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破產後的法律效力

破產後的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1-12-22 22:48:00

① 破產案件受理後的法律效果有哪些

1.對債務人的效力
(1)債務人處分財產權的限制。破產案件受理後,債務人處分與管理財產的權利應當受到限制。因為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表明債務人具有現實的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動機。我國《企業破產法(試行)》中沒有規定在破產申請受理後到破產宣告之間債務人處分與管理財產的權利,僅規定債務人向破產宣告後成立的破產清算組移交財產,在制度上存在著債權人利益保護的缺漏,成為立法缺陷。《企業破產法》規定,法院在破產申請受理的同時指定管理人,該規定彌補了《企業破產法(試行)》的這一缺陷。
(2)個別清償行為的限制。破產程序開始的目的是公平地清理債權債務關系,或者在破產破產清算程序中合理分配破產財產。債務人對個別債權人的個別清償行為與破產程序公平清償、集中清償的基本價值相違背。個別清償行為實際上就是對個別債權人的優遇清償。當然,個人清償行為的限制不是對個別清償行為的絕對禁止。為保證破產受理之後債務人營業的繼續維持。債務人仍然有可能與其他人發生往來而實施清償行為。為了保證這種交易不影響,債權人的利益與破產程序的進行,在程序上應當規定這種個別清償行為在管理人接管以前需經過法院同意,在管理人接管以後當然由管理人決定;在實體上應當規定以繼續進行生產經營為前提,以債務人與債權人負對等義務為條件。
(3)債務人的人身限制。破產程序開始後,債務人的身份地位受到一定限制。在一般破產主義立法體例中,自然人債務人被申請破產後,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其限制的范圍包括遷徙限制、通訊與通信自由的限制、接受法院的傳訊與庭審、通過列席債權人會議以及其他方式接受債權人、破產管理人、破產監督人的詢問等。在上述措施不足以維護破產程序的有效進行時,法院可以羈押債務人。在法人破產的場合,債務人人身自由的限制主要體現在法人機關的組成人員或者其他經營管理人員的身上。
我國《企業破產法》對債務人法定代表人的人身限製作為對法定代表人的一項義務要求作了規定。按照規定,自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的裁定送達債務人之日起至破產案件終結之日,債務人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承擔下列義務:妥善保管其佔用和管理的財產、印章和賬簿、文書等資料、根據人民、管理人的要求進行工作,並如實回答詢問;列席債權人會議並如實回答債權人的詢問;未經人民法院許可,不得離開住所地;不得新任其他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經人民法院決定,承擔上述義務的人員可以擴大到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和其他經營管理人員。
2.對債權人的效力
(1)債權到期。破產程序是為全體債權人利益設計的概括執行程序,具有加速債權到期的效力。破產程序開始後,無論債權是否到期,均有權申報債權。債權加速到期制度與一般的民事執行程序顯有差異,關鍵在於破產程序是最終的債權實現機會。當然,對於未到期的債權計算其債權額時,應當扣除未到期部分的利息或者其他利益。
(2)破產債權的財產擔保權行使的限制。對債務人的財產享有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擔保物權的債權人,享有先於普通債權人的債權在擔保物變賣或者處理得到的價款中優先受償的權利。但是,破產申請受理後,應當發生破產財產保全的效力。有財產擔保的債權人也應當申報債權。未經同意,不得行使優先權。
(3)債權申報。債權申報,是債權人向法院正式提出參加破產程序的申請,表明其參加破產程序獲得債權實現的意思表示。債權申報後的債權人成為破產債權人,在破產程序中享有各種破產債權人的權利。《企業破產法》規定,債權人在破產程序終結以前均可以申報債權,但是對於已經分配的破產財產不能主張權利。
3.對第三人的效力。破產案件受理後,債務人財產處分的權利的限制包括債權受領。為此,新破產法規定了債務人之債務人的義務,要求債務人的債務人向管理人履行債務。《企業破產法》第17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債務人的債務人或者財產持有人故意違反前款規定向債務人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使債權人收到損失的,不免除其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的義務。

② 如何理解破產宣告的法律效力

  1. 對破產人法律人格的效力。

  2. 對破產人財產權利的法版律效權力。

  3. 對破產人的法定代表人的法律效力。

  4. 對破產人的職工的法律效力。

③ 法人宣告破產的法律效力是什麼

企業破產宣告來對破產源人產生的法律效力:



破產宣告對破產人的法定代表人的法律效力。

根據《企業破產法》的有關規定,破產企業法定代表人(經人民法院決定,可以包括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和其他經營管理人員)的義務有:在向管理人辦理移交手續前,負責保管本企業的財產、賬冊、文書、資料和印章等;在破產程序終結以前,根據人民法院或者管理人的要求進行工作,不得擅離職守等等。這樣的規定類似於國外的破產法理論中有關准破產人的規定。




④ 破產和解生效後有什麼法律效力

‍‍‍‍

破產和解方案生效後,其法律效力可分為:破產程序終了的程序上效力;對破產企業和破產債權人產生的實體上效力。

4.對保證人等的效力。破產和解的效力不能及於破產債權人對破產企業的保證人、共同債務人或者物上抵(質)押權人等所持有的權利。也就是說,即使破產和解條件中就破產債權人的權利規定有延緩、免除等內容,破產債權人仍然可按原有內容對保證人行使權利。但是,關於保證人對破產債權人實施清償的結果,即取得求償權的范圍只能是在破產和解條件的范圍內認可對該權利的行使。

‍‍‍‍

⑤ 法人宣告破產的法律效力

企業破產宣告對破產人產生的法律效力:



