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暴力需要追究法律責任嗎
❶ 網路暴力事出有因算違法嗎
不管是什麼原因,你始終傷害了別人,這樣當然是違法的。因為一切都會有國家法律來規定,你是規定不了的。每個人都改變不了這個社會的規則。
❷ 網路暴力是否違法 我國有關網路暴力的法律規
法學上目前還沒有「網路暴力」的說法,沒法給予嚴格的法律定義。
網路暴力通常都被認定為民事侵權的范圍,但如果有人捏造事實在網路上公開、長期地對他人進行惡意的侮辱、誹謗,當事人可以誹謗罪提起刑事自訴,加強多邊合作機制與協調處理機制。
網路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同時也是一個和真實世界並行、交融的現實世界;互聯網的開放性、交互性、匿名性,很容易使有些網民不負責任的言行演化為「網路暴力」, 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等合法權益,給他們造成極大的精神傷害和心理傷害,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防治「網路暴力」必須疏堵結合、綜合防治。要通過行之有效的宣傳教育,提高網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意識,增強他們的分辨能力、選擇能力和對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培養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在全社會倡導文明的、負責的網路行為。
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快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研究,盡快出台相應的法規、制度,加大依法懲治的力度,通過法律手段規范人們的網路行為,凈化網路環境。
(2)網路暴力需要追究法律責任嗎擴展閱讀
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網路暴力受害者,網路暴力的肆無忌憚,正在以其獨有的方式破壞著公共規則、打破著道德底線。
網路暴力的危害很廣,從近年發生的網路暴力事件的危害進行匯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混淆真假
真真假假的世界,尤其是網路這樣一個虛擬的社會,真假原本就難以辨識,而在網路暴力事件的不斷沖擊下,原本難以辨識的真善美和假丑惡變得更加難以區分。
通常,對真理的曲解並不在於信息源本身,而在於真理在傳播的過程中被歪曲混淆,網路暴力事件,往往是真理被曲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混淆了對與錯,真假難辨。
2,侵犯權益
網路暴力中,參與者非理性的群體攻擊侵犯了網路暴力事件當事人,對當事人的身心造成了傷害,並直接侵擾了當事人的現實生活。
尤其人肉搜索風靡開始,網民已不再局限於在網路上通過語言文字或圖像的方式對當事人進行攻擊討伐,通過人肉搜索手段直接從網路虛擬社會滲透到現實社會,對當事人的現實生活進行騷擾。
網路暴力事件中,受害人有名有姓,卻找不到具體的實施傷害的人,正因為如此,參與的網民抱著法不責眾的心理肆意而為。網路集體暴力中,網民很少考慮到當事人的心理。而當事人因網路暴力事件,所受的懲罰完全非等量懲罰。
當事人需要道德譴責,需要法律制裁,但絕對不需要披著道德外衣打著正義旗幟的暴力去解決。
3,影響價值觀
除了直接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外,網路暴力行為的頻繁發生,會影響網民的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念是人類社會秩序正常運行、美好和諧社會得以構建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他們的行為和處事方式。
就學校食堂旳例子來說,每到吃飯時會很擁擠,樓梯中總是人頭攢動,但是卻亂中又井然有序,就是價值觀念在發生作用。交通規則的道理相同,在交通規則還未制定、紅綠燈都還不存在的世界,馬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車輛也會互相相讓,以使每一個通行的人能快點到達目的地。
社會的普遍價值觀影響了個體的價值觀,進而影響個體的行為。
4,社會和諧
網路暴力事件加速個人信息的泄漏,引發社會恐慌,阻礙和諧社會的進程。2012年4月半月談對公民如何保護個人信息權進行了網路調查,參與人數4142人。
其中對於個人信息是否泄漏的調查數據顯示:30%的人多次遭遇信息泄漏狀況,40%的人偶爾有信息泄漏的狀況,僅15%的人極少遭遇此情況,且15%的人對自己信息是否泄漏尚不清楚。
由此可見,至少70%以上的人遭遇過不同程度的個人信息泄漏狀況,個人信息安全關繫到個體的切身利益,個人信息遭到侵犯,使得當事人缺乏安全感,容易引發不安情緒。
網路暴力事件侵犯了當事人的名譽權、隱私權,泄漏了網民的個人信息,更加增強了個人信息的安全風險,引發了社會的恐慌情緒。
網路空間和現實社會是有共通之處的,有的學者則直接認為,「網路空間」也是「現實社會」,只不過它是一種通過虛擬技術進行信息交流和傳播的新型媒介而已。按照這樣的說法,網路空間,是人們生活的空間,是一個以虛擬為形式的「現實社會」。
那麼,在這樣一個社會所受到的一切影響也必然會作用到現實社會。網路暴力是「輿論」場域的群體性紛爭,以道德的名義對當事人進行討伐,可以說是網路自由的異化,這無疑阻礙了和諧網路社會的構建。
與現實社會的暴力行為相比,網路暴力參與的群體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因此某些意義上說,可能比現實社會的暴力產生的危害更大。網路暴力的產生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危害大、影響范圍廣,而且蔓延趨勢嚴重。
❸ 網路暴力立案標准
網路暴力立案標准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暴力行為,捏造事實對他人名譽權進行誹謗的,情節嚴重就會構成刑事犯罪,可以立案追究刑事責任。 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在司法實踐中,遇到網路暴力辱罵的情況下要通過法律程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製造謠言的人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特別是構成了法律上規定的誹謗罪或者侮辱罪的立案標準的,是需要追究違法犯罪人員的刑事責任處罰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
(一)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
(二)將信息網路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
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
❹ 網路暴力致人死亡會有刑事責任嗎
網路暴力這是一種網民在網路上進行的一種暴力行為,它和社會暴力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只是一個發生在社會當中,另一個則發生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網路暴力,它會有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如果情況嚴重的話,就有可能構成誹謗罪和侮辱罪。
我們應該怎麼更好的預防網路暴力這種行為呢?首先我們需要管好我們自己的手不要亂當一個鍵盤俠,要提高我們自身的道德素養,更應該尊重他人的隱私,不能夠隨隨便便的在網路上曝光他人隱,現在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在使用網路,尤其是對於青少年來說,學校和家庭一定要培養好青少年的自律,還有公德意識,要讓他們懂得辨別是非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國家還要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對網路暴力的這一行為進行合理的制約,從而達到進一步的進化網路的作用。
❺ 網路暴力讓人自殺身亡,這些發言者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法律體系的完善是個漫長的過程,即便是已經成熟的法律,在不同的時期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才需要結合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與時俱進的加以修改,目前的法律體系中,針對網路暴力而導致被害人自殺身亡的行為並沒有明確法律責任,雖然從情感和道德層面讓人難以接受,但是在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只要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款予以定罪,嚴格來說就不是違法犯罪行為,所以說為了遭受的網路暴力而自殺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顯而易見,網路暴力在未來的現實生活中會已然存在,在相關的法律條款出台之前恐怕難以震懾諸如此類的惡劣行徑,但是在釀成慘劇之前如果能夠及時調整心態,並且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全可以避免付出生命的代價,畢竟網路作為虛擬的空間沒有必要作為生活的全部,只有懂得自我保護才能在網路和生活中避免遭受各種形式的霸凌和傷害。
❻ 網路暴力不應該負法律責任
傳播網路爆力,這個查到的話,可是了承擔不良網路信息傳播的責任的,有可能被禁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