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證據的法律效力
❶ 電子合同在取證時的法律效力如何
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電子合同是可以作為電子證據被法院採納的。
《民事訴訟法》第63條的規定,證據的種類包括電子數據
《電子簽名法》也規定,數據電文不得僅因為其是以電子、光學、磁或者類似手段生成、發送、接收或者儲存的而被拒絕作為證據使用。
根據《電子簽名法》相關規定,電子合同要作為真實有效的證據,必須保證三個可靠:生成、儲存、傳遞的可靠性;保持內容完整性方法可靠;用以鑒別發件人的方法可靠。
❷ 電子證據的真實性有怎麼的法律規定
修改《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決定於2019年10月14通過,第1777次會議通過,自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對於電子數據的真實性,應當結合下列因素綜合判斷:
(一)電子數據的生成、存儲、傳輸所依賴的計算機系統的硬體、軟體環境是否完整、可靠;
(二)電子數據的生成、存儲、傳輸所依賴的計算機系統的硬體、軟體環境是否處於正常運行狀態,或者不處於正常運行狀態時對電子數據的生成、存儲、傳輸是否有影響;
(三)電子數據的生成、存儲、傳輸所依賴的計算機系統的硬體、軟體環境是否具備有效的防止出錯的監測、核查手段;
(四)電子數據是否被完整地保存、傳輸、提取,保存、傳輸、提取的方法是否可靠;
(五)電子數據是否在正常的往來活動中形成和存儲;
(六)保存、傳輸、提取電子數據的主體是否適當;
(七)影響電子數據完整性和可靠性的其他因素。
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通過鑒定或者勘驗等方法,審查判斷電子數據的真實性。
第九十四條 電子數據存在下列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確認其真實性,但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的除外:
(一)由當事人提交或者保管的於己不利的電子數據;
(二)由記錄和保存電子數據的中立第三方平台提供或者確認的;
(三)在正常業務活動中形成的;
(四)以檔案管理方式保管的;
(五)以當事人約定的方式保存、傳輸、提取的。
電子數據的內容經公證機關公證的,人民法院應當確認其真實性,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作為被提及的第三方平台,我們始終將電子合同法律效力作為企業合規運營中最重要的一環。
目前,我們主要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電子數據分布式存證領域,包括合同存證、郵件存證、文件存證、結構化數據存證等。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電子合同已被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中,同時,以電子合同為證據的司法判例也在不斷涌現,在此背景下,我們要做的就是堅以更完善、更優質的服務,做好互聯網時代下契約精神的守護者。
❸ 微信截圖是否屬於電子證據有法律效力嗎
微信截圖是可以作為證據的
但是法院應該對該截
圖的真偽進行核實。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證據包括:(-)
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
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
)勘驗筆錄。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
定》第十四條電子數據包括下列信息、電子文件
(一)網頁、博客、微博客等網路平台發布的信
(二)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即時通信、通訊群組
等網路應用服務的通信信息;
(三)用戶注冊信息、身份認證信息、電子交易記
錄、通信記錄、登錄日誌等信息
(四)文檔、圖片、音頻、視頻、數字證書、計算
機程序等電子文件
(五)其他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能夠
證明案件事實的信息。
❹ 電子證據在證據法上屬於何種類型的證據其法律效力如何
以前屬於視聽資料,現在屬於獨立證據,與其他證據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❺ 如何認定電子證據的效力
所謂電子證據: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電子數據」,在學術與實踐中常稱為「電子證據」,兩者所指外延大致相同。
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規定,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一般來說,電子證據指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數據電文作為訴訟證據的統稱。
電子證據的司法認定
《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提出,質證時,當事人應當圍繞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針對證據證明能力有誤以及證明力大小進行質疑、說明與辯駁。這也是司法審判人員審查和核實電子證據的標准。
真實性:審查電子證據出處、生產時間、地點、製作參與人、形成過程等情況,據此明確證據材料內容是否客觀真實、有無刪改、偽造等。
關聯性:訴訟人應當對糾紛中帶證明事實相關聯的材料給予充分證明,根據認定規則盡可能保持證據材料原始狀態有助於提升電子證據的可信度。
合法性:一方面,保證證據提供主體身份合法是前提條件,不僅包括證據收集身份要合法,還包括證據審查製作、收集、提取過程中的相關主體;另一方面,是證據材料收集方法與過程需遵從法律法規。
❻ 誰知道我國法律對電子證據法律效力的規定啊
我國法律對電子證據法律效力的規定:
