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外國法律史刑事責任年齡

外國法律史刑事責任年齡

發布時間: 2025-07-05 00:13:15

A. 法學12類是指什麼

法學12類主要指的是法學學科下的十二個具體專業類別,這些類別涵蓋了法學的不同領域和方向。以下是法學12類的具體解釋:

  1. 法學理論

    • 定義:研究法學的基本問題、基本原理、法學流派、法學方法論以及法學發展的學科。
    • 重點:探討法的本質、法的價值、法的起源、法的作用等法學基礎理論。
  2. 法律史

    • 定義:研究中國歷史上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及其發展演變的學科。
    • 重點:包括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比較法律史等方向。
  3. 憲法學與行政法

    • 定義:研究憲法、行政法及其相關問題的學科。
    • 重點:涉及憲法的制定、實施、監督,以及行政法的原則、制度、程序等。
  4. 刑法

    • 定義:研究犯罪、刑事責任、刑罰及其相關問題的學科。
    • 重點:包括犯罪構成、刑事責任、刑罰種類與適用等。
  5. 商法學(含:勞動法學、社會保障法學)

    • 定義:研究民法、商法及其相關問題的學科,同時涵蓋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
    • 重點:涉及民事權利、義務、合同、侵權、公司、證券、保險、勞動法權益、社會保障制度等。
  6. 訴訟法

    • 定義:研究訴訟程序及其相關問題的學科。
    • 重點:包括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
  7. 經濟法

    • 定義:研究經濟法及其相關問題的學科。
    • 重點:涉及市場競爭法、宏觀調控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8.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 定義:研究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法律制度及其相關問題的學科。
    • 重點:包括環境保護法、自然資源法等。
  9. 國際法學(含: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

    • 定義:研究國際法及其相關問題的學科,包括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
    • 重點:涉及國家間的權利義務、國際爭端解決、跨國貿易與投資等。
  10. 軍事法學

    • 定義:研究軍事領域中的法律問題及其相關制度的學科。
    • 重點:包括軍事法的基本原則、軍事法制度、軍事法實施等。
  11. 中國法律史

    • 定義:專門研究中國歷史上法律制度及其發展演變的學科。
    • 重點:側重於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法律史」有所重疊但更專注於中國。
  12. 比較法學

    • 定義:研究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制度及其相互關系的學科。
    • 重點:通過比較不同法系的法律制度,揭示法律發展的普遍規律和特殊現象。

以上即為法學12類的具體解釋,這些類別共同構成了法學學科的豐富體系。

B. 中國新刑法非法向外國人出售、贈送珍貴文物罪判幾年

非法向外國人出售、贈送珍貴文物罪一般會被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並處罰金。若實施非法出售、非法贈送行為的主體是單位,那麼法院除了會判處該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承擔以上的刑事處罰之外,還會判處該單位支付罰金。

一、中國新刑法非法向外國人出售、贈送珍貴文物罪判幾年?

中國新《刑法》非法向外國人出售、贈送珍貴文物罪的判刑規定具體如下:

第三百二十五條 【非法向外國人出售、贈送珍貴文物罪】違反文物保護法規,將收藏的國家禁止出口的珍貴文物私自出售或者私自贈送給外國人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並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二、非法向外國人出售、贈送珍貴文物罪的犯罪構成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珍貴文物的管理活動,犯罪對象是珍貴文物。國家對珍貴文物的管理活動,是指國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各項珍貴文物的保護、管理活動,根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珍貴文物具體包括: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和石刻、藝術品、工藝美術品、文獻資料與實物等等。在具體案件中,行為人所出售或贈送的文物是否屬於珍費文物、價值如何,必要時,應當請有關專家根據國家法律及有關規定進行科學鑒定。出售或贈送一般歷史文物出口的,應按走私行為或走私犯罪處理,不構成本罪。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文物保護法規,將收藏的國家禁止出口的珍貴文物私自出售或者私自贈送給外國人的行為。根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個人收藏的文物可以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收購,其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經營文物收購業務,私人收藏的文物,嚴禁倒賣牟利,嚴禁私自賣給外國人。所謂私自出售,是指將禁止出口的珍貴文物有償出賣給外國人。而私自贈送,則是無價地將珍貴文物的所有權轉移給外國人。至於行為人是否已出售、贈送成功,並不影響本罪成立。例如,在出售過程中即被抓獲的,也仍應按本罪處理。珍貴文物的來源,應是私人收藏的。

