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梯事故物業法律責任
『壹』 電梯墜落事故誰負責
您好!發生電梯墜落事故,如果是因電梯質量不合格造成的,由生產廠家負責;如果是因管理、維修、保養不到位,電梯帶病運行造成的,由物業管理公司負責;如果是因乘坐電梯的人違反電梯使用須知,超載或者誤操作造成的,由電梯的使用人負責;如果既存在電梯帶病運行現象,又有超載和誤操作的情況,則由物業管理公司和乘坐電梯的人共同負責。謝謝閱讀!
『貳』 物業小區內電梯出了安全事故誰的責任
物業小區內的電梯出了安全事故,第一責任人是物業公司,若是第三方(如:人為故意或電梯維保公司)造成的安全事故,再由物業公司按照法規去追究第三方的責任。
『叄』 沒有物業公司的住宅發生電梯安全事故應追究哪方責任
你好,如果小區內沒有物業公司住宅發生電梯安全事故的話,應該由公共維修基金來維修電梯,至於造成的損失應該由小區的開發商進行賠償。
『肆』 這樣的電梯傷人事故,物業是否該賠償
1.物業管理企業就此案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2.物業作為寫字樓的管理者,負有保障電梯等共用設備安全運行的法定義務,從案例看,物業的行為存在嚴重過錯,應承擔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具體表現在:①物業沒有在電梯轎廂內和電梯前廳張貼電梯安全使用說明和乘客乘梯的注意事項,沒有履行必要的告知義務,存在明顯的過錯。②物業未能及時檢查、排除電梯故障,導致電梯樓層顯示裝置不能正常顯示,乘客無法判明電梯所在位置。因此,物業也存在明顯過錯,應承擔損害賠償的主要責任。3.李弟本身也有一定的過錯,作為有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他應當預見到電梯壞了,繼續乘電梯有危險,但卻疏忽大意,產生嚴重後果,應承擔次要責任。
『伍』 電梯出現事故,是該物業承擔責任還是電梯公司承擔責任呢
電梯事故的賠付,住宅或商務樓的物業管理單位多被列為第一順位索賠對象。所有的電梯事故,如果能查明電梯事故發生的原因,一般會依據調查結果追究相關單位或個人的責任。如果無法查明事故原因的,一般由電梯使用單位,物業管理公司來承擔事故的主要責任。
電梯的管理單位是質監局、安監局,電梯墜落(滑梯)是否屬於因維保不到位造成的安全事故,還是屬於正常機械故障范圍,須有質監局或安監局給予正式結果認定。
如果維保單位沒有按照維保合同約定,進行電梯日常維保服務,由此引發的質量事故,嚴格意義上應當由維保單位承擔責任。
這需要物業服務公司配合,並承擔舉證責任。
『陸』 物業對電梯安全的責任
根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物業公司在電梯管理中,具有以下職責。:
受託人必須完善安全管理機構及制度
具體職責:設置安全管理機構或配備專兼職管理人員;按規定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崗位安全責任制度;制定事故應急專項預案並有演練記錄(依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第36條、34條、69條3款)。
不履行義務所要承擔的後果:依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第87條,「未設置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的特種設備安全管理人員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責令停止使用有關特種設備或者停產停業整頓,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未制定特種設備事故應急專項預案的」,依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第83條,「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責令停止使用有關特種設備,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在依法履行職責過程中,發現違反本法規定和安全技術規范要求的行為或者特種設備存在事故隱患時,應當以書面形式發出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指令,責令有關單位及時採取措施予以改正或者消除事故隱患,緊急情況下要求有關單位採取緊急處置措施的,應當隨後補發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指令。受委託人要建立設備檔案
具體職責:包括建立齊全的設備出廠、安裝等技術資料;有效期內的設備定期檢查報告、檢驗證書;設備日常維護保養和定期自行檢查記錄;有效的維保合同、維保資質及人員資質材料;經安全管理人員簽字確認的維保記錄(依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第35條、40條3款、15條、39條1款)。
不履行義務所要承擔的後果:依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第83條,「未建立特種設備安全技術檔案或者安全技術檔案不符合規定要求,或者未依法設置使用登記標志、定期檢驗標志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責令停止使用有關特種設備,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依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第84條,「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未經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特種設備,或者國家明令淘汰、已經報廢的特種設備的」,「責令停止使用有關特種設備,處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款」。受託人要建立管理人員檔案
