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民事枉法裁書有法律效力嗎

民事枉法裁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時間: 2022-01-13 03:36:34

1. 民事枉法裁判追訴受不受時間限制

民事申訴是指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確有錯誤,按照法律規定,要求人民法院重新進行審理的行為。申訴也有時效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82條之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兩年內提出,也就是說,當事人對生效的判決、裁定的申訴,只能在兩年內提出,超過二年就不能再申訴。
民事抗訴,是指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適用法律確有錯誤,違反法定程序,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循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之一的,向人民法院提出救訴的行為。由此可見,如果你確有理由,還可向人民檢察院申訴抗訴,人民檢察院的抗訴不受兩年時限的限制。
總之,民事案件判決後不服,最好應在法定的15天上訴期內提出上訴,這是法律賦予當事人的一項重要訴訟權利。此外,過了上訴期,申訴和抗訴也不失為一種司法補救措施。

2. 民事裁決書具有法律效力嗎

有法律效力。
民事裁決是仲裁庭做出的一種非訴訟程序的結案方式,裁決書具有和調解書、判決書同等的法律效力。

3. 仲裁具有法律效力嗎

仲裁具有法律效力。仲裁的法律效力即仲裁裁決的法律效力。是指仲裁裁決對當事人是否有約束力,是否是終局裁決,是否由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其執行。仲裁裁決實行一裁終局制度。仲裁裁決一經仲裁機構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雙方當事人應當自覺履行裁決所規定的義務。
【法律分析】
仲裁具有法律效力。仲裁裁決一經仲裁機構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雙方當事人應當自覺履行裁決所規定的義務。即使對仲裁裁決不服,也不能就同一糾紛再向人民法院起訴,同時也不能再申請仲裁機構仲裁。仲裁裁決的效力是指裁決對雙方當事人有無約束力,是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執行。我國仲裁法根據國際慣例實行一裁終局,即仲裁委員會依法作出的裁決是終局的,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當事人必須無條件地履行裁決所規定的義務。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仲裁裁決的效力是指仲裁裁決生效後所產生的法律後果。仲裁裁決的效力體現在:1.當事人不得就已經裁決的事項再行申請仲裁,也不得就此提起訴訟。2.仲裁機構不得隨意變更已經生效的仲裁裁決。3.其他任何機關或個人均不得變更仲裁裁決。4.仲裁裁決具有執行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第五十七條 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八條 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一)沒有仲裁協議的;(二)裁決的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或者仲裁委員會無權仲裁的;(三)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四)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五)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六)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人民法院經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決有前款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裁定撤銷。人民法院認定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裁定撤銷。
第五十九條 當事人申請撤銷裁決的,應當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4. 仲裁裁決書具有什麼法律效力

仲裁裁決書作出後,當事人在規定時間內不起訴的,裁決書發生法律效力專,當事人屬就應當履行。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請執行。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五十條當事人對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以外的其他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發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一條當事人對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裁決書,應當依照規定的期限履行。一方當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理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執行。

5. 法院民事調解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當然具有法律效力
被告不按協議履行約定的義務,原告有權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6. 民事判決書有什麼法律效力

生效後,可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二十四條 發生法律效力專的民事判決、裁定,屬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7. 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的司法問題

