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企業事故的法律責任
A. 關於事故單位主要負責人在事故發生後的有關違法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有什麼規定
關於事故單位主要負責人在事故發生後的有關違法行為應當對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給予撤職處分,對個人經營的投資人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九十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決策機構、主要負責人或者個人經營的投資人不依照本法規定保證安全生產所必需的資金投入,致使生產經營單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責令限期改正,提供必需的資金;逾期未改正的,責令生產經營單位停產停業整頓。
有前款違法行為,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對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給予撤職處分,對個人經營的投資人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1)關於企業事故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九十二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未履行本法規定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依照下列規定處以罰款:
(一)發生一般事故的,處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三十的罰款;
(二)發生較大事故的,處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四十的罰款;
(三)發生重大事故的,處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六十的罰款;
(四)發生特別重大事故的,處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八十的罰款。
B. 企業主要負責人和管理層是否明白發生事故後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
《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
重大責任事故罪
在生產、作業中違反有關安全管理的規定,因而發版生重大傷亡事故權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強令他人違章冒險作業,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百三十五條
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
安全生產設施或者安全生產條件不符合國家規定,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C. 關於公司安全事故責任承擔的問題拜託各位了 3Q
不知道你們的公司性質是什麼?我在詳述一下,希望對你有用.在有限責任公司中股東以出資額為限對公司負責,公司以其全部資產構成公司債務的總擔保,這與無限公司以股東個人的全部財產而不僅是公司的資產構成公司債務的總擔保是不同的。這也是有限公司與無限公司最根本的區別。這就是說,在有限責任公司清償債務時,是用公司的資產來進行清償的,公司資不抵債宣告破產,公司債權人不得要求股東以個人財產來清償公司的債務。這里,股東以出資額為限對公司負責而不是對公司的債務負責,這就是說,股東對公司的責任僅限於繳納其所認購的出資,而自己的個人財產是獨立於公司的。雖然公司清償債務時可以用股東的出資來清償,但這時股東的出資屬於公司所有而非股東所有,在法律上公司是獨立於股東的主體。因此,股東的有限責任是對於公司的而不是對於公司債務的。股東對公司的有限責任是指認繳出資,而對於公司債務,公司是以屬於自己的全部資產為總擔保的。我國公司法第206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辦理公司登記時虛報注冊資本、提交虛假證明文件或者採取其他欺詐手段隱瞞重要事實取得公司登記的,責令改正;對虛報注冊資本的公司,處以虛報注冊資本金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對提交虛假證明文件或者採取其他欺詐手段隱瞞重要事實的公司,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撤消公司登記,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208條規定:公司的發起人、股東未交付貨幣、實物或者未轉移財產權,虛假出資,欺騙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的,責令改正,處以虛假出資金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209條規定:公司的發起人、股東在公司成立後,抽逃其出資的,責令改正,處以所抽逃資金額的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從以上三條規定可以看出,公司的股東在有虛報注冊資本騙取公司登記、虛假出資、抽逃資金等行為時,應視其情節輕重,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在司法實踐中,有以上行為的股東,還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一) 民事責任 注冊資金未到位,或將注冊資金打入開戶銀行臨時帳戶經會計事務所驗過資後又將其注冊資金抽回的股東,應當在其出資范圍內承擔民事責任。例如某有限責任公司拖欠某企業貨款200萬元無力償還,某企業向法院起訴,經法院查明某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金驗過資後被抽回了150萬元,故經某企業申請,法院追加其股東為共同被告,在其抽逃出資范圍內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二) 行政責任 對有上述違法行為的股東,由主管公司注冊登記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採用行政手段責令其限期改正,並處一定數量的罰款,進行嚴厲的行政制裁。 (三) 刑事責任 對於其違法行為已經構成犯罪的股東,應當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根據《刑法》第158條、第159條之規定,構成虛報注冊資本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虛報注冊資本金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罰金。構成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虛假出資金額或抽逃出資金額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罰金。這三種罪名的規定,為規范有限責任公司及其他類型公司的注冊登記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也給企圖以身試法的某些公司發起人、股東敲響了警鍾。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往的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其經營管理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需要。本著誰投資,誰受益,誰承擔義務和責任的原則,在產權歸屬應當明晰的前提下,企業的資產重組勢在必行。為了適應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狀況,目前我國的不少工業企業已經改造或者正在改造成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特別是法人股東和國有股東,應當在認真學習《公司法》第19條至第72條規定的基礎上,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正確行使自己應享有的權利.
