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簡述教育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簡述教育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發布時間: 2022-02-26 00:44:50

① 關於教育的法律法矩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 中華版人民共和國未權成年人保護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② 教育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

祝我的大朋友們節日快樂,永葆童心~

好了,開始我們今天的教師招聘沖刺

今天要復習的內容是教育法律責任

考點1:歸責要件

所謂歸責,是指法律責任的歸結。它要解決的是法律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的問題。

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只有具備以下四個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才被認定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才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1.有損害事實

這是指行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學秩序及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客觀事實存在。這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

2.有違法行為

這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假若行為人的行為沒有違法,他就不承擔法律責任。

3.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所謂過錯,是指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具有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態。

4.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這是指違法行為是導致損害事實發生的原因,損害事實是違法行為造成的必然結果,二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前者決定後者的發生,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

考點2:歸責原則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確認和承擔法律責任時必須依照的標准和准則。學校教育活動是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侵權導致的民事法律責任,根據我國《民法通則》,這種民事法律責任的追究,主要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四項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最終構成要件,同時,以過錯作為確定行為人責任范圍的重要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2.過錯推定原則

推定,是指根據已知的事實所進行的推斷和確定。過錯推定,也稱為過失推定,是指如果原告能證明其所受的損害是由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則應推定被告有過錯並應承擔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

3.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是指當事人雙方在造成損害時均沒有過錯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公平的原則,來判定當事人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失給予適當的補償。我國《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這一規定是公平責任原則的重要法律依據。此外,我國《民法通則》在多個條文中都規定了公平責任,從而使公平責任上升為一項歸責原則。

4.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也稱為無過失責任,是指當損害發生後,當事人無過錯也要承擔責任的一種法定責任形式,其目的在於補償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失。

考點3:侵權責任★★★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此時教育機構承擔過錯推定責任。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此時教育機構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 END ——

③ 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有哪些

您好,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如下:
一、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了行政法律、法規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由於教育法具有行政法的性質,所以,行政法律責任是違反教育法的一種最主要的法律責任形式。
行政處罰是指GJXZ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組織或個人進行的行政制裁。行政處罰的種類有很多,根據1998年GJ教委發布的《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的規定,教育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有10種:(1)警告;(2)罰款;(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頒發、印製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及其他學業證書;(4)撤消違法舉辦的學校和教育機構;(5)取消頒發學歷、學位和其他學業證書的資格;(6)撤消教師資格;(7)停考、停止申請認定資格;(8)責令停止招生;(9)吊銷辦學許可證;(10)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行政處分是由GJGG或企事業單位對其所屬人員予以的懲戒措施。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和開除。
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針對的主體不同,行政處罰可以針對所有違反行政法規的公民和組織,而行政處分針對違反行政法規的體制內人員,如學校的直接負責人,學校的教師等。
二、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所承擔的法律後果。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GJ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是公民和法人。典型的民事違法行為就是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
三、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刑事違法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追究教育刑事法律責任是國家對違反教育法的行為人最為嚴厲的法律制裁。
以上就是對問題的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④ 教育設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構成要件

法律分析:1、侵犯的客體是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正常活動和師生員工的人身安全;2、在客觀方面表現為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具有危險而仍不採取措施或者不及時報告,致使發生重大事故的行為;3、主體為特殊主體,即對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負有維護義務的直接人員。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三十八條 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採取措施或者不及時報告,致使發生重大傷亡事故的,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⑤ 教育法律規范與教育法律關系之間有什麼聯系

教育法律關系是指教育法律規范在調整人們行為過程中所形成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教育法律關系與一般社會關系相比是不同的,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第一,教育法律關系是以教育法律規范為前提而形成的社會關系。教育法律關系的存在是以教育法律規范的存在為前提的,沒有教育法律規范的存在,就沒有教育法律關系的存在;一旦社會關系納入教育法律規范調整的范疇,這種社會關系就成為一種教育法律關系。例如,在沒有《義務教育法》之前,就有兒童入學這一社會現象的存在,由此便有了兒童與學校之間的社會關系。但這種社會關系不具有強制性質,所以,兒童是否入學與學校之間並不屬於

法律性的社會關系。《義務教育法》實施以後,適齡兒童是否入學,與學校之間則形成一種教育法律關系。

第二,教育法律關系是以權利與義務為核心而形成的社會關系。教育法律規范的確定,就是要通過權利與義務的確定將當事人納入教育法所調整的范圍之內,使之成為權利與義務的享有者與承擔者。明確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也就明確了相互之間由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除此之外,當事人之間所具有的其他社會關系,不屬於教育法律關系。

第三,教育法律關系的存在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教育法律規范要明確當事人可以做什麼、不得做什麼和必須做什麼,這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有國家強制力作保障。但當教育法律關系受到破壞時,國家強制力是否立即發揮作用,則要取決於教育法律關系的性質。這種性質有強制性的,有任意性的。前者受國家強制力直接保障,後者則需通過權利人的請求,國家強制力才會發揮作用。
教育法律規范的含義
1、簡述教育法與教育法學的聯系與區別。

答:教育法是教育法學的研究對象和存在依託,教育法學則為教育法提供學科理論依據和指導方向,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教育法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一部分,而教育法學是法律科學的分支學科。

2、簡述教育法的特性。

答:教育法的特性是指由教育法特定的調整對象和特定的內容所決定的不同於其他法律的個性特點。如果將教育法作為法律整體的一部分而與其他社會規范相比較,它便具有一般法的強制性、普遍性和規范性的特徵。如果將教育法作為一個獨立組成部分與其他部門法相比較,教育法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是調整教育領域的社會關系。

