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反不正當競爭法律責任的特點

反不正當競爭法律責任的特點

發布時間: 2022-03-02 16:41:53

㈠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的特徵

可以參考網路http://ke..com/view/188549.htm?fr=aladdin

㈡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特徵是什麼

與既往的規制市場秩序、維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的有關法律相比,反不正當競爭法具有「行為法特性」、「補充性」及「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等幾項特徵。
(一)行為法特性

反不正當競爭法是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和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的法律。不同的法律,其規制的角度或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例如,產品質量法重在管理和規范產品質量,它是從客體的角度進行調整的法律,又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旨在保護為生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而制定的法律,它是從確立主體的地位、確認和賦予主體合法權益的角度進行的立法。與上述法律不同,反不正當競爭法是從市場主體行為規則的角度進行法律調整,屬於規范經營者的市場交易行為以及管理者相應的管理行為的法律,具有鮮明的行為法特徵。
(二)補充性

從一定層面而言,反不正當競爭法是為了彌補傳統私法,包括侵權法、知識產權法等法律領域的漏洞或空白而產生的,具有對這些法律拾遺補缺的功能。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調整范圍中,不少內容是與其他法律,尤其是與商標法、專利法、版權法的部分內容相交叉。盡管它們都禁止他人未經許可擅自使用權利人的專用權利,但知識產權法作為保障權利人的基本制度,卻存在一些空白和漏洞。比如,一些尚未達到專利水平的技術或者當事人不願意申請專利的技術,專利法就無法加以調整,而反不正當競爭法有關商業秘密的制度則可以對其進行保護。又如,商標法只保護注冊商標的合法權益,但對於那些擅自使用未注冊商標標識的行為卻只能袖手旁觀,此時,反不正當競爭法可以通過對市場混同行為的禁止加以有效調整。
(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

反不正當競爭法是從「消極行為」的角度進行的立法,即立法通過禁止經營者實施一定行為的方式來為市場交易劃定合法與違法的標准,但這個標准往往比較抽象、模糊,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L 1]比如,反不正當競爭法包含了大量原則性、抽象性的法條,在適用過程中也暴露出操作性相對較差的特點,這正是該法律內蘊著不確定性的外部表現之一。
法律具有確定性是其能夠發揮社會規范作用的重要因素,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法律尤其是成文法的固有缺陷導致其也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是法律內在矛盾的統一體,在不同的法系、不同的部門法中,其表現程度是不同的。相比於傳統法律部門,如規范有體物的物權法而言,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不確定性較大,但較之反壟斷法,其不確定性又較小。

㈢ 《反不當競爭法》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特徵有哪些

1.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是經營者.
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反不正當競爭法》把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妨害經營者的正當競爭行為也規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
2.不正當競爭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
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違法性主要表現在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章關於禁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各種具體規定,也包括違反該法的原則規定,即違反了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或公認的商業道德
3.不正當競爭行為侵害的客體是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
4.不正當競爭行為是一種競爭行為.

