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刑事法律責任事例

刑事法律責任事例

發布時間: 2022-01-01 08:40:30

① 急求一個能夠講解 法律責任的構成 的刑事案例

對於刑事犯罪而言,按照國內的通說,一般有四大構成要件,包括:主體、主觀方面、客體、客觀方面。當然,也有三要件說很有影響力。刑事案例的話還是按照普通的四要件說吧。

案例:張縣某私營麵粉廠經營者張三從一個體業主處購買了一台變壓器,並於4月9日下午,與其之子張小四共同將該變壓器安裝在麵粉廠院內廁所後牆隱蔽處,並繞過電力局安裝的電能計量裝置,擅自從外引線接入該變壓器上進行用電,當年9月9日上午,張縣電力局抄表人員發現其竊電行為後逐向公安機關報案,經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張三和其子張小四涉嫌盜竊,經鑒定竊電價值12.4萬余元,被依法逮捕。當年11月,張縣人民檢察院就張三和其子張小四涉嫌盜竊罪向張縣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張縣電力局向法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分析:這是一起典型的盜竊電能的刑事案件,電能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屬於法律意義上的財產,受國家法律的保護。所謂盜竊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或者多次盜竊公私財物的行為,而本案被告人張三和其子張小四的竊電行為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

1、盜竊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 分等權能)。侵犯的對象,是國家、集體或個人的財物,一般是指動產,電力、煤氣也可成為本罪的對象,因此,張三和其子張小四的行為已侵害了國家財產。

2、盜竊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具有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或者多次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所謂秘密竊取,是指行為人採取自認為不為財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經手者發覺的方法,暗中將財物取走的行為。張三和張小四將變壓器隱秘在不被人發現的地方進行竊電,符合客觀要件。

3、盜竊罪主體要件是一般主體,即: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16 周歲)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能構成。張三和張小四是完全民事行為人,符合主體要件。

4、盜竊罪主觀要件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張三和張小四楊竊電的目的在於不交電費,以謀取更大的利益。因此,楊和其子楊有竊電的共同故意,並實施了竊電的具體行為,且盜竊價值數據較大。

綜上,張三和張小四的行為已具備共同盜竊罪的所有構成要件,應當當受到刑法的制裁。

② 《勞動法》中的法律責任案例

朱某的行為已經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應當承擔全部責任.

侵犯商業秘密罪,是指違反國家商業秘密保護法規,侵犯他人商業秘密,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行為。本罪是1997年修訂刑法新增加的罪名,其主旨在於更有力地保護商業秘密權利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經濟中公平競爭的經濟秩序,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

本罪是以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為前提的,它與侵犯商業秘密的民事侵權行為有某些共同特徵。因此,在實踐中要分清犯罪與侵權行為的界限,必須掌握刑法第219條規定的本罪的構成特徵:

第一,本罪的主體,可以是任何年滿十六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其自然人包括商業秘密所有者單位的外部人員和內部一般職工以及因工作關系掌握商業秘密的專業人員。

第二,刑法規定,本罪行為在客觀方面有三種表現形式:其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其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這一行為是前一行為的延續。其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以上三種行為所涉及的商業秘密,都是指行為人以正當或者不正當的手段直接從權利人處獲得的,屬於對他人商業秘密的直接侵犯,也是最主要的侵犯商業秘密的犯罪形式。此外,刑法還規定:「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商業秘密的,以侵犯商業秘密論。」這是指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系他人以前述方式獲取的商業秘密,而獲取、使用或者披露,屬於間接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

所謂「應知」,是指司法機關根據行為人的主觀與客觀情況判斷,其是應當和能夠知道所涉及的商業秘密的上述情況的。不能借口不知實情而作為辯解其上述行為無罪的理由。

根據刑法規定,無論是行為人直接實施或者是教唆、指使、幫助他人實施前述任何一種行為,並且給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都構成本罪。沒有造成重大損失的,只能按一般侵權行為處理。但是,在法律上沒有規定也不可能規定某種單一的數額作為判斷損失程度的標准。

