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國際通法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國際通法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1-12-11 00:28:39

❶ 國內法律是否有高於國際條約的法律效力

對於國際條來約與國內法相比較的自效力,我國在這一問題上亦無原則性法律規定。但一些專門的法律、法規作出了「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發生沖突時,國際條約效力高於國內法」的規定。如1986年《民法通則》第142條的規定表明,國際條約的效力高於國內民事法律的效力。其實,自1982年以來,就連續有些法律作出類似規定,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法律。如1982年《商標法》、1984年《專利法》、1985年《繼承法》、1992年《海商法》等。1982年的《民事訴訟法(試行)》 第189條首先作出了與上述《民法通則》第142條相同的規定,而1991年《民事訴訟法》重復了這樣的規定。從這些規定看來,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在國內是有直接的效力。同時,國際條約的規定若與國內法律不同時應優先適用。但是,由於這些規定僅限於個別法律,還不能說是已經在中國法律體系中完全確立了規則。不過,上述法律作出這樣的規定的事實充分說明了我國立法政策的明顯傾向,從而有「國際條約優於國內法」成為一項具有普遍性規則的可能。

❷ 國防法規與普通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國防法規與普通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這種說法不正確,國防法規屬於特別法,因而在司法過程中具有司法適用的優先性。在實踐中,各國也都是按這個原則來做的。也這是國防法規的主要個性之一。

國防法規的優先性,是指在解決與國防利益、軍事利益有關的法律問題時,如果國防法規和其他的法規都有相關的規定,這時要以國防法規的規定作為司法依據,一國防法規作為評判是非的標准和採取行動的准則,其他法規要服從國防法規。

同時要注意優先適用不是指的先後順序,而是一種排他性的單項選擇。

(2)國際通法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與普通法規相比,國防法規的主要個性有:

1、調整對象的軍事性。國防法規就是用來調整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領域各種社會關系的。這些社會關系所涉及的行為主體並不都是軍隊和軍人。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教育等各個部門和社會各階層人士都與國防有著密切的關系。

2、公開程度的有限性。一些基本的、主要的國防法規是公開的,如《國防法》、《兵役法》等。但有一少部分國防法規,特別是關於軍隊的作戰訓練、裝備和戰備工作等方面的法規,如各種《戰斗條令》、《軍事訓練條例》、《戰備工作條例》等,都規定了保密等級。

3、司法適用的優先性。國防法規優先適用,在解決與國防利益、軍事利益有關的法律問題時,只有國防法規起作用,其他法規不起作用。有一條國際公認的法律適用原則--「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

4、處罰措施的嚴厲性。如平時應征公民拒絕、逃避徵集的,在兩年內不得被錄取為國家公務員、國有企業職工,不得出國或者升學,還可以處以罰款。而戰時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通常要判2-3年有期徒刑。

❸ 國際條約大於憲法大於行政法規大於司法解釋。上述法律效力排序是否正確。

首先,不正確,憲法在一國之內絕對是最大的。
其次,國際條約只是在國內法沒有規定,以及是在民商事領域內,才能轉化使用。
最後,行政法規是大於司法解釋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❹ 國際法怎麼會有法律效力

法是對於人的最低要求,有強制性,必須做好
道德是最高要求,遵循社會習
兩者的層次不同

❺ 國際法的效力依據是什麼

關於國際法的淵源的權威論述見於《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之規定。

一、法院對於陳述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

1、不論普遍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訴訟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條者。

2、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3、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

4、在第59條規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

二、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

國際法的淵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條約;

2、國際習慣法;

3、一般法律原則;

4、司法判例及學說。

(5)國際通法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國際法》的效力的作用:

1、它規范國家行為,並在國家之間因經濟、政治等利益發生沖突時進行糾紛解決。

2、明確國家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肯定國家依國際法享有權利的同時,也要求其善意履行相應國際義務。在一國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時,國際法也為其提供應有的法律救濟。