根據《文物保護法》第31條第4款的規定,行為人將私人收藏的國家禁止出口的珍貴文物私自出售或者私自贈送給外國人的,以走私論處,《刑法》將私自出售或私自贈送禁止出口的珍貴文物給外國人的行為,單列一條,獨立成罪。本罪為選擇性罪名。如行為人僅觸犯了其中一個罪名,則以其中的一罪定罪處刑。如行為人同時具有兩個行為的,則可以定兩個罪名,但不能實行數罪並罰。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為本罪主體。依本條第2款的規定,單位亦可成為本罪主體。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即行為人明知是禁止出口的珍貴文物而私自出售、贈送給外國人。如果行為人主觀上確實不知是珍貴文物或者被他人欺騙利用,因其主觀上沒有犯罪的故意,不應按本罪處罰。至於行為人私自出售、贈送給外國人珍貴文物的動機性質是什麼,例如是為了出售營利、轉贈他人或是自己收藏,對於成立犯罪並無影響,但可以作為量刑時的情節予以考慮。

不管公民、單位是珍貴類型的文物的持有者、還是所有者,都是不可以在沒有獲得許可的情形之下,將文物贈送給、或者是售賣給外國人,這是由於此類行為是違法《文物保護法》、《刑法》等法律規定的。

C. 刑事犯罪肯定會坐牢嗎怎麼區分

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刑事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是否最後要坐牢,是要根據具體案件的情況,最後由法院進行判決的,如果法院判決的是實刑,那麼是要坐牢的,如果法院判決的是緩刑或者無罪就不用坐牢了。下面我說一下具體的情況,給你做一下參考。

一個案件發生之後,公安機關會根據是否有犯罪事實發生且根據管轄進行立案偵查,在偵查過程中首先找到犯罪嫌疑人,然後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對犯罪嫌疑人採取刑事強制措施,這個措施包括刑事拘留、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公安機關會根據具體案件選擇採取具體的措施。如果採取了取保候審或者是監視居住的措施,那麼意味著這個犯罪嫌疑人在看守所外邊等待著走司法程序,如果採取刑事拘留,那麼在規定的拘留期限內,公安機關會向人民檢察院對犯罪嫌疑人呈請批准逮捕,如果檢察院經過審查認為有逮捕必要,那麼就會下達相關決定逮捕的文書,由公安機關執行逮捕,這個時候犯罪嫌疑人就需要在看守所里等待著走完司法程序了;如果檢察院認為沒有逮捕的必要,那麼就會給公安機關下達一個不予逮捕通知書,然後公安機關就得立刻對犯罪嫌疑人變更強制措施,把人在看守所里放出來。

公安機關在將案件偵查結束後,會將案件起訴到檢察院,由檢察院進行審查,然後檢察院任務證據充分,犯罪事實明確,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就會將案件公訴到法院,然後由法院進行審判,如果檢察院認為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就會將案件退回公安機關,由公安機關補充偵查後再起訴,或者檢察院直接不予起訴,如果檢察院不予起訴,那麼這個犯罪嫌疑人就沒有了刑事責任,也就不需要法院審判了,直接回家就行了。如果公訴到法院,法院會根據案件的具體事實,最後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公正的審判,這個時候就回到了文章開始時說的,如果法院判決這個罪犯實刑,那麼就得去坐牢,如果判的是緩刑(死緩除外),那麼就不用坐牢了,但是在緩刑期間不能再違法犯罪,否則也是會被收監的。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理解,可能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一起探討,謝謝!

