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責任靜止

法律責任靜止

發布時間: 2022-02-22 12:29:56

㈠ 看到有人跳河,哪種情況不救人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哪種情況不救人也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這涉及到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問題。所謂不作為犯罪,是指要求行為人對其身體相對靜止的消極、無為狀態承擔刑事責任的情況。之所以要求行為人對其身體相對靜止的消極、無為狀態承擔刑事責任,關鍵就在於行為人此時負有積極實施特定行為的義務,應為能為而不為,即違反了作為義務。根據我國刑法的基本理論,作為義務的來源有四個方面:
1.法律明文規定的積極作為義務
2.職業或者業務要求的作為義務
3.法律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
4.先行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
具體到您說的這種情況,我認為可能存在以下情形:
第一種情形:如果您對跳河的人負有法律明文規定的作為義務(例如您的老婆,孩子,爸爸,媽媽),而不救助那就要承擔法律責任了。因為我國《婚姻法》規定,夫妻之間、直系血親之間在特定條件下具有扶養、撫養、贍養的義務。
第二種情形:如果您對跳河的人負有職務或業務要求的作為義務(例如您是河道的管理者,或者是在河道中負責救生業務的人,嗯,會有這種情況嗎?!汗!)
第三章情形:您和跳河的人簽訂合同,約定他每月付您若干元RMB,您負責他的安保工作。
第四種情形:您的先前行為,使跳河的人的法益處於不合理的危險之中。比如,您開車不小心把他撞河裡了;他是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您帶他去河邊玩耍等等。
呵呵,有些情形過於極端,基本上不會發生。順便說一句,道德義務在我國刑法實踐當中不會被認為是作為義務的來源。這是不是才是您真正關心的呢?希望可以幫到您。

㈡ 中國法律為什麼靜止近親結婚,近親結婚有什麼危害

什麼是近親?

http://www.39.net/eden/xbj/xhbj/hqxz/19423.html

「近親」是指三代以內有共同祖先的血緣關系。血緣關系的遠近是根據相同的遺傳基因的概率來判斷的。根據概率可以分為:

一級親屬父母和子女之間以及同胞之間,其基因相同的可能性為二分之一。

二級親屬一個人和他的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之間,基因相同的可能性為四分之一。

三級親屬表兄妹或堂兄妹之間。基因相同的可能性為八分之一。

近親結婚主要危害能明顯地增加一些遺傳性疾病的發病率,使其後代容易發生遺傳性疾病,包括智力和上的缺陷。

近親結婚有什麼危害?

http://www.fx120.net/dzjk/yebd/zbhy/ycys/20031105150686.htm

近親結婚可以使後代中新生兒和嬰幼兒死亡率增加,先天異常及智力低下的子女頻率增高。據國際衛生組織調查,非近親結婚子女一般死亡率為24%,而近親結婚子女的死亡率為81%,增加3倍多。1993年江蘇省徐州、無錫兩市,對近20萬人的遺傳病與先天畸形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近親結婚子女患病率為非近親結婚子女的5倍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呢?近親結婚,由於雙方有共同的祖先,相同的基因(包括正常的和異常的)很多,而且親緣越近,相同的基因越多,他們相互間婚配,子代成為純合子的機會就大大增加。如表l—2所示,表兄妹為皿級親,相同基因有1/8,子代成為純合子的機會為l/16;同胞兄妹為I級親,子代成為純合子的機會為1/4。我們每個人平均帶有6一10個有害基因,這些基因多為隱性,在雜合(一對等位基因,一個是正常的,另一個是隱性致病基因,稱為雜合)狀態下,一般危害不大。一旦與帶有相同有害基因的人婚配,雙方就有可能將相同有害基因同時傳遞給子女,使子女成為隱性有害基因的純合子而呈現疾病。在非近親婚配夫婦中,相同的基因少,帶有相同的隱性基因的機會更少,即使一方攜帶有隱性致病基因,而另一方相應的基因正常,子女也不會成為該致病基因的純合子,因此子女患隱性遺傳病的機會也就很少了。近親結婚的夫婦中,帶有相同隱性致病基因的機會大大增加,其子女成為該致病基因純合子的機會也明顯增高,這是近親結婚子女患隱性遺傳達病的機會比非近親結婚子女高得多的原因。例如白化病,在非近親婚配的子女中,發病率為1/40 000,表兄妹婚配者為1/3000,後者為前者的13.5倍,黑蒙性疾呆的這一比率為35.7倍,先天性魚鱗病為63.5病。近親結婚不僅使隱性遺傳病發病率增多,而且也使多基因遺傳病發病率稍增高,例如高血壓病、先天性心臟病、精神分裂症、哮喘、無腦兒、脊柱裂、唇齶裂等。因此禁止近親婚配是降低遺傳病及先天性畸形兒出生的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

