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協議具備法律效力嗎
『壹』 出借咨詢與服務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嗎
雙方簽字,一般有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三十二條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
『貳』 協議具備法律效力嗎
協議的形式要件符合法律規定,是協議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不違法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就是有效的。
『叄』 app平台服務協議必須經過律師審核嗎如果不審核有法律效力嗎
這種協議只要是協議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不損害國家集體利益,就是有效的,不必經過律師審核。律師審核只是為了保證合同文本對委託人更有利,降低合同風險。有些企業在簽訂合同前找律師審核,只是在履行內部的法律事務程序,屬於內部管理問題,不是法律要求的。
『肆』 個人備案網站發布的服務協議,使用協議等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是的,個人備案就跟你的身份證一樣具有權利的。但是是否立即執行呢應該不會,如果你的網站內容違規不算太厲害的話一般是不會管你的。但還是安分守己好。
『伍』 服務合同法律效力的法律規定是什麼
服務合同的法律規定即依據我國《民法典》中的相關規定,服務合同屬於無名合同,但技術服務合同是有名合同,是一方以技術知識為對方解決特定技術問題,完成工作成果,而對方支付相應的價款的合同。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第八百八十二條技術服務合同的委託人應當按照約定提供工作條件,完成配合事項,接受工作成果並支付報酬。第八百八十三條技術服務合同的受託人應當按照約定完成服務項目,解決技術問題,保證工作質量,並傳授解決技術問題的知識。第八百八十四條技術服務合同的委託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影響工作進度和質量,不接受或者逾期接受工作成果的,支付的報酬不得追回,未支付的報酬應當支付。
『陸』 咨詢服務協議有法律效力嗎我該怎麼辦
有法律效力
你有問題你咨詢不收費
你沒有問題,協議期滿就結束服務
你如果咨詢他們,不對你解答就是違約,可以解除協議
『柒』 請高人指教:服務期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無效,請放心!參考《勞動合同法》特別注意二十五條:
第二十二條 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
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服務期的,不影響按照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提高勞動者在服務期期間的勞動報酬。
第二十三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第二十四條 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前款規定的人員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第二十五條 除本法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
『捌』 個人與企業簽訂的咨詢服務費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玖』 出借咨詢與服務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嗎
根據你的描述來初步判斷,只要條款內沒有法律禁止的,是具有效力的。
『拾』 沒看就同意的用戶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目前,各種互聯網產品已經進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應該都發現了,我們經常被要求勾選一個「用戶協議」,以表示自己已經了解並同意相關的條款,但在實際操作中,大量用戶根本沒有仔細看過其中的條款,不了解自己擁有什麼權利和需要承擔怎麼樣的義務,那麼這個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合同法》中對於格式合同中的條款給出了明確的定義:「格式條款是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並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
由於合同條款制定的時候是沒有經過雙方協商的,所以《合同法》對於格式合同特別作出了以下規定,以保障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1)提供格式條款一方有提示、說明的義務,應當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並按照對方的要求予以說明;(2)免除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當事人主要義務、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當事人主要權利的格式條款無效;(3)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按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
因此,只要一份用戶協議符合《合同法》中對於格式合同的要求,而且不存在其他法定無效的情形,那麼在原則上基本可以認為它具備法律效力。
那麼有用戶協議,企業就能「為所欲為」嗎?
並不是的,這個時候有一個操作,叫做「主張合同無效」。
《合同法》對於格式合同條款的無效判定,在第四十條中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此外在國家工商行政總局頒布的《網路交易管理辦法》中第十七條也規定:「網路商品經營者、有關服務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合同格式條款的,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按照公平原則確定交易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採用顯著的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並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網路商品經營者、有關服務經營者不得以合同格式條款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合同格式條款並藉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格式條款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後服務、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並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並藉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也就是說,雖然這些條款是當事人雙方沒有協商就制定出來了,用戶也在各種原因下自願簽署了,但如果企業想要依靠這樣的協議文件免除自己理應擔負的責任,加重用戶需要承擔的責任,這都是行不通的。在合同條款中存在明顯的不平等、不合理之時,用戶是有權主張合同文件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