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庭前調解的法律效力
1. 庭前調解有法律效力嗎
庭前調解達成協議的,除及時履行的外,需要申請法院出具調解書,以後一方不履行協議,守約方才有申請強制執行的效力。
2. 開庭前還能進行私下調解嗎
可以。我國法律鼓勵當事人在訴前和解,雙方達成和解協議的,原告可以申請撤訴;即使是在開庭審理時,法院通常也先進行調解。
法條鏈接:〈民事訴訟法〉
1、第九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2、第九十四條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用簡便方式通知當事人、證人到庭。
3、第九十五條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
4、第九十六條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5、第九十七條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
調解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3. 庭前調解與開庭調解有何區別
一般民事糾紛,現在都進行調解。不僅起訴前調解,起訴後開庭前專調解,開庭後還屬可以調解。即使到執行階段,也能進行執行和解。案件進入二審程序,進入再審程序,還可以調解。簡單說,調解貫穿民事糾紛的始終。訴訟中間的調解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行為,調解協議一旦雙方簽字,並經法院依法確認,與法院判決具有同等效力。針對案件的難易程度和不同情況,在實踐中,人民法院一般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調解:1、訴前調解。2、立案調解。立案調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時,及早介入,對案件進行調解,是對訴前調解的一種有效補充。3、庭前調解。庭前調解指在訴訟程序啟動後,開庭審理之前,由法院組織糾紛當事人進行和解,並促使當事人達成合意從而解決紛爭的訴訟活動。4、書信(網路、簡訊)方式調解。5、社會化調解。6、開庭調解。開庭調解是指在開庭審理時,對當事人進行調解,是開庭審理的組成部分。7、庭後調解。庭後調解是指庭審結束後,判決下發前法院組織當事人進行調解。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4. 在法院庭前調解和開庭後調解有沒有什麼區別
區別如下:
1、性質不同
前者含有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性質,後者則是當事人在訴訟中對自己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
2、參加的主體不同
前者有人民法院和雙方當事人共同參加,後者只有雙方當事人自己參加。
3、效力不同
根據法庭調解達成協議製作的調解書生效後,訴訟歸於終結,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具有執行力;當事人在訴訟中和解的,則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準許後結束訴訟,和解協議不具有執行力。
(4)開庭前調解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民事調解的適用范圍
一、關於調解的適用范圍
訴訟調解,是指各級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程序中,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對爭議各方進行疏導規勸,促使其就民事爭議通過自願協商,達成協議的活動,又是人民法院審結案件的方式之一。
訴訟調解作為《民事訴訟法》一項基本原則,在民事訴訟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根據《民事訴訟法》第9條、第155條,《民訴意見》第201條的規定,調解適用第一審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
《若干規定》第2條用列舉和概括的方式,規定了除6類案件不適用調解外,其他案件均可以調解。這6類案件是: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案件,婚姻關系、身份關系確認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質不能進行調解的民事案件。
5. 法院對原被告雙方,在開庭前如果調解成功,法院如何處理
您好,
你說的是庭前調解,調解達成協議的,按照相關的訴訟法律規定及時製作調解法律文書,送給雙方當事人,案件審結。
6. 法院調解的法律效力
對於需要製作調解書的案件,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在簽收前,當事人可以反悔,人民法院應當在當事人反悔的情況下作出判決。
7. 為什麼開庭前要進行雙方調解
開庭前調解,如果雙方達成調解協議了,開庭筆錄就可以簡化,把雙方最終的調解意見寫進筆錄,再根據筆錄製作民事調解書。如果是即時履行的,原告直接申請撤訴,整個事情解決掉了。
開庭前調解也有可能調解不成,那就按正常程序開庭。
開庭後調解,就是開庭的訴稱與辯稱、舉證與質證、法庭辯論等程序都結束了,雙方根據剛才的庭審情況,各自再做一些讓步,以達到調解的目的。
庭後調解也有可能調解不成,那就等待法院下判決書了。
調解的好處雙方不傷和氣,不論官司輸贏,在互相讓步的基礎上達成一致意見,訴訟費減半收取,同時也減輕審判人員寫判決書的壓力。
調解貫穿於整個審判階段,宣判之前能夠達成調解的都可以。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二條 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
第一百四十二條 法庭辯論終結,應當依法作出判決。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8. 庭前調解屬於正式開庭嗎,有什麼法律依據
一般民事糾紛,現襲在都進行調解。不僅起訴前調解,起訴後開庭前調解,開庭後還可以調解。即使到執行階段,也能進行執行和解。案件進入二審程序,進入再審程序,還可以調解。簡單說,調解貫穿民事糾紛的始終。訴訟中間的調解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行為,調解協議一旦雙方簽字,並經法院依法確認,與法院判決具有同等效力。針對案件的難易程度和不同情況,在實踐中,人民法院一般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調解:1、訴前調解。2、立案調解。立案調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時,及早介入,對案件進行調解,是對訴前調解的一種有效補充。3、庭前調解。庭前調解指在訴訟程序啟動後,開庭審理之前,由法院組織糾紛當事人進行和解,並促使當事人達成合意從而解決紛爭的訴訟活動。4、書信(網路、簡訊)方式調解。5、社會化調解。6、開庭調解。開庭調解是指在開庭審理時,對當事人進行調解,是開庭審理的組成部分。7、庭後調解。庭後調解是指庭審結束後,判決下發前法院組織當事人進行調解。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9. 我要問對方起訴了,開庭之前法院先給調解嗎還是直接開庭
1、如果案件適宜調解,那麼法院會先行調解,如果調解未達成協議,那麼法院會開庭。
2、如果當事人拒絕調解的話,那麼法院也是會直接開庭。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具體規定如下:
1、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2、第九十九條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3、第一百二十二條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
4、第一百三十三條人民法院對受理的案件,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當事人沒有爭議,符合督促程序規定條件的,可以轉入督促程序;
(二)開庭前可以調解的,採取調解方式及時解決糾紛;
(三)根據案件情況,確定適用簡易程序或者普通程序;
(四)需要開庭審理的,通過要求當事人交換證據等方式,明確爭議焦點。
5、第一百四十二條法庭辯論終結,應當依法作出判決。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9)開庭前調解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1、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
2、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3、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
4、調解書由審 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5、下列案件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可以不製作調解書:
(一)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
(二)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
(三)能夠即時履行的案件;
(四)其他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案件。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