㈢ 兩車靜止開門算是交通事故嗎

您好,算是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必須是在公共道路上發生的交通事故。道路是構成交通和交通事故的空間條件,沒有道路就談不上道路交通事故。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條的規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雖在單位管轄范圍但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的地方,包括廣場、公共停車場等用於公眾通行的場所。」由此可見,鄉村小道以及企事業單位內部並僅供內部使用的路段和場所等不屬於《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稱的「道路」。非在該「道路」上發生的交通事故,不屬於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的損害賠償不適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
2.車輛要件
道路交通事故必須是車輛所致的交通事故。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車輛包括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所謂機動車是指以動力裝置驅動或者牽引,在道路上行駛的供人員乘用或用於運送物品以及進行工程專項作業的輪式車輛;非機動車是指以人力或者以畜力驅動,在道路上行駛的交通工具以及雖有動力裝置驅動但設計最高時速、空車質量、最大外廓符合有關國家標準的殘疾人機動輪椅車、電動自行車等交通工具。然而筆者認為這一規定有欠妥當。首先,從國際上通行的做法看,屬於危險作業的交通運行的一般只限於機動車,而不包括非機動車;其次,正因為把交通運行確認為了危險作業才在責任的歸責原則上實行無過錯責任,非機動車帶來的危險性明顯小於機動車,因此非機動車和機動車要求同樣高的注意義務,實行無過錯原則,對非機動車方有失公允。
3.交通要件
交通事故必須是車輛在運行過程中發生的交通事故。對於機動車而言,以前我國學者認為運行是與靜止狀態相對而言的。因此,機動車一方處於正確停放狀態而引起的事故都不屬於機動車交通事故,不適用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法而只能適用民法原則處理。然而,在國外卻對「運行」有不同的學說,他們對運行的含義作了擴大的解釋,即都認為「只要機動車存在於交通當中,不管是停止還是行車,如果造成了其他相關交通者的危險,均相當於運行,均要依機動車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法規定承擔責任。筆者認為,這一解釋的出發點是為了加強對受害者的保護,符合現代私法的基本理念,我國司法實踐中應采這一解釋。
道路交通事故責任構成要件包括了三個方面,即交通要件、車輛要件以及道路要件。只有在對這三方面的要件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研究之後,公安交警部門才能對此次交通事故的責任進行認定。在交通事故的處理過程中都會關繫到當事人的權益。
【法律依據】
《道路交通安全法》

㈣ 法律責任的四大要素

所謂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認為,犯罪構成之共同要件應包括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四大要素。
它們互相結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任何犯罪的構成都必然包含此四大要素,缺一即排除犯罪的成立。四要素的內容,簡要分敘如下——
一、犯罪客體:所謂犯罪客體,指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佔的」社會關系」。
二、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社會關系構成侵害的客觀之外在的特徵或表現,具體要件方面,通常認為包含有:
1.危害行為:即在行為人的意識或意志支配下速實施危害於社會的身體行動與靜止。關於危害行為的方式,一般區別為作為與不作為兩種表現,其中對於由不作為的方式實現的犯罪,刑法理論亦分純正不作為犯及不純正不作為犯兩類。
2.危害結果:是指行為人之犯罪行為對於直接客體造成損害之客觀事實而言。
3.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因果關系:依據通行的「必然因果關系與偶然因果關系區分理論」,自然界或社會生活中確實存在因果規律,當某種行為,在一定得條件下,必然不可避免的引起某種結果,該行為與結果之間應被認定存在的因果關系。換言之,在同樣的條件下,重復同樣的原因,就會出現同樣的結果時,即具有所謂因果關系的必然性。相反的,與上述必然因果關系相對立,彼此間存在辯證關系的,為偶然性的因果關系,系指某種行為雖引起某種結果,但此結果在發展中卻與另外的行為或事件相競合,合乎規律的產生另一種結果,意即偶然的與另一因果過程交錯,則先前的行為並非最終結果的決定性原因,最終結果對於先前的行為來說,未必同樣發生,故行為與結果間只具有偶然結果關系。足堪成為犯罪構成要件之一的因果關系,僅限於前述之必然因果關系而言。
4.其它:包括犯罪對象、犯罪行為的時間、地點及方法(手段)等。在刑法分則條文中規定為特定犯罪的構成必備因素者。