㈣ 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認定及其法律責任

【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認定】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相關規定,不正當競爭行為是指經營者在市場競爭中,採取非法的或者有悖於公認的商業道德的手段和方式,與其他經營者相競爭的行為。認定不正當競爭行為可以依據以下各類行為:
(1)混淆行為 的認定
混淆行為是指經營者在市場經營活動中,以種種不實手法對自己的商品或服務作虛假表示、說明或承諾,或不當利用他人的智力勞動成果推銷自己的商品或服務,使用戶或者消費者產生誤解,擾亂市場秩序、損害同業競爭者的利益或者消費者利益的行為。 只有具備以下特徵的才構成混淆行為:
1、行為人是從事市場交易活動的經營者。
2、具有主觀故意。混淆行為一般都是對質量好、知名度高、市場銷售量大的商品進行仿冒,它的實質就是掠奪他人的經營優勢,侵害他人長期形成的無形資產。因此,混淆行為是一種故意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3、具有特定性。由於混淆行為是對市場中經營優勢的掠奪,因此,混淆行為總是發生在特定的具有市場優勢的經營者身上及其特定的商品上。
4、具有誤導性。混淆者都不希望以自己的真實身份從事市場交易活動,其從事混淆行為的目就是在於使交易對方對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產生混淆或誤解,從而接受其商品或服務,以此獲得競爭優勢。
(2)公用企業或其他依法享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的限制競爭行為的認定
公用企業或其他依法享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的限制競爭行為是指公用企業或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行為。只有具備以下特徵的才構成公用企業或其他依法享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的限制競爭行為:
1、行為的主體只能是公用企業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
2、行為侵害的客體為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公平競爭機會和對商品的選擇權。
3、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排擠其他經營者的過錯。
4、行為人實施了強制交易行為給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造成損害。
(3)政府機構的限制競爭行為的認定
政府機構的限制競爭行為是指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及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或者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以及限制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的行為。凡符合以下四個方面構成要件的,即可認定行為人的行為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應追究其責任。
1、該行為主體不是經營者,而是政府機關,包括政府機關所屬部門;
2、行為侵犯的客體是市場上經營同類商品的經營者的公平交易權和公平競爭秩序;
3、客觀方面表現為政府及其所屬部門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或者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
(4)商業賄賂的行為認定
商業賄賂是指經營者為爭取交易機會,暗中給予交易對方有關人員和能夠影響交易的其他相關人員以財物或其他好處的行為。只有具備以下特徵的才構成商業賄賂行為 :
1、商業賄賂行為的主體是經營者,可以是買方,也可以是賣方;
2、商業賄賂行為主觀上是故意的,目的是為了爭取交易機會和交易條件;
3、客觀方面表現為採取秘密的手段給付財物或其他報償;
4、商業賄賂行為侵害的客體是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權。
(5)虛假宣傳行為的認定
虛假宣傳行為是指經營者利用廣告和其他方法,對產品的質量、性能、成分、用途、產地等所作的引人誤解的不實宣傳。具備以下特徵的才構成虛假宣傳行為:
1、行為的主體是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和廣告發布者。
2、的不真實性。廣告的內容未能真實客觀地介紹有關商品或服務的情況,即廣告內容與實際商品或服務情況明顯不符。
3、手段的欺騙性。虛假廣告採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等手段,故意欺騙或誤導消費者,使其產生錯誤的認識,進而購買其宣傳的商品或接受其宣傳的服務。
(6)侵犯商業秘密的認定
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是指:以不當手段獲娶披露、使用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具備以下特徵的才構成虛假宣傳行為:
1、符合法定條件的商業秘密確實存在。
2、客觀上,行為主體侵犯了他人商業秘密。
3、以非法手段獲取,披露和使用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已經或可能給權利人帶來損害後果。
(7)低價傾銷行為的認定
低價傾銷行為是經營者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的行為。
具備以下特徵的才構成低價傾銷行為:
1、行為主體只能是處於賣方地位的經營者。
2、行為人進行傾銷的目的在於排擠競爭對手,妄想霸佔市場。
3、客觀上行為人確實實施了壓價銷售的行為,即銷售商品的價格低於成本價格。
4、從不正當削價銷售的結果來看,行為人實施壓價銷售一般必然導致實力薄弱的其他競爭對手的利益受損。
(8)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條件行為認定
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條件行為是指經營者在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務時,違背交易相對方的意願,強行搭配其他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的行為。
1、行為的主體必須是經營者
2、行為在客觀上表現為經濟優勢濫用
3、主產品和搭售品互不相干
4、搭售行為足以給他人造成損害
(9)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的認定
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是指經營者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競爭原則,利用物質、金錢或其他經濟利益引誘購買者與之交易,排擠競爭對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具備以下特徵的才構成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
1、不正當有獎銷售的主體是經營者。
2、經營者實施了禁止的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
3、經營者實施不正當有獎銷售,目的在於爭奪顧客,擴大市場份額,排擠競爭對手。
(10)詆毀競爭對手商業信譽的認定
詆毀競爭對手商譽行為是指經營者捏造、散布虛假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從而削弱競爭力,為自己取得競爭優勢的行為。具備以下特徵的才構成詆毀競爭對手商業信譽:
1、行為的主體是市場經營活動中的經營者,其他經營者如果受其指使從事詆毀商譽行為的,可構成共同侵權人。
2、經營者實施了詆毀商譽行為。
3、經營者對其他競爭者進行詆毀,其目的是敗壞對方的商譽,其主觀心態出於故意。
(11)招標投標中的串通行為的認定
招標投標中的串通行為是指投標者之間串通投標,抬高或壓低標價,以及投標者為排擠競爭對手而與招標者相互勾結的行為。
1、違法主體包括招標者、投標者;
2、主觀方面是故意的,目的是為了排擠其他競爭者或者損害招標者的利益;
3、客觀方面實施了串通招標、投標行為;
4、行為侵害的客體是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權和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
【不正當競爭行為法律責任】
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不正當競爭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經濟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等責任形式。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四章規定,經營者違反該法規定應承擔的相應的、具體的法律責任有:
1.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被侵害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經營者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予以處罰。

經營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吊銷營業執照;銷售偽劣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經營者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

