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違法封路的法律責任

違法封路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1-10 01:55:17

Ⅰ 私自封路違法怎麼舉報呢

1、可以找道路的主管部門反映情況,可以當面舉報,也可以在政府的網站上提交相關信息進行舉報。2、可以打市長熱線進行舉報。3、可以報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設置、移動、佔用、損毀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交通標線。道路兩側及隔離帶上種植的樹木或者其他植物,設置的廣告牌、管線等,應當與交通設施保持必要的距離,不得遮擋路燈、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不得妨礙安全視距,不得影響通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第七條:「公路受國家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損壞或者非法佔用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屬設施。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愛護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屬設施的義務,有權檢舉和控告破壞、損壞公路、公路用地、公路附屬設施和影響公路安全的行為。」
第八條:「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主管全國公路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公路工作;但是,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對國道、省道的管理、監督職責,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鄉道的建設和養護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可以決定由公路管理機構依照本法規定行使公路行政管理職責。第九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公路上非法設卡、收費、罰款和攔截車輛。」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破壞軌道、橋梁、隧道、公路、機場、航道、燈塔、標志或者進行其他破壞活動,足以使火車、汽車、電車、船隻、航空器發生傾覆、毀壞危險,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Ⅱ 法律:封路是否違法!

我覺得這個是對的,因為大車可能在上面走有危險。可以要求路面造的質量好點,當然前提是你們村有錢 ,不然就只有自己掏腰包了或者就是開小車了。

Ⅲ 私自圍牆封路違法嗎

當然是違法的,不過承擔的是民事侵權責任。

一、相鄰權,是《物權法》《民法通則》明確規定的權利。必須得到尊重!

1、相鄰權,具體來說,在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人,任何一方為了合理行使其權利,享有要求其他相鄰方提供便利或是接受一定限制的權利。相鄰權實質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和延伸。

2、相鄰關系中較常行使的權利包括:

(1)土地或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相鄰各方享有通行的權利,土地或建築物的所有人、使用人不得阻止或堵塞;

(2)相鄰一方因建築施工、鋪路架線必須臨時佔用他方土地的,他方應予以方便,但施工方應合理使用,完工後恢復原狀,造成損失要給予補償。

(3)對自然流水,相鄰各方都有權使用,不得擅自堵塞或排放;

(4)相鄰一方必須通過另一方土地排水的,另一方應當允許,但使用者應採取措施減少損失,並給予對方損失補償。

(5)在建房挖溝時,應當與鄰人房屋等不動產保持一定距離,不得影響鄰人房基,不得將屋檐水或流水瀉入鄰人的土地或房屋,也不得影響他人通風、採光或生活;

(6)相鄰一方所有的竹木根枝越界影響他人房屋的通風、採光、建築物牢固及正常使用的,他方有權責令其截除根枝或伐去竹木,已造成損失的,應予賠償。

二、侵犯相鄰權的法律責任,《民通意見》的相關規定:

第九十七條.相鄰一方因施工臨時佔用他方使用的土地,佔用的一方如未按照雙方約定的范圍、用途和期限使用的,應當責令其及時清理現場,排除妨礙,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第一百條.一方必須在相鄰一方使用的土地上通行的,應當予以准許;因此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零一條.對於一方所有的或者使用的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不得堵塞。因堵塞影響他人生產、生活,他人要求排除妨礙或者恢復原狀的,應當予以支持。但有條件另開通道的,也可以另開通道。

Ⅳ 高速公路封路是否屬於行政強制 法律依據是什麼

這個肯定是不會隨便作出封道的決定的,一般是發生交通事故或根據天氣情況的變化(如大霧、暴雨、暴雪等)所採取的應急措施。

Ⅳ 封路造成的法律問題

如果你叔叔的確的沒有參與過封路行為的話,他就是不應當承擔任何責任的。但是我說的參與指的是行動和行動的預謀、策劃、或者語言精神的支持,如果只是參與精神支持的話(也就是充當壯膽撐腰人員),也頂多是個從犯的,視其具體的參與程度來處罰的,比照主犯從輕或者是減輕處罰的。
現在你們要做的就是,如果家庭還行,馬上請律師,因為律師的話現在可以介入了解情況,並且幫你的叔叔澄清責任,否則怕別人給你叔叔栽贓,這種情況的話實際情況中很不少的,千萬不要等主犯的律師介入後你們才參與到。找刑事律師,經驗較為豐富的、關系網路全面的。如果日後能夠見到你叔叔的話,一定要囑咐,實話實說,但是自己沒參與過的一定不要承認,這不是講義氣的時候,而且以前即使說的一些的承認事實的假話,自己可以再法庭上再翻供,打死不認(當然現在不會打人的)。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及時作出反應,不要等的,越早越好,你們也可以找到一些能證明你叔叔的那個是沒有參與的證人證言等等的,這樣會幫助到他,你們在外面不要著急,慢慢想辦法!

Ⅵ 違法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

內容提要: 《侵權責任法》第2條採用了概括式加開放式列舉的矛盾模式,根本原因在於立法者無法界定侵權。義務是法律規定的行為強制資格。債務是特定人的義務,是因特定行為發生的行為強制資格。過錯是對行為人意志的間接否定,即導致欠缺必要注意的心理狀態,可分為加害人過錯和非加害人過錯。必要注意是法律對變動稀缺資源歸屬關系的行為的要求,只能由法律直接規定,或法官依法認定;或為義務,或非義務。行為人過錯發生法律上的約束,包括發生義務,義務不消滅,喪失權利,不取得權利等。不履行意定發生之義務不存在過錯問題。責任是違法之法律後果,即因欠缺必要注意而發生之債務。侵權是違法和責任之唯一根據。違約發生債務,不發生責任。
一、《侵權責任法》第2條的模式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1款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2條規定了《侵權責任法》的適用范圍。第1款實際上是全稱判斷:侵害任何民事權益,均須承擔侵權責任,沒有例外。眾所周知,違約行為侵害合同債權,當然侵害民事權益,但通常情況下,違約並不侵權。因此,立法必須限制第1款的適用范圍,即必須加上「但書」。第2條的通常模式應是:「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但侵害某類權利除外。」如分立兩款,就是:第1款是全稱條款,第2款是除外條款。
第2條第2款列舉了侵權適用的權利,多達18類。立法者顯然希望第2款發生「但書」的作用。然而,採用列舉模式限制第1款,必須窮盡侵權的適用范圍。第2 款採用列舉加「等」的模式,成為開放條款,無法限制第1款的適用范圍,實屬多餘。當然,一旦窮盡了侵權的適用范圍,第1款又多餘了。
那麼,為什麼不採用「但書」模式呢?只

熱點內容
1996年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 發布:2025-07-05 01:27:10 瀏覽:574
其它國家有立法強制戴頭盔嗎 發布:2025-07-05 01:22:15 瀏覽:333
蘭州大學法律碩士好嗎 發布:2025-07-05 01:21:01 瀏覽:522
道德經微盤 發布:2025-07-05 01:16:57 瀏覽:530
公明人民法庭 發布:2025-07-05 01:15:49 瀏覽:863
經濟法基礎知識點框架第六章 發布:2025-07-05 01:15:49 瀏覽:734
房產已過戶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05 00:58:17 瀏覽:263
道德經對貪 發布:2025-07-05 00:58:06 瀏覽:824
法院程海河 發布:2025-07-05 00:50:01 瀏覽:324
中級經濟師經濟法 發布:2025-07-05 00:49:05 瀏覽: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