司法實務中,辦理民事行政枉法裁判案件需要研究的重點問題:一是立案標准中的「財產損失」是指直接經濟損失還是指間接經濟損失。本文主張以直接經濟損失作為犯罪構成的必要要素,以公民經濟損失3-5萬元以上、法人或其他組織15-20萬元以上為追訴起點;二是民事行政審判活動范圍應當明確。法院調解、執行都屬於廣義上的民事審判活動,但是枉法裁判與枉法執行的罪名應該分立,分別為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執行判決、裁定失職罪,執行判決、裁定濫用職權罪;三是審判、執行人員枉法裁判同時又構成受賄罪的,應依第399條第4款之規定,以法條競合的法定擇一重罪原則處罰;四是在檢察機關內部管轄分工上,民行檢察部門對於涉民的貪污,受賄,行賄,介紹賄賂,民事行政枉法裁判,執行判決、裁定失職,執行判決、裁定濫用職權等多種職務犯罪,都具有偵查管轄權;五是對受理的民事行政枉法裁判、枉法執行非罪案件,構成違紀的,應當移交紀檢監察部門處理。 依據《刑法》第399條第2款之規定,在民事、行政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節嚴重的,依法構成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司法實踐中,辦理民事、行政枉法裁判涉罪案件,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重點研究:
一. 立案標准中 「財產損失」的把握問題
本罪作為情節犯,須以法定情節的客觀存在為構成犯罪之必要要素,否則便是非罪問題。根據最高檢《關於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的規定,審判人員枉法裁判,致使公民財產損失或者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財產損失重大的,屬於刑法第399條第2款中的情節嚴重,故依法應當立案。然而實踐中如何認定構成本罪情節嚴重必要要素之一的財產損失,卻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
首先,《立案標准》中的財產損失是僅指直接損失,還是同時也包括了間接損失,規定不夠明確。所以有觀點認為:該損失是指當事人因枉法裁判行為而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如果直接經濟損失不大,而間接經濟損失巨大的,不應以本罪立案追究。如果符合刑法第397條濫用職權罪的犯罪構成和立案標準的,可以濫用職權罪立案追究①。
其次,《立案標准》中所言財產損失重大,應該是個什麼概念?其量化的數額應該如何確定和把握?由於規定本身也不夠明確,所以導致實踐中具體操作受阻,使出入罪的概率加大。
對於以上問題,筆者提出以下觀點供商榷:
第一,關於《立案標准》中的財產損失,筆者認為以直接經濟損失作為構成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必要要素是可行的,理由在於以往把間接經濟損失作為犯罪構成要素,都是法有明文表述,例如玩忽職守案②。而在本罪的立案標准中,我們卻顯然沒有見到類似的規定。問題的關鍵是如何界定直接經濟損失的范圍。在時空條件上,如果我們把它限定為行為當時、當地的損失,顯然是不夠准確的。在隔時、隔地的情形下,行為導致的必然損失,也應理解為是直接經濟損失,否則就可能阻斷刑法上的因果關系鏈,而使犯罪行為被輕縱,導致罰不當其罪。例如,在一起民事糾紛案件中,由於審判人員枉法裁判,導致某服裝個體戶因背負非正當債務而無力履行正當合同之金錢給付義務,並進而導致該服裝個體戶生產用原材料供應終斷,停產並放棄經營達3年之久,以平均利潤額計算,其生產經營損失至少達18萬余元。因而還進一步影響到該個體老闆向銀行分期償還購買小轎車的貸款,導致作為抵押物的小轎車最終被拍賣,資金用以償還了銀行貸款。本案中,所謂直接經濟損失就不能僅理解為償還非正當債務這一方面的經濟損失,同時還應包括因枉法裁判行為導致的該服裝個體戶停產並放棄經營而必然損失的18萬余元經營利潤。至於小轎車被拍賣、資金用於還貸,則不能視為直接經濟損失。因為貸款購買的小轎車,其產權本來尚不屬於該個體戶所有,即使被拍賣還貸,該個體老闆也不存在直接經濟損失問題,而最多是一種間接損失(影響到使用價值)。這種間接損失,對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的構成,一般不應該產生影響。
第二,對於《立案標准》中規定的財產損失重大的量化標准,筆者認為應當以公民財產損失3 - 5萬元以上、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財產損失15 - 20萬元以上作為立案參照(結合各地情況)。之所以如此主張,理由有二:
其一是《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的瀆職侵權重、特大案件標准(試行)》的規定:枉法裁判致使公民財產損失10萬元以上、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財產損失50萬元以上的,屬於重大案件。依此規定,構成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起點的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宜分別掌握在10萬元以下和50萬元以下的標准。所謂以下,並不意味著沒有下限,筆者認為直接財產損失在3 - 5萬元以上、法人或其他組織直接財產損失在15 - 20萬元以上的,一般應該認定為損失重大,檢察機關應當立案偵查。
其二是如果立案數額過低,則損失重大的含義便難以體現,似乎有違情節嚴重的立法本義,也難與本罪構成重大案件的法定標准相銜接。
第三,審判人員在民事、行政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直接經濟損失不大,而間接經濟損失巨大的,不應以本罪追究。但是否構成濫用職權罪,則值得研究。筆者以為,在財產損失可計量的情形下,以間接經濟損的失數額認定構成該罪,明顯缺乏法律依據,這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相關法律規定在內部邏輯關繫上現存的混亂。例如,《瀆職罪立案標准》對主觀上由過失構成的玩忽職守罪作了間接經濟損失達法定數額便可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反而對直接故意構成的濫用職權罪竟沒有作間接經濟損失巨大同樣可以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這多少讓人覺得有些莫名其妙。所以,筆者對此只能建議和期待通過立法或司法解釋的進一步完善,來解決問題。 主要有以下問題需要研究--