4.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的,省級或者設區的市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被指定的經營者藉此銷售質次價高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5.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作虛假宣傳,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廣告的經營者,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依法處以罰款。

我國《廣告法》對不正當廣告行為作了相應的法律責任的規定。利用廣告進行虛假宣傳還可能觸犯刑律構成虛假廣告罪。刑法第222條規定: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違反國家規定,利用廣告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宣傳,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6.侵犯商業秘密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7.經營者違法進行有獎銷售,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8.投標者串通投標,抬高標價或者壓低標價;投標者和招標者相互勾結,以排擠競爭對手公平競爭的,其中標無效。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9.經營者有違反被責令暫停銷售,不得轉移、隱匿、銷毀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財物的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被銷售、轉移、隱匿、銷毀財物的價款的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追究違法者的主要途徑】
①受害人通過司法途徑追究違法者的民事責任,包括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②受害當事人向監督檢察機關投訴,要求制止違法行為,並追究有關單位或個人的行政責任;
③監督檢查部門根據任何人的舉報和指控,或依職權主動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制止違法行為,追究有關單位或個人的行政責任;
④司法機關依據刑事訴訟的程序,追究違法者的刑事責任。
【望採納】

㈤ 法律責任的特點是什麼

法律責任有其自身的特徵:
第一,它是與違法行為相聯系的。沒有違法行專為,就談不上法律屬責任。由於違法行為的性質和危害程度的不同,因而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也不相同。
第二,它的內容是法律規范明確加以具體規定的。法律責任是一種強制性法律措施,必須由有立法權的機關根據職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委規章或者地方政府規章來加以明文規定,否則就不構成法律責任。
第三,它具有國家強制性。法律責任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所謂國家強制力,主要是指國家司法機關或者國家授權的行政機關採取強制措施強迫違法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象社會責任中的道德責任,只能通過輿論監督等途徑保證執行,而不能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
第四,它是由國家授權機關依法實施的。對違法行為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由國家有權的機關,主要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和有關的國家行政機關依法進行。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均無權進行。

㈥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特點

《反不正當競爭法》究竟是屬於經濟法范疇還是民法,法學界多有爭論。但內大多數學者認為我國的反容不正當競爭法是屬於經濟法的范疇、且為我國經濟法體系中的一部比較重要的法律。這才是符合我國的基本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屬於經濟法。持這一觀點的主要是從事法學理論研究和教學的一些專家和學者 。他們認為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一部規范市場秩序的法律,而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我國經濟法 。其主要是以調整國家在干預和調控市場經濟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為基本內容的法律規范,因此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當屬我國經濟法體系中的一部重要的部門法。
第二種觀點則認為,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屬於民法。持這一觀點的主要是我國立法界和司法界的部分專家和學者 。他們認為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一部調整市場交易的法律,其倡導的原則是:在市場交易中應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並應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該法所列舉的並且明令禁止的這些不正當競爭行為當中,主要的是民事侵權行為,所有反不正當競爭法可以列入民事法律部門。反不正當競爭法屬民法范疇,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競爭行為,是對民法誠實信用原則的延伸。

㈦ 反不正當競爭法法律責任有哪些

您好!復一、不正當競爭行為制的經濟責任和民事責任
《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經濟責任、民事責任的意義在於保護合法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以及受到實際損害時得以補償。
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行政責任
《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行政責任,要通過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查處來實現。這樣規定的目的在於使被破壞的市場競爭秩序得以恢復。
《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行政責任形式主要包括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責令改正、消除影響以及吊銷營業執照等形式。此外,還規定了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的行政處分。
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對違法行為進行的最為嚴厲的法律制裁,適用於那些對其他經營者、消費者和社會經濟秩序損害嚴重、情節惡劣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對於刑事責任,《反不正當競爭法》只是作了原則規定,確定具體的刑事責任要適用我國刑法的相應規定。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熱點內容
立法應該應 發布:2025-05-21 09:10:16 瀏覽:307
司法解散之訴 發布:2025-05-21 09:09:29 瀏覽:462
法官你好 發布:2025-05-21 08:59:04 瀏覽:224
市民法概念 發布:2025-05-21 08:54:58 瀏覽:230
法官偽造事實是否違法 發布:2025-05-21 08:54:12 瀏覽:774
生產車間員工守則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21 08:49:45 瀏覽:716
企業物業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21 08:49:37 瀏覽:746
行政法民法刑法的區別 發布:2025-05-21 08:49:35 瀏覽:450
殺枉法法官 發布:2025-05-21 08:37:44 瀏覽:179
高校法學教師 發布:2025-05-21 08:22:05 瀏覽: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