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上的直接責任人如何認定

法律上的直接責任人如何認定

發布時間: 2021-12-21 03:51:46

Ⅰ 怎樣理解法律上的直接責任

你好,直接責任 direct liability
間接責任的對稱。民事主體對自己不法行為後果依法應當直接承擔的民事責任。自近代始,英美法和大陸法民法均奉行以下基本規則:任何有行為能力的人均應直接承擔自己的行為後果;誰的行為造成不法侵害,就由誰直接承擔民事責任。學理上稱為「自己責任原則」。

Ⅱ 法律上如何界定直接責任和間接責任

本案由於加害人惡意注銷了被害人的去程機票,導致被害返程機票不能使用,被害人為了彌補損失才被迫退返程機票,應看作是極力挽救損失以降至最低的舉動;故,本案的加害人應對返程機票造成的損失負直接責任。

Ⅲ 單位犯罪直接負責人怎麼認定

直接負責人是指在單位犯罪中,起到主要作用的自然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條 【單位負刑事責任的范圍】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六條 【本法相關用語的含義】本法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高級管理人員,是指公司的經理、副經理、財務負責人,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和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人員。
(二)控股股東,是指其出資額佔有限責任公司資本總額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總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東;出資額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雖然不足百分之五十,但依其出資額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決權已足以對股東會、股東大會的決議產生重大影響的股東。
(三)實際控制人,是指雖不是公司的股東,但通過投資關系、協議或者其他安排,能夠實際支配公司行為的人。
(四)關聯關系,是指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與其直接或者間接控制的企業之間的關系,以及可能導致公司利益轉移的其他關系。但是,國家控股的企業之間不僅因為同受國家控股而具有關聯關系。

Ⅳ 請問法律對直接責任人是什麼定義的

要看傷亡的性質及直接負責人員的過失情況後才能確定。

Ⅳ 第一責任人和直接責任人到底有什麼區別

第一責任人是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法定代表人或者一把手),直接責任人是直接負有責任的具體部門或者從
事該項工作的人。
承擔責任時,直接責任人是第一責任人的「擋箭牌」,先處理直接責任人,再處理第一責任人。往往二者之間
還有分管領導的責任(一般為分管的副職)。
(5)法律上的直接責任人如何認定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三十八條規定對失職、瀆職行為的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進行了劃分。分
為直接責任者、主要領導責任者和重要領導責任者。
直接責任者,是指在其職責范圍內,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自己的職責,對造成的損失或者後果起決定性作
用的黨員或者黨員領導幹部。如有的黨員領導幹部即使是重要黨員領導幹部,如果直接參與研究、決定
某一具體問題或者某一事項由其拍板決策,則該黨員領導幹部為直接責任者,而非領導責任者。

Ⅵ 如何認定行政處罰責任中的直接責任

行政處罰中的直接責任人,一般是指直接實施行政違法行為的人,以及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中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各相關部門的主管等承擔直接管理責任的人員。
【法律依據】
2021年7月15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條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減損權益或者增加義務的方式予以懲戒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條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Ⅶ 如何認定單位犯罪中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指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是在單位實施的犯罪中起決定、批准、授意、縱容、指揮等作用的人員,一般是單位的主管負責人,包括法定代表人。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在單位犯罪中具體實施犯罪並起較大作用的人員,既可以是單位的經營管理人員,也可以是單位的職工,包括聘任、僱傭的人員。


一、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在單位中承擔一定的領導與管理職責,且要求對單位犯罪負有直接責任。

1、單位主管人員作為單位的決策者,積極組織、策劃、決定、批准、授意、指揮實施單位犯罪;

2、單位主管人員在事前或事中明知相關單位成員將實施或正在實施單位犯罪行為,而容許或默許其發生;

3、單位主管人員事後知道單位犯罪而積極予以追認。

對於第三種情形,即事後的追認能否構成責任類型之一,刑法理論上存在一定爭議。在自然人犯罪中,事後的追認不可能成立故意。但單位犯罪中單位成員刑事責任的認定不同於一般的自然人犯罪。在單位犯罪中,事後的追認具有使單位成員的個人意志與行為正式轉化為單位意志與行為的功能,即單位主管人員所實施的追認行為是認定單位行為中核心的一環,如果不追究其刑事責任,單位行為的認定便缺乏相應的根基。因而,必須以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追究實施事後追認行為的單位領導人員的刑事責任。

對單位具有實際支配與控制許可權的單位領導人員,如果與單位實施的犯罪行為沒有直接關聯,即既未參與策劃組織實施單位犯罪或容許單位犯罪發生,也未在事後對單位犯罪予以追認,便無需對單位犯罪行為負責。

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一般是指單位中實施單位犯罪行為具體完成單位犯罪計劃的人員。從地位上看,他們不屬於單位的決策層成員,而大都是單位內部具體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單位業務活動中處於具體實施的某個環節。

根據《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規定,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在單位犯罪中具體實施犯罪並起較大作用的人員,既可以是單位的經營管理人員,也可以是單位的職工,包括聘任、僱傭的人員。

最高人民法院相關業務庭指出:對於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認定,一般認為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必須是單位內部的工作人員;

(2)必須參與實施了單位犯罪行為;

(3)必須對所實施的單位故意犯罪是明知的,即明知自己實施的是法律禁止實施的犯罪行為;

(4)必須是單位犯罪實行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員,即對單位犯罪的實行和完成,起重要作用的骨幹分子和積極分子。

司法實踐中,對單位犯罪直接責任人員的認定,應當持慎重態度,既不能因為是單位行為而網開一面甚至放縱,也要注意不能打擊面過寬。

Ⅷ 單位犯罪直接責任人認定

單位犯罪直接責任人的范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單位犯罪,一般都由單位集體決定或者由單位的領導人員決定,以單位的名義並由單位內部人員具體實施。單位實施的犯罪行為必須是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那些危害社會的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條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Ⅸ 單位犯罪直接責任人員如何認定

單位犯罪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是在單位實施的犯罪中起決定、批准、授意、縱容、指揮等作用的人員,一般是單位的主管負責人,包括法定代表人。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在單位犯罪中具體實施犯罪並起較大作用的人員,既可以是單位的經營管理人員,也可以是單位的職工,包括聘任、僱傭的人員。
根據《刑法》第三十一條 【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熱點內容
七五普法學習心得 發布:2025-07-18 20:37:13 瀏覽:619
合同法52條第5 發布:2025-07-18 20:16:21 瀏覽:621
法院拾荒者 發布:2025-07-18 20:06:21 瀏覽:200
經濟法律法規試卷 發布:2025-07-18 19:59:37 瀏覽:653
微信造謠刑法 發布:2025-07-18 19:55:48 瀏覽:574
學前教育有關的法規 發布:2025-07-18 19:48:14 瀏覽:881
經濟危機和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7-18 19:30:07 瀏覽:604
船舶停靠法規 發布:2025-07-18 19:03:05 瀏覽:745
新勞動法辭退賠償基本工資 發布:2025-07-18 18:34:37 瀏覽:228
二審調解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18 18:34:30 瀏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