1. 在民事、行政審判活動中,是法定構成本罪的時空條件。不具備此條件,就有可能是彼罪亦或是非罪。對在民事、行政審判活動中這一法定條件,筆者認為有必要從廣義上作出理解。即凡依據《民事訴訟法》進行的審判,均應界定為民事審判活動,包括經濟合同糾紛案件、海事、海商案件的審判。比較有些爭議的是人民法院的民事調解活動,是否可理解為廣義的審判活動?審判人員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違法調解的,能否構成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由於刑法並未明確規定③,在司法實踐中操作起來往往具有一定阻力。對此,筆者的觀點是:違法進行的調解,達情節嚴重的客觀標准,給一方當事人造成嚴重的法律後果的,應當以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論處。其理由在於:其一,我國民訴法第八十九條規定: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也就是說,調解一旦成立就幾乎等同於判決和裁定的效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如不履行,就會出現強制執行等一系列的法律後果;其二,根據民訴法規定,調解是在審判人員主持下,當事人雙方自願達成的協議。但在司法實踐中,常常會出現個別審判人員故意偏袒一方,而強迫另一方簽訂違背其意願的調解協議,這種調解貌似雙方自願、合法,實為違反設立調解的立法本意,具有明確的枉法舞弊情節,會給當事人一方帶來一系列同枉法裁判一樣的法律後果,嚴重侵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如此違法調解,同枉法裁判一樣都是審判人員直接故意造成的,具有相同的社會危害性。所以,我們不能只賦予調解以等同裁判的法律效力,而對產生該法律效力的先前行為--審判人員故意枉法行為,不考慮追究任何責任,這顯然不公平的。
2. 刑法修正案(四)增補的第399條第3款規定:在執行判決、裁定活動中,嚴重不負責任或者濫用職權,不依法採取訴訟保全措施,不履行法定執行職責,或者違法採取訴訟保全措施、強制執行措施,致使當事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這里所謂在執行判決、裁定活動中,是否應屬於廣義的審判活動?對此,有人認為,審判與執行是各自獨立的活動(微觀看法院內部分工如此),這是因為審判活動的結點終止於裁判作出的時刻,而不是執行完畢的時刻。執行與審判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前者只不過是推動後者實現其目的的一種法律手段而已。因此,對在執行判決、裁定活動中,致當事人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應該單獨確立罪名。即當行為人分別在審判活動中或是在執行活動中枉法裁判或是枉法執行的,應分別選擇成立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和執行判決、裁定失職罪及執行判決、裁定濫用職權罪。而筆者認為,法院執行工作是否屬於審判活動范疇,這主要是個劃分標准問題。從外部宏觀的視野來評價人民法院的業務,將民事執行工作劃歸審判活動似乎並無不妥。但這並不意味著罪名可以劃一而不加選擇。因為從微觀上講,審判與執行,在法院內部是有明確分工的,二者在時空條件上是不等的。為了准確認定犯罪,避免罰不當其罪,完全有必要將審判活動中的枉法裁判與執行活動中的玩忽職守與濫用職權行為作出區分,因為這樣才能更符合《刑法》修正案確定的犯罪構成,更能體現罪刑相適應的刑法原則。
兩高院採納了罪名分立的觀點,並於2003年12月及時聯合頒布了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二)。對於枉法執行案件,依法確定的罪名非別是:執行判決、裁定失職罪;執行判決、裁定濫用職權罪。前者由過失構成,後者由故意構成。 第399條規定的罪名,屬於瀆職犯罪,在外部分工上屬於檢察機關管轄,這在理論和實踐中都不存爭議。筆者的問題是,對於這類涉民案件,檢察機關在內部分工上應該如何配置偵查權才更為合理。
2005年1月最高檢下發的《民事行政檢察廳〈關於調整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案件偵查分工的通知〉認真做好查辦審判人員職務犯罪案件工作的意見》的通知中第2條規定,民事行政檢察部門負責偵查的案件范圍是:在辦理民事行政申訴案件過程中發現的審判人員、執行人員在民事行政裁判、調解、執行中的職務犯罪,以及相關聯的行賄、介紹賄賂等案件。所以,檢察機關的民行檢察部門對於涉民的貪污,受賄,行賄,介紹賄賂,民事行政枉法裁判,執行判決、裁定失職,執行判決、裁定濫用職權等多種罪名,都具有偵查管轄權。 依據2005年1月最高檢下發的《民事行政檢察廳〈關於調整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案件偵查分工的通知〉認真做好查辦審判人員職務犯罪案件工作的意見》的通知中第11條規定:民事行政檢察部門經過初查、偵查,發現審判人員、執行人員的行為不構成犯罪,但構成違紀的,應當移交紀檢監察部門處理。顯然,對於非罪的違法違紀案件,檢察機關無權不移交,更無權擅自作其他處理。
這方面涉及的問題是,在受案當時,枉法裁判事實和當事人實際損失狀況並不確定,民行檢察部門應否受理案件並展開必要的初查?對此,筆者認為應遵循《刑事訴訟法》第84條第3款的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對於報案、控告、舉報,都應當接受。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應當移送主管機關處理,並且通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而又必須採取緊急措施的,應當先採取緊急措施,然後移送主管機關。所以,檢察機關若以不屬於自己主管為由,不受理案件,將構成職務違法或不作為。
注釋:
① 見法律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曾斌主編 《立案定罪量刑標准與適用》P516 民事、行政枉法裁判案;
② 見最高檢《關於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規定 玩忽職守案,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檢察機關應予立案: (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萬元,或者直接經濟損失不滿30萬元,但間接經濟損失超過100萬元的;
③ 最高檢辦公廳下發的《民事行政檢察廳〈關於調整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案件偵查分工的通知〉認真做好查辦審判人員職務犯罪案件工作的意見》的通知中,對違法調解中的職務犯罪檢察機關的民行檢察部門有權立案偵查,但該規定並不具有司法解釋的效力,是否完全得法院認可,尚值得討論。