3、在國家間建立平等關系,要求國家不分大小強弱,相互尊重,不容許以任何方式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國,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和發展國家間的正常關系提供強大武器。

4、建立起相對有效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並針對國際法破壞者的不法行為,建立責任追究機制,維護國際秩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法

❻ 聯合國宣布克里米亞公投無效是否具有法律約束效力為什麼

聯合國宣布克里米亞公投無效,不具備法律約束力。因為聯合國是針對的國際事務,起調解、解決地區沖突、地區動亂、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的,對於主權國家內部事務不具備法律約束力。聯合國不是國上國,聯合國的干涉程度不可以超越國家主權。

❼ 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決議對會員國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為什麼

聯大決議對其會員國來是否具有法源律效力,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 由於聯合國的職能范圍相當廣泛,聯大決議不僅數量很大,而且內容迥異。同時,決議還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可能是一項建議或請求,也可能是一項決定、聲明或宣言。因此,很難說它們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

  2. 國際社會不存在凌駕各國之上的強制機關,使得這種拘束力的強制性遠遠不及國內法,正基於此,國際法被稱為「軟法」。歸根結底,國家認為自己受這些規則的約束,才是其獲得法律地位的源泉。因此,國家的同意是國際法效力的依據。如果它們在決議案的討論中明確承認決議條款為法律規范,並表示願意承擔遵守的義務,而且決議的文字用語也體現了這一點,那麼就應該認為已經存在了關於這一決議的法律信念,也就應承認其法律拘束力

  3. 聯合國大會的決議反映了各國政府的意願,是世界輿論的積累和集中表達,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

