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政治上法律上道義上應當承擔的責任是

政治上法律上道義上應當承擔的責任是

發布時間: 2021-12-17 21:34:17

㈠ 違反法定義務應當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政治題

正確行使權利,是公民意識的重要表現;自覺履行義務,更是公民意內識的重要表現容。
公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法律所鼓勵的積極去做。我國法律提倡和鼓勵公民的一些行為。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就要積極做出法律所提倡和鼓勵的行為。
第二,法律要求做的必須去做。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公民的義務,對公民的行為提出具體要求。公民必須按法律的要求去做。
第三,法律所禁止的堅決不做。我國法律明確規定禁止公民的某些行為。公民要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就決不能做法律所禁止的事。

道德上應盡的責任是什麼詞語

義務
義務有兩個意思:一是,與權利相對。指政治上、法律上、道義上應盡內的責任,包括作為義容務與不作為義務。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四章:"若夫應兵點籍,則凡有國之世,視為義務。"二是, 不要報酬的。 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發展,人與人之間建立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按維系方式的不同,所有社會關系可以分為親戚關系、朋友關系與同事關系,按社會領域的不同,所有社會關系可以分為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文化關系,而所有社會關系的核心內容都是價值關系或利益關系,即在所有的社會關系中,任何人一方面應該進行一定的價值付出,另一方面又應該得到一定的價值回報。

㈢ 從政治和法律上論述論述責任和義務的區別

責任是指份內應作的事,如沒有做好份內應做的事是沒有盡好責而不負責任的表現,應當承當過失;責任可有報酬也可無報酬;責任集責權利於一體,帶有強制性。道德義務一般不受特定角色的制約,盡義務是無條件的,是以犧牲為前提的,靠自覺自願,沒有約束力,盡義務是高層次的道德行為,可以說「責任是行為主體對特定社會關系中定在任務的自由認識和自覺的服從」。「義務是主體在道德理想支配下自由選擇為善的應然行為」。

責任和義務的區別不明顯,往往被人們替代使用。責任是指一個人因為沒有履行或完全履行自己的義務而應當承擔的後果。這個定義對義務和責任做出區分,義務是責任存在的前提條件,但責任本身不是義務,而是義務的轉化形態。義務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義務時,該項義務就轉化成了責任。

㈣ 政治上:承擔責任的意義

政治上的承擔責任,其實可以歸結為:「人盡其責,誠實守信」八個字。 我為你搜集以下關於承擔責任的意義,供你參考。 中國是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誠信一向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美德,「人無信而不立」。誠實守信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國素有「一諾千金」之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但在現在的社會,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響,「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圖一時之快,置後生於不顧,拚命透支自己已經不多的誠信,可想而知,這種行為的後果就是淪為成克傑之流:遺臭萬年!在中華幾千年歷史中,有許多關於誠信的論述,也流傳著許多誠信的故事。這些寶貴的論述,在今天也能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誠信是一切道德賴以維系的前提。失信於人,什麼工作也就開展不起來。古語曰:索物於暗室者,莫良於火;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誠。也就是說最好藉助於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誠信,才能取信於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為我們,當代的中學生,更應該誠信做人!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純至美的時期。而誠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應該讓人忽視的美德,我們應該把誠信作為人生中的一個坐標,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誠信對人,誠信對己,誠信就像一輪圓月,惟有與高出的皎潔相伴,才能襯托出對待生命的態度;誠信就像一個砝碼,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搖擺不定的天平就會穩穩地傾向他;誠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夠在浮動的社會里,洗盡鉛華,洗盡虛偽,露出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在全社會大力提倡誠信,為社會風氣的凈化,盡一份自己的責任! 人生,漫漫長路遠,紛繁誘惑多。人,作為微小而孤獨的個體,在人生的選擇題前,無可避免地徘徊起來。在一個又一個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險象中,人,究竟能選擇什麼,該選擇什麼?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美貌來得可靠。沒有美貌的人生或許是沒有足夠亮點的人生;但若沒有誠信的人生則足以是沒有一絲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 你不可以失去別人對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誠為本,以信為天。」沒有誠信,生存世間的你可要作一粒懸浮其中的塵粒?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機敏來得憨實。誠信好比一個鄉間小伙,他每日只知弓著黝黑寬闊的脊樑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機敏則更像一個電腦黑客,他總是那樣才思敏捷,頭腦靈活,卻總是不露真相叫人緊張。在人生的劇本里,一位老實踏實的演員總要比一個奸詐精怪的角兒更受觀眾青睞。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金錢更具內蘊。舉著「金錢萬能」旗號東奔西走的人生註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滿身的銅臭最終帶來的也不過是金錢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誠信,能給人生打底潤色,讓人生高大起來,豐滿起來,它給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澤與豐富含蘊,讓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潤注目,善始善終。 選擇誠信。因為它比榮譽更具時效性。沒有一蹴而就的業績,沒有一成不變的江山。沒有人可以頂著榮譽的光環過一輩子。榮譽是短暫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麗的風景,它再美麗,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誠信是培植人生靚麗風景的種子,你一直耕耘,就會一直美麗,你將誠信的種子撒滿大地,你的人生將會美麗到天長地久。 選擇誠信,是正確之選。在你一一權衡過後,在你層層過濾之後,你會猛然發現,在人生面紗下最迷人的,原來是那最沒有矯飾、最朴實不花哨的誠信!你會發現,沒有了誠信,生活原來是那樣的索然無味! 在人生與風浪的洗禮中,有了誠信,你就用最陽光的心情高唱吧。 追問: ①對個人的成長來說,承擔責任,是什麼的具體表現是什麼的必然選擇,是什麼的重要標志。只有對自己負責的人,才有資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擔起對什麼、對什麼的責任。②對社會發展來說,只有人人都認識到自己扮演的什麼盡到自己的什麼,才能共同建設和諧美好的社會,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回答『什麼』