8. 違反法定程序的民事調解書還有法律效力嗎

違反法定程序的民事調解書,在沒有被法院撤銷之前,仍然還有法律效力。
只要有證據證明調解時違反法定程序,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七)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八)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九)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三)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9. 民事訴法對法官枉法裁判的是怎樣規定的

第三百九抄十九條【徇私枉法罪】司法工作人員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對明知是無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訴、對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或者在刑事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在民事、行政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執行判決、裁定失職罪】【執行判決、裁定濫用職權罪】在執行判決、裁定活動中,嚴重不負責任或者濫用職權,不依法採取訴訟保全措施、不履行法定執行職責,或者違法採取訴訟保全措施、強制執行措施,致使當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當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熱點內容
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法律 發布:2025-07-01 11:54:04 瀏覽:1000
德國法刑法 發布:2025-07-01 11:53:53 瀏覽:467
合同法與質量法 發布:2025-07-01 11:53:17 瀏覽:714
法律顧問簽訂程序 發布:2025-07-01 11:52:40 瀏覽:103
借據的法律效力是多久 發布:2025-07-01 11:26:09 瀏覽:2
法律碩士和金融專碩 發布:2025-07-01 11:22:35 瀏覽:486
鞍座的法規 發布:2025-07-01 11:21:47 瀏覽:797
南京裝修管理條例 發布:2025-07-01 10:56:16 瀏覽:630
婚姻法普法講課稿 發布:2025-07-01 10:55:59 瀏覽:489
行政法與刑事訴訟法第二版 發布:2025-07-01 10:45:04 瀏覽: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