具體職責:抽查安全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證件是否在有效期內,是否有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培訓記錄(依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第14條、13條2款)。
不履行義務所要承擔的後果:依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第86條,「未對特種設備安全管理人員、檢測人員和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未對特種設備安全管理人員、檢測人員和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責令停止使用有關特種設備或者停產停業整頓,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受託人要定期檢查
具體職責:定期檢查電梯的安全裝置,包括報警裝置是否靈敏可靠、呼層、樓層顯示信號系統功能是否正確有效、門防夾保護裝置是否有效、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入口處急停開關是否有效;現場監督合同維保單位的維保人員持證上崗和維保質量;發現問題應及時處理;受託人必須提前一個月申請定期檢驗。(依據《特種設備安全法》40條,41條,42條)。
不履行義務所要承擔的後果:依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第83條,「未對其使用的特種設備進行經常性維護保養和定期自行檢查,或者未對其使用的特種設備的安全附件、安全保護裝置進行定期校驗、檢修,並作出記錄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責令停止使用有關特種設備,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柒』 電梯事故各方應承擔的責任
小事故誰都沒事,大事故誰也跑不了,廠家,維保單位,只要是接觸到這電梯的,基本上全倒霉
『捌』 如果電梯故障造成人員傷亡,電梯安全管理員要承擔哪些責任,
1、出現電梯安全事故,對外公司承擔責任,對內公司可以依據規章制度對電梯管理員處分。
2、若事故出現人員死亡,由公司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電梯管理員追究法律責任。
3、如果不是產品質量問題,而是責任問題,可能涉嫌重大安全責任事故罪,有牢獄之災的可能。
電梯安全管理人員崗位職責
1、按照國家制定的電梯安全運行規范進行管理。定期參加和接受相關主管單位的業務培訓,對相關部門及人員進行技術指導,正確判斷和及時處理各項工作。分管單位電梯安全運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電梯管理各項規章制度。
2、做好電梯服務工作,定期巡視電梯運行情況;確保客戶及工作人員乘電梯的方便和安全;配合做好每年一次的電梯年檢工作和各項檢查考核工作。
3、督促駕駛員要按照安全操作規程操作電梯,遇到電梯故障,應立即採取措施,設法讓乘客就近安全離開電梯;認真做好電梯運行安檢工作;定期開展安全教育。
4、協助特約維保單位檢修人員做好電梯安全維護工作,及時通報電梯運行情況,確保安全運行。
5、負責記錄電梯維修單位每次維保工作質量情況。
6、在電梯定期檢驗有效期滿前1個月向檢驗機構做好申請定期檢驗工作。
7、完成上級交給的突發性、臨時性工作。
(8)扶梯事故物業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質檢總局特種設備局有關負責人:電梯安全涉及房屋開發建設、設備製造安裝、使用管理、日常維護保養等多個環節,涉及樓宇建設單位、電梯生產單位、電梯產權單位、使用管理單位、維保單位等多個主體。
目前存在著各方責任不明晰、安全主體責任未能有效落實的問題。對此,《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相關主體的質量安全責任,以推動主體責任的落實。
在房屋建設環節,有些房屋開發建設單位為壓縮建設成本,存在減少電梯數量、縮減電梯載客人數、降低電梯選型配置水平、忽視電梯質量等現象。
對此,《意見》特別強調了房屋建設單位應當對電梯井道、底坑、機房等依附設施的設置和土建質量負責,並按照建築設計規范等要求,保障電梯選型和配置符合相關規定,滿足乘客乘用的需要。
在製造安裝環節,針對部分電梯生產企業降低產品質量搶占市場的行為,《意見》規定,電梯生產企業不但要對電梯製造、安裝質量負責,還要做好在用電梯的跟蹤監測,為使用管理單位提供技術服務等。
在使用環節,根據法律,電梯所有權人應當對電梯的使用與管理負責。但住宅電梯一般是多業主共有,業主再委託物業公司對電梯實施管理,這樣物業公司即承擔電梯的使用與管理責任。
實際工作中,因業委會難以對物業實施有效監督,一些物業公司對電梯投入資金不足、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造成電梯加速老化、帶病運行等現象。特別是有的物業公司「以包代管」,錯誤認為將維保業務承包給維保單位,自己就不需要履行管理責任。
對此,《意見》強調了電梯所有權人或其委託管理人應保障電梯使用安全,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配備相關管理人員,對電梯做好日常檢查,對維保工作進行監督,做好值班,乘客困梯要及時安撫,及時通知維保單位實施救援等。
在維保環節,針對目前電梯維保企業規模水平參差不齊,存在部分維保企業低價競爭、偷工減料、流於形式等問題,《意見》強調了維保單位要保證其維保電梯的安全性能,一方面要做好日常維護保養,另外還要做好應急救援工作,在得到電梯困人等信息後,快速到達現場實施救援。
『玖』 小區電梯出了事故物業負什麼責任
物業小區
內的電梯出了安全事故,第一責任人是物業公司,若是第三方(如:人為故意或電梯維保公司)造成的安全事故,再由物業公司按照法規去追究第三方的責任。
『拾』 電梯出了事故,誰的責任最大
住宅小區電梯安全管理問題,法律也作了專門規定:如果業主委託物業服務單位管理小區的電梯,物業服務單位應當依法履行安全管理義務。一旦發生事故,物業服務單位如果沒有盡到安全管理義務,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