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公司股東內部協議書有法律效力

公司股東內部協議書有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2-03-07 23:17:53

⑴ 公司內部協議有法律效力

公司內部合同如果具備生效要件的有法律效力。合同的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真實;合同內容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合同有效。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六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⑵ 公司和員工簽內部協議有法律效應嗎

公司和員工簽的協議雖然是內部協議,但是它是具有法律效應的,因為每個人從事工作或者是在用人單位從事工作當中都會簽一份協議書的,所以這個協議書無論是在哪個方面哪個層次來簽簽約的,它都是具有法律效益的,這在我國是承認的。

⑶ 股東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股東協議具有法律抄效力。訂立協議書,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從制度上乃至法律上,把雙方協議所承擔的責任固定下來。作為一種能夠明確彼此權利與義務、具有約束力的憑證性文書,協議書對當事人雙方(或多方)都具有制約性,它能監督雙方信守諾言、約束輕率反悔行為,它的作用,與合同基本相同。

⑷ 協議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協議書的內容沒有法律所禁止的規定,並且是在雙方公平、自願的情況下達成的,就有法律效力。

協議書的目的和作用與合同基本相同,合同與協議雖然有其共同之處,但兩者也有其明顯區別。合同的特點是明確、詳細、具體,並規定有違約責任;而協議的特點是沒有具體標的、簡單、概括、原則,不涉及違約責任。從其區別角度來說,協議是簽訂合同的基礎,合同又是協議的具體化。

為了約束合同雙方(即甲乙雙方)的履行責任,同時也為日後雙方的分歧,提供有力的文字性的依據。建議協議書的內容一般包括以下條款: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報酬;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解決爭議的辦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書面形式是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條 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當事人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訂立合同。

A5.331 52878公司股東轉讓股份流程(股東)

股東間股權轉讓有以下流程:

1、公司法定代表人簽署、公司蓋章的《公司變更登記申請書》;

2、《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託代理人的證明》及指定代表或委託代理人的身份證復印件;

3、股東會決議;

4、股權轉讓協議書;

5、股權向公司股東以外轉讓的,還應提交新股東會(股權轉讓後的股東)決議;

6、章程修正案或修改後的章程;

7、新股東的主體資格證明或自然人的身份證明;

8、變更原營業執照正副本。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七十一條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 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徵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 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 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七十二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的強制執行程序轉讓股東的股權時,應當通知公司及全體股東,其他股東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購買權。其他股東自人民法院通知之日起滿二十日不行使優先購買權的,視為放棄優先購買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七十三條 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二條轉讓股權後,公司應當注銷原股東的出資證明書,向新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並相應修改公司章程和股東名冊中有關股東及其出資額的記載。對公司章程的該項修改不需再由股東會表決。

⑸ 內部股東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從民事角度來看能否法律支持

在簽署協議的股東之間具有法律效力,對於合同以外的善意第三人不發生法律效回力。

有法律支持,按答照《合同法》的規定:合同有效需要具備如下幾個條件:

1、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根據上述三個條件來看,內部股東協議具備了生效的要件。所以是有效的。

⑹ 公司股東內部簽訂的協議在法律上有效嗎

詳細點,內容是什麼?從合同法角度,只要是不違反法律規定、意思自治,合同就有效。

⑺ 內部合作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只要條款不違法,那麼在你們內部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是,很多情況下是不能對抗善意相對人的。