㈤ 道義責任屬於社會責任還是法律責任!!!

道來義責任屬於社會責任。源
道義責任,正確的叫法是道德責任:道德責任是指有高度思考能力的個體及群體應當對自然及社會等履行的遵守道德及維護道德的責任。
在人類的道德生活中,道德義務是指一定經濟關系所產生的道德要求。這種要求既表現在人們相互間的各種關系中,也表現在個人對民族、國家、階級或團體的關系中。一個社會或階級,為了一定的利益和需要,總是向社會成員提出和規定各方面的道德責任,用以調整人和人之間的道德關系。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客觀上都必然要求每個人履行他對社會、國家和他人所應負的道德責任。
對社會每個成員來說,在一般正常情況下,主觀上都要認真地選擇自己行為的動機,考慮行為的後果。道德責任,反映了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和道德原則規范。自覺遵守和履行自己在各方面所承擔的道德責任,是每個人應具有的品質。履行道德責任,要靠內心信念和高度的道德責任感。

㈥ 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包括懲罰和什麼

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包括懲罰和補償。

法律責任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分為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1、懲罰,即法律制裁,是國家以法律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對責任主體的人身和精神實施制裁的責任方式。

2、補償,是國家以功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力或當事人要求責任主體以作為或不作為形式彌補或賠償所造成損失的責任方式。

(6)政治上法律上道義上應當承擔的責任是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 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㈦ 請問「行政法律責任是一種道義上的責任」是對的嗎

那當然也是法律上的責任啦~是有行政法律制約的,而不是由道義約束。

㈧ 權利和義務的含義,(要標準的解釋)

權利的概念
法律對公民或法人能夠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並要求他人相應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的許可。在社會主義社會,權利與義務是一致的,不可分離,在法律上一方有權利,他方必有相應的義務,或者互為權利義務;任何公民不能只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也不會只承擔義務而享受不到權利。指法律對法律關系主體能夠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為,以及其要求他人相應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為的許可與保障。
權利是為道德、法律或習俗所認定為正當的利益、主張、資格、力量或自由。不過,這個定義並不是完美的,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實際上,既然上述五個要素中的任何一個要素都能表示權利的某種本質,那麼,以這五個要素中的任何一個要素為原點給權利下一個定義都不為錯。究竟以哪一個要素或哪幾個要素為原點來界定權利,則取決於界定者的價值取向和理論主張。同時,「為道德、法律或習俗認定為正當」也有著許多不同的解釋。例如,在利益問題上,有些利益在法律上是正當的,有的則是不正當;有些利益在法律上是正當的,但是並不受法律的保護;有些利益在法律上不能被主張,但在道德上或政策上卻可以主張。又如, 在自由問題上,如果以意志自由作為權利的本質,動物、精神病人和智力發育未成熟的嬰兒和孩童便不享有權利。這類問題放到下文權利分析部分討論。以上所述,與其說是關於權利的定義,毋寧說是關於權利的一種定義方法,它代表著理解權利概念的一種路徑。
怎樣界定和解釋「權利」一詞,是法理學上的一個難題。在現代政治法律里,權利是一個受人尊重而又模糊不清的概念。康德在談及權利的定義時說,問一位法學家什麼是權利就像問一位邏輯學家什麼是真理那樣會讓他感到為難。「他們的回答很可能是這樣,且在回答中極力避免同義語的反復,而僅僅承認這樣的事實,即指出某個國家在某個時期的法律認為唯一正確的東西是什麼,而不正面解答問者提出來的那個普遍性的問題。」費因伯格認為,給權利下一個 「正規的定義」是不可能的,應該把權利看作一個「簡單的、不可定義、不可分析的原初概念。」
權利一詞難以界定在某種程度上與權利一詞的過度使用有關。權利語言雖然源於西方,但權利文化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現象。作為用來訴求和表達正義的方便而精巧的工具,權利語言提供了一種表述實踐理性要求的途徑。換言之,只要自己認為是合理、正當的需求,就可以稱之為「權利」。作為其負面的結果,權利語言經常被濫用,關於權利及其涵義的討論也時常發生一些誤解。 也許因此,《牛津法律便覽》的「權利」詞條直截了當地把權利說成「一個嚴重地使用不當和使用過度的詞彙。」不過,另一方面,如何界定和解釋「權利」一詞,又是法理學上的一個很有意義的題目。因為權利是現代政治法律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無論什麼樣的學派或學者都不可能繞過權利問題,相反,不同的學派或學者都可以通過界定和解釋「權利」一詞來闡發自己的主張,甚至確定其理論體系的原點。