3、簡述教育權與受教育權的不同特點。

答:(1)主體不同。教育權的主體主要是以國家、機構或組織的身份存在的,受教育權主權是以公民的身份存在的;(2)來源不同。國家教育權是公民所賦予的,是一種權力,是不可以放棄和轉讓的,受教育權是來源於人的生命權,是由於人的存在而存在。

4、簡答教育法學的特徵。

答:(1)教育法學的研究對象具有較強的指向性;(2)教育法學具有較強的社會性;(3)教育法學具有綜合性;(4)教育法學具有邊緣性。

5、簡答教育法學的發展特點。

答:(1)教育法學逐漸從行政法學中脫離出來;(2)教育法學的研究內容更為系統;(3)出現了教育法學的專業學術組織和專業學術雜志;(4)高等師范院校普遍開設教育法學課程;(5)出版教育法學著作。

6、簡答教育法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答:(1)教育法的理論。具體包括教育法學的基本原理、教育權與受教育權的法律性質、教育法律關系、教育法的運行等;(2)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具體包括我國現行教育基本制度體系,學校、教師、學生等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地位、權利與義務等。(3)法律責任與救濟。具體包括教育法律責任的含義、構成要件、歸責原則、責任方式,教育法對法律責任的規定,法律救濟等。

7、簡述教育法學與教育學的關系。

答: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教育法學與教育學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都是以教育現象為研究對象,但側重點卻有不同。教育法學是為保證教育活動的正常進行,而在教育法律關系、教育機構的管理、教師與學生的權利義務等方面對教育活動進行法律規范的研究。教育學是對各種形式、各種類型、各種模式的教育事實、教育活動、教育問題、教育理論等方面進行的研究。教育法學與教育學從不同的角度對相同客體的不同方面進行了研究,兩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教育學為教育法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教育法學在對教育法律現象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必須遵循教育方針、教育目的、教育規律等。

8、如何理解教育法的含義?

答:教育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調整教育活動中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對這一定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教育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其次,教育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這體現了法的強制性的本質特徵。最後,教育法是調整教育活動中各種法律性的社會關

⑥ 教育違法的構成要件

答:違法是指國家機關、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或公民,因違反法律的規定,致使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受到破壞,依法應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違法由下列條件構成: (1) 違法必須是人們違反法律規定的一種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 (2) 違法必須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行為,必須是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的行為。 (3) 違法必須是行為者出於故意或過失,也就是行為人要有主觀方面的過錯或罪過。 (4) 違法的主體必須是具有法定責任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⑦ 教育法律責任的四個構成要件之間是什麼關系是各自獨立嗎還是缺一不可求解答

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行為必須違反教育法律法規。責任人有教育違法行為是其內承擔教育容法律責任的前提。

②存在著損害事實,即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學秩序及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客觀事實存在。

③行為人在主觀上有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的故意或過失心理,即行為人有過錯。

④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著內在、本質的必然聯系,即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以上所述四方面是教育法律責任構成的必備條件,缺一不可。

⑧ 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主要內容是什麼

學校教育法律責任的內容
學校實施違法行為是其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但並不是各種違法行為都承擔相同的法律後果。教育法根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法律地位和違法行為的性質,規定了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主要方式。
(1)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
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由於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構成行政違法而應當承擔的否定性法律後果。根據《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等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是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2)違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責任
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學校反教育法律、法規,破壞了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或人身關系,依照法律規定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是一種以財產為主要內容的責任。我國《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對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民法通則》對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15種主要方式作了規定。
(3)違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
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的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同時觸犯了刑法,達到犯罪的程度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對某些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做了規定。追究刑事法律責任往往表現為給予行為人以刑事制裁,即人民法院依法對犯罪人運用的刑罰。
對於某一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的行為,追究法律責任的方式並不限於一種,可以在追究行政法律責任的同時,追究民事法律責任或者刑事法律責任,甚至三種形式可以並處。此外,如果當事人違反經濟合同的法律責任,則還承擔經濟法律責任。

⑨ 教育設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的構成要件是什麼

教育設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的構成要件:
1.主觀方面為過失;
2.犯罪主體為對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負有維護義務的直接人員;
3.犯罪客體是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正常活動和師生員工的人身安全;
4.客觀方面表現為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具有危險而仍不採取措施或者不及時報告,致使發生重大事故的行為。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一百三十八條
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採取措施或者不及時報告,致使發生重大傷亡事故的,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⑩ 教育法律責任的四個構成要件之間是什麼關系

新義務教育法,指明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這個根本方向。明確了義務教育承擔內實施素質教育的重容大使命歸來,義務教育免費的本質,進一步完善了義務教育的管理體制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障受教育者的平等權利,規范義務教育的辦學行為。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中的白蓮講的是什麼 發布:2025-05-23 02:51:04 瀏覽:879
建設項目驗收法規 發布:2025-05-23 02:48:13 瀏覽:911
法治行政的原則 發布:2025-05-23 02:47:59 瀏覽:185
勞動法第91條 發布:2025-05-23 02:41:03 瀏覽:454
勞動法的生育假期 發布:2025-05-23 02:24:42 瀏覽:102
法與社會不再是寶貝 發布:2025-05-23 02:20:26 瀏覽:428
招收法律碩士非法學的院校 發布:2025-05-23 02:00:57 瀏覽:774
新婚姻法認可度 發布:2025-05-23 01:40:33 瀏覽:322
合同的掃描件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3 01:40:26 瀏覽:437
法院法醫培養 發布:2025-05-23 01:38:04 瀏覽: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