這是司法實踐面臨的較困難和復雜的問題。一般認為,重大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有形損失和無形損失,其損失程度要考慮多種因素,綜合作出判斷,如開發、研製該項商業秘密的成本;使用該商業秘密現實和預期佔有市場的大小,以及因侵權而帶來的損失;侵權人的生產能力,以及使用該商業秘密所獲得的利益;權利人使用其商業秘密預期可能獲得的利益,以及因被侵權而損失的經濟利益,以及其他因素,等等。

第三,本罪在主觀方面,多數是故意犯罪,但是,對於間接侵犯商業秘密而言,出於過失也可構成本罪。

③ 民事違法刑事違法行政違法的區別請舉幾個例子。

1、違背法律不同。

民事違法違背的法律為民法規定;刑事違法違背的法律為刑法;行政違法違背的是行政法規。

2、違法性質不同。

民事違法的行為是一般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是嚴重違法且是一切違法行為中最為嚴重的一種;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屬於一般違法行為。

3、包含范圍不同。

民事違法包含違反合同行為和侵權行為;刑事違法在我國包含八類如反革命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等;行政違法包含實質性行政違法和形式性行政違法、內部行政違法與外部行政違法以及作為行政違法與不作為行政違法。

舉例如刑事違法,2018年4月15日,犯罪嫌疑人張某強因經濟拮據,心生綁架勒索惡念。隨即在互聯網上勾連了姚某慶、李某等4名外省人員,組成綁架犯罪團伙。5月4日,嫌疑人張某強等對臨汾鄉寧縣人孫某珍實施了綁架。

舉例如民事違法,甲與乙簽訂購買二手房合同且支付給乙方定金以後,乙方因事後覺得出售的房價低了,不願意履行合同。甲方將乙方訴訟至當地法院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並繼續履行合同。

(3)刑事法律責任事例擴展閱讀:

行政違法構成要件:

1、行政違法的主體必須是行政主體,任何組織和個人只有當他們以行政法主體身份或以行政法主體名義出現時,他們的違法才能構成行政違法。

2、主觀要件包含行政違法主體主觀上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如果行為在客觀上違反了行政法律規范,但不是出於故意和過失,而是不可抗拒或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不能認為是行政違法而追究行政責任。

3、構成行政違法的客觀事實情況,包括行為及其後果等。

行政違法的特徵:

1、行政違法的主體必須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不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不可能構成行政違法;

2、行政違法違反的是行政法律規范,侵害的是受法律保護的行政關系;

3、行政違法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但尚未構成犯罪;

4、行政違法依法應當承擔行政責任。

④ 經典刑法案例分析

1、構成犯罪,故意殺人罪。
2、罪過形式是間接故意。因王明知有專人偷瓜,卻仍在瓜中注射農葯屬,是明顯的放任結果的發生,屬間接故意。王雖然明確告知瓜內有毒,但這不足以為其開脫,因為如題所述「王某便在全村喊話:「西瓜打了農葯,偷吃西瓜出了人命我不負責」,但此後西瓜仍然被盜。」,所以有足夠證據證明王既不是不知亦不是過於自信,而是放任。
3、bc
4、無罪
5、acd

⑤ 刑事案件案例

公公77歲,兒媳婦歲,兩人因家庭瑣事發生爭執,兒媳婦在廚房掃地,公公用激將法把兒媳婦引到他的房間,兒媳婦進去後,婆婆一手抓住兒媳婦的左肩,一手把事先准備好的菜刀遞給公公,隨後公公對兒媳婦進行砍殺,婆婆也用拐杖打兒媳婦,直到兒子從外邊進屋後把在公公手裡的刀搶過後,才停止砍殺.經過檢查兒媳婦是頭部3刀,左臉3刀,最長15公分,最短6公分.後得知公公去公安局自首

問:公公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婆婆是不是幫凶?應不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公公婆婆侵犯了兒媳哪些權利?

兒媳婦應不應該得到精神賠償金?公公對兒媳婦能不能進行醫療賠償呢?

問題補充:如果是輕傷呢?判幾年?77歲了,有沒有影響?