D. 企業發生安全事故,注冊安全主任會承擔法律責任嗎
(二)事故責任主體的確定
事故責任主體即事故責任者,是指未履行法定義務、實施了相關違法行為、對事故發生和事故報告、救援、調查處理負有責任並應受法律制裁的社會組織和個人。依照《條例》的規定,應受責任追究的事故責任主體主要有四種:
1.事故發生單位。《安全生產法》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是生產經營活動的主體,依法應當履行加強管理、確保安全生產的義務;因其違法造成事故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條例》規定,生產經營單位(事故發生單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後,負有報告、救援和接受調查的義務。據此,生產經營單位對事故發生負有直接責任,應當作為獨立的責任主體承擔法律責任。
2.事故發生單位有關人員。《條例》規定,不僅要追究事故發生單位的責任,還要對其有關人員實行責任追究。事故發生單位有關人員包括負有責任的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主要負責人」包括企業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等對生產經營活動負全面領導責任、有主要決策指揮權的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包括負有直接領導、管理責任的有關負責人、安全管理機構的負責人和管理人員:「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包括負有直接責任的從業人員和其他人員。
3.有關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條例》規定,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實施違法行為,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責任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包括負有責任的有關地方人民政府的領導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包括負有責任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的負責人和其他工作人員。
4.中介機構及其相關人員。《條例》規定,對發生事故的單位提供虛假證明的中介機構及其相關人員實行責任追究。
E. 企業發生一般安全事故,會得到什麼樣的處罰
事故要處分並罰款。
根據我國《安全生產法》的規定:
第九十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決策機構、主要負責人或者個人經營的投資人不依照本法規定保證安全生產所必需的資金投入,致使生產經營單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責令限期改正,提供必需的資金;逾期未改正的,責令生產經營單位停產停業整頓。
有前款違法行為,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對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給予撤職處分,對個人經營的投資人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九十一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未履行本法規定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責令生產經營單位停產停業整頓。
(5)關於企業事故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企業發生安全事故的責任認定法律規定: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
第三十六條事故發生單位及其有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事故發生單位處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上一年年收入60%至100%的罰款;
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並依法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謊報或者瞞報事故的;
(二)偽造或者故意破壞事故現場的;
(三)轉移、隱匿資金、財產,或者銷毀有關證據、資料的;
(四)拒絕接受調查或者拒絕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的;
(五)在事故調查中作偽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
(六)事故發生後逃匿的。
第三十七條事故發生單位對事故發生負有責任的,依照下列規定處以罰款:
(一)發生一般事故的,處2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發生較大事故的,處5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
(三)發生重大事故的,處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罰款;
(四)發生特別重大事故的,處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罰款。
F. 生產安全事故法律責任怎麼追究
生產安全事故是指生產經營單位在生產經營活動或與之有關活動中突然發生的、傷害人身安全和健康、損壞設備設施或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導致生產經營活動或相關活動暫時中止或永遠終止的意外事件。
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依照前款規定受刑事處罰或者撤職處分的,自刑罰執行完畢或者受處分之日起,五年內不得擔任任何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重大、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負有責任的,終身不得擔任本行業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
G. 企業發生安全事故責任如何劃分
如果需要追究政府部門的責任,首先應該追究其安全監管部門的責任。
