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意見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Ⅰ 檢察意見書的介紹
檢察意見書是指人民檢察院對決定不起訴的案件,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對被不起訴人給予行政處罰、行政處分等措施時,與不起訴決定書一並送達有關主管機關或向其他有關單位提出糾正意見及檢察意見時適用的法律文書。
敘述目的不明,可以直接來電本律師(18782143212)。
Ⅲ 檢察院不通知公安局 就 更改 起訴意見書 是否合法
檢察院可以更改起訴意見書中涉案標的的,如果是增加的話,可能會退回補充偵查,減少往往不會。2529774990,律師在線
Ⅳ 「指導意見」具有法律效力嗎謝謝
「指導意見」不是行政法規,沒有法律強制執行效力。
一、「指導意見」屬於行政指導行為,不直接產生法律後果:
二、該行為不具有強制執行力。
因此,「指導意見」不是行政法規,也沒有法律強制執行效力。
法律效力 fǎ lǜ xiào lì
釋義:法律上的約束力。如某個合同發生法律效力,就是該合同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因而受到法律的保護。
(4)檢察意見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或者賦予的約束力。
規范性法律文件與非規范性法律文件都有一定的約束力,要求人們按照法律文件規定的那樣行為。
法律效力有時還指某種行為或事實在法律上的效果,即能夠獲得肯定性法律後果,例如一份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能夠獲得法律的保護。
規范性法律文件以及合法的行為和事實的效力是規范性法律文件所賦予的。只要國家機關依據法定的職權和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就具有一定的效力。
法律效力是法律從規范的靜態存在走向實踐的動態存在的內在根據,法律效力是內含於法律中的對法律調整對象產生作用的能力,因之,其可分為內部效力和外部效力,法律效力的實體根據在於法律的合需要性與合規律性(統稱合目的性)。
其形式根據則在於對語法、邏輯、修辭等語言工具的尊重和對內部之正當程序和外部之必要強制的堅守。
通常,法律效力可以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律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圍或適用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什麼事、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有約束力。
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決書、裁定書、逮捕證、許可證的法律效力。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法律效力
Ⅳ 咨詢機構出具的法律鑒定意見書是否具有法律
咨詢機構出具抄的法律鑒定意見襲書應當經法庭的辯論質證,否則其法律效力是不明確的。
法條鏈接:《民事訴訟法》
1、第七十八條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支付鑒定費用的當事人可以要求返還鑒定費用。
2、第七十九條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
3、第六十八條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Ⅵ 你好,我想請問意見書具不具備法律效力。
有效的。
Ⅶ 求問書證審查意見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有一農抄婦因甲胺磷中毒在醫襲院搶救三天後死亡,因其死前一年內先後在江西、湖南三家保險公司投保意外傷害保險100多萬元,經當地公安部門調查後發現許多疑點,為查明該人中毒途徑,公安部門將有關材料委託北京華夏司法鑒定中心進行司鑒定,北京華夏鑒定中心出具的「書證審查意見書」認定:死者系口服中毒死亡。請問該意見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在訴訟時能起到證據作用嗎?急盼答復,謝謝。
Ⅷ 檢察建議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工作規定》
第四條提出檢察建議應當有事實依據,並且符合法律、法規及其他有關規定,建議的內容應當具體明確,切實可行。檢察建議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一)問題的來源或提出建議的起因;
(二)應當消除的隱患及違法現象;
(三)治理防範的具體意見;
(四)提出建議所依據的事實和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
(五)被建議單位書面回復落實情況的期限等其他建議事項。
Ⅸ 我的提問,由起訴人自己給出的司法鑒定意見書具有法律效力嗎
注意: 司法鑒定意見書上蓋的是他私人印章? 不是吧! 既然如此,你根據什麼說是起訴人「自己」給出的意見呢!
所以,提問缺乏法律依據,是無效質疑。
Ⅹ 司法鑒定意見書有法律效力嗎
司法鑒定意見書有法律效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三條 證據包括: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電子數據;
(五)證人證言;
(六)當事人的陳述;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10)檢察意見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7條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託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意見有異議申請重新鑒定,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1、鑒定機構或者鑒定人員不具備相關的鑒定資格的;
2、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
3、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
4、經過質證認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
案例:
華商報多次報道的1歲早產兒含含(化名)與西安市兒童醫院的醫療損害糾紛案,近日有了新進展。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裁定:陝西藍圖司法鑒定中心出具的醫療過錯鑒定程序違法,不能作為定案依據。撤銷此案一審判決,發回蓮湖區人民法院重審。
2016年4月出生於山西的男童含含系早產兒,在西安市兒童醫院治療時和院方發生醫患糾紛。家屬認為造成含含雙目失明是院方的責任,將醫院起訴至西安市蓮湖區人民法院。
2017年12月12日,蓮湖區人民法院作出民事判決:含含雙目失明的結果和西安市兒童醫院的診療行為之間無因果關系,醫院不存在「貽誤治療、未告知含含父母檢查結果及治療建議」的事實。
據華商報調查了解,一審法院作出院方無責判決是基於一份漏洞百出的司法鑒定意見書。第一鑒定人范某同時在兩家鑒定機構執業,嚴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鑒定人簽字系他人代簽,也屬違規。最終陝西省司法廳對鑒定人及鑒定機構進行了相應處理。
2018年4月10日,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該案進行了二審。庭審中,鑒定人對患者方提問的多個醫學知識無法回答,最後無奈地稱自己確實不具備眼科或兒科臨床醫學知識。
近日,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此案做出了二審裁定:患者方遞交的新證據足以證明陝西藍圖司法鑒定中心做出的鑒定報告程序違法,故該鑒定意見不能作為本案定案依據,屬於認定基本事實不清。按照相關法律,撤銷本案一審判決,案卷發回蓮湖區人民法院重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