刑事犯罪不一定會坐牢。罪犯除坐牢外, 還可能被人民檢察院不起訴、被法院判單處罰金、管制、緩刑或者被監外執行等。

一人民檢察院不起訴

依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77條第2款的規定,罪犯雖然犯罪,但 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這種不起訴又叫做相對不起訴。例如很多未成年人犯盜竊罪,如果犯罪金額不大,又是初犯、偶犯,檢察院經常會作出這種相對不起訴決定。

二法院判決管制、單處罰金

依據刑法,我國刑罰包括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罰金等。 其中對於某些輕微刑事犯罪,可以判處管制、單處罰金。 管制不需要坐牢,會被要求參加社區矯正。單處罰金是法院只判決繳納罰金,沒有其他刑罰。

三法院判決緩刑

緩刑是一種刑罰執行方式,罪犯的量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罪情節較輕的,可以判處緩刑。對被宣告緩刑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 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如果罪犯沒有嚴重違法違規行為,原判刑罰不再執行,當然也就不用坐牢。

四監外執行

對判處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 有嚴重疾病需要保外就醫的、是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的、生活不能自理的,可以暫予監外執行 。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是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的,也可以暫予監外執行。顧名思義,這時他們也不用坐牢。

刑事犯罪肯定會受到處罰。犯罪分子大多是要坐牢的。

至於是否會坐牢,坐多長時間的牢,因為被告人所犯的罪行性質、程度、後果、主觀惡性等等原因不能一概而論。

有些輕微的刑事犯罪、有些未成年人犯罪、有些過失犯罪,不需要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判處管制或者罰金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或者沒收財產就可以了,就可以達到懲戒的目的。

對外國人犯罪的,也可以驅逐出境。

有些犯罪的人,被判了有期徒刑三年,也可能因為各種因素緩期執行,在緩刑考驗期間,如果沒有重新犯罪、也沒有發現過去有新的犯罪,也沒有違反法律法規情節嚴重的行為,就視為刑罰已經執行完畢,不需要再去坐牢。

有些人犯了重罪,被判處較重的刑罰,可是因為患有嚴重疾病,不適宜關押,也可能保外就醫、監外執行。

目前,在全世界,刑罰執行的總體發展趨勢是輕刑化、非監禁化越來越多。犯罪分子如果罪行較輕、在 社會 上能得到有效的教育和改造,不致於危害 社會 的,司法機關就會盡量不把其投入監獄。這也是司法文明和進步的一種表現。

刑事犯罪不一定都會坐牢。

刑事犯罪是因為某人的行為觸犯的刑法。

但刑事犯罪不一定就會坐牢,因為刑事處罰不止坐牢這一種處罰形式。

我們通常說的坐牢的規范說法叫在監獄里服刑,而只有死緩、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是在監獄里服刑,但對犯罪的刑罰還有死刑、拘役、管制、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等,後四種就不需要在監獄里服刑,也就是不會坐牢。同時還有緩刑和免予刑事處罰也都不會在監獄執行。

整體來說,是罪行比較嚴重的刑事犯罪,會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刑罰的,坐牢的可能性大。

罪行比較輕的,就可能不用坐牢。

也就是說,要看具體罪行的嚴重程度。

另外,如果自首、認罪認罰的話,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用坐牢的概率更大。

希望能幫到您。

刑事犯罪和坐牢,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可以這么說,刑事犯罪的,不一定坐牢,但是坐牢的都是刑事犯罪分子。