答:1、公公的行為已經構成犯罪,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從案例中他具體的行為來看(包括使用的工具、傷害的部位、傷害的持續時間),可構成故意殺人罪。

婆婆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同犯罪,與公公一樣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 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公婆侵犯的是兒媳的生命權和健康權。

3、公婆的犯罪行為將由檢察院提起公訴追究刑事責任。兒媳如果要求公婆對她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有權以被害人身份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兒媳無法得到精神損害的賠償,可以得到醫療賠償。

雖然法院在審理刑事案件中的附帶民事訴訟時主要依據的是我國的民法,但我國的刑事訴訟法第77條明確規定「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注意,是物質損失。

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的《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和2002年的《關於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中都進一步強調了:「對於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精神損失而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對於刑事案件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後,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都不予受理」。

對補充的回答:

犯罪行為帶來的後果不嚴重(輕傷)、被告人年事已高都屬於在量刑時可以被法院考慮的酌定情節,只會影響量刑結果,不會影響對犯罪行為的定性。簡單地說一個故意殺人的行為就算沒有給被害人造成任何傷害,故意殺人罪也不可能變成故意傷害罪。

⑥ 刑法案例

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時至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分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團兩種。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在此之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加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共同犯罪人除主犯、從犯、脅從犯之外,還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教唆犯。對於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2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犯罪客觀方面
[編輯本段]

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是指向同一的目標彼此聯系,互相配合,結成一個有機的犯罪行為整體。

一是各共同犯罪人所實施的行為都必須是犯罪行為;

二是各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由一個共同的犯罪目標將他們的單個行為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犯罪活動整體;

三是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與發生的犯罪結果有因果關系。

犯罪主觀方面
[編輯本段]

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首先,有共同犯罪的認識因素:(1)各個共同犯罪人不僅認識到自己在實施某種犯罪,而且還認識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與自己一道在共同實施該種犯罪;(2)各個共同犯罪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他人的共同犯罪行為結合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認識到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與共同犯罪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有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1)各共同犯罪人是經過自己的自由選擇,決意與他人共同協力實施犯罪;(2)各共同犯罪人對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都抱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態度。

主要形態有:犯罪集團與主犯(第26條)、從犯(第27條)、脅從犯(第28條)、教唆犯(第29條)
1.共同犯罪(第25條)的例外:2000年11月10日最高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第2款規定:交通肇事後,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眾所周知,交通肇事罪是最典型的過失犯罪,但在這種情形也存在共同犯罪。

主體條件
[編輯本段]

共同犯罪成立的主體條件是兩人以上。這里要注意准確對「人」的理解,這里的「人」是指符合刑法規定的作為犯罪主體條件的人,不僅包括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單位等法律擬制的人。具體而言,即包括兩個以上的自然人所構成的共同犯罪,也包括兩個以上的單位所構成的共同犯罪,還包括單位與有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所構成的共同犯罪(後兩種情況可稱之為單位共同犯罪,對其處理既要根據總則關於共同犯罪的規定也要考慮關於單位犯罪的規定)。

主觀條件

各共同犯罪人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要求各共同犯罪人通過意思聯絡,認識到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決意參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狀態。注意該共同犯意只要求在刑法規定的范圍內相同,並不要求犯罪故意的具體形式和內容必須完全相同,如一方是直接故意,另一方是間接故意,只要雙方有共同的犯罪行為也可成立共犯。二人以上通過共同的犯罪故意,使各人的行為形成一個共同的有機整體,而因共犯比單獨犯罪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

對於共犯成立的主觀條件,這里尚需要明確一個問題,即犯意聯絡(或意思溝通)是否要求在所有共犯人之間都必須存在。犯意聯絡是共同犯罪人雙方在犯罪意思上相互溝通,它可能存在於組織犯與實行犯之間、教唆犯與實行犯之間或者幫助犯與實行犯之間,而並不要求所有共同犯罪人之間都必須存在犯意聯絡,如組織犯、教唆犯、幫助犯相互間即使沒有意思聯絡,也不影響共犯的成立,這一點在處理復雜的共同犯罪中尤其要注意,如某些犯罪團伙中僅存在單線聯系問題,每個實行犯直接同組織犯保持犯意聯系,而彼此之間互不相識。

