權益、
維護社會公平和正
義的重要措施,
又是解決「違法成本低」問題的根本出路。
為此,
應該建立環境
責任終身追究制度,
讓污染者為其違法行為付出高昂代價;
我們還應借鑒發達國
家經驗,加大對污染企業的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民事賠償和刑事處罰力度,建
立健全行政裁決、公益訴訟等環境損害救濟途徑,切實落實企業環境責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的願景可以成為凝聚民心的力
量,
生態文明建設還是一個促使中國產業轉型、
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契機。

過生態文明建設,
我們不僅可以開辟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新道路,
從源頭上扭轉
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還可以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
貢獻。
生態文明建設將向世界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
為人類探索
出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做出貢獻。

4. 環境污染事件中,污染者承擔什麼責任對環境污染事件負有主管職責的是哪個機關

環境污染事件中,根據事件的性質,污染者可能承擔的責任:
1、屬於環境行政責事件,要承擔環境行政處罰;
2、屬於環境民事事件,要承擔環境民事的賠償責任;
3、屬於環境刑事事件,要承擔環境刑事的懲罰。

5. 黨的世界大報告指出提高污染排放標准強化污染者責任,提高污染排放標准,健全什麼制度

污染物排放標準是國家對人為污染源排入環境的污染物的濃度或總量所作的限量規定。其目的是通過控制污染源排污量的途徑來實現環境質量標准或環境目標,污染物排放標准按污染物形態分為氣態、液態、固態以及物理性污染物(如雜訊)排放標准。它是實現環境質量標準的重要保證,也是控制污染源的重要手段。污染物排放標准包括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1]

6. 《侵權責任法》66條,環境污染中污染者承擔的不應該是無過錯責任嗎可為什麼還適用過錯推定 《侵權

您好,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弱勢群體公民的利益而採用的無過錯責任原則的!

7. 環境法律責任的概念、特徵、功能分別是什麼

環境法律責任,是指環境法主體因違反其法律義務而應當依法承擔的,版具有強制性權否定性法律後果,按其性質可以分為環境行政責任,環境民事責任和環境刑事責任三種。①行為人違反國家或地方環境法律、法規的規定,實施某一環境行為或相關行為,造成或可能造成干擾該國家或地方之環境行政管理,污染和破壞環境境,危害公共或個人之財產或人身生命或健康的安全,所依法應當承擔的行政、民事和刑事法律責任。②是一國或地區違反國際法規定、違背其應履行的環境保護國際義務,致使他國或地區的環境或國民遭受污染與破壞之危害,所應承擔的國際環境法和其他相關法規定的經濟賠償責任和道義責任。
環境法律責任具有如下特徵:
(1) 環境民事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為必要前提;
(2) 環境民事法律責任的構成實行無過錯責任制;
(3) 違法處罰趨重化,主要表現為加重了行政處罰的程度、 實行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定特別刑法嚴懲環境犯罪、實行兩罰或
多罰制度等。

8. 侵權責任法解讀第六十六條: 污染環境糾紛訴訟中,污染者和受害者如何負擔舉證責任

第六十六條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解讀:本條源於《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第1款第3項之規定「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

這里應由加害人承擔舉證責任

9. 《環境侵權法》對環境污染責任作了哪些規定

摘抄如下
環境污染的嚴格責任
《侵權法》第65條規定:「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據此,如同時符合以下三個條件,則應承擔環境侵權責任:(1)發生環境污染,(2)污染者之外的個人或單位遭受損害,以及(3)環境污染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污染者承擔舉證責任
《侵權法》第66條規定:「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該規定與一般的舉證責任規則相反,根據一般的舉證責任規則,應由遭受損害的原告(即主張發生污染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免除或者減輕責任
根據《侵權法》第26條,污染者可以證明以下情形以免除或減輕其侵權責任:
(1)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污染者的責任。
(2)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污染者不承擔責任。
(3)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此時,受害人可以先向污染者索賠,其後污染者可以向存在過錯的第三人索賠。
多位污染者的共同責任
就兩個以上污染者的情形,《侵權法》規定了共同責任。《侵權法》第67條規定:「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污染者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
與存在過錯的第三方一起承擔連帶責任
《侵權法》第68條規定:「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污染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污染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熱點內容
遂昌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9-19 05:59:25 瀏覽:357
高郵陽光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9-19 05:42:10 瀏覽:321
開除員工按勞動法怎麼賠償 發布:2025-09-19 05:35:24 瀏覽:828
2016年行政法講義 發布:2025-09-19 05:02:28 瀏覽:268
法治與法治課 發布:2025-09-19 05:01:03 瀏覽:474
員工量化處罰與勞動法 發布:2025-09-19 04:53:13 瀏覽:696
法官入額筆試真題 發布:2025-09-19 04:52:38 瀏覽:799
司法權政府 發布:2025-09-19 04:46:41 瀏覽:213
司法考試制度改革 發布:2025-09-19 04:41:20 瀏覽:773
論述民法的性質論述題 發布:2025-09-19 04:31:49 瀏覽: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