❽ 法律效力上有國際法優於國內法之說么

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是國際法學界探討頗多的一個理論問題。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問題在理論方面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國際法和國內法是一個法律體系還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體系?二是國際法優於國內法還是國內法優於國際法,還是國際法和國內法是互相獨立而不發生一個優於另一個的兩個法律體系?對這兩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理論上的不同學說。 一、一元論持有一元論的學者認為法律體系本質上只有一個,國際法與國內法就其本質來說是相同的。國際法與國內法是一個總的法律體系派生的兩個方面,它們同屬於一個法律結構中互有聯系的兩部分。由於不同的學者對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優先適用問題存在分歧,該學說又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1、國內法優先說一元論的國內法優先說是由德國學者倡導的。耶利內克、考夫曼和文策爾是主要的代表人物。這種學說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雖然同屬於一個法律體系,但國內法的效力高於國際法。只有依靠國內法,國際法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國際法是國內法的一部分,被稱為「對外公法」 [1]這個理論曾經為十九世紀末的一些德國公法學家所倡導,但是由於這個理論存在一些局限性,提倡這種理論的國際法學者並不多。按照這種理論,由於國際法的效力來自國內法,因此,每個國家可以通過其國際法來排除國內法的適用,取消國際法的效力,這樣一來,在整個國際社會,國際法不被遵守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2、國際法優先說一元論的國際法優先說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凱爾森、孔茲等學者。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國際法學界中興起的另一種理論。該理論同樣注重國際法與國內法屬於一個法律體系,但同國內法優先說不同的是,該理論認為:在法律的效力等級上,國際法的效率高於國內法,國內法的效力來自國際法。該理論的倡導者,奧地利學者凱爾森曾指出:「一個業已確立的國際法規范和一個國內法規范之間的沖突是較高和較低的規則之間的沖突。」[2]持國際法優先說的學者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所組成的統一的法律規范體系是一個金字塔式的規范體系。其中,國際法處於金字塔的頂端,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國內法的法律效力則位於國際法之下。這一學說主要存在兩個缺陷。第一,這一學說要求在任何條件下「條約必須遵守」,這就否定了國內法在國內的作用,從而否定了國家制定國內法律的主權,這顯然與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國家主權原則相違背。第二,他們認為,國際法的主體無論形式上如何,其實質都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從根本上否定了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的法律,否認了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區別。二、二元論二元論的觀點與一元論的觀點有著質的差別。二元論的主要提倡者是現代實在法學派的學者特里佩爾和安其洛蒂,主張二元論的學者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是兩種不同的法律體系。第一,它們的淵源存在不同。國際法的淵源主要是國際條約、國際慣例,而國內法的主要淵源是國內法。第二,它們的調整對象不同。國際法主要調整國家之間的關系,而國內法主要調整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第三,強制力不同。國際法主要依靠各個國家的自覺遵守,而國內法有國家機關保證實施,因此,國際法的強制力低於國內法。第四,效力依據不同。國際法的效力依據為國家之間的約定,而國內法的效力來源於國家權力機關。因此,二元論的提倡者認為,國際法於國內法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法律體系,適用於不同的場所。國內法所調整的屬於國家的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而國際法則調整平等的國家之間的關系。所以,國際法是對等的法律而國內法是從屬關系的法律。[3]與一元論相比,二元論得到更多的國際法學家的支持。但是,國際法與國內法雖然存在很多的不同,兩者在法律規范性質,實施過程中的相互配合等方面還是存在同一性的。因此,二元論也有缺陷,它過分的強調了國際法與國內法的不同而忽視了兩者之間的聯系,甚至將兩者完全對立起來,這顯然不利於國際法的發展。三、我國多數學者的主張我國學者目前對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主要持折中觀點。多數人既不同意一元論的觀點也不同意二元論的觀點,而是主張從實際出發,客觀的看待兩者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同意二元論提出的國際法與國內法在調整對象、法律淵源、制定主體等方面存在的區別;另一方面,又不將國際法與國內法完全對立起來,而是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統一性,即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國際法與國內法的統一性主要體現在:1、國家是國內法的制定者,同時又是制定國際法的參加者。國內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而國際法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國家的意志,兩者並不矛盾。2、兩者相互轉化。一方面,國際法所公認的一些原則、規則可以因各主權國家的認可而成為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另一方面,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制度需要國家的正式立法程序而成為國內法。3、兩者相互配合。隨著國際交往的密切,有些國內法的實施需要各國間的合作,國際法中通常規定了配合各國國內法實施的措施,同時,國際法中的原則、規則也只有通過各國國內法的接受才能在各國得以實施。由此可見,國際法與國內法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兩者不是絕對對立的。我國學者在處理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時主張既要看到兩者之間的區別,反對一元論將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混為一談,又要看到兩者之間的聯系,反對二元論將國際法與國內法絕對對立。對國家主權要辯證的認識,既要堅持國家主權神聖不可侵犯,反對國際法高於國內法,從而借國際法干預國家的內政,又要堅持國家主權的相對性,反對任何國家以國家主權為由違反自己承諾范圍內的國際法的相關規定,從而使國際法處於混亂狀態。

❾ 國內法律是否有高於國際條約的法律效力

對於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相比較的效力,我國在這一問題上亦無原則性法律規定。但一些專門回的法律答、法規作出了「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發生沖突時,國際條約效力高於國內法」的規定。

如1986年《民法通則》第142條的規定表明,國際條約的效力高於國內民事法律的效力。其實,自1982年以來,就連續有些法律作出類似規定,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法律。

熱點內容
宋冰律師 發布:2025-09-18 23:16:45 瀏覽:966
17年行政訴訟法 發布:2025-09-18 23:03:52 瀏覽:923
江河湖泊保護條例 發布:2025-09-18 22:59:01 瀏覽:679
勞動法60周歲 發布:2025-09-18 22:50:50 瀏覽:778
經濟法中的系數 發布:2025-09-18 22:41:12 瀏覽:765
合同法選修課 發布:2025-09-18 22:12:38 瀏覽:833
貴州民族大學法律碩士2020 發布:2025-09-18 22:11:17 瀏覽:204
道德與法的關系是什麼 發布:2025-09-18 21:57:29 瀏覽:584
黨紀處分條例暫行規定 發布:2025-09-18 21:55:04 瀏覽:923
南通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5-09-18 21:44:23 瀏覽: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