共同犯罪的分類
[編輯本段]

1.任意共犯與必要共犯

前者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本可以由一人實施的犯罪行為;後者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只能以二人以上的共同行為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即該種犯罪的主體必須是兩人以上,主要是包括聚眾性犯罪(如《刑法》第290條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刑法》第317條聚眾劫獄罪等)、集團性犯罪(如《刑法》第294條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刑法》第317條組織越獄罪)。

2.事先(事前)共犯與事中共犯

前者是指事前有同謀的共犯,即共犯人的共同犯罪故意,在著手實行犯罪前形成。後者即指事前無同謀的共犯,共同犯罪人的共犯故意,是在實行著手之際或犯罪過程中形成的。

3.簡單共犯與復雜共犯

簡單共犯亦稱共同正犯、共同實行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直接實行某一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的行為,共犯人都是實行犯,不存在組織犯、幫助犯、教唆犯問題。而復雜共犯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間存在著犯罪分工的共同犯罪,不僅存在直接著手實施共犯行為的實行犯,還有組織犯或教唆犯或幫助犯的分工。

4.一般共犯與特殊共犯

一般共犯是指沒有特殊組織形式的共同犯罪,共犯人是為實施某種犯罪而臨時結合,一旦犯罪完成,這種結合便不復存在。特殊共犯亦稱有組織的共同犯罪、集團性共犯,通稱犯罪集團,是《刑法》第26條第2款規定的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共犯的分類形式是根據不同標准進行分類的,某一共同犯罪,完全可能屬於多種形式的共犯形式。例如,甲乙密謀深夜盜竊,一人入室行竊,一人在門口望風。就共犯形式而言,甲乙共同盜竊,屬於任意共犯、事前共犯、復雜共犯、一般共犯。

不構成共同犯罪的幾種情形

(1)共同過失犯罪行為不成立共同犯罪

即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的,不屬於共犯,只需根據個人的過失犯罪情況分別負相應的刑事責任即可。
(2)一方故意與一方過失的犯罪行為不成立共同犯罪

二人以上實施共同的危害行為,但罪過形式不同,即一人為故意犯罪,一人為過失犯罪,雖然兩人的行為共同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但不屬於共同犯罪。具體包括這樣的兩個方面:一是過失地引起或幫助他人實施故意犯罪,二是故意地教唆或幫助他人實施過失犯罪。此種情況下,也是根據各人的罪過形式和行為形態,分別負相應的刑事責任。例如,醫生甲故意將葯量加大十倍,護士乙在給病人服葯時注意力不集中,沒有發現這一常識性的錯誤,致使病人用葯後很快死亡。此案例中,醫生是故意殺人罪,護士是醫療事故罪,不能成立共犯。

(3)實施犯罪的故意內容不同不成立共同犯罪

該不同的罪過內容能夠決定行為性質不同,如甲乙共同用木棍打擊丙,甲出於殺人的故意,而乙僅出於傷害的故意,結果由於甲打擊丙的要害部位而導致丙死亡,此時二人所有共同的行為,但由於沒有共同犯罪故意而不構成共犯關系,甲構成故意殺人罪,乙構成故意傷害罪。(見注①) 如果該罪過內容的不同並不足以影響行為定性,則可以構成共同犯罪,如一方出於直接殺人故意,另一方面為間接故意,二人共同實施殺人行為的,可以成立故意殺人罪的共犯。

(4)同時犯不成立共同犯罪

所謂同時犯,即指沒有共同實行犯罪的意思聯絡,而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場所實施行同一性質的犯罪行為,對此應作為單獨犯罪分別論處。如甲乙不約而同地意圖殺害丙而向丙射擊,甲沒有命中,乙命中丙的要害部位致丙死亡,則甲應負故意殺人罪(未遂)的刑事責任,而乙則故意殺人罪(既遂)的刑事責任。