義務
「權利」的對稱。法律對公民或法人必須作出或禁止作出一定行為的約束。在社會主義社會,義務與權利是一致的,不可分離。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規定應盡的責任,例如:服兵役。
法律關系的內容,指法律規定的對法律關系主體必須作出一定行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為的約束。與權利相對應。法律義務同基於道德、宗教教義或其他社會規范產生的義務不同,它是根據國家制定的法律規范產生,並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履行的。違反法律義務就要承擔法律責任。
法律上的義務與權利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沒有權利就無所謂義務,沒有義務也就沒有權利。在某些法律關系中 ,每一個法律關系的參加者都可能同時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 。例如在買賣合同中,買受人有取得一定物品為自己所有的權利,同時有付給貨款的義務;出賣人則有把一定物品轉移給買受人的義務,同時享有取得貨款的權利。也有一些法律關系,一定的主體享受權利,而由一切人承擔義務。例如在所有權關系中,一切人都承擔不妨礙某一權利主體佔有、使用或支配歸他所有的財產的義務。在特定的場合,一種行為可以同時既是權利又是義務。例如法律授予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的職權。就其與公民的關系來說,是行使權利;就其與國家的關系來說,又是履行義務。
根據不同標准可以對公民的義務進行不同分類,通常分為:①政治生活的義務和一般民事關系的義務。如交納捐稅、服兵役,是政治生活的法律義務;撫養子女、履行債務,是一般的民事法律義務。②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積極義務即必須作出一定行為的義務,如納稅、撫養的義務;消極義務即不作出一定行為的義務,如不得侵入他人住宅的義務。③絕對義務與相對義務。絕對義務,又稱對世義務,指對一般人承擔的義務,例如不得侵害法律所保護的任何公民的基本權利。相對義務,又稱對人義務,指對特定人承擔的義務 ,如債務人只對債權人承擔清償債務的義務。④第一義務與第二義務。這一區別的標准與權利中的原權利與派生權利(又稱救濟權)的劃分相當。第一義務對應原權利而存在,即不侵害他人權利的義務;第二義務對應派生權利而發生,即由於侵害他人權利而發生的義務(見權利)。

㈨ 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要形式是什麼 (在線等專業人士解答)

法律責任主要分為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承擔方式各有不同:
一、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三)消除危險;(四)返還財產;(五)恢復原狀;(六)修理、重作、更換;(七)賠償損失;(八)支付違約金;(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十)賠禮道歉。
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適用上述規定外,還可以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並可以依照法律規定處以罰款、拘留。
二、行政法律責任。

行政責任按承擔的主體不同可分為行政主體及其公務員承擔的行政責任和行政相對人承擔的行政責任。
1、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有:通報批評;賠禮道歉,承認錯誤;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返還權益;恢復原狀;停止違法行為;履行職務;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糾正不適當的行政行為;行政賠償等。
2、公務員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有:通報批評;承擔賠償損失的責任、接受行政處分等。
3、行政相對人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有:承認錯誤,賠禮道歉;接受行政處罰;履行法定義務;恢復原狀,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
此外,外國人及外國組織在我國境內活動時,屬於我國行政管理相對方,如違反了我國行政管理義務也要承擔行政責任。外國人承擔行政責任的特殊方式還有限期離境、驅逐出境、禁止離境等。
三、刑事責任的主要承擔方式有:
1、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的刑罰。
2、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3、對被判處緩刑的人進行社區矯正。

熱點內容
國網公司規章制度以什麼為主 發布:2025-09-18 03:31:02 瀏覽:359
論民法基本原則論文 發布:2025-09-18 03:31:01 瀏覽:313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共 發布:2025-09-18 03:27:23 瀏覽:847
法學宣在線 發布:2025-09-18 03:27:15 瀏覽:463
腦控刑法 發布:2025-09-18 03:24:13 瀏覽:99
刑法分論框架 發布:2025-09-18 03:22:07 瀏覽:608
刑事訴訟法82條第一項尋釁滋事 發布:2025-09-18 03:13:21 瀏覽:690
廣西整治法官 發布:2025-09-18 02:57:08 瀏覽:198
勞動法規定培訓時間規定 發布:2025-09-18 02:47:12 瀏覽:594
廣州黃埔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8 02:36:47 瀏覽: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