㈤ 行人撞上他人的靜止物體受傷法律責任怎樣劃分

要是靜止物是放在行人通道的道路上,至於屬於違法的。要承擔主要責任。

㈥ 責任劃分有哪幾種

事故責任分為全部責任、主要責任、同等責任、次要責任。一方當事人的違章行為造成交通事故的,有違章行為的一方應當負全部責任,其他方不負交通事故責任。
法律分析
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一方在交通事故中負主要責任的,承擔百分之八十的賠償責任,非機動車、行人一方在交通事故中負主要責任的,承擔百分之六十的賠償責任。機動車與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負主要責任的,承擔百分之七十的賠償責任。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責任。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與處於靜止狀態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一方無交通事故責任的,不承擔賠償責任。未參加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由機動車方在該車應當投保的最低保險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對超過最低保險責任限額的部分,按照第一款的規定賠償。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規定,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並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吊銷機動車駕駛證。 造成交通事故後逃逸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且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法律依據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 第六十二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自現場調查之日起十日內製作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查獲交通肇事車輛和駕駛人後十日內製作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對需要進行檢驗、鑒定的,應當在檢驗報告、鑒定意見確定之日起五日內製作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有條件的地方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以試行在互聯網公佈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但對涉及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應當保密。

㈦ 十六歲未成年勞動者無故離職沒有簽合同會有什麼法律責任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是平等的勞動關系,勞動者有提供勞動的義務,用人單位有提供勞動保護和支付工資的責任!如果無故離職,對用人單位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的話,是要承擔賠償責任的!如果沒有,那就承擔被扣工資的責任!

㈧ 法律問題:作為與不作為的區別

1、從物理性質區分不同。依通說之見解,行為乃基於意思決定而為之身體動靜。出於身體之運動者為作為,由於身體之靜止者為不作為。

2、兩者是相反的行為。即積極的行為,是指以積極的身體舉動實施刑法所禁止的行為,作為是危害行為的主要形式,。不作為是相對於作為而言的,指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的法律義務,並且能夠實行而不實行的行為。不作為是行為的一種特殊方式,與作為具有一種相反關系。

3、涉及的違法行為不同。作為對應的是毆打他人、發表污衊他人的文章、偷竊他人的財損壞某人的汽車、縱火焚毀房屋等。不作為對應的是遺棄嬰兒、不撫養未成年子女、不贍養父母、不扶養失去生活能力的配偶、駕車撞人後逃逸、醫生見死不救、警察見百姓危及生命或者財產安劍救助等。

(8)法律責任靜止擴展閱讀:

不作為犯之作為義務,是一種特定的法律義務。具有一定的作為義務,是不作為成立的邏輯前提。

作為義務的這種特定性,是基於某種特定的條件而產生並且隨著該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的。在這個意義上,不作為的作為義務是一種特殊義務。

特殊義務是相對一般義務而言的,一般義務又稱絕對義務、無條件義務。只要具有責任能力,一切人都應該遵守的義務就是一般義務,而特殊義務是特定的人應該履行的並且附有某種條件的義務。

因此,在認定不作為的作為義務時,應當和一定的條件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如果具備這些條件,則負有特殊義務。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則不負有特殊義務。如果先前具有這些條件,現在這些條件已經消失,則先前負有特殊義務,現在不負有特殊義務。

㈨ 刑法意義上的不作為是什麼

就是應為、能為而不為。
應為,是說有法定的義務,卻拒不履行。
能為,是說有作為的能力,卻拒不履行。
不為,是說需要其積極主動的行動,卻拒不履行。

㈩ 河北一轎車失控,2名行人被撞致1死1傷,轎車需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大概會被判處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還有罰款。

邢台一轎車發生事故

2021年10月26日,邢台市交警隊發布交通事故報告,顯示一輛私家車駕駛員在路口行駛時突然與一輛等待紅燈的車輛相撞,強大的沖擊力導致汽車失控。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這輛私家車撞上了一輛等紅燈的車輛。

司機會面臨哪些處罰?

駕照肯定是會被吊銷的,賠償是必須的,然後追究法律責任,入獄也是一定的事情,我們具體分析一下。首先主要原因肯定是司機的問題,家屬賠償是必須的,然後駕照被吊銷,後半生不可能開車。這種情況如果是開車的話,會對交通道路造成很大的危害,到時候可能會發生更多的事故。然後,要追究法律責任,要判坐牢,就看是判幾年了。對於開車來說,真的是需要大家認真起來的,真不是說說玩笑話就過去了。現在很多人剛學了駕照,有了車,就覺得自己是高手,覺得自己不會出事,但當真的出了事,真的是後悔都來不及了。

熱點內容
勞動法員工過失 發布:2025-05-24 17:58:40 瀏覽:938
與政府簽訂的框架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4 17:57:19 瀏覽:37
海南大學民商法考研參考書目 發布:2025-05-24 17:51:35 瀏覽:527
房屋買賣協議公證人有沒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4 17:45:51 瀏覽:876
未滿十八周歲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24 17:44:30 瀏覽:567
僧肇道德經 發布:2025-05-24 17:39:29 瀏覽:571
第三者法律援助的意思 發布:2025-05-24 17:33:57 瀏覽:31
國際經濟法最早 發布:2025-05-24 17:28:56 瀏覽:499
民法典通過決議投票 發布:2025-05-24 17:24:18 瀏覽:220
合同法手續費 發布:2025-05-24 17:23:35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