H. 追究事故責任人的法律責任應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安全生產法》條款釋義 第十三條 國家實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追究生產安全事故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
【釋義】本條是關於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的規定。
依法嚴肅追究生產安全事故有關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對於懲罰和教育責任者本人、促使有關人員提高責任心,保證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得到遵守,保障安全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這是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宣布實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這就意味著,任何生產安全事故的責任人都必須受到相應的責任追究。在實施責任追究制度時,必須貫徹「責任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堅決克服因人施罰的思想,無論什麼人,只要違反了安全生產管理制度,造成了生產安全事故,就必須堅決予以追究,決不應姑息遷就,不了了之。
生產安全事故責任人員,既包括生產經營單位中對造成事故負有直接責任的人員,也包括生產經營單位中對安全生產負有領導責任的單位負責人,還包括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負有領導責任或者有失職、瀆職情形的有關人員。
正確貫徹這一制度應當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1. 客觀上必須有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有無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是追究有關責任人法律責任的前提,如果離開了這一前提,責任追究將無從談起。事故是否發生或者是否構成安全事故,國家已有明確的規定。1989年國務院發布的《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程序暫行規定》規定:「本規定所稱特別重大事故,是指造成特別重大人身傷亡或者巨大經濟損失以及性質特別嚴重、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故。」1991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規定,本規定所稱傷亡事故,是指職工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急性中毒事故。在判定生產安全事故時,必須依法辦事,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不得主觀臆斷。
2. 承擔責任的主體必須是事故責任人。分清事故責任,確定事故責任人,是追究法律責任的前提。這就要求,必須在事故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每個單位、每個人員的崗位和職責,對事故責任加以認真分析判斷,尋找出真正的事故責任人,使其受到應有的法律追究。凡是對生產安全事故負有責任的人員,都必須承擔責任;反之,就不應承擔責任。這是「責任自負」的法制原則在責任追究制度中的具體體現。
3. 必須依法追究責任。責任追究制度的關鍵在於責任落實和追究。當然,強調追究責任的重要性並不等於可以任意追究責任,想追究誰的責任就追究誰的責任,想追究什麼責任就追究什麼責任。相反,追究責任必須依法進行。目前,關於追究生產安全事故責任的法律、行政法規,除安全生產法外,還包裝煤炭法、礦山安全法、海上交通安全法、建築法、煤礦安全監察條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督暫行條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以及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等。此外,一些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也對責任追究作了相應的規定。在法律責任種類上,不僅包括行政責任,而且包括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在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時,必須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責任的種類和幅度執行,該重則重,該輕則輕。
I. 在工作中出現事故,公司是否應該承擔責任承擔什麼責任請註明相應法律條款!
從您的敘述來看,您父親顯然是沒有責任的。那個司機主張侵權,要賠償,本應由他負舉證責任。但目前迫於壓力,錢已經給掉了,加上對方是「混社會的」,恐怕就不太好辦。理論上可以主張那個「司機」拿這7000元屬於不當得利,根據不當得利請求對方返還(民法通則第92條),但實際上訴訟實在是下策,況且那個「司機」已經逃了。
回到您的問題上,您的第一個問題是公司的做法違背了哪條法律。首先,那個上司個人對這件事的處理是否屬於公司的做法,還是有疑問的,我傾向於認為,那屬於上司的個人行為,而非公司行為。其次,那個上司的做法本身也並沒有違法(至少沒有您所說的那種違法)。最後,他的處理即使違反了什麼管理條例之類,也與您父親的是否承擔責任無關,頂多涉及對他的內部處分。
更重要的問題是,假如上級要求您父親償還這筆賠償金該怎麼辦。我現在想要知道的是,借那7000元的借條您的父親有沒有按手印或者簽字什麼的?如果借條上沒有手印或簽字,也沒有其他證據證明您父親授權那個上司以您父親的名義借錢,那麼那個上司的行為就屬於無權代理行為。(解釋一下:借款是一種法律行為,以您父親的名義借款須有您父親授予代理權方可為之,若無任何證據證明授權之存在,就是無權代理)根據民法通則第66條,您父親可以否定代理的效果,而由那個上司自己承擔還款的責任。
這就解決了如果最後要求您父親還錢該怎麼辦的問題。但還須注意,要防止他們證明借款的時候您父親知情並且沒有否認,因為一旦如此,符合了第66條中的視為同意,那麼這款就得由您父親還了。
另外,根據您的陳述,那個司機的行為已構成敲詐勒索罪,建議報警處理。
由於很多具體情況不清楚,我也只能提供這些意見了,希望能對您有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