電子證據,亦稱計算機證據,是指在計算機或計算機系統運行過程中產生的以其記錄的數據和資料來證明案件事實的電磁記錄物。
1、我國《民事訴訟法》(1991年制訂,2007年修訂)。在第六十三條證據的種類里,只規定了七種,物證、書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以及勘驗檢查筆錄,有「視聽資料」,無電子證據這一證據分類。其餘兩大訴訟法的情況也是如此。傳統的視聽資料與電子證據在表現形式上是完全不同的。民事訴訟法制訂在1991年,當時的中國法律實務界幾乎沒有計算機電子證據的摡念。到現在計算機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是否可以把電子證據歸入視聽資料,在法學界是存在比較大的爭議的。
2、(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01年)。作為民事證據的權威司法解釋,其第二十二條規定:「調查人員調查收集計算機數據或者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的,應當要求被調查人提供有關資料的原始載體。」在這里,是把計算機數據作為視聽資料。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2002年)。其第十二條規定:「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三)項的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計算機數據或者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
從高法的以上兩個有關民事、行政證據的司法解釋看,最高人民法院是把計算機數據這一電子證據作為視聽資料來看待的。司法解釋不能突破立法的框架,在訴訟法證據法對電子證據沒有規定之前,勉強把電子證據歸類到視聽資料,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種歸類卻與《合同法》的規定相抵觸。
3、我國《合同法》(1999年)。其第十一條規定: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從合同法的規定看,是把數據電文作為合同的書面形式,也就是書證。這與高法的上述司法解釋將電子證據作為視聽資料是完全不同的。
❼ 電子數據的有法律效力嗎
作為電子貨幣的物是存儲於計算機或IC卡中的電子數據,那麼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問題就是傳統法律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我國《合同法》第11條規定數據電文為書面形式之一種。據此,以電子數據為物質載體的電子貨幣與以紙面為物質載體的紙幣具有同等的效力。但是,我們認為,此種「功能等同」模式的立法只是過渡性質的立法。我國法律應明確規定作為意思表示的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也應明確規定作為電子貨幣的物之一種的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另外,承認電子數據的效力固然重要,但解決電子數據的認證問題則更具重大意義。從2005年4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的《電子簽名法》應運而生。它以法律形式對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電子認證服務業設定行政許可,並授權信息產業部作為實施機關,對電子認證服務提供者實施監督管理。
❽ 電子證據是否具有法律效應
電子證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電子郵件作為訴訟證據使用時應注意保存與舉證,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
首先,當事人在日常商務活動中應當對電子郵件及相關設備進行妥善保存和管理。
其次,在訴訟之前,當事人可以請公證機關作出公證文書,也可以採取律師見證、外交機構認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鑒證以及利用先進的電子設備製成視聽資料等方式保存證據,或者申請人民法院採取訴前證據保全。
最後,在訴訟中,當事人可以將導出的郵件放在軟盤中提交人民法院,經對方質證無異議的,可列印出來經雙方當事人簽字後附卷。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證據包括:(無過錯方一)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❾ 電子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電子合同如有各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應當具有與書面文件同等的法律效力。電子簽名的電子數據,在具備必要的技術保障下,如符合法律中書面簽名與書面文件的要求,則應當起到與經簽署的文書和經簽署的原件同等的法律效力。在法律訴訟中,電子數據具有與其他傳統證據形式相同的可接受性,不因為其是電子數據的形式而不被接受或影響其證據力。以電子數據為載體的電子合同,不因其採用該載體形式而影響其法律效力、有效性和可執行性,只要其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就應當享有與傳統書面合同一樣的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准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准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的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適用前款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五百零二條
❿ 電子證據,是否有法律效力
這個當然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