(5)實行過限行為不屬於共同犯罪

所謂實行過限,即超出共同故意范圍之外的犯罪行為,這部分過限不屬於共犯范疇。共犯人超過共同犯罪故意又犯其他罪的,對其他罪只能由實行該種犯罪行為的人獨自負責,其他共犯人對此不負刑事責任,范疇這就是實行過限理論。如甲、乙密謀共同盜竊,甲在門口望風和接應,乙進入房間竊取財物時,又看到一熟睡的婦女,乘機強行發生性關系。則該強奸行為即屬於實行過限行為,不要作為共犯處理,應由實行行為人乙單獨負刑事責任,即甲以盜竊罪論處,而乙則以盜竊罪和強奸罪並罰。同此類似而比較常見的還有共同盜竊行為過程中,經常出現一人因抗拒抓捕等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從而轉化為搶劫罪,但其他共犯人仍以盜竊罪論處的情形。

(6)事前無通謀的事後幫助行為不成立共犯

事前無通謀的事後幫助行為主要是指事後窩藏、包庇、窩贓、銷贓等行為,對此,不構成共同犯罪。因為在事先無通謀、在犯罪實行過程中也無通謀,故缺乏共犯的主觀條件,對這種事後幫助行為應單獨定罪。

⑦ 怎麼進行刑事法律的案例分析

刑法案例分析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是行為人 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二是如果構成犯罪,構成什麼罪;三是闡述定罪量刑的原則(如果是 司法考試,只需闡述定罪量刑的原則,不用指出具體適用的刑罰) .

具體又可分為以下幾個 步驟:
(一)定性 首先需要確認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肯定不外乎兩種結果,構成犯罪和不構成犯罪. 如果不構成犯罪,必須說明不構成犯罪的理由和法律依據.

(二)定罪 如果認定行為人的行為構成犯罪, 需要進一步確認構成什麼罪, 並說明構成該罪的理由和法 律依據.在案例分析中認定犯罪的程序一般是: 1,根據所給案例,確定行為人的行為構成什麼罪. 2,闡述該罪的概念和特徵. 3,說明認定構成該罪的理由.主要是根據案例所給的事實,依據犯罪構成的理論和刑法分 則中該罪的構成條件,證明行為人的行為在犯罪客體,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觀 方面均符合刑法分則關於該罪的犯罪構成,因此構成該罪. 4,注意罪名的轉化.某些犯罪行為,從表面上看,完全符合刑法規定的某些罪名,但刑法分則對這類犯罪在發展到某種程度時又規定應當依照刑法分則的其他條文定罪處罰. 這類罪 名轉化的案例.

(三)定罪和量刑原則的運用 司法實踐中, 完全根據刑法分則定罪和量刑的情況極少, 通常還要根據犯罪事實綜合運用刑 法總則與分則中規定的原則.作為考試案例也同樣如此,在案例所給的各種事實中,肯定還 有一些需要運用刑法總則的有關規定.

⑧ 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

你這個完全沒有說問題是什麼呀……
不過粗看了案例,有幾處與《刑事訴訟法》不符或者說有疑點:
1、第一百七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於下列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2、第一百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
十四歲以上不滿十六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十六歲以上不滿十八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
對於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應當當庭宣布不公開審理的理由。

3、第一百六十八條 人民法院審理公訴案件,應當在受理後一個月以內宣判,至遲不得超過一個半月。有本法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情形之一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再延長一個月。

4、第一百八十條 被告人、自訴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有權用書狀或者口頭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被告人的辯護人和近親屬,經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訴。
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中的附帶民事訴訟部分,提出上訴。
對被告人的上訴權,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剝奪。

以上四處有些問題,首先簡易案件由審判員獨任審判。其次,像這個案子必須公開審理並宣判。再次,審理期限沒有特殊原因的至多1個半月,案例中所屬1個月後是多長時間有待考慮。最後,被告人的上訴權不能被剝奪!