0、多數情況下,刑事犯罪分子被起訴(包括公訴和自訴)後,經法院判決有罪的話,大多數會坐牢的。

1、以下情況下,刑事犯罪以後經過法院判決有罪也不需要坐牢。

例如:

a、犯罪情節輕微免於刑事處罰的。常見的如一些瀆職罪,如果情節輕微可以判處免於刑事處分。

b、犯罪但是可以判處緩刑。常見的如交通肇事罪,法定刑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是積極賠償受害者經濟損失,獲得刑事諒解,一般可從輕判處緩刑。

c、犯罪了但因為懷孕或者身患嚴重疾病不適合坐牢,一般是判暫予監外執行。

d、犯罪了但是依法特赦的。例如對於一些戰犯和政治犯, 歷史 上曾經多次特赦。

2、一些情況下,及時犯了罪但是也不會接受審判,或者接受審判後不用坐牢。

例如:

a、所犯罪行已經超過刑事案件追訴期。

b、證據不足、犯罪事實存疑。

c、刑事自訴案件,受害人或其近親屬不予追究的。

刑事犯罪處理或坐牢等…刑事案件性質多種多樣?殺人,放火,偷竊,盜竊,詐騙,販毒吸毒等等無數類形,犯罪主體年齡危害 社會 特徵。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態度表現等等量刑都不同,有的判刑後受人民監督等等灬重罪死緩或死刑立即槍斃X

你好,根據你提出的問題,結合以往的經驗談一下我的看法。

刑事犯罪不一定會坐牢。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犯罪人方面不用坐牢的情況

這種情況一般是年齡方面,犯罪時年齡在14周歲以下的人,這種行為認定為犯罪,但不會坐牢。對於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年齡的人,對某些犯罪的犯罪,可以不予刑事處罰。但是應責令家長或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時候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另外對於以滿75周歲的犯罪人雖然規定可以或者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但實務中對於一般案件來講,不會判坐牢的。

第二,從案件性質來看有不可以不用坐牢的情況

刑事犯罪分可處罰的和可不處罰的。簡單來講就是對於情節輕微,危害不大。可以免除處罰或者減輕處罰,對於免除處罰的不用坐牢的,這種情況雖然是刑事犯罪,但不會坐牢。

其次在檢察院做不起訴或者撤銷案件在。這種案件雖然是犯罪行為,但考慮到綜合原因,依法不起訴或者撤銷案件的,一般不用坐牢。對於依法不予追究的刑事案件,也不用坐牢。

第三,案件在審理後判處者緩刑的,可以不用坐牢。在實物案件中,有一部分案件,基於案件情況採取取保候審措施,把人釋放出來,等來開庭後判處緩刑的就不用坐牢。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如有不當,敬請諒解,謝謝。

刑事犯罪肯定會坐牢嗎?怎麼區分?

綜上,刑事犯罪後是否會被羈押,判處實刑主要取決於犯罪性質是嚴重,情節是否惡劣;是否有法定或者酌定從輕處罰情節。

電影里,對犯了罪的人,會稱之為「蹲大獄」的,但其實不然,刑事犯罪不完全等於坐牢。分別說一下:

首先,嚴重刑事犯罪的嫌疑人,基本是要坐牢的。

比如,故意殺人、搶劫、強奸、綁架等重型犯罪。這類犯罪人員手段殘忍、情節惡劣,人身危險性和 社會 危害性非常大,肯定會被判實刑,之後投入監獄,進行教育改造。

其次,輕刑犯罪案件,可不必坐牢。

這類犯罪,一般指的是判刑3年以下的案件,比如輕傷害、危險駕駛、交通肇事、盜竊等等。根據犯罪情節,嫌疑人認罪認罰、賠償諒解、退贓退賠,以及有自首、立功等情節,都可以從輕處罰,判處緩刑,而不需坐牢。其實,這樣做,就是給這些人一個自新的機會,從而有利於對他們的改造。

最後,特殊情況人員,也可不必坐牢。

法律規定,對三類人員,即使判了刑,也可以暫予監外執行。一是,有嚴重疾病需要保外就醫的;二是,懷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三是,生活不能自理,適用暫予監外執行不致危害 社會 的。當然,一旦上述條件消失而刑期未結束,仍要收監執行剩餘刑期。

個人觀點,歡迎大家關注、轉發、留言!

