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我國法律規定的違約責任

我國法律規定的違約責任

發布時間: 2021-12-23 04:21:40

Ⅰ 為什麼我國合同法將違約責任規定為無過錯責任

無過錯責任原則:也叫無過失責任原則。它是指沒有過錯造成他人損害的,依法律規定應由與造成損害原因有關的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含義,主要不是根據行為人的過錯,而是基於損害的客觀存在,根據行為人的活動及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險性質與所造成損害後果的因果關系,而由法律規定的特別追究責任。學術上也把無過錯責任稱之為「客觀責任」或「無行為責任」。

合同法的立法原則,基本是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在一些特定情況下採用過錯責任原則。主要基於以下立法本意:

首先,從責任構成上,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即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原則上不考慮其是否有過錯。

其次是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有利於促使當事人認真履行合同義務,有利於促使守約方的利益實現。

再次,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並不是無閉封的無過錯責任,也就是說當事人對一切不履行合同的行為一般都要承擔相應責任,但有法定或約定的免責事由的,可免予承部分或全部責任。

Ⅱ 我國合同法規定的違約責任歸責原則是

我國合同法規定的違約責任歸責原則是:
過錯責任。

Ⅲ 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是( )。

我國來《合同法》在違約責任歸責源原則上採取了嚴格責任原則,清晰的表明了歸責原則的法定性本質。但是合同法分則的許多條文中直接規定了以過錯作為追究責任的依據,因此,我國違約責任到底采何種歸責原則,學者間存在爭論,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主張為嚴格責任原則(此為主流觀點);
第二種觀點主張為過錯責任原則;
第三種觀點主張以嚴格責任為主,以過錯責任為輔。

Ⅳ 我國《合同法》規定的承擔違約責任的形式有( )

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版當承擔繼續履權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據此,違約責任有三種基本形式,即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和賠償損失。當然,除此之外,違約責任還有其他形式,如違約金和定金責任。
1.繼續履行的概念。繼續履行也稱強制實際履行,是指違約方根據對方當事人的請求繼續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的違約責任形式。
故答案是ABCD

Ⅳ 我國合同法把違約責任定為無過錯責任是對還是錯

(滿意的話,列為最佳答案吧)

我認為是合理的

我沒有讀過什麼權威性的文章解釋這些,但是,看到題目,我有幾點想法。

我國民法中的責任分類有兩大類:一類是侵權責任,一類是違約責任。這是兩種不同類別的責任。侵權責任里有無過錯責任,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原則。這三類判定是否為侵權責任的原則中,其中以過錯責任原則最為普遍,即大部分的侵權責任成立的條件是侵權行為人有過錯,無過錯不承擔。

違約責任是指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的簡稱,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合同約定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111條、合同法第107條對違約責任均做了概括性規定。即違約責任是與合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合同的最重要原則是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即合同的內容(在不違反基本的法律和道德要求時)由當事人合意完成,只要合同當事人就合同條款和內容達成合意(意見一致),簽字或者蓋章等後,合同就成立了。成立後的合同對合同雙方都具有法律拘束力。違約責任,規定為無過錯責任原則,這一規定實際上是更好地保護合同的當事人,因為,如果違約責任要求過錯責任原則或者過錯推定原則,那麼,一旦有一方違約但是對方沒有過錯,那麼,承擔損失就是合同的對方。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合同是當事人主動性地去訂立的契約,既然依照意思自治原則達成合意了,那麼,只要一方違約了,就相當於你傷害了雙方達成合意的契約內容,無論你是否有錯,你都要為傷害的後果負責。即我們說的以無過錯責任為原則的違約責任。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違約都是要承擔責任的,根據我國《合同法》規定,有法定免責事由的,可以免除責任。詳見《合同法》(1999年10月1號生效)第53,117條等。

上面的,希望對你有點啟發。

嘿嘿,就是交流意見哈

祝好!