⑨ 刑法法律案例問題

本人觀點,此行為更符合敲詐勒索的主、客構成要件。

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要公私財物的行為。

乙發現甲不但騙取自己的財產,且多次騙取他人財物的行為後,強行要求甲寫下欠條及扣下乙的存摺,屬以佔有為目的,當然此處只有一點可推翻本罪,那就是1.5萬元的欠條剛好是乙被甲侵佔的財產數額。如果排除上述推定,那麼甲的行為構成詐騙罪。乙的行為構成敲詐勒索罪。

(一)客體要件:本罪侵犯的各體是復雜客體,不僅侵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還危及他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他權益。這是本罪與盜竊罪、詐騙罪不同的顯著特點之一。本罪侵犯的對象為公私財物。

(二)客觀要件: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採用威脅、要挾、恫嚇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財物的行為。

(三)主體要件: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

(四)主觀要件: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必須具有非法強索他人財物的目的。如果行為人不具有這種目的,或者索取財物的目的並不違法,如債權人為討還久欠不還的債務而使用帶有一定威脅成份的語言,催促債務人加快償還等,則不構成敲詐勒索罪。

但乙的行為不構成搶劫罪,也不構成數罪並罰(即敲詐勒索罪與搶劫罪)

敲詐勒索與搶劫罪的區別:
「威脅」既是搶劫罪的手段之一,又是敲詐勒索罪的基本行為方式。但是,其威脅的特定內涵不同:
(1)從威脅的方式看,搶劫罪的威脅,是當著被害人的面直接發出的;而敲詐勒索罪的威脅可以當面發出,也可以通過書信、電話或第三者轉達。
(2)從實現威脅的時間看,搶劫罪的威脅表現為揚言如不交出財物,就要當場實現所威脅的內容;而敲詐勒索罪的威脅則一般表現為,如不答應要求將在以後某個時間實現威脅的內容。
(3)從威脅的內容看,搶劫罪的威脅,都是以殺害、傷害等侵害人身相威脅;而敲詐勒索罪的威脅內容則比較廣泛,包括對人身的加害行為或者毀壞財物、名譽等。
(4)從非法取得財物的時間看,搶劫罪是實施威脅當場取得財物;而敲詐勒索則可以在當場,也可以在事後取得。可見,這兩種犯罪中的威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如果案件事實同上述搶劫威脅的各特點相符合,應以搶劫罪論處。如果其中有一條不符合,則應以敲詐勒索罪論處。

上述內容雖與搶劫罪的客觀行為相似,但其主觀方面存在很大區別:
1 乙出於對甲詐騙行為的掌握,並知悉甲恐懼法律對其詐騙行為的懲罰,故抓住其害怕的心理因素進行敲詐以達到自己非法獲利的目的,但並無傷害對方的主觀意圖,其行為及方式符合敲詐勒索的構成因素。

2 又因乙擔心甲不履行對自己的「債務」才扣押其存摺做為補償,與搶劫的客體不一致,搶劫的客體雖也稱為公私財物,但基本以金錢、可直接變價的有價物為客體,但乙的行為屬非一次的,即要求對方何時給付其餘「欠款」並持一「無實際作用」的存摺作為威脅,可見其目的並不是想一次性得到欠款,而是以債務名義保證其債權的順利實現,在乙得到欠款後不會報案的情形下,甲可不受法律的懲罰,乙的行為符合法律規定的「威脅」要件。乙抓住甲的心理恐懼感才形成本案的敲詐行為。

熱點內容
浴區搓背工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10 02:58:25 瀏覽:286
韓國新刑法 發布:2025-07-10 02:31:45 瀏覽:82
如何理解民事判決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10 02:21:33 瀏覽:660
法律效力和指導效力 發布:2025-07-10 02:13:15 瀏覽:445
青少年活動中心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10 02:12:23 瀏覽:206
蘇州市勞動法關於病假工資 發布:2025-07-10 01:48:50 瀏覽:846
司法行政機關信訪工作辦法 發布:2025-07-10 01:47:50 瀏覽:478
民事行為能力年齡劃分經濟法 發布:2025-07-10 01:44:05 瀏覽:591
廊坊刑事律師 發布:2025-07-10 01:39:04 瀏覽:207
船員規章制度執行力的總結 發布:2025-07-10 01:37:27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