不一定。實際上有很多情形是不用進去坐牢的。

既然題主所提問的前提是刑事犯罪了,那麼,我們就只討論實際上已經構成犯罪了的情形。即便是這樣,也還有很多很多情形是不用坐牢的。

根據刑法的規定,我國刑事責任年齡是16周歲,也就是說年滿16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對未滿16周歲的人,只有兩種情形例外,即可追究刑事責任:第1種是刑法規定了8種特別惡劣的情形,這種超過 14周歲 就可以。第2種情形是對於情節特別嚴重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的, 年滿12周歲 就可以追究。

經有資質的機關依照法定程序的鑒定,在 犯罪的時候 屬於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即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可以不負刑事責任。

但是, 即便是不追究刑事責任,也是需要到相應的精神治療機構,進行強制醫療的。

另外,對於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的,需要追究刑事責任。

第1類,正當防衛的。

刑法中明確規定了正當防衛,且沒有超過必要限度的,不負刑事責任。另外,特別規定針對正在進行的 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實施正當防衛的,無論造成什麼後果,都不承擔刑事責任。

其中蘊含的含義就是,正當防衛本身就是以正當對抗不正當,本身就是為了維護國家、公共利益或者個人的合法權益,對於這種行為國家是鼓勵的,是保護的。

第2類,緊急避險的。

類似於正當防衛,刑法規定了緊急避險。即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或者個人的正當權益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緊急避險行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沒有超過必要限度的,不負刑事責任。

按照刑事訴訟的相關流程,我們可以從審查起訴、審理和刑罰執行三個環節來分成三類。

根據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的規定,檢察院對於某些情形下是可以做不起訴處理的,跟題主所提問的構成刑事犯罪有關的,就是相對不起訴,也叫犯罪情節輕微不起訴。

如果檢察機關經過審查認為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已經構成了刑事犯罪,但是犯罪情節比較輕微,可以不進行刑事處罰的, 可以做不予起訴處理。

一是緩刑。既然是緩刑,那麼實際執行採取的就是非監禁的方式,也就是社區矯正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判處緩刑,也有可能存在在判決之前先行羈押的情形。

二是管制,這種情況想跟緩刑差不多,都是需要進行社區矯正的。

三是單處附加刑,包括罰金、驅逐出境和剝奪政治權利三種。

四是免予刑事處罰,這種情形跟檢察院的相對不起訴非常類似。都是針對那種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

這種情況是指已經判處了實際的刑罰——監禁刑——包括以有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然後還不在看守所或監獄服刑的。

一是暫予監外執行 。就是由於 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或者懷孕、哺乳自己的嬰兒 等等特殊的情況,而暫時給予監外執行的。

這種情況,需要經過有權機構依照法定程序進行鑒定,而且等相應的情形消失以後,如果刑期還沒有滿,還要繼續進行收監執行。

二是假釋 。就是對於那些認真悔罪,經過執行一段時間刑罰的執行之後,認為採取假釋的方式讓他先回歸 社會 ,不致於危害 社會 的,那麼可以決定進行假釋,假釋期滿如果沒有相應的違法行為,那麼剩餘的刑期便不再執行了。

因此,嚴格來說,假釋並不屬於題主所提問的類型,只是剩餘的信息刑期不必再收押執行了而已。

熱點內容
網上請律師 發布:2025-07-05 05:04:45 瀏覽:698
法學一般人 發布:2025-07-05 05:00:26 瀏覽:40
2015新婚姻法離婚規定 發布:2025-07-05 04:55:35 瀏覽:256
關軍章律師 發布:2025-07-05 04:41:52 瀏覽:919
最高法院醉酒 發布:2025-07-05 04:39:52 瀏覽:130
食品衛生條例該法規屬於行政法部門 發布:2025-07-05 04:21:37 瀏覽:607
裁定書和判決書的法律效力一樣嗎 發布:2025-07-05 04:13:48 瀏覽:645
釣場溺水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04:09:30 瀏覽:888
河北省有關征地法律法規 發布:2025-07-05 04:03:55 瀏覽:125
山東公共法律服務平台 發布:2025-07-05 04:03:22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