Ⅵ 我國合同法規定的的追究違約責任的原則為什麼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依照法律規定不以當事人的主觀過錯為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的歸責原則,即不論當事人在主觀上有沒有過錯,都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傳統觀點認為這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存在的依據,對某些特殊侵權行為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合同中或不可抗力中的無過錯責任。通常情況下,不可抗力是免除責任的事由,這種結論是由大陸法系的過錯責任決定的。在法律作出特別規定的場合,不可抗力是發生無過錯責任的條件。就一般情況而言,不可抗力致使合同不能履行的,合同當事人一般可以通過舉證不可抗力的發生而免除不履行的責任。
在違約中適用無過錯原則,並非新合同法的首創。早在《涉外經濟合同法》和《技術合同法》都已經確立了無過錯責任。前者第18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即違反合同的,另一方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或者採取其他合理的補救措施。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後,尚不能完全彌補另一方受到的損失的,另一方仍有權要求賠償損失。後者第17條有基本上相同的規定。看來,將違約責任定義為無過錯責任在我國的合同法歷史上是有先例的。

Ⅶ 合同違約責任有哪些相關法律規定

您好,《合同法》第七章 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八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九條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或者報酬的,對方可以要求其支付價款或者報酬。
第一百一十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
(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
第一百一十一條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一十二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一百一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百一十四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第一百一十五條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第一百一十六條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第一百一十七條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
本法所稱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第一百一十八條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第一百一十九條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第一百二十條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一百二十一條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第一百二十二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Ⅷ 我國合同法規定合同違約金超過多少的

我國法律規定合同內的違約金上限一般不會高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違約金可分為法定違約金與約定違約金。法定違約金是指由法律明文規定了適用情形、比例或者金額的違約金;約定違約金是指合同雙方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自行約定適用情形、比例或者金額的違約金。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Ⅸ 我國合同法的違約歸責原則是什麼

應該是嚴格責任,不是過錯推定。正如你所說的,我國合同法規定的違約責任是根本版不考慮過錯問權題,所以並不存在過錯推定的問題。有了違約行為就應承擔違約責任,除非存在免責事由,這顯然是嚴格責任。當然,嚴格責任是一般性原則,在合同法分則中諸如無償保管、無償委託仍然是以故意或重大過失等主觀過錯作為承擔責任的要件。
據我所知:如梁慧星(見《從過錯責任到嚴格責任》,載《民商法論叢》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頁)、韓世遠(見《合同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90頁)等國內主流合同法學者傾向於認為從法條解釋的角度來看,我國合同法的違約責任歸責原則應當是嚴格責任。至於學者有不同的看法這很正常,但這種爭論只是立法論上的爭論,即我國立法到底應將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確定為過錯責任還是嚴格責任,如崔建遠(《嚴格責任?過錯責任——中國合同法歸責原則的立法論》,載《民商法論叢》第1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頁以下),但這種爭論並不影響解釋論得出的結果。

Ⅹ 我國合同法確立的違約責任歸責原則是( )。

應該是嚴格責任來,不是過錯推自定。正如你所說的,我國合同法規定的違約責任是根本不考慮過錯問題,所以並不存在過錯推定的問題。有了違約行為就應承擔違約責任,除非存在免責事由,這顯然是嚴格責任。當然,嚴格責任是一般性原則,在合同法分則中諸如無償保管、無償委託仍然是以故意或重大過失等主觀過錯作為承擔責任的要件。
據我所知:如梁慧星(見《從過錯責任到嚴格責任》,載《民商法論叢》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頁)、韓世遠(見《合同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90頁)等國內主流合同法學者傾向於認為從法條解釋的角度來看,我國合同法的違約責任歸責原則應當是嚴格責任。至於學者有不同的看法這很正常,但這種爭論只是立法論上的爭論,即我國立法到底應將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確定為過錯責任還是嚴格責任,如崔建遠(《嚴格責任?過錯責任——中國合同法歸責原則的立法論》,載《民商法論叢》第1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頁以下),但這種爭論並不影響解釋論得出的結果。

熱點內容
美國衡平法院 發布:2025-07-17 00:13:55 瀏覽:286
央視社會與法頻道破案一線 發布:2025-07-17 00:13:54 瀏覽:98
勞動法對提成的規定 發布:2025-07-17 00:09:43 瀏覽:614
遼寧大學2016法律碩士 發布:2025-07-17 00:00:57 瀏覽:157
司法拘留環境 發布:2025-07-17 00:00:46 瀏覽:703
民法典個編 發布:2025-07-17 00:00:06 瀏覽:807
吉林省司法廳廳長 發布:2025-07-16 23:49:30 瀏覽:150
民事訴訟法考試論文 發布:2025-07-16 23:28:36 瀏覽:569
新的婚姻法離婚容易嗎 發布:2025-07-16 23:28:03 瀏覽:399
土地管理基礎與法規真題 發布:2025-07-16 23:19:25 瀏覽: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