⑻ 股東內部協議有效嗎

公司股東內部承包經營合同是否有效
公司,作為最基本的商事主體,其本身的狀態-----包括股東結構、運營模式、資產構成等----不僅關繫到公司自身以及公司股東的利益,同時,還對與之發生法律關系的其他單位及個人產生影響。因此,對於公司是否可以以承包的方式發包給股東進行經營,理論界和實務界爭議較大,沒有統一認識。
公司內部承包經營是指公司或股東與承包股東通過訂立承包合同,將公司的全部或者部分經營權在一定期限內交給承包股東,由承包股東對公司進行經營管理,承包股東按照承包合同約定向發包方支付承包金,並承擔承包期內相應經營風險的一種經營方式。在公司承包經營合同中,一般都會約定承包股東交納的承包金額、承包范圍、責任承擔、承包期限等內容,簡而言之,就是發包方旱澇保收地收取承包股東的承包金,承包期內公司的債權債務由承包股東最終承擔責任。
從法律性質上來分析,內部承包合同的約定實際上是變更了公司的治理結構,將本應由股東會和董事會、監事會分別行使的職權集中給承包股東一人行使。
而我國《公司法》倡導現代公司治理模式,將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在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三權分立」的前提下,尊重公司自治原則,公司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經營模式。而在內部承包經營模式下,卻不可避免出現「三權合一」以及股東承擔一定程度上無限責任的現象。
筆者認為:從實務角度出發,對此類承包合同的效力原則上應予以維持。
第一、公司是企業法人之一,在我國企業是允許承包的。根據「法無禁止即自由」的民法原則,應肯定公司承包合同的效力;
第二、公司內部承包經營,並不違反股東有限責任原則。股東有限責任原則是指在公司對外法律關系中,股東以其出資為限對公司的債務承擔有限責任。而承包股東對承包期內公司的債務承擔無限責任,這是屬於公司或其他股東與承包股東的依據承包合同的內部約定,其實質是基於承包合同而產生的,而非基於公司經營產生。同時,對於公司外部而言,仍然是公司股東對外承擔有限責任,而不是單個股東。因此,公司內部承包經營,並不違反股東有限責任原則。;
第三、《公司法》第三十五條規定「股東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但是,全體股東約定不按照出資比例分取紅利或者不按照出資比例優先認繳出資的除外。」由此規定可知,公司的紅利分配是可以由公司股東進行自由約定的。而公司內部承包關於承包費及經營利潤的約定,完全可以視為公司股東就紅利分配達成的合意,在本質上是符合該條規定的,該約定合法有效;
第四、「三權合一「現象」可以「概括授權」予以規避
由於公司內部承包合同是由公司或者其他股東與承包股東訂立的,完全體現了公司的意志或者其他股東的意志,因此,對於出現的一些「三權合一」現象,可以認為是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對承包股東進行了授權;
第五、認可公司內部承包合同合法有效,有助於防止發包方或承包方罔顧誠信、根據公司業務狀況提起否決合同效力的訴訟,維持商事活動穩定;
第六、涉及公司重大事項的約定應為無效。比如應由股東大會表決的修改章程、公司合並、分立、解散等情形、公司處分重大資產、公司對外擔保等事項,必須由股東會討論決定,承包合同如果對此進行授權,應視為無效。從防止承包人惡意損害公司利益、保證公司穩定發展角度出發,應認為承包人擁有的權利限於與公司業務經營直接相關的范疇。超過此限的應為無效;
第七、違反法律效力性規定的承包合同條款應屬無效。如承包合同約定承包股東將承包金上交後,剩餘盈利全歸個人所有即屬無效,因為該約定違反了公司應提取法定公積金的規定。當然,這種認識應該是一個常識,在此不再贅述。
同時,還應注意到:公司內部承包應僅限於有限公司,而不應擴大到股份公司。 這是因為有限公司相對閉合,公司治理往往更多涉及的是公司股東利益;而股份公司由於其開放性,公司治理往往牽涉到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對於公司內部承包是否合法,還應考慮公司類型因素。

⑼ 內部股東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從民事角度來看呢能否可以法律支持

不論是拿到工商局備案的協議還是內部股份協議,均為合同。對於合同是否有效,專需要根據合同屬法的規定來確定。
按照合同法的規定:合同有效需要具備如下幾個條件:1、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根據上述三個條件來看,你們簽訂的協議具備了生效的要件。所以是有效的。
在工商局備案的信息具有對外公示的效力,但是法律並未規定,不進行備案,協議就無效,即無強制性法律法規限制隱名股東。
因此,我認為你們簽訂的協議是有效的,可以據此執行。
當然你們之間的協議應當明確他人名下的股份多少是屬於你們的,即將份額確定清楚,並標明對方的代持身份。
實踐中代持股份的情況也很多的。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