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罵人要負法律責任嗎
『壹』 微信上罵人犯法么
在微信群辱罵他人,情節嚴重的,屬於違法行為,甚至涉嫌侮辱罪。辱罵他人,通常表現為在公開場合或者在網路上以惡毒性語言攻擊他人造成嚴重影響的。
根據法律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侮辱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應承擔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另外,對公然侮辱他人,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15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等治安處罰。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繼續履行;
(八)賠償損失;
(九)支付違約金;
(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一)賠禮道歉。
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貳』 在微信上罵人 屬於違法犯罪嗎
1、要看你怎麼罵的(單對單罵的還是在群里或者朋友圈罵的),以及罵的內容是什麼
2、如果是單對單罵人,對方完全可以拉黑你,只要罵人者不換號換著法子騷擾對方擾亂對方正常生活的,不屬於違法犯罪的行為。但如果罵人者換著號去騷擾對方,擾亂對方生活安寧的,因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將可能受到15日以下拘留,2000元以下罰款。
3、如果是在群里或者朋友圈罵人,且該群與被罵人者有著密切的關系(區域群、生活群等方面有重合),那要看罵的內容。
如果是確有其事的批評,沒有造謠,沒有侮辱性言辭的,那不屬於違法犯罪。
如果是捏造事實,造謠誹謗的,情節不嚴重的話,屬於侵權行為,侵犯他人名譽權;如果瀏覽者達到5000人,或者轉發者達到500人的,那可能構成誹謗罪。
如果是事實,但罵的內容具有侮辱性質,如果是普通的侮辱言辭,沒有造成嚴重後果,那是侵權行為,同時涉嫌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可能被拘留、罰款;如果造成嚴重後果(比如受害人自殺、精神失常等),那可能構成侮辱罪。
『叄』 法律常識:在微信上罵人,屬於違法犯罪嗎
首先,區分好違法和犯罪的定義。違反法律是違法,違反刑法是犯罪。那罵專人是法律禁止的,肯定是違法,屬是否構成犯罪,看有沒有辱罵等刑法禁止的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如果情節嚴重的,可能構成刑法的侮辱誹謗罪,根據《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微信,只是一個途徑。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超過十億人使用的手機應用 支持發送語音簡訊、視頻、圖片和文字 可以群聊,而正因為如此,微信罵人很容易會變成大型群體攻擊,或者是傳謠。所以微信罵人很容易從違法行為變成犯罪行為。
『肆』 在微信上辱罵他人應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在微信上辱罵他人應當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我認為打人犯法,如果罵人的話是侵犯人權,這樣的話從法律的角度上都可以處理你,可以拘留你。
我認真的回答,請您給予採納,謝謝。
『伍』 微信里罵人可以立案嗎
『陸』 對方在微信群里罵人讓他負法律責任,准備哪些
網路上的侮辱與現實中的侮辱要承擔相同的法律責任。即如果侮辱情節較輕,被害人可以要求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並賠償損失。如果侮辱情節嚴重,涉嫌構成侮辱罪的,可申請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6)微信罵人要負法律責任嗎擴展閱讀:
在公共場所辱罵他人,可能要承擔法律責任。在網路發達的今天,通過微信群隨意辱罵他人,能否不要承擔法律責任嗎?日前,廣西大新縣人民法院對一起名譽權糾紛進行判決,答案是肯定的,即判決被告在其朋友圈登載致歉聲明,對原告賠禮道歉,並賠償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800元。
微信作為一種信息交流平台,具有公開性和傳播性。便捷快速,散播廣泛。被告在微信群中發布誹謗、侮辱、貶低原告的信息,並配發原告的個人照片,造成相關信息的公開傳播,引發他人對原告聲譽的猜測,致使原告的名譽權受到損害,侵害了嚴格的名譽權,依法應承擔侵權責任。
『柒』 在微信上罵人 屬於違法犯罪嗎
在微信上罵人,看你罵的程度,罵人本身就是不道德,如果你罵人,給人造成了一些後患,肯定你就得受法律責任
『捌』 微信私聊罵人有什麼法律責任
微信私聊罵人,需要負法律責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法律聊天記錄(電子數據的內容)經公證機關公證的,人民法院應當確認其真實性,可作為【法律依據】。【法律依據】:《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40、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以書面、口頭等形式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法人名譽權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