破產宣告對破產人的法專定代表人的法律效力。

根據《企屬業破產法》的有關規定,破產企業法定代表人(經人民法院決定,可以包括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和其他經營管理人員)的義務有:在向管理人辦理移交手續前,負責保管本企業的財產、賬冊、文書、資料和印章等;在破產程序終結以前,根據人民法院或者管理人的要求進行工作,不得擅離職守等等。這樣的規定類似於國外的破產法理論中有關准破產人的規定。




⑥ 如何理解破產宣告的法律效力

破產申請受理的法律效力。對債務人的效力,喪失對財產的處分權。
這是一種對債權人有利的保護措施。因為在此時,債務人具有現實的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動機,故不應再讓其處分和管理財產。在這一點上,我國現行破產法的規定有所疏漏,在破產申請到破產宣告之間的長時間里,沒有剝奪債務人對財產的管理和處分權,只有到破產宣告時才成立清算組,由清算組接管債務人財產。這勢必造成了對債權人利益的不周全保護,筆者建議在新破產法起草過程中予以充分注意。
不得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
因為破產程序是對債務人財產的概括執行程序,具有對全體債權人公平保護的旨意,如果允許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無疑會破壞破產法的這一制度價值,故不允許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但債務人正常生產所必需的除外。但何為「債務人正常生產經營所必需」,筆者認為,必須具備兩個要件:第一,債務人對部分債權人的清償以在不損害債權人利益而繼續進行生產經營為前提;第二,債務人對部分債權人的清償必須徵得法院或專門機構同意。
對債務人人身的限制。
為保證破產程序的順利進行和對債權人的保護,應對債務人的人身自由(這里主要指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財務人員、文秘人員)等進行必要的限制。具體地講自法院受理破產案件之日起,債務人應承擔以下義務:
第一,妥善保管其佔有和管理的所有財產,帳冊、文書、資料、印章和其他物品;
第二根據法院、管理人或破產清算人的要求進行工作,並如實回答詢問;
第三,列席債權人會議,並如實回答債權人或監督人的詢問;第四,未經法院許可,不得擅自離開住所地。

⑦ 破產和解協議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破產和解裁定書的法律效力:破產程序終了;破產企業將恢復行使破產清算組所屬財產的管理處分權;破產債權將按照破產和解條件進行變更;破產和解的效力不能及於破產債權人對破產企業的保證人、共同債務人或者物上抵(質)押權人等所持有的權利;其他。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第九十八條
債權人會議通過和解協議的,由人民法院裁定認可,終止和解程序,並予以公告。管理人應當向債務人移交財產和營業事務,並向人民法院提交執行職務的報告。

⑧ 公司破產產生債務重整法律效力

債務重組又稱債務重整,是指債權人在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情況下,債權人按照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議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讓步的事項。也就是說,只要修改了原定債務償還條件的,即債務重組時確定的債務償還條件不同於原協議的,均作為債務重組。
【法律依據】
《企業破產法》第七十條
債務人或者債權人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對債務人進行重整。債權人申請對債務人進行破產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宣告債務人破產前,債務人或者出資額占債務人注冊資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資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重整。

⑨ 人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所產生的法律效力都有哪些

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所產生的法律效力或後果在《企業破產法》第十五條至第二十一條有明文規定:
第十五條自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的裁定送達債務人之日起至破產程序終結之日,債務人的有關人員承擔下列義務:
(一)妥善保管其佔有和管理的財產、印章和賬簿、文書等資料;
(二)根據人民法院、管理人的要求進行工作,並如實回答詢問;
(三)列席債權人會議並如實回答債權人的詢問;
(四)未經人民法院許可,不得離開住所地;
(五)不得新任其他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前款所稱有關人員,是指企業的法定代表人;經人民法院決定,可以包括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和其他經營管理人員。
第十六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債務人對個別債權人的債務清償無效。
第十七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債務人的債務人或者財產持有人應當向管理人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
債務人的債務人或者財產持有人故意違反前款規定向債務人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使債權人受到損失的,不免除其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的義務。
第十八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管理人對破產申請受理前成立而債務人和對方當事人均未履行完畢的合同有權決定解除或者繼續履行,並通知對方當事人。管理人自破產申請受理之日起二個月內未通知對方當事人,或者自收到對方當事人催告之日起三十日內未答復的,視為解除合同。
管理人決定繼續履行合同的,對方當事人應當履行;但是,對方當事人有權要求管理人提供擔保。管理人不提供擔保的,視為解除合同。
第十九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有關債務人財產的保全措施應當解除,執行程序應當中止。
第二十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已經開始而尚未終結的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或者仲裁應當中止;在管理人接管債務人的財產後,該訴訟或者仲裁繼續進行。
第二十一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只能向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提起。

熱點內容
遼寧大學2016法律碩士 發布:2025-07-17 00:00:57 瀏覽:157
司法拘留環境 發布:2025-07-17 00:00:46 瀏覽:703
民法典個編 發布:2025-07-17 00:00:06 瀏覽:807
吉林省司法廳廳長 發布:2025-07-16 23:49:30 瀏覽:150
民事訴訟法考試論文 發布:2025-07-16 23:28:36 瀏覽:569
新的婚姻法離婚容易嗎 發布:2025-07-16 23:28:03 瀏覽:399
土地管理基礎與法規真題 發布:2025-07-16 23:19:25 瀏覽:948
社會與法欄目劇姐姐的秘密下 發布:2025-07-16 23:18:06 瀏覽:77
黨內法規規范性文件制定許可權 發布:2025-07-16 23:14:12 瀏覽:9
在職法律碩士學習 發布:2025-07-16 23:00:59 瀏覽: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